鄉土教育現行困境與未來發展的方向

喻如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

 

壹、前言 

「鄉土教育」在我國起源的很早,如「周禮」(地官、司徒)一書中,已有「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的話,即是藉由鄉土教育,來實現教化的功能(王啟宗,民78)。近年來,因本土意識的形成與強調,鄉土教育也就成為教育政策的重點部分。但鄉土教育實行這些年,雖具成效同時也遇到許多瓶頸,因此,筆者就多年參與鄉土教學之經驗撰述本文,使學校及教育當局能重視此存在的困境。

文中首先使讀者了解鄉土教育的涵義與鄉土教育的發展史,進而提出鄉土教育現行的困境,再就困境提出鄉土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之己見,以供讀者參考。

 

貳、鄉土教育的涵意

鄉土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世界觀的教育(甌用生,民84)。鄉土教育就是相關於地方文化、風土民情及風俗習慣等之教學活動,其目的在塑造學童對地方之情感與家園的愛,對環境之關懷與文化之熱愛,豐富我們之生活內涵,提高生活品質,建構本地之精緻文化;增進人與人間之情感,促進社會之溫馨與和諧,產生愛民、愛鄉及愛國之情操。鄉土教育就其特質而言是融合其他課程之融合式教育、啟發人格之教育、寓教於生活之教育、提振民族精神及開闊胸懷之世界觀教育。

 

叁、鄉土教育的發展

民國八十年代本土意識受到世界民主潮流之影響而增強,鄉土教育因而逐漸受到重視。民國八十二年新修訂國小課程,指出國民小學課程將加入「鄉土教學活動」,使鄉土教學活動正式成為國民小學課程的一部份(尤玉文,民91)。民國八十五學年度起國小三至六年每週施行40分鐘的「鄉土教學活動」。九十二學年度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基本理念強調「鄉土與國際意識」,在鄉土教育中強調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內容。

 

肆、鄉土教育現行的困境

筆者任國小教師已十餘年,並多年參與鄉土教學工作及從事鄉土教材之研究,在教學與研究過程中,發現台灣鄉土教育在施行上遭遇到一些困境,將其綜整說明如下:

(一)鄉土課程上課時數有限,每週只有一節「40分鐘」的鄉土語言,其他鄉土教學而是融入各領域中上課,老師在授課時往往偏重主要課程,而忽視潛在課程的鄉土教材內容,因此鄉土教育無法確實落實且不具成效。

(二)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鄉土教育沒有明確列入課程標準中,因此需要靠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與縣、市政府對鄉土教育之重視與持續推行,否則鄉土教育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三)鄉土教材資料來源不足,且無法作適時的更新,有些鄉鎮學生人數少,鄉土教材的成本勢必較高,書商出版相關的鄉土教材的意願就較低,以致鄉土教材的資料來源與更新都有困難。

(四)鄉土教育的教材缺乏連慣性,學生獲得的鄉土知識是零亂無章的,教材缺乏九年一貫課程中的七大領域互相連結的精神。

(五)縣市政府重視鄉土教學單項成果的展示,忽視實際教學過程,如只重視鄉土技藝教學,如扯鈴、陀螺、製做風箏等,將其當作各校的鄉土教學評鑑重點,而忽視了融入於各科課程中的鄉土教學內容。

(六)教授鄉土教學的教師可能對執教學校的鄉土民情不夠了解,因此教師只有做鄉土知識的傳授,而無法達到情意教學的效果。

(七)受升學主義影響家長對鄉土教育的不重視,家長忽視鄉土教育對學童之深遠的影響,以致使鄉土教育推行得不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與認同。

 

伍、鄉土教育未來發展方向

(一)學校本位課程的落實發展

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與異於其他鄉鎮之地方特色,如海邊之風土民情異於山區,都市之生活習性不同於鄉村,因此各地學校之鄉土教育須發展其適合當地的本位課程。發展本位課程中學校之角色功能與定位需重新界定,亦須定出鄉土教育課程發展方向。學校應利用教學研究活動或教師進修時間,以年段區分或依教師的專長與興趣,要求教師依各種主題設計出各類學習單並編輯成冊,做為鄉土教育教材。因應本位課程之發展與教學,亦需加強教師鄉土教學之專業能力。然而本位課程之發展並非閉門造車可畢其功,亦須尋求學生家長、地方人士或、鄉鎮市政府之配合與合作。

(二)培養教師專業及課程設計的能力

鄉土課程並非一般國語、數學或自然課程,因此其教學方式與方法自然有其差異性。例如台中縣大雅鄉為中部科學園區之所在地,園區內工廠之特色,生產何種科技產品,這些都是學生有興趣且可應用為因地制宜之教材。因此教師需因應地方特色而能接受專業之研習或訓練課程,以提升其教學品質與能力。

鄉土教學除了從現有之教材去挑選適合之教材外,亦需編纂或創造屬於地方特色之教材,且各領域的鄉土教材需要有連貫性。因此教師應具備鄉土教育課程之設計能力,所以教師不只是課程的接受者與執行者,必須轉變成為課程的創造與創新者。這方面也是政府教育單位所必須重視、規劃與執行之工作,來加強教師們有活化與創新課程的能力。

(三)活化鄉土教材結合社區教學

鄉土教材具獨特性、變動性與廣泛性,但最重要需有「適用性」須能適合當地國小兒童之使用。因此教師要依學生興趣及考量實際的需要,挑選適合性的教材。鄉土教材要能夠生動活潑化,以增加學生學習效果,要避免繁雜之記憶或說教形式。可用傳說故事以提高學生興趣再導入主題深入教學,教材的設計也應具多樣性、趣味性、實用性、統整性,避免學生對鄉土教學存著刻板印象。另外教學活動可配合社區的各種民俗技藝與節慶,來達成鄉土教材結合社區教學的目的。

(四)鄉土教學施教的態度

學童生於斯長於斯,對地方鄉土事務在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下可能比外地來之教師更為了解。因此負責鄉土教學的教師需加強對地方事務與風土民情之研究,時時關心地方鄉土的特色與動向。對不熟悉之地方歷史背景或民俗,應向地方人士請益,不應任主觀意識對學生教學。雖然教師是學生最直接之授業者,但也絕非是完全知識的權威者,對老師而言可因教學相長而提升對地方事務與鄉土教學之知識。另外鄉土教育要成功與落實並非單靠教師一己之能力所能達成,若能受到家長、地方賢達、各地專家學者、社區相關機構之配合與參與,才能容易達到真正的鄉土教學成效。

(五)鄉土課程評鑑制度的確立

目前我國並無鄉土教育之完整評鑑制度與策略,各學校本位鄉土教材因地而具差異性,為了維繫與提升其課程之內容與品質,須確立合宜之鑑定制度。以下提出對評鑑制度之意見,首先中央及縣市教育單位須擬定鄉土教學評鑑制度,確定明確之方向與原則,各級學校據以制定該校之評鑑規則,以鑑定本地鄉土教材及學習成果。經評鑑後再修正教材內容及施行方式或策略,以提升我國鄉土教育成效。

 

陸、結語:

近年來,台灣鄉土教育快速發展,教育改革將鄉土教育與教育本土化列為重點課題,鄉土教育的落實也就是本土化教育與本土主體意識的展現。國小教師在鄉土教育中,扮演非常重要之角色,且身負鄉土教育之成敗責任。因此國小教師須充分了解台灣鄉土教育內涵與發展,並積極參與鄉土教學研習及相關活動,充實與增進鄉土教學的知識、技巧及方法,同時教師也必須要有自省的能力,能洞察鄉土教學的困境與能提出解決困境能力,才能真正達成鄉土教學的使命。

鄉土教學在台灣起步較晚,實施起來卻有瓶頸也勢必比其他學科更困難,但相信教育當局與學校和鄉土教學的老師一定會用最適當的方法,將鄉土教育的困境解決,並將鄉土教育當成志業來實踐與完成。

 

柒、參考文獻:

王啟宗(民78)。談國小社會科鄉土教學教材。國教輔導,28(3),頁4-11

歐用生(民84)。國民中小學鄉土補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

尤玉文(民91)。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