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轉變?女性雜誌中的親密關係—以《柯夢波丹》為例

陳佳宜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壹、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由Giddens所提出的第二現代(second modernity)裡的親密關係出發,以探討《柯夢波丹》此一雜誌中各種主題中在兩性親密關係與性關係中所建構的女性形象。

現代社會當中,現代人選擇親密關係的伙伴擁有越來越多的自由,不再像以往必須受父母、家族、階級、年齡的限制,越來越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經營親密關係(姚蘊慧,2005)。而現代社會中的女性,似乎也擁有越來越多的主控力量替自己覓尋心儀的另一半,女性的角色似乎不再像以往傳統社會下的傳統女性,處處受到父權社會的壓制,而能採取主動的角色來經營親密關係。

Giddens曾對現代社會當中的親密關係作了深入的研究,在他《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y)這本書中由現代性(modernity)的理論出發,去探討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與社會之間的關連。書中提到在現代社會公領域中形成的理性反思、對等協商等的規範同樣也滲入了私領域中,構成主體斡旋人際關係時的重要來源。個人不能再倚賴既有的傳統成規和例行公事,反而需要在每一刻都執行非常奮發而自覺的生活方式,主動積極的在自身日常生活中反思判斷,這樣的每日生活實踐,當然對親密關係形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何春蕤,2001)。

Giddens指出以往的親密關係主要包含了愛情、擁有、嫉妒、失落等浪漫情懷或佔有式的慾望,這些東西都蘊含了不平等、不自由,或者彼此倚賴共生的關係,對主地的自主發展來說是會造成限制的,而非協助的,因此往往會在關係變化時產生悲劇(何春蕤,2001)。因此,如果把親密關係看成是要求持續不斷的感情密合,這的確會形成壓迫,但如果把它看成是平等的雙方對彼此關係的交易協商,則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Giddens認為親密關係指的是人際關係領域的全面民主化,與公領域的民主相符(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故自由、協商、流動、專業分工的需求、經濟平等這些聽起來就不那麼浪漫的東西逐漸進入到兩性之間,主體也必須在自由和承諾之間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因此,Giddens在此書中特別強調在現代性社會中,情感領域是由女人(而不是男人)在變動的社會條件中創造出來的,肯定了女性的積極能動性(何春蕤,2001)。

而女性雜誌作為一個以女性讀者為訴諸對象的讀物,長久以來隨著世代的轉變,女性雜誌的主軸也不斷在改變。從1960年代的大多為平實家庭讀物,到2000年出現許多以塑造主張追求自我、品味時尚的新女性形象為主題的雜誌(紀佳嫻,2004),這不僅僅只是雜誌內容的轉變,同時也展示了當代社會的氛圍,反映了整體社會的脈動。而根據賴珮如(1994)對女性雜誌定位的整理,大多數雜誌皆偏向流行時尚的介紹,美容保養,彩妝健身為主,然而以感情主題、情慾主題方面的雜誌卻不多,只有《柯夢波丹》與《蔻麗》雜誌兩本,而兩者之間目標讀者又有所區隔,《柯夢波丹》主要以18-35歲的女性為主,而《蔻麗》則主要針對時下青少女(鄭昭鈴,2000)。由於《柯夢波丹》在眾多雜誌中內容獨特,定位也十分明確,當中對情慾議題、兩性情感的探討大膽露骨,也吸引了女性讀者的注意,顯示出《柯夢波丹》的議題不但能被現代女性所接受的,也可能影響到女性對於兩性之間對於親密關係的看法。

因此女性雜誌作為一個具社會指向功能的傳播文本,Giddens所稱的「現代性社會當中」建構出的兩性親密關係是否正如Giddens所稱那樣民主與對等,或者還是繼續保有其長久以來一貫複製父系霸權的作風,繼續馴化女性成為溫柔嫻熟的小女人?故本研究欲以女性雜誌中標榜以兩性關係作為主軸的《柯夢波丹》此本雜誌作為主要分析的文本,企圖描繪現代女性雜誌中所建構的兩性親密關係之形貌,並拓及雜誌對社會的意義,以形成現代女性的形象。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從Giddens的理論出發,他認為在第二現代中的親密關係已由過去男強女弱的關係轉變為一種強調性平等及情感平等的關係。而女性雜誌作為女性「紅粉知己」的角色,究竟為女性建構了什麼樣的性別角色,是主動的情感促進者或者是被動的情感依附者。故本研究欲透過Giddens對於純粹關係、匯流愛等概念的探討,藉以析煉《柯夢波丹》中提供女性作為一個親密關係中主動者的各個元素;再者,並仔細檢視在《柯夢波丹》建構的主動形象之外,過往的性別刻板印象再現其中的情形;另外企圖揭示《柯夢波丹》用以形塑女性讀者認同的策略,讓女性讀者在閱讀雜誌中以產生認同。最後,擴大到社會層面,雜誌中對女性形象的建構就是在當代社會中呈現出什麼樣的意義,對女性來又產生何種重要性。

 

參、文獻探討

一、第二現代(second modernity

1990年代初期,Giddens探討現代性主題時,寫下了《現代性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以及《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y),可謂現代性論述的三部曲。而所謂的「第二現代」,是在一九九四年GiddensBeckLash共同合寫的《反身式現代》(Reflexive Modernization)一書中,強調現今的社會結構與生活形式已經發生劇烈的變化,因此現代化發展過程已來到一個新的型態,即從「簡單式現代化」(simple modernization)轉變成「反身式現代化」(劉維公,2000)。

所謂反身式現代化,Giddens認為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什麼樣的社會活動,人類皆需要能夠掌握與運用特定的知識與技術,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在於,這是每一個人過生活的實用知識技能,促使日常生活順利的運行,因而能夠提供個人生存的安全感(劉維公,2000)。而現代社會的反身性主要建立在認同社會中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上。在「反身性現代化」的社會中,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各個領域都被各式各樣的「專家知識」(expertise)所滲透。專家知識所提供的資訊、建議、警告等廣泛的被傳播,且流動速度快。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不再單純的習慣遵循以往傳統世代流傳的知識技能,專家知識提供另外一種可以選擇的行動空間(劉維公,2000)。

而在這「第二現代」或者是「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中,由於個人的生存條件面臨改變,於是進而影響到個人的私領域。現代性對於私領域的衝擊並不小於公領域,Giddens認為親密是一個現代的發明,蘊含了一些變化,例如:需要積極主動的維繫關係、在平等主體間進行協商、保持以對話為基礎的關係等等。這些種種特質都指向一個開放的未來(何春蕤,2001),以往親密關係必然通往婚姻這條路,而現在的親密關係進展全然由雙方所決定。

 

二、純粹關係(Pure Realition

當個人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而且只有在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足夠的滿足時才得以維繫這個關係,這就叫做「純粹關係」(Pure Realition)。以往,大多數「正常」的人需要透過婚姻來結合性和愛,但是現在性和愛的結合越來越透過純粹關係來產生(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

何春蕤(2001)認為純粹關係是人際關係的高度現代性。它是一個內在參照(internally referential)的社會關係,藉由這個關係所能提供的滿足感與報酬而存在,雙方經由評估自身在關係中的經驗,自主覺得願意接受這一段關係。因此純粹關係是一個有利自我反思的社會脈絡,但由於自我認同經由反思而達成,是一個不斷修正的敘事,它的流動性因而要求純粹關係費和不斷快速變化的實現來建立信任。

而為了形成承諾(commitment),建構共同的歷史,因此雙方都必須以某種前景的承諾向對方保證自己的誠心,也正因為是協商、開放的未來,因此純粹關係可能面臨結束。Giddens認為越是自主投入的關係,分手時就越痛苦。故唯有當人們反思認識這個內在的張力時,他們才有可能調整心態和互動,打造更能為雙方接受的關係狀態(何春蕤,2001)。

 

三、匯流愛(confluent love

在這個時代中,浪漫愛(romantic love)的理想在女性性解放和自主的壓力下,有逐漸瓦解的趨勢。以往的浪漫愛情靠的是投射式的認同,透過

激情愛使互有好感的伴侶彼此吸引,這種感覺當然會被那些已經建立起來的、被定義為截然對立的男性陽剛和女性陰柔所加強。相反的,匯流愛是積極的、隨機變化的愛情,因此和「永遠」、「唯一」等浪漫愛情結的特質有點距離。當匯流愛越來越穩固時,尋找一個「特別的人」就越趨微弱,而真正重要的卻越來越是尋求一段「特別的關係」(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

如何區隔浪漫愛與匯流愛,Giddens認為匯流愛提供了一個「倫理」架構來思考感情,與浪漫愛有明顯的對比:

(一)浪漫愛在性別的角色上一直是不平等的,因為對女人來說,浪漫愛

的夢想往往通向嚴酷的家庭內宰制。而匯流愛則認為感情的付出與接納必須平等,任何一份特別的愛越是接近純粹關係的原型就越需要平等。因此親密關係進展到什麼程度,雙方願意向對方坦承本身的關切和需要甚或是本身的脆弱到什麼程度,匯流愛救能發展到那個程度。

(二)以往浪漫愛將男人的情感依賴隱藏起來,壓抑了他們表現脆弱的意

願和能力,使得有情慾的男性往往冷酷、不可親近。然而由於匯流愛化解了男性蓄意凸顯的這些表面特點,男性情感脆弱的一面終於明顯可見。

(三)浪漫愛包含性愛,但卻不強調性愛技巧(ars erotica)。而匯流愛則把

性愛技巧引入親密關係的核心,使彼此的性歡愉成為兩人關係繼續維持或消解的關鍵。透過大量的性資訊、諮詢或訓練,男女雙方性技巧的培養、付出的能力以及達到性滿足的能力都被整合起來,且具有反思性。

(四)以往性愛技巧通常是女性的專長,且限定在特地的群體中,例如小

妾、妓女或者非主流宗教社群成員。然而,在匯流愛中,性的滿足成為一種理想,它不再區分「高尚的」女性或者某些方面偏離正統社會生活規範的女性,於是女性在性自主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五)就性獨佔而言,匯流愛不一定保證是一對一的(monogamous),這和浪漫

愛大不相同。匯流愛的純粹關係之所以能夠維繫,是因為雙方都認同彼此在這樣的關係中能得到足夠的好處使關係值得持續下去。因此如果在這關係中性獨佔有其地位,那也是因為雙方認為獨佔很好且有其必要。

(六)另外,匯流愛並不特別限定為異性戀,但匯流愛所強調的瞭解對方

的特質,因此個人的性慾特質是兩人關係中一個重要的要素,而不只侷限在「性別」上(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

因此,當純粹關係與匯流愛的特質逐漸出現在以女性主導的親密關係時,女性雜誌正好作為一個知識傳遞的主要媒介,以專家系統的方式建構出此一主動的女性形象,在這當中女性的形象是積極、理性、追求平等的。

 

肆、分析

本研究以《柯夢波丹》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主要選擇2007年七月到2007年十一月這五本雜誌內容為分析對象。《柯夢波丹》1886年創刊迄今,已經是一本擁有40多國版本的全球女性流行時尚雜誌,主要以18-35歲的女性為主,1992年《柯夢波丹》正式在台灣發行國際中文版,由台灣的華克文化集團所引進,屬於美國美國赫斯特(Hearst)集團旗下,是一本以自我成長為主軸的新女性雜誌(周鄧懿貞,2006)。《柯夢波丹》國際中文版每每以創造大膽、前衛的性愛議題,普遍廣受讀者的歡迎與熱愛。此外,《柯夢波丹》報導許多女性讀者關心的話題:包含性愛、兩性價值觀、感情生活的探討、身體、健康、職場、生活等等[1]在一般雜誌中定位明確,主題鮮明,擁有一定的讀者。因此藉由《柯夢波丹》的文本來探討當代女性雜誌對於親密關係的建構。

 

一、        日常生活民主化

隨著舊秩序的崩解,人們從外在責任或義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男性與女性

之間的結合不再是由外人根據規定的標準來安排,而是兩個投入的個體間親密深入的私人邂逅,跨越階級與地位的藩籬,而只承認為一個權威—真心。然而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大堆複雜、矛盾的選項要去抉擇(Beck & Beck1999)。在選擇多元的現代性社會中,我們每個人必須更需要在混亂的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建立起認同感,而這直接影響到的是與他人關係的相連,因此帶來親密關係的改變,而女性實際上在這些變遷中承擔了重要的責任(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Beck & Beck1999)表示,從女性的主觀方面來看,女性正發現—事實上也促使她們必須去發現—自己對於生活的期待為何,並且做出自己的計畫……這些計畫是針對自己的性格為焦點。她們把自己視為擁有相應的權力與利益、擁有選擇自己未來的個體。

在十一月號中,《柯夢波丹》針對1834歲的台灣女性做了一項調查,以瞭解當下年輕女性對性別、愛情、婚姻以及職場的觀念和態度,結果發現:

86%的女性相信有心靈伴侶的存在、59%的女性表示女人在大多數感情關係中享有主導權、92%的女性表示現今女性比起父母親那一輩來說,在感情關係中享有更多主導權、76%的女性表示,比起父母親那一輩來說,現今女性更難找到理想的另一半、82%的女性認為這個世代的離婚率會更高、77%的女性覺得有男朋友的日子比單身的時候快樂、81%的女性寧願一輩子不婚,也不願意嫁給不適合自己的男人、84%的女性表示女人跟男人一樣獨立,甚至比他們更獨立、92%的女性認為現代女性比起十年前的女性來說,在性愛上更有強烈的自主權、78%的女性表示女人跟男人的性慾一樣,甚至更強、41%的女性認為偶爾有一夜情是沒有大礙的、60%的女性認為現今男人比較不會去在乎另一半賺的錢是否比他們多(《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86-88)。

        上述的調查發現,現代女性對於感情、經濟、性自主的重視,已逐漸明顯,這些轉變,是Giddens所謂的「日常生活民主化」(the democratization of daily life),女性主動宣稱擁有權力,主導進行彼此關係的交易協商,這是一個解放的私人領域,在這當中所看到的「純粹關係」透過情感平等與性平等的關係建立起來(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

 

(一)強調感情的分享

在感情方面,女性非常強調雙方互動中情感分享以及親密感(Beck & Beck1999),Giddens認為純粹關係中的親密關係有賴彼此分享需求、感覺,體會伴侶對自己的意義(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例如57%的女性認為現今男人跟以往比起來,他們較願意跟另一半分享內心的感受(《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86-88),顯示女性也非常重視對方內心經驗的分享,女性要求的是一種互動、溝通的經驗,而非以男性主導或者以女性主導的關係。

        雖然越來越多調查顯示,現代女性越趨向以「不婚」為目標,新加坡人口學者Gavin W. Jones發現亞洲女性有「逃避婚姻」的現象,無論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或台灣,女性不僅晚婚,甚至可能終身不婚[2]。不結婚的原因來自於經濟的壓力,然而93%的女性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段穩定的感情,同時86%的女性相信有心靈伴侶的存在(《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86-88),顯示女性雖然逃避結婚後所帶來的種種壓力,但仍舊希望能有一個心靈的伴侶能長相左右。而《柯夢波丹》十一月號當中就出現一篇「如何跟他成為心靈伴侶」的文章,當中提到:

從西元1960年代後期到今天,這一切都要感謝性別革命和避孕藥的發明,今日的女性們才可能獨立養活自己,並且由自己決定何時開始組織家庭。現代人對心靈伴侶的定義,隨著醫藥發達,人類存活再也不是問題的時候,單身的女孩可以自由找尋她覺得在心理、生理,和聰明才智上相當的男人來作為她的心靈伙伴。

        所以認為絕大多數女人並沒有放棄對愛的追求,或尋找可行的關係。而尋找心靈伴侶的過程,正是Giddens所謂對純粹關係的追尋,兩人的關係並沒有依循任何外在的要求,單純僅僅是為了這段關係能為伙伴雙方帶來些什麼(Giddens1991;趙旭東、方文譯,2007)。因此兩人所追尋的是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親密關係的進展有賴於雙方對彼此坦承自身的關切與需要,甚至是自身脆弱的一面,當彼此越能平等的溝通,就越能發展匯流愛(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

 

(二)強調經濟的獨立

七月號的內容「要愛情還是要麵包?」的主題當中提到,如果發現愛上了一個男人,既幽默又體貼,但卻沒車、沒房,那正逢適婚年齡的女性是否會繼續與其交往?這是在蕃薯藤HerCafe所作的調查,結果發現:

24%的網友說,愛(的是)他的人又不是他的錢,並不會因為對方是窮光蛋就把他甩了。反正出去Go Douch,有沒有錢沒有關係。21%的女性網友認為,她們不會介意對方的經濟狀況,只要「不幫對方出錢」就好,如果吃飯看電影,一起share還可以,但若要幫忙付帳單、繳卡費的話,她們就會跟這個男生說掰掰!(《柯夢波丹》七月號,p50)。

上述這一段文字顯現了現代女性在兩性關係中也強調經濟自主,雖然並不會因為現實的經濟考量而改變兩人之間的感情,但倘若需要犧牲自己時,那麼女性就會認真考慮了!Beck & Beck1999)認為,一旦女性開始把自己當作是自主的人,擁有自己的期待時,他們就不準備去接受前世代所提供的傳統—適應對方、犧牲自己的利益。女性在過去被期望需要施予安慰、情感及溫暖,而在今天她們越來越想要成為感覺的領導者。純粹關係的承諾必須是對等的,因此如果沒有足夠互惠的因素,純粹關係就不會存在(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女人在關係當中也尋求經濟獨立,倘若沒能獲得自主,或者需要分擔另一半的經濟,這樣的關係可能變得不穩固,甚至面臨結束的命運,這才說匯流愛是隨機變化的,只要一方不滿意這樣的的關係,就可以馬上結束。因此純粹關係並不依靠外在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狀況,它是自由漂泊的(Giddens1991;趙旭東、方文譯,2007)。

 

(三)強調性愛的自主

        現代避孕的推廣與新生殖科技的影響,使得性已經徹底脫離早期以生殖為目標的層面。受孕可以人工的方式達成,生殖不需要性行為就可以發生,而藉由人工方式也可以達成避孕;從此,性完全成為個人的特質,因此形成了「可塑的性」(plastic sexuality),切斷了性和生殖、親屬關係、傳宗接代之間的結合。因此,過去被認為「自然的」事情越來越社會化(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性」的意義也開始出現轉變。女性不再擔負必要的受孕角色,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承擔這項責任。同時也因為性與生殖的分離,使得女性開始得以享受性愛。而女性的性歡愉則影響到親密關係的轉變。在純粹關係中,彼此的性歡愉成為兩人關係能否繼續維持的關鍵,不僅是男性,女性亦透過大量的性資訊、諮詢或訓練,來培養性愛技巧以達到性愛的滿足(Giddens1992;周素鳳譯,2001)。在《柯夢波丹》十月號一篇名為「激化妳的性愛四階段」中就嘗試教導女性在性愛過程中如何強化自己的感覺:性幻想或者是讓他用妳愛的方式撫摸妳,都能讓身體分泌更多的潤滑劑,使性愛更美好……血流量增大也讓身體神經末稍部分多的部位耳朵、胸部、脖子背後溫度上升,變得更敏感。所以妳可以讓另一半用愛撫或親吻的方式刺激這些地帶……(《柯夢波丹》十月號,pp190-191)。

另外在十一月號中出現的「柯夢女郎必知的性愛新訊」中,更提出許多與以往傳統性愛觀念不同的新研究訊息,例如:「古老的傳統觀念認為男性的性慾比女性高;但現今流行的新式概念認為女性其實很容易有興奮的感受」、「古老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不能算是視覺動物;但現今流行的概念認為女人對任何性愛影響都會有反應……」(《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p190-191)。這些的教導原則讓女性獲知更多性愛知識,瞭解自己的身體感受,建構女性成為感覺以及情感的主導者。

 

二、不斷進行的反思計畫

        不管在情感、經濟或者是性愛的自主上,純粹關係這種開放、流動的形式是透過反身性被組織起來的。當一個關係越是依賴自身的表現,這種反思疑問越是成為這段關係當中的核心。很顯然的,純粹關係與自我審查以及自我反思計畫緊密相連結。「我該怎樣?」是純粹關係中常常被提出疑問的,而對方「為什麼愛我」也是往往牽涉到自我認同以及純粹關係的持續與否(Giddens1991;趙旭東、方文譯,2007),當我們在各個層次上尋求和伴侶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也在追尋著自我,我們搜尋自己的生活史,想讓自己和他人分享希望(Beck & Beck1999)。所以現代性的反身性已經影響到今天所有的親密關係。例如十月號中「六種正面心態讓妳自信加倍」的文章,就試圖教導女性當生活中出現不如意事情時,該用何種正面思考的方式來轉化這些困境,如:問題癥結是,當妳不斷壓抑自己興奮的情緒時,潛意識裡妳等於在告訴自己別對後來的結果抱有任何期待......其實妳的癥結在於妳整天都幻想著可以跟對方成為男女朋友,但最後又說服自己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當妳讓自己往好處想時,那種極度歡喜的力量會促使妳往前邁進。……(《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p190-191)。

        反身性的計畫不斷的出現在生活中,也進入到兩性的關係中。女性透過雜誌,諸如《柯夢波丹》這樣的指導原則,進行自身的改變,而這自我的反身性是持續、無所不在的,在生活的每一刻裡,個體依據正在發生的事情被要求進行自我質問,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該怎麼想?我該怎麼做?這些當然會影響到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由於自我的反身性不斷在進行,因此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隨之不斷變動、流轉,兩人關係會不斷改變,透過彼此之間的協商、溝通,甚至是輪流主導,來達到自我的認同以及對自身的調整。

 

(一)與反思計畫相連的專家系統

        在這當中,雜誌扮演的角色則是以「專家」的姿態出現在女性讀者面前,為女性的反身性計畫帶來一連串可依循的指南。對「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的認同是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反身性現代化」的社會中,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各個領域都被各式各樣的「專家知識」(expertise)所滲透。專家知識所提供的資訊、建議、警告等廣泛的被傳播,且流動速度快。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不再單純的習慣遵循以往傳統世代流傳的知識技能,專家知識提供另外一種可以選擇的行動空間(劉維公,2000)。而《柯夢波丹》正好佔據這個角色,提供女性在現代複雜、多變的兩性親密關係中可依循的原則。首先,《柯夢波丹》在文章中往往以「我們」、「妳」這些第一、第二人稱來對讀者說話,就好像是面前一位經驗豐富的兩性專家在提供經驗一般,直接告訴女性面對這類的問題時,該如何應對,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例:「若『妳』想營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妳和他可以面對面躺在床上,用手臂摟著對方……」,或者「『我們女人』都知道,想要男人開心,就得偶而稱讚他……」(《柯夢波丹》八月號,pp172-

173)、「『妳』懂得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而不是永遠等著別人來幫『妳』達成某事,或是『妳』坐在一旁等著別人來讀妳的心思」(《柯夢波丹》十月號,pp78),這樣的用字是整本雜誌統一的論述方式,而此一行文方式可以營造出一種既親切又親密的感覺,讓雜誌可以同時扮演女性「閨中密友」又不失專家權威的方式來讓女性讀者產生認同感。

        而雜誌文章的標題也往往將行為歸類成幾個簡單可以遵守或者避免的準則,例如:「5大情侶易犯的溝通錯誤」、「4tips讓男人愛死妳」、「5大情侶性愛障礙」、「75火辣秘招大公開」、「超完美女友9法則」……以一種替女性打破錯誤觀念,建立正確認知的專家姿態,形塑著現代女性應該保有的特質。雜誌以專家系統進入到女性讀者的親密關係中,讓女性讀者得以對雜誌產生信任與認同。

 

、依舊可尋的依附關係

        Giddens宣稱,當今女性引領兩性親密關係的轉變,主導著男女之間的互動。《柯夢波丹》中確實發現有這些趨勢的存在,雜誌呈現許多女性讀者應有的主動行為與法則,企圖建構女性自主的形象。Huyssen1986)將流行文化和女性的關係連結起來,許多流行文化就是專為女性所生產,而女性雜誌就是當中很重要的一環(轉引自蕭蘋,2003)。而雜誌作為一個具有社會指向功能的傳播文本,當中的內容定然有其反映社會氛圍、指引時代走向的作用,因此從《柯夢波丹》的文本中可推斷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是更為主動、積極的。

        然而,當Giddens大聲讚揚男女在感情中對等協商的時代以來臨時,《柯夢波丹》此一具反映社會的雜誌文本仍舊可以見到過去男女刻板印象的蹤跡。例如七月號中「超完美女友9法則」中,就在教導女性如何讓男友更愛她,其中不乏「當男人背後的那一雙手……男人希望女友能適時地維護他,支持他……」(《柯夢波丹》七月號,pp162-163)或者十一月號中「是什麼讓男人愛上妳?」提到「男生想要保護妳……適時讓他看到妳柔弱的那一面可以啟發他想照顧妳的念頭,而和妳更親密……」、「男生想要有面子……相信我們,男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感激……」(《柯夢波丹》十一月號,pp174-175)。這些都在重複過去男生強勢女生柔弱的概念。而當中對於美容、化妝、服飾、瘦身等等的介紹或者廣告也都在推銷一種女人「美麗至上」的概念。McRobbie2005)認為雜誌推廣了刻板印象中女性應有的女性氣質;無可避免的,和男性連結在一起,女性必須是柔順以及順從的。雜誌對於建構性別認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這些性別刻板意識型態藉以運作並達到目的的場域。Ferguson1983)也認為女性雜誌中的性別腳本是在建構一種女性特質的儀式,Reed1986)宣稱這些鼓吹女性特質的雜質為「龐大的宣傳機器」(轉引自蕭蘋,2003)。

 

伍、結論--既民主又依附的親密關係

        從《柯夢波丹》的內容中發現,雜誌所建構的女性形象不斷搖擺在自主與傳統之間:一方面建構出女性在各方面的自主形象,不管是在感情、經濟或者性愛上,使女性成為兩性親密關係中主要的領受者;但另外一方面,卻也有許多文章篇幅以及雜誌廣告不斷地複製過去女性要美要瘦要柔順依附的概念。正如先前所述,雜誌內容往往能夠反映當代社會的氣氛與觀念,而《柯夢波丹》作為一本現今市面上發行的雜誌,這些兩極的內容似乎說明了一些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在兩性親密關係中的角色期待。

        Beck & Beck1999)認為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面對社會快速的轉變,以及生活節奏上的變遷,兩性都在新的事實及舊的角色模式之間感到為難。因此女性在某個生活領域當中或者某段關係當中尋找自己,卻也因而面臨著不可預期的事件而必須採取不確定的主張,而經常感到困惑與矛盾。這種不穩定的混合狀況,導致兩性都還在嘗試新與舊之間的相處模式,而必須不斷的協調、溝通,以適應隨時面臨的狀況與可能對這段關係產生的影響。因此,現今的女性一方面必須不斷的充實自我,在各方面作一個獨立自主的新新女性,並且在兩性親密關係中積極表現出主動的形象;但另外一方面,卻又還沒有準備好全面迎接這項新任務的來臨,由於以往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對於兩性關係的觀念只好不斷擺盪徘徊在新與舊的角色中,在積極擁抱Giddens宣稱兩性親密關係的民主時,卻又不時被迫回頭走到以往傳統女性刻板角色的依附形象。

        女性內心的掙扎在於,不僅僅是自己尚未做好這樣的準備,甚至,廣大的另外一半的性別—男性,更是尚未放棄過往手中握有的權力。因此當代親密關係是矛盾的,男女雙方對於權力的追求常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女性想進一步取得主導地位,但卻又可能遭受到男性的阻撓,或者在自己這一步就打了退堂鼓,因為深怕男性會因此而怯步。所以兩性以一種不知所措的方式,混合了舊的習慣與新的開創來回應彼此,而這樣的困惑不斷的出現在親密關係的最深層(Beck & Beck,1990)。

        然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用太悲觀,畢竟當代親密關係的維繫主要來自於雙方的協商。當外在社會沒有可供依循的唯一標準時,兩性就必須共同去尋找內在的標準。而彼此的觀念協調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些溝通中,有著迂回曲折的表達,在這裡兩性相互的挑戰與衝撞,偶而一起停留,但也常常因此而分道揚鑣。不過至少,現代女性與男性都嘗試討論問題在哪裡(Beck & Beck,1990)。正因為如此,純粹關係才得以建立。而純粹關係中的承諾與自由本來就是不穩定的,但也正是因為不穩定,所以才更需要不斷的反身自省,不斷的溝通協調,而由達成了更純粹的關係。

 

陸、參考書目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原書:Giddens, A.1992.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London:Blackwell.

趙旭東、方文譯(2007)。《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原書: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London:Blackwell.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1999)。《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原書:Beck, U. & Beck-Gernsheim, E. 1990. 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 Frankfurt: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劉維公(2000)。〈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當代》,15410-19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姚蘊慧(2005)。〈「第二現代」社會觀點下的親密關係〉。《通識研究集刊》,8149-170

呂姿雯(2003)。〈女性雜誌讀者的閱讀行為、愛情態度及其解讀型態之研究—以女性雜誌中兩性互動論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珮如(1994)。〈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析〉。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昭鈴(2000)。〈女性雜誌行銷策略之研究〉。南華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鄧懿貞(2006)。〈全球化下的台灣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新聞網(2007)。〈亞洲女性有逃避婚姻現象〉。上網日期:20071224,取自:http://udndata.com/library/

蕭蘋(2003)。〈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台灣社會學刊》,30135-164

McRobbie, A.2005. The Uses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回首頁



[1] 資料轉引自:http://tw.fashion.yahoo.com/provider_category.html?p=13

[2]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07)。〈亞洲女性 有逃避婚姻現象〉。上網日期:20071224,取自:http://udndata.com/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