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黃春梅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第一章  緒論

在婦女就業普遍的現代社會中,其對家庭之衝擊實在不言而喻,尤其是親職方面,由於工作,與子女共處時間減少,連帶互動關係也可能受到衝擊。此外,不可諱言,傳統刻板觀念的影響力仍或多或少存在,在傳統家庭分工中,婦女得以全心投入家庭親職工作,但現代職業婦女卻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角色雙重負荷與期望,所以,許多傳統迷思也使得職業婦女在教養子女互動過程中產生親職壓力,此外,職業婦女須同時扮演母親、妻子與工作者的角色,其角色的壓力與負荷自然沉重。

傳統社會與文化所認可與塑造的母親形象中,母親一詞所代表的含意常與「付出、育兒、家務與犧牲」之間畫上等號。父權主義下的「男主外、女主內」與「嚴父慈母」的傳統家庭角色分工方式,使得大部份的母親依舊必須負擔教養子女的重責。

社會對「母親」的要求仍多過於父親,母親依舊被要求必須對於家庭付出更多的犧牲,當母親親職行為與社會期待或個人標準產生落差時,就會造成職業婦女更大的親職壓力。

職業婦女除了需分擔家中經濟外,更須負起養育子女的重責大任。在面臨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之下,職業婦女如何面對教養子女之親職壓力與其面臨親職壓力時如何加以因應,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壓力與家庭壓力之概念

一、壓力

台灣職業婦女常面臨的壓力事件如:家務分工問題、子女教養問題、多重角色衝突等等(井敏珠,1992;任文香,1995;林慈航,1992;高淑清,2000;鄭忍嬌,1988;劉台雲,1991)。許多相關研究也證實,多重角色之下的婦女,感受到壓力的程度較角色負荷少的婦女大。

Hill1949)提出的「ABC-X」模式(如圖1)多被用於解釋家庭壓力的模式與因應。其中A 因素代表壓力源(stressor)-指有足夠力量導致家庭系統發生變化的生活事件,壓力源本身為中性的。B 因素則代表資源(resource)-指當面臨壓力源時,家庭所能運用的各種資源,包括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及家庭系統資源等各種因應資源。C 因素則代表認知(perception)-指家庭對壓力源所賦予的定義和意義。X 因素代表壓力(stress-指家庭所處的一種不穩定狀態,其結果可能給家庭帶來嚴重的危機,但家庭也可能克服壓力源,恢復常態或更加成長。因此,就上述壓力模式的分析中,「壓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其中「X」是「ABC」三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壓力事件是否造成家庭危機,端視於家庭系統或個人所擁有資源及對該壓力事件所賦予之認知意義,方能決定壓力本身是否對家庭或個人產生影響。

 

 

 

 

 

 

 

 

 

1  Hill Roney 之家庭壓力的ABC-X模式(引自任文香,1995,頁8

二、家庭壓力

在家庭的生命週期中,任何改變都會產生壓力,例如結婚、小孩誕生、小孩入學、職務調整、子女離家等等,對職業婦女來說,生活中除了個人、家庭之外,還要與職業結合,因此影響家庭生活變動的因子便複雜許多,尤其在家庭與工作的平衡方面,更常是家庭壓力的重要來源。

Boss1994)定義家庭壓力為「家庭受到壓迫,家庭穩定狀態受到波折,也就是說,系統是處在低潮、有壓迫的、擾亂的和沒有靜止的情境之中,因此家庭壓力是指家庭在平衡狀態中有了改變。家庭有了壓力不一定是不好的,因此家庭壓力可比擬為一個力的壓迫,推擠著家庭結構」「家庭系統中的壓力或是緊張,它是指一個穩定的家庭受到干擾;它是正常的,有時候是被期待的;它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們總是在發展及改變當中」(周月清等譯,1994)。

 

第二節  親職壓力模式及相關研究

一、親職壓力之涵義

親職壓力是一種特殊的壓力,指父母在履行父母角色及親子互動歷程中,受到其個人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不良、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的壓力稱之為親職壓力(Abidin1992)。

國內學者羅國英(2000)亦針對親職壓力作一定義:親職壓力是指父母對於自己是否已經善盡職責所產生的各種疑惑、焦慮、擔憂、自責或疲憊的感受。該定義著重於父母教養子女過程中主觀的感受與焦慮,無論是對個人本身或子女行為,只要是認為力有未迨,即會產生親職壓力的感受。其主要的壓力內涵之一是失職的焦慮、困惑或自責。其次則是在盡心盡力之後,卻發現成果遠不如預期的失望、不滿、焦慮或無力感。親子互動是親職壓力重要的影響因素。

Abidin 認為親職壓力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複雜的交互作用;相對的,親職壓力也被視為一種激發父母去尋求資源的重要因素(Abidin1990)。

Shriver1998)則認為有些父母欠缺處理孩子問題的技巧,特別是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行為,有些則是在孩子溝通與回饋使用了不適當的方式(引自Kwok Wong2000),產生親子互動失調,引發父母親的親職壓力。因此,親子互動品質在親職壓力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陳若琳(2002)發現親職壓力不僅帶給父母親困擾,也會阻礙親子互動、教養品質與親職功能之發揮,因此將親職壓力分為「幼兒教養」、「人際互動」、「親子互動」等三項因素。

另外,陳若琳與李青松(2001)針對台北縣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親職壓力及喜悅研究中發現,因為學齡前父母親要照顧高度依賴、精力充沛的孩子,提供經常性的保育與教育,缺乏自己與配偶互動休閒的時間,家庭支出費用增加等,通常使父母感到負擔較為沉重,從研究中分析得到五個親職壓力因素,分別為「幼兒教養」、「外界環境」、「親子互動」、「生活調適」、以及「人際互動」等壓力因素。

在陳若琳(2002)研究中發現,母親在履行親職角色,有較大的人際互動壓力、親子互動壓力時,其幼兒在園中也會有較差的親和互動表現、表現較多攻擊行為。較叛逆的幼兒除了常會有爭執對立、說謊、逃避責任、違規、嘲笑別人等習慣,還會對父母親不尊敬,尤其是母親,若不加以處理,很多都會繼續帶至後來的成長階段(邱珍琬,2003)。

二、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

職業婦女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相較於管教子女或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較家庭主婦少,可能伴隨著個人對母親角色所扮演的認知或能力不足、時間上無法達到其角色要求或角色賦予者所給予的期望上之衝突與干擾,因而產生更大親職壓力。

對職業婦女最不公平的地方, 在於「男女一起主外」卻仍然「女主內」,在家事與子女教養方面她們還是負擔大部分的責任與勞苦(王燦槐,1999;陳皎眉,1999)。職業婦女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擔負起工作者與母親的角色,隨著時間壓縮,更可能產生壓力。在家庭生活週期轉換中,不同階段轉換歷程會對家庭產生壓力,而先前對壓力的處理累積與經驗過程中,更可能使壓力更為加劇。

職業婦女在家務、教養子女工作上,負擔更重。當職業婦女工作完畢之餘,回到家中繼續照顧家庭,她的努力往往又被合理化,一旦職業婦女選擇不擔起家務照顧時,她所受到的社會負面評價,往往超越男性工作之後不做家事、不照顧小孩所受到的苛責(鐘佩怡,2003Crouter,Bumpus, Maguire & McHale, 1999)。

針對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國內學者任文香(1995)發現,幼兒年齡、性別、母親就業與否與母親職壓力並無顯著影響, 而「母親的教育程度」、「年齡」、「收入」、以及「家中子女數」等,則與母親的親職壓力有正相關。

對職業婦女而言,子女教養是家庭中較大的壓力源(井敏珠,1992)。職業婦女當媽媽之後發現生命更加豐富,但生活也因小孩出生後變複雜。即使從工作中得到許多滿意感,以及獲得對家庭而言很重要的收入,但是處於家庭與工作之間,同時被要求作為一個「工作者」與「母親」也可能導致心理壓力與沮喪(HendersonLee & Birdsall1993Mason & Duberstein1992Ozer1995Ross & Mirowsky1988)。

Roxburgh1999)歸納HochschildPiotrkowski Repetti 研究發現,因為女性分擔較多家事與教養小孩任務,因此有子女的女性可能感受到過重的負荷。傳統角色意識形態使養小孩與做家事成為女性而非男性之責任。當負擔家庭責任與從事給薪工作同時發生時,結果往往造成對女性角色的過度要求。

Broman1991)認為性別、工作、與家庭角色對家庭生活有很大影響。他綜合學者研究指出,親職過程中除了正向價值外,也有負向影響。以社會角色論而言,已婚職業婦女比其丈夫有較低的幸福,但又勝過已婚未就業的女性。已婚女性的強大壓力導因於命定的家庭責任(社會過度期望、角色過度負荷、衝突增多),例如社會認為婦女要為家庭負主要責任。當母親描述較多工作壓力,也同樣表示有更大角色過度負荷與被多重義務壓倒的感覺(CrouterBumpusMaguireMcHale1999)。

職業婦女很難把職業與家庭作截然劃分。職業壓力的累積會引起家庭壓力與危機。Boss 認為家庭壓力的過程受內在與外在因素影響。內在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信念、家庭價值觀等等,外在因素包括歷史、經濟、發展、遺傳與文化等等,兩者皆會對家庭壓力產生影響(周月清等譯,1994)。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s)(引自周麗端等,1999)可解釋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受不同系統以及系統之間的連結所影響,生態系統論者強調大環境以及各系統間的連結與影響,家庭中除了成員的小系統外,也與外在社會環境產生互動。

馮燕(1992)研究發現:30-40 歲的婦女較會感受到母親對子女管教的壓力,正好是有中小學階段之子女。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低者,因其本身資源較少,欠缺管教子女的技巧,所以在親職壓力的感受特別沉重。尤其隨著子女進入就學階段,部份親職(如課業輔導、才藝學習)都必須委託學習機構代勞,而在這過程中,孩子的學習也成為親職上時間管理上的壓力。正因為在孩子國小階段中,委託學習機構就扮演孩子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安親班或才藝學習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又成了職業婦女另一項壓力的來源。

陳思穎(2002)研究中發現,職業母親在面臨親職壓力時,往往會受到「母親本身的觀念特質」、「小孩身心發展」、「小系統教養觀念不同」、「傳統角色分工」、「職業」等因素影響。情緒壓力感受的形容有:壓力、疲憊、忙亂、迷失、生氣、擔心、挫折、愧疚等等,當然也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緩衝負向壓力的不快。其實母愛本身充滿矛盾:包含豐盈與焦慮、歡樂與絕望、喜悅與沮喪等情緒,一方面怨懟、憎恨、脾氣暴躁,一方面又感到幸福滿足、溫柔,兩者不停來回交替(游美惠,2003)。

陳思穎(2002)的研究中發現已婚國中女教師在親職過程中,壓力來源包括:「母親的人格」、「小孩特質」、「家人互動」、「傳統親職角色分工」、甚至「社會環境影響」,其中又受到職業因素,面臨工作以及親職教育受外界過渡期望,更增加母親本身的壓力。

陳思穎(2002)研究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研究中發現,丈夫若是實際參與親職過程,分攤親職任務,則職業婦女感受親職壓力較小。因此,與丈夫的互動良好,婚姻關係和諧,家務、親職工作能夠互相分擔,會減少許多職業婦女在親職上所受到的壓力。因此在雙親家庭中,丈夫可以體諒職業婦女在家務、情感、親職教養上的壓力,並給予實際的支持與鼓勵,對職業婦女親職壓力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三節  壓力因應策略方式的定義

一、壓力因應策略方式

因應策略方式是指個體在面臨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時,所持的想法或行動,以期降低或減少壓力所帶來的衝擊或影響(翁毓秀,2003)。

江鴻鈞(1995)認為壓力因應的過程在於面對壓力事件的處理過程,在過程中具有緩衝壓力的效果。程一民(1996)則認為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情境或問題時, 為緩衝或避免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之動力歷程。陳淑娟(2002)認為壓力因應是一種解決個體心理或生理上所產生的壓力而造成的緊張、焦慮、挫折等過程,它可以緩衝個體所受到的衝擊而能處理壓力事件。

Richard Lazarus 1966)提出個體主要的因應方式分為兩種:

(一)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包含準備對抗傷害、攻擊、逃避和不採取行動或冷漠等四種行動取向。

(二)緩和模式(palliactive modes)或是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包含症狀取向方式(symptom-direct modes),用喝酒、服藥等方式減低壓力及痛苦,還有內部精神方式(intrapsychic modes),即為防衛機轉,運用潛意識心理面對威脅及外在危險(引自張雍琳,2000)。

Lawrence A. Pervin 並將壓力因應方式分為以下兩種:(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

(一)問題焦點因應方式(problem-focused form of coping):設法改變情境。

(二)情緒焦點因應方式(emotion-focused form of coping):情緒抽離、逃避-離開、尋求社會支持。

國內的井敏珠(1992)、高明薇(1996)將因應方式分為:「問題積極因應」、「問題消極因應」、「情緒積極因應」、「情緒消極因應」等四種因應策略。

Lazarus & Folkman1984)將因應方式分為兩種:

(一)問題導向因應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y):包含尋求他人幫助、主動直接解決問題等。

(二)情緒導向因應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y):包含迴避問題、強調事情的正面、發洩負面情緒、孤立自己等, 主要為調節情緒的方式。

二、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方式及相關研究

職業婦女身處於家庭與工作的天平中,如何面對壓力之因應與處理就成為職業婦女研究的重要課題。

社會支持有助於職業婦女緩衝工作與角色衝突,McCubbin1995)也發現社會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尊重支持、網絡支持。妻子感受到的支持程度能夠緩和家庭壓力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引自Kelly Voydanoff, 1985)。

Bright Hayward1997)發現高社會自尊、好的社會與個人網絡的支持已被證實在壓力狀況中有緩衝作用並有助於心理適應的調節;而自我狀況負面評估與心理健康有關,且降低正常的因應行為。顯示社會支持在壓力因應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緩衝角色。

職業婦女在面對親職壓力的的同時,運用個人內在與外在的資源,對於親職壓力做適當評估進而使用適當的因應策略,對於降低親職壓力必有所助益。

對於女性親職壓力因應而言,能適當自我揭露壓力,正視親職行為所帶來影響,是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紓解的重要方式。

Wewer Usser1997)研究發現,能夠正視母職的負面影響,並能將之加以表達出來的母親們,較不會因為母職真相與社會理想的母親形象有落差而產生挫折。母親們與其他母親交換意見對親職壓力的紓解有很大的幫助。

McCubbin1979)強調整合個人支持系統的需求,在適應方式中,家庭有能力因應壓力的調適。

陳思穎(2002)以質性研究方式研究國中女教師之親職壓力及因應方式時亦發現:面對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的因應方式中,包括:使用心境轉換、降低家事標準、系統間的協調合作、扥育的因應與自由時間的利用,均有助於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的紓解。

高淑清(2000)的訪談發現許多職業婦女即使面臨當家庭經濟壓力降低的同時,絕大多數的婦女仍表示不願離開其工作崗位,顯見工作雖為職業婦女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壓力,卻也成壓力紓解的重要方式。

綜合上述對於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之探討中,發現親職壓力與個人對壓力評估與認定有極大的關係。在與子女互動過程中,職業婦女所面臨之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並未存在對與錯,端視於職業婦女本身對該事件的評估與因應。

洪榮正(2004)指出職業婦女在面對親職壓力時所採取之因應方式六個面向:

(一)主動面對問題:包括主動發現親子互動問題、不逃避、主動提昇自我能力。

(二)尋求問題解決:包括聽演講、看書或以過去成功經驗及尋求老師協助等。

(三)情緒認知調整:包括改變子自己想法、降低個人對孩子的行為標準、往好處去想、順其自然等。

(四)負向情緒反應:包括延宕處理、生氣、體罰或責罵等方式。

(五)接納現實情境:包含了解孩子能力、接受孩子表現等。

(六)逃避隱藏情緒:包括消極隱藏個人的情緒與逃避孩子學習或行為問題的處理。

Weaver Ussher1997)研究發現,正視母職的負面影響,並能將之表達出來的媽媽們,較不會因為母職真相與社會理想的母親形象有落差而產生挫折。

就業婦女的親職是否成為壓力,與配偶的支持分擔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當家庭中的親職責任為父母共同負擔時,壓力也較能減輕。相對的,若仍持續傳統刻板家庭分工,則女性往往擔負主要親職責任,壓力也因此提高。許多研究證實,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的降低與家人支持有密切相關,尤其是配偶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若父母共同照顧幼兒、分擔家務,是一有效的因應策略,可減低親職壓力(任文香,1995)。

WeaverUssher1997)研究母親團體發現,媽媽們與其他母親交換意見對親職壓力的紓解有很大的助益。尤其當團體中揭露母職真相的不可期待性與不可預備性,使母親們得到解放,能說出母職負面影響而不覺得罪惡感。

Wright研究發現,母親常用以因應親職壓力的策略很多,除了重新建構家庭(與先生溝通、角色重新安排)、時間管理、正向心理因應等,另外就是尋求社會支持。Wright 發現母親壓力大於父親,並且使用較多的因應策略,尤其較常使用社會支持的策略。Perez 也指出,母親的社會支持越多者,其親職壓力越低(引自任文香,1995)。

 

 

第三章  結論

因母親本身的因素及家庭內外各系統的互動運作引發親職壓力,以不同來源、不同方式加諸於母親身上。因此只有不斷尋找因應資源,不斷學習調適,方能化危機為轉機,這不僅減輕自己因親職過程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使自己面臨親職責任時多一點快樂,甚至讓小孩能以健全、均衡方式,拓展其能力,獲得良好教養。

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資源不僅來自外在系統,內在動力對於親職壓力的紓解也有很大的助益,尤其本身對母職的認知與實踐,更是影響親職壓力大小的關鍵,經由心態轉變而感受到的正向感覺,認為對自我實現、壓力紓解等,都有實質影響。當自己能以現代職業婦女的心態,找出合適親職方式,並且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親職標準時,加諸於其上的桎梏也才能消除,所以「自我意識」的保有可減輕母職帶來的自我迷失感,逐漸能在擺盪中求取平衡。

因應時代變遷,職業婦女不再視母職為「全心全力」的無私奉獻,也應努力保有自我成長,在工作與家庭中求取平衡,使母職呈現出多樣面貌。

 

 

第四章  建議

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來源是多重的,親職壓力也帶來種種負面影響,須透過適當因應以求得平衡,在此對職業婦女、學校親職教育工作者及家庭教育之相關相關工作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職業婦女之建議

(一)適度紓解親職壓力,以正面因應方式面對:職業婦女在家庭工作與母親角色中,感受最大壓力;而在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上,則多以正面因應方式為主,建議職業婦女在面對孩子行為或學習問題時,職業婦女需調整個人情緒,不要把處理孩子問題情緒化,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與處理,必要時尋求親朋或學校、老師等網絡資源,將自己情緒適當抒發或尋求社會網絡的協助,才能降低親職壓力。

(二)主動參與孩子學習,建立親師溝通管道:鼓勵職業婦女以不同的親師溝通方式如電話或連絡簿等方式加強與學校溝通,適時調整對子女的期望,是職業婦女舒緩親職壓力重要方式。

(三)強化職業婦女親職能力,建立社會網絡資源:強化家庭基本經濟功能亦是紓解親職壓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個人社會網絡,加強與網絡間之聯繫,進而在成為個人或家庭面臨危機重要資源。

(四)避免使用負面情緒因應方式,建立親職壓力適當之因應方式: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間存著密切的關係。職業婦女對親子溝通技巧與自我角色心態調適,避免使用負面情緒因應方式,裨能降低職業婦女之親職壓力。

(五)自我心態調整,建立對子女適切期望:職業婦女自我調整對孩子的標準與心態,及取得更適切的學習輔導方式,如課輔或家教等方式,才會降低職業婦女親職壓力。

(六)善用個人與社會資源,降低親職壓力程度:職業婦女在選擇親職壓力因應方式時,所受的影響來源可能來自於個人特質、社會網絡支持、個人擁有資源等不同因素所影響。因此,職業婦女拓展與建立本身既有社會資源來降低親職壓力。

 

二、對國小親職教育工作人員之建議

(一)建立主動、多元、彈性、E 化的親師溝通管道:學校主動瞭解未能參與學校親職教育之家長原因,配合導師瞭解該生學習或行為情況,並協助加強與親師之溝通,導正其對孩子觀念與學習。

(二)多元智慧開展的協助,減輕職業婦女的教養重擔:「教養負擔」、「經濟」及「對子女的期望落差」等因素是親職壓力重要的來源,學校提供與安排孩子的課後輔導或才藝學習,減低職業婦女經濟負擔及分擔教養過程的壓力,協助建立父母對子女適當的期望以降低親職壓力。

(三)協助職業婦女建立適切的期望與提供必要的社會資源管道:親職教育工作者應協助職業婦女平日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方法,並規劃 個人或家人休閒活動,並提供相關資訊,以紓解親職與工作所帶來的壓力與衝擊。

 

三、對家庭教育相關服務機構之建議

(一)規劃各項強化親職能力課程與減壓與休閒課程:針對職業婦女提供需求規劃多元親職教育課程,強化母親本身親職技巧或溝通能力課程外,其他如自我成長、壓力因應、減壓課程、休閒生活指導等課程,亦應列入親職教育規劃重點,並透過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學校、婦女會、傳媒、網站等,進行相關活動課程規劃設計,建立與強化職業婦女對孩子與其為人母親的信心與能力。

(二)提供必要的資源與學習輔導活動:家庭教育中心或家扶中心可協助家境困難之家庭孩子進行課後輔導、安親班或臨時扥育中心的設立,協助職業婦女對孩子學習的指導,也讓職業婦女得以在親職工作上稍做喘息,紓解其親職壓力。對於各項社會服務能主動發現並提供給有需求的職業婦女家庭,協助其建立社會資源網絡。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燦槐(1999)。「現代的女性,真的享有平等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2-16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母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江鴻均(1995)。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研究所,台中。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洪榮正(2004)。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翁毓秀(1999)。親職壓力與兒童虐待-兼論兒童虐待的預防。社區發展季刊,86262-279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編,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張雍琳(2000)。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台北。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551-78

陳若琳、李青松( 2001)。台北縣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親職喜悅及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陳淑娟(2002)。組織變革下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陳皎眉(1999)。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7-23

游美惠( 2003)。從「碗槽裡有很多該洗的碗」談女性的勞動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24-5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馮燕(1992)。婦女生活壓力之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台大社會學刊,21161-198

劉台雲(1990)。台北地區就業母親角色衝突及其因應方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鄭忍嬌(1989)。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鐘佩怡(2003)。一個小學教師的性教育&性別教育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283-88

 

英文部分

Abidin, R. R.(1992). The determinant of paren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214, 407-412.

Boss.P/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Bright, J. A., Hayward, P.(1997). Dealing with chronic stressCoping Strategies, self-esteem and service use in mother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6, 67-74.

Broman, C. L. (1991). Gender, work-family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ing of Black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509-520.

Crouter, A ; Bumpus, M. E. ; Maguire, M. C. & McHale, S. M. (1999). Linking parents work pressure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Insights into dynamic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1453-1460.

Crouter, A. ; BumpusM. E. ; Maguire, M. C. & McHale, S. M. (1999). Linking parents’work pressure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Insights into dynamic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1453-1460.

Henderson, L. W.; Lee, V. E., & Birdsall, W. C. (1993). Attitudes towards 150employment of mothers of preschooler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care.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22, 23-42.

In A. Booth (ed.), Child care in the 1990s: Trends and consequences, 127-158. Hillsdale, NJ: Erlbaum.

Kelly, R. F., Voydanoff, P.(1985). Work/family role strain among employed parents. ., Family Relations, 343, 367-374.

Kwok, S., Wong, D.(2000). Mental health of par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in Hong Kongthe roles of parenting stress and parenting self-efficacy.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20005, 57-65.

Lawrence A. Pervin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Lazarus, R.S.,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Pub.Co.

Mason, K. O. & Duberstein, L. (1992). Consequences of child care for parents' wellbeing.

McCubbin, H. I.(1979). Integrating coping behavior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 237-244.

McCubbin, M. A. 1995.The typology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A family stress mode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10,31-36.

Ozer, E. M. (1995). The impact of childcare responsi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rofessional working mother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 315-334.

Ross, C. E., & Mirowsky, J. (1988). Child care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wives' employmen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9, 127-138.

Roxburgh, S.(1999). Exploring the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 771-788.

Weaver, J.J., Ussher, J.M.(1997). How motherhood change life A discourse analytic study with mothers of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nfant Psychology, 15,51-6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