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技職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之探討

蔡杏旻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前言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不論是知識技能或是證照、教育學歷,均已成為國家、社會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人口結構改變下,影響國內外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傳統僵化的教育體制也面臨極大的衝擊與許多變革,尤其近年來我國教育政策在教育鬆綁、市場多元化以及廣設大學、提高教育程度的各項政策趨勢下,對於傳統教育上被稱為「終結教育」的技職教育體系更是影響深遠,原本曾是我國主流的技職教育不但逐漸式微,其定位也日益模糊,因此面對當前技職教育的定位與未來發展,必須加以重新檢討,以因應世界潮流與教育環境的變革。

 

 

壹、我國技職教育之發展歷程與現況

欲探討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方向,首先必須瞭解技職教育成立的原因與時代背景,進而思考技職教育的問題本質與本身的主客觀條件,才能為技職教育找尋一個合乎本身優勢、特質以及符合時代需求的發展方向。以下先就技職教育成立的沿革發展歷程進行說明:

一、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時代背景

周燦德(2004)指出,早期的技職教育工具性色彩較濃,其目的在配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產業技術人才。因此各級技職教育均以人力養成及安置就業為目標,具終結教育的性質,與普通(非技職)教育之區隔十分明顯。

許碧珊(2007)認為,技職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因為技職教育所培育的優秀人才,使台灣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台灣在技職教育的發展上,由初職、高職、專科至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五十年多來配合國內產業的發展,培育各級各類的技術人才,共同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的歷史。由此可知,技職教育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息息相關,更一直擔任相當重要的角色,是促使國家建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篇報告參考何美瑤(2005)及葉錦光、陳傳欣(2006)對於技職教育各個時期歷程與階段的論述,將其歸納區分為四個時期:

(一)台灣光復初期:(民國30年代-50年代)

國民政府在抗戰結束後光復初期,首要即是面臨教育制度的變革,國家建設與社會各行各業百廢待舉,此時期的技職教育以復原工作為主,並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產業發展政策導向,勞力密集的工業社會逐漸成形,工業所佔的GDP比重也逐漸提高。

尤其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以培植基層技術人力的初職與高職並重,積極改革並擴充職業教育,以充實民間產業所需的基層技術人力。

(二)勞力密集工業發展時期:(民國50年代-70年代)

政府為提升國民生活水準,充實國家財力,積極發展工業,各項建設急需大量技術人才,因此大量優先設置工業類學科,鼓勵興學設立工專,並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全面提升人力素質。民國50年代,工業佔GDP比重首次超越農業,勞力密集工業社會儼然形成。

當時技職教育的最高學府為台北工專、台北商專,因此畢業生之後在國內便無學校可念,直到60年代,由於工資低廉的優勢逐漸被鄰近開發中國家所取代,加上世界能源危機、產業升級、技術品質要求提升,進而使勞動市場對人力的需求由勞力密集轉向以技術為主的技術密集時代,技職教育除了在「量」的充實增加外,另一方面積極改善教學品質(質的提升),並於民國63年國內出現第一所技職的高等學府-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這所高等學府除了因應工業升級培育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也提供了優秀的技職菁英學生進入高等學府就讀的機會。

(三)技術密集工業時期:(民國70年代-80年代)

民國70年代,我國外匯存底迅速累積增加,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轉為技術密集,並朝資本密集的精密高附加價值工業發展,投入高科技產業與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此一階段技職教育學校科系也因應調整設科、修訂課程、推展資訊教育等,並鼓勵民間設立、發展專科學校及技術學院,以因應產業全面升級。

直至民國79年台灣才有第二所技職高等學府(雲林技術學院)成立,也由於當時高等技職教育定位明確,其所培育出來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均有較高的就業機會。

(四)知識經濟與資訊產業:(民國80年代迄今)

民國80年代政府加強科技產業、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環保建設發展,對於技術密集,朝向自動化、科際整合、精密工業發展,未來產業需要的是具備靈活彈性、應變力強,能解決問題能力者,政府積極發展高科技的同時,由於產業轉型日益加速,社會對於人才素質要求逐漸提高,並且已有明顯的文憑主義現象,社會大眾對技職的觀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技職優秀人才回流普通高中教育體系,於是乎在大學錄取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技職教育規模逐漸萎縮。

在社會不斷倡導終生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加上教育改革聲浪下,民國83年政府迅速大量增設高中(當年高中/高職為3268),至民國95年高中/高職比例已成為5644,使得高中/高職比例互為消長,加上少子化影響,多數高職招生嚴重不足,並且正逐年蔓延影響專科技職院校。

從上述探討技職教育當年成立的時代背景可知,部分技職學校除了沿續台灣光復初期的工商業教育外,在臺灣經濟起飛時.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的發展期間,為國家的工業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助益,沒有這些技職人才的犧牲奉獻與努力,就沒有當年出色的工業時期與台灣工商企業蓬勃的發展。

 

二、技職教育的實施現況與發展

依研擬中的「技術及職業校院法」草案第一條規定:「技術及職業校院以研究應用科學,發展實用技術,培育各級專門人才,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與大學法第一條規定:「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兩者在教育目標,前者為培育各級專門技術人才為導向,後者則偏重學術理論研究人才。因此,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教育定位不同,功能性也相異,對於人才培育的方向,也就擔負不同的使命。技職教育均以實用技能為招生科系,尤其工業類更冠以「技術」名稱。台灣的技職教育,也因此隨著台灣經濟環境,造就了特殊的技職教育體系,以下就技職教育的現況作一介紹:

(一)技職教育體制現況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與學制現況相當複雜,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

1.高職:職業學校(包括普通班、建教合作班、實用技能班、國中技藝教育班)、綜合高中。

2.專科:五專、二專。

3.大學:二年、四年制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以及一般大學專業教育、二年制技術系。

此外,其學制又涵蓋日間部、夜間部、進修部、在職專班、進修職()校、進修學院、空中學校等,形成一校多制;設置類科包括:工業、商業、農業、醫護、海事、家政、語文、藝術、藥學、管理。其中學生人數比例以工業與商業類最高,兩者合計約佔80%,其次為家政約佔10%,其餘各類為數極少,尤其台灣初期以農業、海事水產為主的技職教育類科,正逐漸萎縮;課程內容以實用為主,專業理論與實習課程佔總時數約60%,一般科目約佔35%(黃清輝、林宏旻,2006)。

(二)技職教育發展現況

為了終結傳統認為技職教育就是「終結教育」的觀念,自85學年起,教育部提出了開拓技職第二教育國道政策,於是廣設高等技職學校,為高職畢業生提升了便捷的升學管道,高職可改制為專科附設高職部、二專改制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制科技大學。高等技職學校快速大幅擴充的結果,即是失去傳統技職學校的定位與焦點特色,進而影響教學內容由就業導向轉為升學導向,滿足了學位的心理,卻未必符合社會對技職人力的需求。

國內技職校院自84學年度至92學年度的學校數,科技大學由0所成長為15所,技術學院由原本7所成長為56所,大學附設二技由2所成長為37所,專科學校由74所遞減至15所,職業學校由203所遞減至170所,綜合高中數則增至143所。84學年至92學年度技專校院數如表1所示:

1   84學年至92學年度技專校院數統計表

學年度

區分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科技大學

0

0

5

6

7

11

12

15

20

大學附設二技

2

16

20

23

22

25

25

37

34

技術學院

專科部

7

7

3

2

3

2

2

2

2

非專科

0

3

12

18

37

49

53

54

51

專科學校

74

70

61

53

36

23

19

15

15

職業學校

203

204

204

201

199

188

178

170

166

綜合高中

0

18

44

64

79

125

149

143

159

資料來源:轉引自葉錦光、陳傳欣(2006

在學生招生人數方面,86學年度至92學年度學生人數,研究生人數由2544人增為12769人,大學部學生由44331人增至348316人,專科生由433865人降為347247人,職業學校生由509064人降至339627人,綜合高中生由11767人增為87374人。86學年至92學年度技專校院學生人數統計如表2所示:

2  86學年至92學年度技專校院學生人數統計表

學年度

區分

86

87

88

89

90

91

92

博士生

378

420

511

634

854

1107

1400

碩士生

2166

2557

3918

6001

8768

11662

14727

二技生

30138

45806

72188

114714

155650

172198

160586

四技生

14193

18596

33445

65608

117718

176118

229598

專科生(2)

236285

254427

261891

257171

232413

188499

150413

職業學校生

509064

496055

467207

427306

377731

339627

326160

綜合高中生

17167

36010

47417

68977

86025

87374

93690

資料來源:轉引自葉錦光、陳傳欣(2006

由此可知,技職學校正朝向高等教育以及普通教育靠攏,雖使得學制更為彈性,也不再是「終結教育」,但卻也漸與一般大學之間定位愈加模糊。

從上述說明,可以瞭解到技職教育發展歷程的目的是在配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由農業時代慢慢轉型成為工業時代,在當時社會家庭普遍不富裕情形下,投身技職體系換得一技之長是當時的教育主流價值,也創造了台灣經濟的起飛。然而隨著社會富有,當時敝屣辛苦走過來的人,不願自己的孩子再度重蹈自己的辛苦路,加上少子化現象,對高中職招生的選擇上產生排擠效應,於是「科舉制度」再度復辟(陳巨峰,2004)。

黃能堂(2007)提到,台灣高中職缺額比例為24.45%,私校更已接近35%,總計322所高中職,招生百人以下的學校高達25所,其中9所人數不到50人,顯示高中職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廖年淼(2004)更指出,目前四技二專的錄取率為大學錄取率的一半左右,而國立四技二專錄取機率則僅有一般體系國立大學的五分之一左右。此一情形無疑減弱了高職學校的競爭力。

因此,我們從技職教育一路走來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其中興衰歷程的原因,對於本身定位與時代脈動,均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如何配合教育政策、制度變革,符合市場需要,提升未來競爭力,將是接下來要探討的議題。

 

 

貳、當前我國技職教育之困境與未來之發展

一、我國技職教育現所遭遇之問題

技職體系的人力培育在七0、八0年代,對於台灣整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經濟的提升,有著相當大的貢獻。時值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由勞力密集轉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及高附加價值,我國產業人力之需求也隨之調整。有鑑於此,教育部遂辦理輔導所謂「辦學績優」之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進而將所謂之「辦學績優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於是造就了八0年代末期高等技專校院之蓬勃發展,致使技職教育結構產生重大之轉變。以下就我國目前技職教育所遭遇之問題進行探討:

(一)國人對技職教育仍有價值觀之偏差

Ascher1994)指出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技職教育常被社會大眾戲稱為低成就、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學生就讀的「垃圾場」(dumping ground)(轉引自李隆盛、賴春金,2007)。我國技職教育體系因學校和學生人數規模龐大、升學管道暢通,常被稱為是普技分流下的「第二條教育國道」(杜正勝,2007)。加以傳統上國人普遍存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偏差價值觀,以致社會大眾對於技職教育始終報以「終結教育」之認知。

許多指標顯示,技職教育在我國都是相對被忽略的,不論是四技二專聯招,或是高職登記分發,都引不起太多關注。社會大眾總覺得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是二、三流的,不必太花力氣去在乎它(林萬億,2005)。由此觀之,社會長期對技職教育之不公平對待,除使技職教育發展受限外,原來以適性發展為教育宗旨的技職教育也常被誤導為次等教育。但就其規模,技職教育可堪稱教育主流之一,但在形象和實質上則被當成二流教育看待。

(二)少子化對招生之影響

由於少子化之影響,導致學齡人口逐年減少,未來學生來源不足之問題,將逐漸擴及技職校院。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7)統計,1991年嬰兒出生數計335,000人,但2006年出生數僅205,000人。易言之,2021年的國中畢業生將較目前減少13萬人。如此一來,生源逐年遞減的現象,將使學校招生不足問題愈形嚴重,而在我國技職學校中私立學校約佔60%,其中辦學經費係主要來自學生之學雜費收入,在招生不足、學雜費收入短缺之惡性循環下,勢必影響學生之受教品質。

(三)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之區隔日益模糊

我國早期各級技職教育均以養成實務人才立即就業為目標,但近年來隨著高等技職教育大幅擴充,例如2001-2004學年職校畢業生去向如下圖所示,升學的比例愈來愈高。技職教育的角色愈來愈從「工作訓練」(job training)轉為兼顧「職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和「工作訓練」,技職與普通教育的區隔日益模糊(人力規劃處,2003)。例如,教育部長杜正勝(2007)曾指出:以2003年為例,職校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比例達到62.7%,就業比例只有22.5%,2004年職校生繼續升學比例更攀升至66.6%,顯見職業教育已逐漸變成升學導向,這種現象讓職校課程無法彰顯技職教育的特色,技職教育銜接也出現問題。劉嘉韻(2005)指出這些問題包括高中生可用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申請就讀技專校院,但職校生無法以技專校院統一入學測驗成績進入一般大學,但高中生進入技專校院,專業知能不如一般職校畢業生,職校生在校學習以實務為主,進入一般大學讀書,則基礎學科能力又不如高中畢業生,造成教學與學習的困擾。

 

 

 

 

 

 

 

 

 

 

 

 

 

圖一 高職學生升學、就業情形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7

(四)技職學校之升格、改制過於快速

技職學校過快的升格與改制,造成人才質與量的供需失衡,且與產業界所需之「實務致用」導向,無法配合,以致後續得需付出很大的代價調整。如林萬億(2005)便質疑:

是否所有的高職科種都必須向上發展成為四技或二專,會不會造成學生時間的浪費?例如,幼保科有必要高職讀三年,四技再讀四年嗎?如果不必,就應該關掉高職幼保科。而美容美髮科、餐飲科,就不見得需要高職三年,再讀技術學院四年,反而更重要的是在職訓練

(五)技職師資困難且定位不明

「有怎樣的師資就會有怎樣的課程」,工業先進國家向來借重具有業界實務經驗的師資以落實技職教育,但我國的技職教育不夠重視這種取向,許多技職學校在急於升學及升格改制的轉型中,更加忽略這種需求。林萬億(2005)指出:

為了達到教育部所要求的專任講師級師資低於三分之一,各校紛紛補強助理教授級以上師資。刺激了國內博士班教育的需求,又正好受到近十餘年來出國留學人數遞減的影響,造成大量師資同質性高、近親繁殖現象嚴重,以及所學與授課不盡相符的情形。進入技職院校學生程度已普遍較低,如果師資又不整齊,教育品質堪慮。

再者,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是以訓練技術應用人才、務實致用為主,不是作為學術研究的重鎮,自應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不宜以增設研究所為職志。但是,臺灣許多科技大學,卻不斷增設碩、博士班。學位的提升,並不代表人力資本競爭力的提升。

 

二、技職教育之未來因應之道

從技職教育的發展歷史觀之,技職教育之建立與變革往往與當代社會經濟及教育變遷有所關聯,其中產業經濟發展更是佔有極重要之因素。以下針對我國當前技職教育所面臨之課題,提出相關之建議:

(一)全面化產學合作,落實務實致用之目標

技職教育應強調「務實致用」,也就是強調學生在校所學習的能夠與就業市場接軌進而結合,以使學生在接受完學校教育後,具備立即就業之實務能力。產學合作是達到學生所學能「務實致用」的重要手段,對於學校系所、課程及師資,會有重大的正面引導作用(杜正勝,2006)。其中,教育部已於20061228發佈施行「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此後技職學校與產業界將有法源依據,可全面化推動產學合作,包含課程、師資、設備、研發及實習場所等,透過產學合作及產學聯盟等措施,結合與共享雙方資源,共創雙贏並達成務實致用之目標。

(二)提供彈性、適性選擇機會,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是不同的,而且性向、興趣互有異同,因此需要規劃多元化的教育內涵,提供學生適性的選擇機會。目前,我國在後期中等教育設有職業學校及綜合高中,其中又有日間班及夜間班,辦理普通班、建教合作班、產學攜手合作班、實用技能學程及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等。技職高等教育設有五專、二專、四技、二技等學制,又配合各種合作計畫與需求,辦理產業專班、在職班、進修專班等。各級技職學系設有不同班別及專業領域別,旨在提供學生得依其能力、性向、興趣獲得適性學習機會,發展職業潛能。未來可透過產學訓合作計畫,持續發展更多元的課程及班別,滿足所有人之需求。

此外,技職教育除應符和個人之能力、性向及興趣提供多元教育選擇機會外,也應同時提供在職人士進修之機會。吳清基(1998)指出國外「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之實施,主要是以技職校院為主的社區學院。技職校院應運用現有師資、設備,辦理推廣教育及繼續教育,並且修改學位授予相關法令,打破傳統僵化之系所架構及課程規劃,建立以技職教育為主的回流教育管道,以落實終身學習社會之理想。

(三)引導教師以技術報告或執行產學研究成果送審升等

「有怎樣的師資就有怎樣的課程」,教師的研究方向往往關係到教學內容。黃榮鑑(2007)如果要老師的教學能讓學生學習到產業界所需的技能與知識,則教師升等審查應徹底改變策略,讓技職校院教師以技術報告或執行產學研究的成果送審升等的比例高於以學術論文送審者。是故,引導教師的研究方向於執行產學研究計畫或相關技術報告,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規劃」勢將對技職教育之本質有所助益。

(四)落實證照制度,建立國家認證機制

除了鼓勵學生在校其間參加各種公(私)立技能檢定外,更可加強辦理技職學校推動技能檢定制度,使學生在畢業同時能兼取得畢業證書與技術士執照,藉以提昇技職人才專業地位,唯有技術人才之價值方能獲得社會之肯定,職業證照制度之功能才能彰顯。

(五)兼顧通識與專業教育,推展全人教育的理想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係各級各類教育的共同理想,傳統的技職教育受到精熟學習教育理念的影響,較偏重職業技能的養成,而忽視「人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因此,技職教育需要調整「技術導向」的教育目標,落實全人化的教育理念(何婉清、吳學旦、吳惠如,1999)。張天津(2000)也指出,技職教育各項行動方案與措施的提出與執行,都應該是技職教育追求人文關懷、追求卓越的起點,惟有持續而精緻的成長,才能達成技職教育以全人為本位的高素質人力與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長遠目標。

(六)推動高等技職教育之國際交流與合作

技職教育不僅需要與企業合作,也需要與國際接軌,以因應全球化的產業發展趨勢,培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人力資源,促成國家經濟發展。周燦德(2006)認為未來的作法可朝「向上取經、向下傳經」推動國際交流。其中,向上取經是指向歐美先進國家取經,找出學校重點特色的科系;向下傳經則是透過交流合作,傳播我國技職教育發展的經驗,或鼓勵技職學校開辦外語教學課程,招收外籍學生來台就學。

 

 

參、結語

進入21世紀,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面臨了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型態愈趨複雜、多元化,傳統產業外移,學齡人口急遽減少等衝擊。技職教育如何調整才能因應變遷,培養職業市場所需的技術人力,已經是迫在眉睫的議題。

未來的技職教育,有必要以「精緻化」的理念,取代升級、擴充的概念,而不是徒求名稱高一級、數量多一倍。

 

 

參考文獻

人力規劃處(2003):我國技職教育定位問題研析。

杜正勝(2006):振興技職教育。高職與技專校院校長聯席會議簡報。

林萬億(2005)。技職教育的未來。國語日報,國民教育版。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35-45

何美瑤(2005)。台灣的技職教育。學校行政雙月刊35129-144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燦德(2004)。當前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主計月刊57849-55

陳巨峰(2004)。從李遠哲建議終結高職看現今高職問題。內湖高工學報1513-19

許碧珊(2007)。當前高等技職教育現況分析與問題探討。大安高工學報1830-38

張天津(2000)。跨世紀的技職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563-64

黃清輝、林宏旻(2006)。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時代性。師友月刊18213-15

黃能堂(2007)。臺灣人口結構變遷對技職教育的衝擊與其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7497-114

葉錦光、陳傳欣(2006)。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教育趨勢報導956),20-28

杜正勝(2006)。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的重要政策。技職簡訊,17520071215,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News/2006121009.asp?c=0050

教育部(2007)。教育統計。20071215,取自http://www.edu.tw/EDU_MGT
/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2.htm

劉嘉韻(2005)。杜正勝:升學導向讓技職教育失去特色。中央社。20071215,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ivan/newsforum/ch11/Detail.asp?TitleID=474

黃榮鑑(2007)技職教育的明天。技職簡訊。教育部技職司。20071216,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News/2007020504.asp?c=1050

周燦德(2006)。技專校院國際交流的策略與思考。技職簡訊,17520071220日,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News/2006121007.asp?c=0200&v
ers=175

廖年淼(2004)。我國技職教育發展的隱憂。師友月刊4436-1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