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技術增進「自我效能」初探

張萃玲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壹、    前言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張春興,民78)。Egan2002╱鍾瑞麗譯,民93)在「助人的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一書中提及,高自我效能的案主會做出比較大膽的選擇,從適合的目標走向高標準的目標;書中並將「高自我期待:案主自我效能」列於「協助案主決定他們所需要的和所想要的」階段,認為諮商員可以協助高自我效能的案主,增進對「我願意為想要的東西付出什麼代價」做出承諾。

由於身心障礙者不論是先天或後天致殘,求學或求職過程中幾乎無可避免地遭遇許多挫敗經驗,對於自我效能的增進,似乎都有努力的空間。因此本文擬就自我效能之定義及內涵,以及此自我效能技術應用於復健諮商實務界之可能性加以整理探討。

 

貳、自我效能之定義及內涵

自我效能是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認知機制之一(Corey, 2001╱鄭玄藏等譯,民94)。社會學習理論非常注重個體、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其基本假設認為,人們有能力作自我指導,由自身引導自我改變。對於Bandura1982)而言,自我效能是一種個體的信念或期望,個體能據此來掌控情境,導引出自己所希望表現出的行為(Corey, 2001╱鄭玄藏等譯,民94Franzblau & Moore, 2001))。

Bandura1995)認為「察覺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組織和執行行動過程中管理預期情境所需要的潛在能力的信念,效能信念影響人們如何思考、感覺、激勵自己和行動。人們的自我期望和可以做(can do)的信念與他們盡力處理困難的意願、願意付出的努力、以及面對障礙時的堅持有很大的相關。高自我效能的案主會做出大膽的選擇,從適合的目標走向高標準的目標(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反之,自我效能感很低的人也許在面對困難任務時無法堅持下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將事情做好(吳芝儀,民89)。

當人感到對他們的行動或環境能有一些控制時,他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似乎較缺乏個人控制者來得好。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健康行為的的重要決定因子: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特定行為的行動。例如:當一個有煙癮者不相信自己能夠戒煙,他/她就不太可能試著戒煙,不管他/她知道抽煙有多麼危害身體或他/她有多麼想戒煙(David, Letitia , Jonathan, & Shelley, 1988)。因此,如果下面兩個條件符合的話,案主就傾向於採取行動(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

(一)對結果的期望:如果案主認為自己的行動大概會導致某種想要的結果或成就,他們就傾向於行動(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個人會從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學到對特定行為結果的期待,而影響到對自己能力表現的信心。另一方面,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亦會影響其對行為結果的期待,兩者具有交互影響的關係(吳芝儀,民89)。

(二)自我效能信念:如果案主合理地確認自己擁有的資源(例如:工作知識、技術、時間、精力、勇氣和其他資源)投入某種行為,可以成功地導致想要的結果,他們就傾向於採取行動(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自我效能關係著個人對自己行動能力的信心,以及對完成特定行動或目標成就表現的信心(吳芝儀,民89)。

個人對自己表現特定行動或執行任務之能力的信心,被Bandura1997)稱為「自我效能預期」(expectation of self-efficacy),包含「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和「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兩項主要內涵。結果預期是指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是否能達成特定結果的評估;效能預期則指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執行該特定行為的評估(吳芝儀,民89Bandura,1977Strauser & Berven, 2006)。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是不同的,因為個人可能相信特定行動會產生特定的結果,但卻質疑他們是否能夠執行那些行動,參見圖1Bandura,1977)。

 

 

 

 

 

 

1 圖表呈現效能期待和結果期待間的差異

 

 

參、自我效能的來源

自我效能預期的來源包括(吳芝儀,民89;宋家慧,民90;簡楚瑤,民94Phares/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民80Bandura,1977Fong, Norman, & Kenneth, 2004Bandura & Locke, 2003):

 

 

 

 

 

 

 

 

 

 

 

 

 

 

 

 

 

 

2 效能期待主要來源,以及透過不同的影響操作方式之來源

資料來源:Social learning theory (p. 80), Bandura, 1977,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一)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即個人的主要經驗,由過去表現的成功或失敗經驗組成,對個人的自我效能影響最大。個人對於生活情境中類似的經歷,因多次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累積了對於該類情境是否能妥善處理的信心。如果個體已有多次成功經驗,建立了穩定的自信,當偶爾遭遇失敗時,會運用舊有的成功經驗檢討缺失並設法克服而使自我效能得以提昇,偶爾的失敗經驗反而提高了個人的自我效能。成功和失敗可能影響一個人對未來類似工作的能力評估,並在下一次面對類似挑戰時,修正個人的目標設定(Spieker & Hinsz,2004)。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從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學習而來,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Bandura認為,許多學習乃是經由我們所選擇到的楷模而產生,藉由觀察楷模,我們得以學習以前未曾做過之事。

(三)語言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當一個人懷疑自己效能的時候,重要他人若能表達對其能力的信心,則可以說服個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然而,如果經常使用語言說服,卻沒有與個人經驗互為統整時,此種方式的價值即無法持續。

(四)情感激發(emotional arousal):生理狀態和情緒(如焦慮、沮喪)常被視為是否有能力執行某特定行為的指標。人們通常會因為生理狀況不佳或情緒過於激動而降低表現水準。高度的焦慮和恐懼可能會破壞一個人的自信,然而適度的焦慮反而可以增強達成任務的動機。

 

肆、協助案主發展自我效能

(一)技巧或訓練:自我效能可以用各種方式強化(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國內外有許多研究探究各種計畫或訓練方案對自我效能的影響。確定案主擁有需要屢行任務的技巧或是調適的技能,可以協助案主發展自我效能。

(二)提供回饋:提供案主修正性(corrected)及正向的回饋。修正性回饋是根據工作執行面的不足,而不是根據案主人格的不足,透過消除在應用資源上的障礙,協助案主發展一種自我效能的感覺;而當修正性回饋聽起來像是人格攻擊時,案主自我效能的感覺就會下滑(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提供正向回饋要盡可能像負向回饋一樣明確,正向回饋透過強調案主的優勢和增強做得好的地方強化他們的自我效能,當回饋明確時更是如此。當案主看到自己的行為模式的價值時,將能協助他更頻繁地從事這樣的行為,並增強案主自我效能的感覺(Egan, 2002╱鍾瑞麗譯,民93)。

(三)利用成功做為增強物:挑戰案主從事能夠產生正向結果的行動,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可以增強案主自我效能的感覺。人們常需藉增強以評價自身表現的標準,Bandura認為,在人們努力朝向主要目標邁進時,先達成次要目標,將有助於支持並增加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此種自我效能感並能推動進一步的表現。在一項學習計畫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當學習目標設定為較小的分目標時,一群約八歲半,數學表現一項不好的兒童,不僅實際上能學會其中的數學作業,而且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效能感(Phares/林淑梨等譯,民80

(四)示範:協助案主透過學習他人來增強自己自我效能的感覺。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andura等人在1969年所做的治療對蛇恐懼症的研究。經由觀察真人楷模(隔著玻璃窗)以相當輕鬆、自在的神情把弄一條蛇,到引導受試者參與碰觸、抓,最後能握住一條蛇,顯示使觀察示範的方式,確能降低恐懼感,並進展至能讓真蛇盤在身上(Phares/林淑梨等譯,民80    

(五)鼓勵:支持案主的自我效能而不流於施恩。Bouffard-Bouchard (1990) 的研究中,將語文程度相當的的大學生,隨機分派到高自我效能組和低自我效能組,讓兩組學生接受一項語文測驗,不管實際表現如何,對高自我效能組的學生表示其分數高過其他同儕;對低效能組表示其分數不如同儕。結果顯示,高效能組在對自己測驗正確率的預期(抱負效能)顯著高於低效能組,連帶在問題解決策略上也顯著有效。由此研究結果可知,對於程度能力相當者,給予鼓勵的效果顯著大於給予負向回饋者。

(六)減輕害怕和焦慮:協助案主克服他們的害怕,害怕會阻礙案主的自我效能感覺。Bandura等學者曾在1980研究若干廣場恐懼症者,這些受試者在經過放鬆技巧等調適技能訓練後,治療者伴隨他們再進入各種受試者原先畏懼的場所中,恐懼的行為皆有所改善,且表現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增進(Phares/林淑梨等譯,民80

 

伍、結語

Bandura Locke2003)指出,達成目標的回饋,可以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個人的目標設定並增進較好的工作表現。在Bandura (2005) 所發表的文章中,更將自我效能的觀點應用在個人健康管理上,並強調要達成健康的目標,藥物介入應不是唯一方法,藉由管理良好的健康習慣,人類可以維持更長的壽命。因此,協助案主發展適當的自我效能,不僅可以增加成功的滿足感,也可以增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職業復健以及獨立生活之路,當更有促進之效。

 

參考書目

Bandura, A. & Locke, E. A. (2003). 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1), 87-99. Retrieved January 4, 2007, from PsycINFO database.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2005). The primacy of self-regulation in health promo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4(2), 245-254, Retrieved January 4, 2007, from PsycINFO database.

Bouffard-Bouchard, T. (1990).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Performance in a Cognitive Task.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0(3), 353-363. Retrieved January 8, 2007,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database.

Corey, G.著(民9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 practice of counseling & psychotherapy 6E鄭玄藏、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譯)。台北市:雙葉。(原作2001年出版)。

David, O. S., Letitia, A. P., Jonathan, L. F., & Shelley, E. T. (1988). Social psychology(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gan, G.著(民93)。助人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The skilled helper : A problem-management and opportunity-development approach to helping 7E鍾瑞麗譯)。台北市:雙葉。(原作2002年出版)。

Fong, C., Norman, L. B. & Kenneth, R. T. (2004)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for rehabilitation health professionals. New York: Springer.

Franzblau, S. H., & Moore, M. (2001). Socializing efficacy: A reconstruction of self-efficacy theory with the context of inequal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1(2), 83-96. Retrieved January 4, 2007, from PsycINFO database.

Phares, E. T著(民80)。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2E,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台北市:心理。

Spieker, C. J. & Hinsz, V. B.(2004). Repeated success and failure influence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sonal goal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2(2), 191-198. Retrieved January 4, 2007, from PsycINFO database.

Strauser, D. N. & Berven, N. L. (2006). Construc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job seeking self-efficacy scale.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9(4), 207-218.

吳芝儀(民89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宋家慧(民90)。危機邊緣少年自我效能團體工作方案之績效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簡楚瑤(民94)。祖母自我效能課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