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位博物館

彭士哲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所

 

摘要

博物館之典藏品是人類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典藏品通常也被視為歷史記憶的載體,因此傳統之觀點也多由博物館之典藏品來評量一個博物館之水準與地位。這樣的觀點也導致有許多博物館業務重點一直是以文物蒐集的範圍、特色,以及文物保存、維護,乃至於展覽等作業為主。然而,博物館利用最新的科技,將過去文物做保存於電腦裡,不會因為時間長久而損壞和不佔任何空間。將它展現於任何媒體上例如電腦、PDA、電視等,因為將實體轉換成數位的形式,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傳遞給喜歡文物的愛好者。

 

關鍵字:數位典藏、博物館

 

一、前言

1990年代開始網際網路(Internet)發展至今已超過十年,無庸置疑網際網路已成為現代人取得資料重要管道之一,而且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來取得你想要的資料。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數位技術的進步將縮短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使得在家逛博物館不再是夢想,透過數位博物館,你可以省去舟車勞頓所花的人力及時間成本,隨時隨地連上網路,經由滑鼠及鍵盤的點選,就可以漫遊數位博物館。

 

二、數位博物館的意義與內涵

博物館起源於十七世紀末期,起初為王公貴族、富商巨賈等炫耀財富的工具;其後為了回饋社會或教育大眾,而將私人的蒐藏加以公開。維多利亞時代,認為倫理及信仰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因此設立了許多機構來蒐藏藝術品,開放給大眾參觀,希望達到教化的目的;至於學術研究以及休閒的目的則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博物館發展至今,在功能上並無太大的改變,在一般人心目中,參觀博物館仍是一項高尚的活動(宋思齊,民88)   

數位博物館的起源則是因為外在環境的變遷與資訊科技的進步,傳統博物館為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逐漸結合了數位科技的視聽娛樂及效果及網際網路的傳播功能,而發展出多元的「數位博物館」。

「數位博物館」一詞,各家看法莫衷一是、定義分歧,而「電子博物館」(Electronic Museum)、「網路博物館」(Web-based Museum)、「無牆博物館」(Museum without Walls)、「環球博物館」(Universal Museum)及「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等幾個相似的名詞,也不斷出現。耿鳳英(87) 曾就相關的名詞加以說明(表一)

表一 數位博物館的三個名詞之差異表

名詞

網路博物館

博物館網站

虛擬博物館

特性

透過網際網路進入博物館內電腦系統,取得想要的資訊或瀏覽館內的各種展示。

網路博物館的實體並不存在,完全是利用電腦程式所設計出來的虛擬博物館。

利用網際網路來架設博物館自己的網站,設計一個提供諮詢服務的網點,大眾可以透過網頁上所設定的資訊或鍵入需求內容,找尋自己想要的資料或利用電子郵件向博物館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

利用科技方法營造逼真的效果、虛擬人為的環境與物件,並將真實事物以虛擬方式呈現的一種博物館。

資料來源:耿鳳英(87)。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3,頁53-54

數位博物館是實體博物館在數位化世界的延伸,配合不同使用族群,數位博物館可同時展現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針對一般使用者,數位博物館可透過類似公共展示系統應用功能,配合特定主題,選取精華資訊進行組織及包裝後,利用網際網路或其他數位化媒介(DVD 光碟),配合互動式資訊展示,提供一般大眾教育或自我學習的目的。針對專業研究族群,數位博物館則扮演者類似數位圖書館的角色,藉由提供資料檢索功能,依使用者權限提供適當的館藏數位化資料,以利研究之進行。

數位博物館為現今博物館利用網路與多媒體技術,成功地突破時空限制而更親近觀眾之方式手法之一,其有系統地將博物館長期累積之文獻、研究報告、圖片、音樂與影像等多元文化資產加以數位化後,運用多媒體製作技術依不同用途及使用族群之需求加以編輯組合,讓各類觀眾可不受環境與時間因素,即可輕易於網路上以互動方式,擷取博物館中之各類資訊內涵(徐典裕,1998);簡言之,一般博物館所應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在數位博物館中皆以數位化的方式呈現(林育如,1999);觀眾可透過網路隨時進入數位博物館中觀看,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也讓知識能更有效的展示與分享。

採用我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彙編對「數位博物館」的定義:「數位博物館係指以『數位化』的方式,將各種器物、標本及文件等典藏資料,以高解析度掃描、數位化拍攝、三度空間模型虛擬製作等技術加以數位化與儲存,並透過網際網路完整呈現一般實體博物館所應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的非有實體空間之虛擬(virtual)博物館。」

數位博物館與實體博物館在館藏性質、資訊處理、人才需求、館藏呈現與功能價值上,具有以下的差異(表二)

表二 實體博物館與數位博物館之差異表

   

實體博物館

數位博物館

館藏性質

要有實際蒐藏品

具備數位化典藏

資訊處理

整理、組織、分類其蒐藏品

數位化典藏需經過整理、組織與分類

人才需求

主題專家與專業研究

除了主題專家與專業研究,也需要資訊專才

館藏呈現

要有(規劃的)陳列行為

以數位化規劃的方式,透過網路進行典藏陳列、展示與傳播

功能價值

陳列的物品具教育及文化價值

典藏具有教育及文化價值

資料來源:王美玉。數位博物館入門。數位博物館專業訓練課程(導論課程一)。

 

三、國內外數位博物館發展概況

數位典藏的觀念,自一九九O年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進行「美國記憶」計畫開始,逐漸受到各國政府與全球博物館、圖書館等文物典藏機構的重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更在一九九八年年底,繼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之後,公佈徵求數位圖書館國際研究計畫。

歐洲方面則有教廷梵諦岡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倫敦國家藝廊、大英博物館等著名機構,進行數位化典藏計畫。歐洲眾多的中小型博物館,則仰賴產業、研究機構與大學支援進行數位化,如歐盟(European Union)贊助法國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進行的Aquarelle計畫,支援歐洲各國博物館與相關機構透過網路分享彼此數位典藏。「加拿大數位典藏」計畫是由加拿大政府工業部主持的國家級計畫,目標是把該國重要的典藏文物資料,轉換成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數位化展覽品,並提供線上教學資源。

日本最知名的數位博物館計畫,是由IBM東京研究所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合作的「全球數位博物館GDM計畫」。本計畫是以博物館教育為重點,其內容主要是支援網路上檢索不同的數位典藏資料,互動式的網路瀏覽、編輯等,參與的機構還有大英博物館康乃爾大學。一九九六年,日本政府貿工部MITI支援資訊技術策進署IPA資訊處理與發展中心JIPDEC等單位,進行一項為期五年的「次世代數位典藏系統研究與發展專案」,以數位典藏相關科技與雛形系統為研發核心,目標在建立下世紀資訊流通中心的數位典藏系統(劉一強,民88)

我國數位典藏計畫,開始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國家科學委員會為了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發與科學教育工作,推動「迎向新千禧-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方案」,「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即為方案中之子計畫。主要目標為「整合建置一個適合國情並具有本土特色的『數位博物館』,以發展教育性網際網路內涵」(黃鎮台,民88)。一九九九年七月,行政院第九次『電子、通訊、資訊策略會議』通過『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並交由國科會協調執行。參與此計畫的機構有: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等七個單位(謝清俊,民89)。二OO二年一月,國科會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並整編先前之「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內容。

一、國外數位博物館

 

 

 

 

 

 

 

 

 

 

 

 

 

 

1.巴黎羅浮宮

(一)網址:http://www.louvre.fr/

(二)沿革:現有網站於一九九五年七月十四日啟用。二OO二年三月,羅浮宮宣布將進行網站改版,預計於二OO三年,可於網際網路上展示十六萬五千件藝術品。

(三)特色:將數位典藏品以文化區域或創作形式分類,透過包含典藏品取得過程、相關地理資料及個別典藏品說明等整體性的介紹,讓參觀者對不同文明與藝術品,建立藝術欣賞的能力。提供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多國語言網頁。

(四)價值:羅浮宮所典藏的藝術品,以各類繪畫作品居大宗(超過十三萬件);其中大部分因為年代久遠,已無法承受實體展覽環境的各種污染,而有破損之虞。羅浮宮計畫透過數位化技術,得以讓原作在受到良好保護的狀況下典藏;同時又能讓全球的藝術愛好者,都能透過網際網路欣賞精美的藝術作品,兼顧藝術品實體典藏與內容傳播的雙重效益。

 

 

 

 

 

 

 

 

 

 

 

 

 

 

 

 

 

 

2.倫敦大英博物館

(一)網址:http://www.britishmuseum.org/

(二)沿革: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原有之大英圖書館閱覽室關閉。博物館並於二OOO年十二月,隨著Walter & Leonore Annenberg Centre Paul Hamlyn Library的開放,同時啟用由Annenberg Foundation捐資建置的博物館多媒體公共檢索系統-「COMPASS」。二OO二年二月,由Ford Motor Company Fund 贊助建置之「Childrens' COMPASS」也完成啟用。

(三)特色:所有線上館藏資料,皆搭配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讓參觀者可以有系統地獲得展品的相關知識。除了圖形版本外,另提供內容完整的全文字版本(text only),方便使用低速網路或單純為取得文字資料之使用者,快速取得所需的資訊。所有館藏圖片,皆開放其他網站進行連結利用,對於大型圖片,則加入隱藏式數位浮水印,以利大英博物館進行智慧財產權的追蹤與保護工作。

(四)價值:以一個多媒體典藏管理資料庫為基礎,整合博物館學專家與數位科技,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全球性的館藏展示、教育與研究資源分享的功能。而結合了實體博物館活動與數位博物館的全天候服務,更可無限延伸大英博物館的服務範圍,提升大英博物館的服務能量。配合基礎教育課程安排設計教學資源網頁,便利教師與家長取得高品質且一致性的人文教育素材。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一)網址:http://www.metmuseum.org/

(二)沿革:大都會博物館為提供參觀者進行探索與學習,擴展博物館商店銷售管道,吸引潛在參觀者等需求,委託Icon Nicholson重新建置博物館網站,於二OOO年一月二十六日啟用。

(三)特色:所有線上館藏資料,皆搭配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讓參觀者可以有系統地獲得展品的相關知識。除了圖形版本外,另搭配文字版本(text only)索引,便利參觀者快速取得所需的資訊。充分利用圖片、影像、虛擬實境等多媒體數位科技,提供參觀者高品質的視聽享受,增進學習的興趣與效果。提供多種藏品檢索方式,讓參觀者利用各種不同的觀點與工具,檢索到所需的藏品資訊,提升藏品資訊的可及性。    

(四)價值: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超過二百萬件。目前提供線上觀賞的部分,雖然僅有三千五百餘件,但其網站充分整合了大都會博物館的典藏管理系統、藏品展示系統、線上學習系統、博物館參觀者社群及網路商店之電子商務系統;成功地讓大都會博物館既可發揮傳統文化機構之典藏、研究、教育等功能;又能掌握網際網路無窮的商機,開發潛在的客源,建立實體博物館與數位博物館共存共榮的雙元博物館經營新典範。

二、國內數位博物館

 

 

 

 

 

 

 

 

 

 

 

 

4.國立故宮博物館

(一)網址:http://www.npm.gov.tw/

(二)目的:在於方便全球之藝術愛好者,透過網際網路,認識、欣賞故宮博物院的豐富館藏;延伸故宮博物院展示、教育、研究的功能。國立故宮數位博物館的網頁設計相當具有特色,網頁中同時提供多國語文網頁,便利全球各界中國藝術愛好者使用,而且特別針對兒童提供網頁,便利教師與家長協助兒童認識中國文化,富有十足的教育價值。

(三)特色:網頁設計精良,內容豐富。提供多國語文網頁,便利全球各界中國藝術愛好者使用。 提供兒童網頁,便利教師與家長協助兒童認識中國文化。

(四)價值:充分利用多媒體特性與電腦動畫科技,搭配設計完善的使用者介面;考慮不同階層使用者的欣賞與學習需求,提供豐富而多樣的文物鑑賞資訊,完美結合虛擬空間與實體世界的優點,無限延伸故宮博物院展示、教育、研究的博物館功能。

 

 

 

 

 

 

 

 

 

 

 

 

5.蝴蝶生態面面觀

(一)網址:http://163.22.21.188/CHD/butterfly/index1.htm製作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科技學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二)目的:在台灣三百多種蝴蝶中,約有五十種為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透過資料庫的建立,提供民眾深入認識台灣蝴蝶的機會。

(三)特色: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直覺式檢索功能。提供動態與靜態資料網頁,使用者可視網路連線速度,自行選擇使用網頁種類。提供輔助教材製作功能,方便建立個人化蝴蝶知識教材。

(四)價值:蝴蝶資料庫的建立,除了可做為自然科學的教材庫,更可以促進大眾對蝴蝶生態的認識,提升民眾生態保育的觀念。

 

 

 

 

 

 

 

 

 

 

 

 

 

6.平埔文化資訊網

(一)網址:http://www.sinica.edu.tw/~pingpu/

(二)目的:建立平埔研究資料庫以提供學術服務,促成跨學科的對話以及人才的培育,提升平埔研究現有研究成果。將有關平埔研究的成果分享與社會大眾,以使學術大眾化,達成社會教育之目的。

(三)特色:使用者介面設計,運用大量的圖像、聲音資料,吸引參觀者逐步探索平埔族群的整體樣貌。提供標題、網站導覽、全文檢索等多樣化檢索工具。 

(四)價值:透過資料庫平台的建置與資訊交流,不但方便平埔族群研究者進行研究成果的累積與開展;更讓一般民眾獲得認識平埔族群的文化的機會,促進族群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數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目前數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虛擬性的,也就是「看不見的博物館」(又稱為無牆博物館),也就是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實體博物館存在,而是將收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數位化之後,放在網路上。第二種是「博物館網站」,也就是博物館利用網際網路來架設自己的網站,設計一個提供咨詢服務的網站,大眾可以透過網頁上所設定的資訊或鍵入需求內容,找尋自己想要的資料或利用電子郵件向博物館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第三種是有實體博物館在營運,然後將其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放在網路上,這又與網頁本身無法完整呈現博物館珍貴為物的博物館網站不同,其本身是將博物館的展示、蒐藏、教育、研究四大功能涵括在內,並以數位的方式呈現。「可以是網路博物館的一種,其可以做到融入性、互動性、即時性的參觀情境。…利用科技方法營造逼真的效果、虛擬人為的環境與物件,並將真實事物以虛擬方式呈現的一種博物館」(王姿莉,1999)。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數位博物館」即是指有實體博物館在營運,並將博物館的展示、蒐藏、教育、研究四大功能涵括在內,然後將其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呈現在網路上。數位博物館包含了以下幾種功能:(吳昭賢,2000;邱俊雄,2002

(一)數位化典藏:數位典藏是相當於博物館的收藏與維護的功用,這裡所謂的維護分為兩方面,一種是收藏品的維護,另一種則是收藏品數位化後所做的維護。數位博物館將各種器物、標本及文件等透過高解析度掃瞄、數位化拍攝、3D模型虛擬製作等技術加以數位化並儲存。數位化典藏若配合文書文件等圖書數位化、智慧型全文檢索、網路搜尋等功能,就可以提供大眾一個資訊資源分享的使用空間。

(二)數位化展示:數位化展示相當於博物館展覽、娛樂等功能,有了數位典藏的資料之後,配合良好的展覽主題規劃,將這些資料有系統的呈現在參觀者的面前,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目前常見的展示形式包括虛擬展示聽以及主題展示。虛擬展示廳是利用3D影像或者虛擬實境技術模擬實體博物館的展示廳,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隨著電腦中所出現的展示路徑瀏覽文物,若對虛擬展示廳中某件器物感到好奇或興趣,甚至可以點選它,就會出現器物的放大圖以及詳細解說,提供大眾一個在網路上公開瀏覽的管道。而主題展示則是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換或新增主題,將特定展示或研究成果在網路上呈現,藉由網路自主、多元化、互動性高的特性,將博物館展示教育的特性擴展至最大。

(三)線上教育資源:相當於博物館的傳播功能,將數位博物館中豐富的典藏、研究及展示資源,經過多媒體呈現,在網路上提供多樣化、互動性、趣味性的線上雙向互動教學。然而在實體博物館都會設置的解說人員,數位博物館則受限於電腦科技與網路特性的關係,較傾向於以靜態的方式展示各種資料,沒有辦法提供人員引導展覽的過程。

 

五、結語

 由於科技不斷進步下,圖書館或是博物館未來不可避免會走向網路化或是虛擬化。博物館的典藏是人類智慧、創意與藝術的結晶,博物館文物數位化更易促進博物館的展覽、教學、研究以及加值應用的效益。文物數位化容易促進文物資訊交流與推廣,達到跨時空、跨種族、跨國界、跨語文、跨領域的交流,增進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更可藉由科技如網際網路、光碟、DVD播放器、電腦等做為媒介,將博物館的典藏數位化,快速傳遞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像24小時便利商店,可以隨時來參觀歷史文物,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參考文獻

王姿莉(1999)。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王美玉。數位博物館入門。數位博物館專業訓練課程(導論課程一)。

吳昭賢(2000)。以虛擬博物館為環境的網路型態學習系統。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宋思齊(88)。數位博物館任遨遊。科學月刊,33:4,頁301-306

林育如(1999)。跨出建築的博物館-談臺灣大學「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第1期,頁89-95

邱俊雄(2002)。數位博物館資訊系統整合之探討與實作。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徐典裕(1998)。應用於博物館之多媒體資料庫。博物館學季刊,第12卷,第1期,頁11-18

耿鳳英(87)。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3,頁53-54

曾小慈(2007)。數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對鑑賞教學之影響。2007/12/1,取自:http:// 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6/tsen.pdf

曾聖峰(2007)。資訊地球村--數位博物館。20071129,取自: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6/webpage/u6pt1.htm#國外的數位博物館

黃鎮台(88)。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27:7,頁715-718

楊中信(1996)。數位化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3(1),頁77-80

劉一強((88)。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報導。科學發展月刊,27:5,頁473-474

謝清俊(89)。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計畫提要。取自:http://www.ndao.sinica.edu.tw/NDA/NDAOHome.nsf/_b2amn04llck9b98oilln0_?OpenPage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