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多媒體運用在教學上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

王明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生

 

壹、 緒論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網路時代的來臨,人們正面臨一個全球化,以人力資源、創新、網路和時間競賽為基礎的環境,資訊多媒體應用顯然已成為生活必備科技,身處資訊時代環境中,若不會運用電腦處理資訊多媒體,將淪為半文盲狀態的一份子,當您身歷其中後不難發現,資訊多媒體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與休閒環境!未來的教學環境也將朝向多媒體的教學邁進,身為教師者應警覺傳統教學已不敷時代所需,教師需瞭解多媒體教學不但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趨勢,教師若能把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適切地加上音效、文字和視訊,教室宛如電影院,學生上課將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此外教師應具有資訊基本素養,才能在教學上善加運用,不斷創新,培育新e世代學子,使其能運用資訊多媒體來自我多元學習,提升自我的競爭能力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常聽見年長教師們的對談中,有意無意間透露出教師是資訊領域的弱勢團體而一些老師仍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墨守成規,然而熟不知早期傳統的教學,經常花費老師許多時間撰寫教學計畫、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教案、如今e化時代的來臨,這些煩人的文書工作將交由資訊多媒體來為教師完成,它不只是純文字上的作業協助教師,舉凡任何文字、圖形、影音、動畫都能夠編輯,如此好用,教師怎能不善用此教學技巧呢?

有了資訊多媒體科技來協助各科教學活動,將使課程內容更多元及多樣化;資訊多媒體資源已成為校園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並可輔助教師們在網路上討論教學理念,經由共同參與、經驗分享等方式,協助教師教學創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現階段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情形:探討前,首先要瞭解資訊多媒體種類、意義、內涵,再瞭解國小教師教學方式,進而分析其相關因素。經歸納如下:

(一)瞭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與教學需求作為教師資訊多媒體進修研習課程設計參考

(二)分析國小教師個人不同背景變項在運用資訊多媒體教學差異程度情形。

(三)瞭解四類型國小校園資訊多媒體硬體設施情況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校園設施規劃與教師教學改進之參考。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之名詞解釋如下:

資訊多媒體:即結合資訊科技與多媒體,而多媒體因以電腦為主要工具,故又稱電腦多媒體,需利用網路、電腦設備與多媒體元件相互配合使用,至少包含:

(一)多媒體電腦硬體的基本配備:如外殼、主機板、中央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音效卡、隨身碟、硬碟、光碟、鍵盤、滑鼠、螢幕顯示器、喇叭、網路線等。全球許多家電腦軟硬體廠商於1995年,聯合制定了一套多媒體電腦的硬體配備標準MPC-3(Multimedia PC),來定義多媒體電腦,其硬體的配備如下:

1.  Pentium 75以上的CPU

2.  8MB以上的記憶體

3.  顯示卡解析度需支援640x480並可顯示65536

4.  四倍數光碟機,傳輸速率至少在600KB以上

5.  16bit音效卡,支援FM/WAVETABLE發聲模式

6.  硬碟容量在540MB以上

(二)多媒體的基本元件(物件) 舉凡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

 

貳、文獻探討

影響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之因素相當多,本章經蒐集分析相關文獻後,分下列幾點探討:一、教師應有資訊基本素養。二、教學媒體的發展演進與分類。三、教學媒體的特性與運用。四、多媒體的應用與電腦輔助教學。五、教學可利用之網路資源。五大方向說明之,供建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教師應有資訊基本素養

為提昇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培養教師資訊應用於教學知能,創新課程與教學模式,符合資訊時代學校應有之教育模式。教育單位辦理國際資訊IC3能力指標檢測。認證範圍包含:

(一)計算機基礎理論:包括計算機軟硬體的基本知識、作業系統等。

(二)軟體應用:包括文書處理、試算表、資料庫等概念。

(三)網路應用:包括網路概念、電子郵件、網際網路應用、網路安全等。

除此之外,為因應資訊網路時代的衝擊,相關單位開始著重校園數位化與網路化的建置。從上述不難看出,資訊素養對於教師教學上扮演重要的價值,可以肯定的說: 資訊素養對教師教學有著關鍵性影響。

一、教師資訊基本素養之意義

資訊素養是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不同人對資訊素養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大致上都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部分:(溫雯韻;TILT)

(一)確認資訊:理解問題所需要用的資訊,並籌劃如何尋獲。

(二)尋獲資訊:網  上:如何利用搜尋器尋找所需知識。

圖書館:如何利用圖書館內的分類目錄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三)評估資訊:辨別資訊的來源及真偽

(四)應用資訊:對資訊版權的認知及瞭解。

三、資訊素養的內涵

資訊素養內涵,隨著時代變遷,中外學者的論述重點各有不同,大致可歸納為二大類:1.實體應用面的範圍。2.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實體應用面的範圍:1.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2.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3.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4.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探討其內涵如下:

1.傳統素養:傳統素養:具備聽、說、讀、寫和計算的能力。依傳統圖書館的運用,其涵蓋的項目與內容有:(1)認識圖書館環境。(2)圖書館的類型與功能。(3)了解圖書資料的類型與功用。(4)圖書資料的分類與陳列。(5)圖書館的目錄組織。(6)讀書或研究報告的撰寫與社會學習。(林美和,1997

2.電腦素養:資訊化社會裡,眾多事情是仰賴電腦多工處理來完成,因此有關電腦操作的素養與基本能力是人們所必備的,其涵蓋內容有(1)認識電腦科技的發展。(2)電腦的硬體的認識與各種軟體的應用。(3)檔案處理與儲存。(4)其它週邊設備的連結使用。(5)程式基本認知與概念。(6)電腦病毒的防護。(7)電腦使用與網路倫理條款的遵守等。

3.網路素養:網路素養指:(1)運用電腦進行網路資訊檢索的相關知識、技能與批判、創造思考等能力。(2)除了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之外,還應包括網路的基本概念、網際網路的功能的了解與應用、網路資源的類型應用、全球資訊網的介紹、檢索資訊的步驟、檢索策略、網路倫理守則的遵守。

4.媒體素養:資訊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文字敘述、書籍及聲音、影像轉為電子檔案處理。圖書館的藏書與資料類型也部份轉為電子書資料,對於一些不屬於文字印刷形式之館藏資料,就成了媒體素養的本體。池增輝與張菀珍(1999 )認為媒體素養應包括:(1)認識各種媒體資料的特性。(2)操作各種媒體工具的能力。

(二)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Eisenberg & Berkowitz1990)提出資訊素養六大技能,其構成要素為(白慧如, 2003):

1.問題界定(task definition

    定義問題所在(資訊問題)。

    確認資訊需求以完成工作(解決資訊問題)。

2.資訊尋求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

    思索所有可能可以得到資訊的管道。

    選擇最合適的管道。

3.選定資訊管道並取得(location & access

    選定資訊管道。

    藉由資訊管道以取得所需資訊。

4.資訊的使用(information use

    藉由聽、讀、看、觸等感官來使用資訊。

    延伸相關的資訊。

5.綜合(synthesis)組織資訊

    從許多的媒體中,將資訊收集並組織。

    呈現資訊。

6.評鑑(evaluation

    判斷資訊的來源(過程是否有效率)。

    判斷所取得的資訊(是否滿足資訊需求而達到效果)。

綜合上述可以得知,資訊素養的內涵,就實體應用面的範圍方面:應包括「傳統素養」、 「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就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而言:可分為「資訊認知」和「資訊尋求」「資訊取得」、「資訊的應用」、「能綜合並組織資訊」及「資訊的評鑑」。因此,在我們生活當中應培養資訊素養,並樂意當個終身學習者。如此,才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時代所需,而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

 

第二節  教學媒體的發展演進與分類

教學媒體的使用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也 不斷在演進當中,而媒體的發展過程依時代不同有四個分類(張霄亭、朱則剛,1999):

(一)媒體第一代:不依賴機器或電動的媒體,如粉筆、黑白板、白板筆、戲劇、演示、展覽品、模型、圖表、地圖等。

(二)媒體第二代:依賴機器來傳播的歷程,且能迅速、低成本的複印過去手寫與手畫圖形與文字,教學開始使用活動式鉛字印刷,包括有教科書、作業簿與測驗等。

(三)媒體第三代: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將機器引入傳播歷程, 首先是為了觀賞;次是為了聽;最後才把觀賞、聽相互結合。包括有: 照片、單片式幻燈片、幻燈捲片、實物投影機,無聲影片、唱片、錄音、 無線電、有聲影片、教育電視等。

(四)媒體第四代:教學媒體著重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的應用,強調個別學習與自動化的歷程,即所謂的資訊多媒體電腦應用於個別學習歷程當中,可以迅速的取得相關訊息。

 

第三節  教學媒體的特性與運用

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的學習的行為,教學媒體本身即具幫助學習的各種特性,教師可運用這些特性於教學中。早期傳統的教學中,不外乎是老師將教科書的內容硬塞入學生的腦筋中,以致學生無法有效吸收,而所謂的改進教學意味著教學者使用活潑、趣味、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吸收所教授的內容,教師瞭解並善用教學媒體的特性,則可幫助達成上述教學目標。

一、教學媒體的特性

(一)從具體到抽象的特性:在各種教學媒體的模式中,以現場實際操作最為具體,再逐次把直接經驗、戲劇經驗、示範、參觀、展覽、電視、電影、錄音、廣播、符號、文字及語言等,按照次序遞減具體的程度,而遞增抽象的程度。具體的學習情境的進行通常是費時費事,而且不一定可以親臨現場,因此可利用立體模型、影片、照片、錄音或戲劇的形式來模擬,所以媒體必需具有多元化選擇與保持彈性。而教學之所以使用媒體的最大原因,乃是為了增進學生具體的學習經驗,減少抽象的學習,因此這些媒體極具接近真實的特性,足以同時適應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求,在面對人數眾多的學生而學校的設備及教師卻不足時,媒體發揮了大眾傳播的功能。(徐照麗,2000;張玉燕,1994)。

(二)反覆使用與練習的特性:教師在教學上可以運用教學媒體能重複使用的特性,視教學情況,重複使用相同媒體進行教學,達成教學成效與目標,如反複觀看某複雜的實驗片段,讓學生瞭解所有詳細步驟;教學媒體的運用使教師在教學上有更多的彈性與多樣性,更有助於適性教學的發展(林義雄,2001)。

(三)教師無需在場,學生卻可自學的特性:經有系統設計的單元學習方式,所運用的媒體,可以提供學生自我學習,如早期的編序教學機、影片等。而當今許多的資訊多媒體教材, 透過各種互動介面,提供學習者更多網路資源利用與自我學習的空間(溫嘉榮,1998)。

透過遠距教學,能免除空間的隔閡與時間的障礙,它具有偏重學習者自律與獨立學習的特性,因此降低教師與教育組織的重要性。遠距教學媒體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受限於課堂上的時間,學習活動可在其它時間做彈性延伸,達到真正充分且完整的學習(張玉燕,民 1994;蘇 國樑,1998)。

二、教學媒體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了部份媒體的運用,或安排較多種類的媒體來教學,其實,教學不只是單純的「使用」教學媒體而已,教師更要靠自我教學經驗與智慧累積來有效「運用」教學媒體。多數的教師都知 道,善用教學媒體的確有助於教學活動的進行,但是,真正能瞭解 正確、有效的運用教學媒體者卻不多。(施冠概1991)。

 

第四節  電腦輔助教學與多媒體的應用

一、電腦輔助教學

    網路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藉由電腦網路做遠距教學,學生備有網路就可以在家直接上網路進行自我學習。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跳脫了學校大班制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可以得到一對一的照顧,但是卻失去了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從某些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藉由網路的電腦輔助教學,不但能達到傳統電腦輔助教學的功能,也提供了同儕之間彼此溝通的管道。(李明峰,民84)

    網際網路的社會型態學習可透過電腦網路來施行教學,從八0年代後期,社會型態學習(social learning)的研究趨勢逐漸興起。自我學習是提供環境讓學生、電腦虛擬的學生、以及網路另一端真實的老師與學生相互溝通。透過辯論、批評、篩選、採納和借鏡等學習過程,建構自己的知識。所以社會型態學習的好處除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外,更可以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多媒體的應用

依多媒體的應用領域,可分為教育應用、公司訓練、出版應用、商業應用、資訊站、與大眾娛樂等六大類別,其主要內容於下表說明:

-1多媒體的應用領域

     

教育應用

教師透過多媒體來協助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將大為提高。目前已有為研究機構及各級學校的教育課程所特別設計的多媒體專用教材。

公司訓練

運用多媒體設計電腦輔助訓練,幫助提昇學習效果。主要

應用在:1.銷售訓練。2.安全訓練。3.機器設備使用訓練。

4.設計模擬。5.談判技巧。6.產品維修訓練。

出版應用

利用媒體來陳現出版品,使得出版品跳脫了靜態文字的限制,用更生動的影音效來呈現。例如:線上期刊、雜誌資料庫、專業資料庫、機器使用說明、維修手冊與電子書籍等。

商業應用

運用多媒體方式來進行企業簡報與產品介紹,除了能加深聽眾的印像之外,更能提昇其對企業產品的認知價值;其應用上包括多媒體電子郵件、多媒體資料庫與多媒體排版應用軟體等。

 

資訊站已被美國廣泛應用在商業促銷上。利用吸引人且完善的多媒體軟硬體,設置於機場、百貨公司、車站等公共場所和大型超市、連鎖超商、圖書館、銀行、展覽館、美術館等類型的資訊站,提供顧客各種導覽、商業廣告、公共訊息、商品介紹、訂單處理、票務預訂系統和效果預視等功能。

大眾娛樂

目前多媒體在娛樂方面的應用,主要在於各式各樣的多媒體

節目片(title)、線上多媒體電腦遊戲等。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在美國方面,多媒體的應用領域最大的是教育應用與公司訓練,其次才是資訊站 ,而商業應用,如簡報也相當廣泛被使用;在歐洲,則以資訊站與商業應用為最多,其次才是教育訓練。目前台灣多媒體的使用,從市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幾乎是多媒體節目片的天下(資策會 MIC),卻只有少數應用到出版與資訊站,而在教育應用上普遍屬實驗性質。由此可知,國內多媒體的應用定位偏向於一般使用者,商業應用與公司訓練使用多媒體的情形還不是很普遍。

     

第五節網路資源的運用

一、網路資源的義涵

『網路資源』是一種資訊不斷快速增加與更新的產物,實難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因此以一個概念描述其內涵。國內學者吳美美(1998)提出一個簡 要的定義:『網路資源』是透過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資訊和服務。凡在網路中可獲得的資訊」,都屬網路資源。

 二、網路資源的搜尋

   教師欲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網路資源來協助教學,就要懂得運用搜尋引擎的功能來幫助擷取所需的資訊,以下是一些網路資源的搜尋的介紹:

(一)WWW 資源: WWW 是最常見、便捷的網路資源,在眾多網路資源中,有效、快 速找尋    WWW 資源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搜索引擎』及『分類索引』 。(張雅芳、徐加玲, 1998)。

(二)除WWW外的其他網路資源:其他網路資源的技術,包含 Gopher Telnet (遠端登入)、FTPArchieBlogBBS站資源等,不過通常所取得相關的資訊,絕大部分都是不適用的資訊,原因是太多的資訊,使用者不懂如何過濾、擷取與運用。所以目前資訊領域傾向 由作者自己來描述資訊,可解決上述問題。因此在 HTML的語法中增加 Mata tag                  :即 Description Keyword(關鍵字) 的方式來解決(陳昭珍,2001)。

(三)資訊軟體及教材資源中心:有鑒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教育部 於民國  87  年成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此中心共分三十 九個區資源中心,各資源中心所提供之服務包括:教材資料庫、測驗題庫、軟體資源、 動態報導、網路資源連結,以及討論區。 (李忠謀、吳正己、林美 娟,1999)。此中心的成果有:

1.各資源中心已完成網站之建置。

2.教材資源陸續上線供教師使用。

3.統整硬體規格、軟體環境及網站功能。

4.推廣全國教材資源的發展,奠下良好的教育根基。

(四)虛擬圖書館:所謂虛擬圖書館指的是:運用圖書館分類查索原則,鏈結電子資訊,將數位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等網站建立一個連結的目錄。它用來引導讀者便利查尋,如同自己擁有的數位資源。此外教師設計的測驗題庫可在共同論壇上發表與人分享。

 

 

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歸納出與「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情形」的各項重要因素,並將所設計的專家問卷,先請教於相關學者專家之意見經修正後,接著進行預試問卷施測,經過信效度分析後,再將預試問卷做修正,然後才進行正式問卷發放施測,以下將分成研究架構、待答問題、研究步驟、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研究工具等五節來說明本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方式。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屬於區域性之調查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採用問卷調查,將以下圖來說明本研究的架構流程(如圖 3-1-1 所示)

 

 

 

 

 

 

 

 

 

 

 

 

 

 

 

 

3-1-1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假設

依據文獻探討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本節提出研究的各變項數。其中背景變項包括有性別、服務年資、年齡、學校屬性等,其研究假設分述如下:

  假設 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上,有差異。

1-1.  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是否隨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1-2.  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是否隨任教年資不同而有所差異。

1-3.  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是否隨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

1-4.  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是否隨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異。

1-5.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是否隨任教領域不同而有所差異。

1-6.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是否隨學校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三節  研究樣本

一、預試編製與實施

本問卷預試樣本的截取,來自正式問卷欲施測的的群體中( 楊國樞,1987)。 即從欲施測20所小學教師中選2所小學教師為預試對象。並於 97 10 5 日選取在樣本內的6 0 位教師接受預試。事後進行KMOBartlett檢定,結果KMO值為.810大於0.5,表示適合因素分析( Kaiser1974)。進而採用Alpha 因素萃取法與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方進行分析,結果求得四個因素層面之α值分別.8936.8189.8394.7564信度皆高於 Nunnally (1978) 建議的0.7水準,顯示分量表具有相當程度的信度。

(一信度分析:本研究『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情形量表』之信度分析,依據預試問卷回本收資料,採用 SPSS10中文版處理,且依據『庫李 20  號』公式求得的α係數,為  0.8566,信度皆高於 Nunnally (1978) 建議的 0.7 的水準,顯示本問卷具有相當程度的信度。

(二效度分析:本研究量表之效度分析係採用『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亦即在問卷編製的過程中, 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就問卷設計的適切性加以指正、並修 正文句,以建立本研究問卷之效度。

二、正式問卷的編製施測與回收

預試問卷經再度參照信度分析的結果,剔除不適用部份,編修成正式問卷。而本研究之調查方法,採親送、電訪與郵寄問卷方式進行蒐集資料,於2007年十月下旬將問卷分送至各校,並於2007十一月二十日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整理分析的後續工作。在  95%信賴水準下,本研究之抽樣誤差為±5%

本研究之母群為高雄市公立國小教師,從90 所公立國民小中,以四類型學校進行隨機抽樣,抽取21 所公立國民小共442 位教 師為本研究之樣本。問卷共寄出442 份,回收394 份,經刪除4份隨便回答者, 共計有效問卷 390 份,有效回收率88.23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問卷內容主要之發現,分為三部份:一、分析與討論研究對象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二、教師對資訊多媒體的認知、需求與使用程度知部份,以次數分配、百分比來描述現況。三、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與相關分析,其結果整理於下列各節分別敘述之。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硬體設施方面

(一)100%的抽樣學校都有建置無線網路,表示網路設置有全盤落實。

(二)大部份教師認為網路、單槍投影機、播音系統搭配電視與DVD錄放影機、筆記型電腦,是最基本的教學設備。卻未普及在教室設備內。

(三)多數教師覺得50吋螢幕才符合學生所需。顧及到學生的視力保健。

(四)學校在選購資訊電腦硬體時,多數教師建議學校優先考量CPU中央處理器效能。

(五)多數教師認為老師很少利用資訊多媒體作教學準備,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設備。

二、教師本身方面

(一)科老師建立個人教師電子檔案比導師少。

(二)大多數導師皆有建立任教班級網頁。

(三)教師之電腦素養及運用能力能夠適應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的新教學方式,大體上已不成問題。

(四)大部份老師最想要學的是影音製作剪輯。

(五)僅有11.0%教師曾利用vista版本來進行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

(六)多數教師目前使用的作業系統版本是xp professional版。

(七)一半以上教師常使用瀏覽器上網路蒐集資料。

(八)約八成教師認為運用資訊多媒體來協助教學並不覺得焦慮。

(九)多數教師常用Yahoo搜尋引擎來蒐集、撰寫課程教材。

(十)教師上網的時間,以每天1~2 小時居多。

(十一)多數教師上網搜尋資訊運用在教學準備的比率可達41%~60%

(十二)多數教師會請學生利用電腦網路,做課程延伸學習作業或學習心得報告。

三、教師個人背景與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變數之關係

假設(一)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一)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成立。且男性教師在運用四層面上皆高於女性教師。

假設(二)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任教年資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二)教師在資料蒐集與處理、網路下載教學與分享、網路編寫教材與傳輸三層面上會隨年資不同而有差異成立。網路多媒體資源利用層面上會隨年資不同而有差異不成立。

假設(三)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三)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成立。且年輕教師使用情形高於年長教師。

假設(四)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四)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成立。且【碩士以上】教師使用情形高於其他教師。

假設(五)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隨任教領域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五)教師在資料蒐集與處理、網路下載教學與分享二層面上,會隨任教領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成立。而在網路編寫教材與傳輸、網路多媒體資源利用二層面上,會隨任教領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成立。且任教【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師在網路多媒體資源利用使用頻率上高於【語文領域】之教師。

假設(六)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隨學校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果(六)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隨學校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成立。

 

 

伍、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資訊多媒體融合了多元的知識領域,並不專屬特定人士或專業領域所擁有。換言之,多媒體的開發與應用是一種科際整合的過程,理想的多媒體成品必須有專長的各類人士參與,而人人皆可在應用的過程中,適度提供某些建議,資訊多媒體套裝軟體提供人們學習所貢獻的價值,是值得深思探討的。而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之現況,並探討教師之個人背景與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之間各變數之關係,以期提升教師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能力與有效利用,並希望能進一步提供研擬相關研習課程內容之參考。透過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結果及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前節敘述的結論,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以提升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協助教學行為之比率,同時針對本研究之限制提出建言,供未來其他研究者之參考。

一、對市政府教育當局的建議

每年編列預算擴充資訊多媒體設備:政府推動資訊教育建設計畫之班班有電腦處處可上網並未落實,一些設備之使用已呈現損壞卻無經費可修繕,且電腦升級速度慢,一些老舊電腦已不敷使用仍存在校園中,如286386電腦,導致教師不願利用其來協助教學,故建議政府及教育主管單位,每年編列預算提供資訊教育 實質補助,如硬體設備添購或修繕使用。

落實教師網路資訊能力分級與評鑑:本研究發現,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資訊多媒體進階研習課程深感興趣,但取得認證者人數卻不多,故建議政府及教育主管單位,透過評鑑的方式給予符合者證書,並落實教師資訊能力分級。

二、對學校的建議

各校建立資訊教學觀摩制度:每學期從各領域教師中抽籤或推派代表,進行校內教學觀摩,透過座談討論提出合適建議來改進教學,並將精采教學觀摩過程之片段與結果,張貼於網路供下載分享,並與他校合作透過校際交流,來充實教學網路資源。

電腦設備合理平均分配:不讓電腦設備只分配在少數行政人員上,而擁有多數學生的導師卻無電腦可用,致使教師無法透過網路資訊多媒體資源來協助教學。

學校行政資訊e化:學校行政資訊宜逐步網路電子化,供教師可從網路中獲取有關日常 行政工作或教學訊息,如以網路公告與電子郵件寄發開會通知、傳送格式統一之網路命題試卷、學生學習成就網路評量,如用 E xc e l運算學生成績。使教師節省許多手工時間。

學校宜舉辦資訊多媒體研習:在教師週三進修時間,宜舉辦資訊多媒體研習課程,來提升教師資訊素養,使其有足夠能力來擔任資源融入教學,達成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教學目標。

三、對教師的建議

多充時自我有關校內舉辦之教學觀摩與研習,教師應積極參與,並不惜與其他教師討論與分享經驗以改進教學。

電腦設備落實於各班:強力向學校爭取電腦設備,讓擁有多數學生的導師有電腦可用,運用網路資訊多媒體資源來協助教學,節省許多教學時間。

四、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在本研究之探討中,僅局限在區域上的研究,未能擴及於全國教師,而在學生運用資訊多媒體來幫助自我學習上,仍有研究的空間,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朝此方面探討研究,亦可從學校行政體系的支持度及教師對資訊教學環境滿意度(包括軟、硬體設施、提供師生教學與學習之網路資源的環境)等因素著手進行深入探討。

 

陸、參考文獻

英文書目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 1990.

Lipman-Blumen, J. (1996). The Connective Edge : Learning in An Interdiciplinary Word.   Jossey-Bass.

Lockitt  Bill.  (1997).  Learning  styles,  Into  the  future.  UK,  Furt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gency. (ED416374)

McClure,C.R.(1994).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 13 (2), 116-117.

中文書目

白慧如(200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張霄亭(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  7413-18

吳正己、陳美靜(1998)。職前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的培育。臺灣教育,57220-27

吳明隆  (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美美(1992)。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教育思潮與圖書資訊。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 73,頁3-4

吳美美(1998)。從擴散原理論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

李忠謀、吳正己、林美娟(1999)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建置。資訊與教育。68,21-28

林美和(2000)。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 74。頁7-12

施冠概 1993)。圖書館媒體資料與教學媒體服務。視聽教育,35 3 期,2732 頁。

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329-336

張霄1997「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的「定義、域範疇」 發展。台灣教育,560 27 頁。

教育部200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 90 5 15 日,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index1.shtml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89 3 31 日公佈。民 90 5 4 日,取自:http:/teach.eje.ntnu.edu.tw/data/ 一階段綱要 890419/default.htm

陳昭珍2001 XML 技術設計詮釋資料格式(Metadata)及數位圖書館管理系 統之理論與實作。大學圖書館5212-24

陳素貞、邱士峰1998屏東市國民小學教師自製與使用教學媒體現況研究(下)。  國教天地,126 3944 頁。

陳素貞、邱士峰1998屏東市國民小學教師自製與使用教學媒體現況研究(上)。  國教天地,125 410

陳淑英1994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台北市:文景。

陳膺1994)。應用抽樣調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溫雯韻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香港教育城專題研習學科天地。

葉家睿(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行為之研究。
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資策會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2006)

顏月珠(1996)。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