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在國民小學的重要性

蕭翠惠

彰化師範大學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研究生

 

第一節 緣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環境的變化,「全球化」、「資訊化」、「老年化」、「都市化」…漸漸成為潮流。志願服務的發展,已由早期民間宗教慈善的施茶、施粥、施棺、施藥、救災、救貧等活動,發展至新型態的志願服務,包括:旅行志工、翻譯志工、資訊科技志工、災變志工、志工人力銀行、外籍配偶志工、老人服務志工等等(賴雨陽,2005)。

為整合社會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之國民力量做最有效之運用,證明我國已正式邁入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時代。因此,學校教育不再是關起門來就可以辦好的教育,它必須充分的利用社區的資源,才能把教育辦好,以因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

由於志願服務工作的推展,日漸普及,於是志工制度在各級學校便逐漸的推展開來。由於志工制度在學校的推行,增進學校家長、社區民眾的多元參與和教育的多元發展,因而學校的志工組織便形成了存在於學校組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二節 學校志工之定義及內涵

壹、學校志工的定義與內涵

國小志工團隊為近年來在教育政策鼓勵親師合作下所衍生的團隊,其成員大多為社區家長。國小志工團成立以來,不僅使教師行政負擔減輕,也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服務,學校組織效能因而提升。

志工團隊本著關懷學校教育的精神,進而積極參與學校事務,主動服務學校,共同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而努力。志工團隊也經由學校組織所提供的系統化學習經驗,不僅可以促進個人的工作表現與成長,更可以發展人的潛能,進而提升學校的績效。

總之,結合家長及社區志工等人力資源,協助學校推動校務相關工作,鼓勵社區積極主動關懷,參與校務推展,激發學生感恩心與行動力之熱忱,以提升學校教育整體之效能。

貳、志工與義工之異

類別

項目

志工

義工

定義

志願、志趣

休閒、空餘

法源

志願服務法

性質

所願為

所當為

範圍

無窮

有限

內涵

志願服務工作

義務服務工作

屬性

服務

責任

報酬

車馬費、誤餐費

英文

volunteers

chivalrous  people

 

第三節 學校志工實施方式

壹、我國學校家長志工制度的起源與實施

我國近年來也一直強調及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西元1996年行政院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強調家長應該參與學校事務。學校志工制度不僅解決學校人力的不足,更具有社會教育功能(薛明瑤,2003 ) 。

本位式的教育改革來自基層具有實質的效用,單憑學校之力無法克竟其功,而來自中央的改革法案無法一體適用,所以各校若能充分開發運用家長的人力資源建立家長志工制度,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其時代意義與需要。國外學校志工制度的發展比台灣早,台灣由民國七十年代萌芽,直到近幾年來教育改革方興未艾,使學校志工制度逐漸受到重視,現今的國內、外有許多的學前教育機構及小學,都有不少家長自願到校擔任學校義務工作,像交通導護、補救教學、圖書室管理志工、午餐服務、校園綠美化、資源回收等工作。這些都是結合「家長參與」及「志願服務」的學校志工制度。

貳、學校志工制度的功能

有計畫性的發展、規劃志工制度,使學校志工制度的推展應趨向「制度化」、「組織化」、才能使組織的功能彰顯,將志工視為學校的一份子,但也需清楚界定學校人員與志工在任務與角色上的不同,兩者的服務動機不同,如能善加運用家長志工與建立制度化,除了可增進家長的歸屬感及參與動機,亦可減輕學校行政人員、教師的負擔,使家長有優質的參與。

 

第四節 家長參與志工組織之動機

壹、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家長的參與行為符合「公民社會」的理念,讓教育的政策面至執行面由過去「由上而下」的指導照辦,轉變成「由下而上」的全民參與。薛明瑤(2003)的研究指出,家長參與不僅提昇學校效能、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也促進學生正面而積極的學習態度。家長參與校務符合「全民參與」的共識,將「教育社區化」的理念落實。志願服務型式的家長參與,將參與從權利昇華成ㄧ種義務。

教改後課程步入多元,教材生活化,學校和社區的互動更頻繁了,依(林明地,民1998)的研究,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方式及類型,最普遍的有下列七種:擔任志工、支持學校活動、教導自己子女、面對面溝通、親職教育與代表其他家長做決定,其中並以擔任志工最普遍。如果學校有健全的志工組織,不僅可以做為學校行政的後盾,也可以成為教師教育學生的好幫手。

如果家長志工,能夠多方面參與學校的事務、多和老師接觸溝通,不僅可以協助學校辦好教育,也可以使其子女因而得到良好的成長。學校的志工組織,它是家長協助學校辦理各項事務,最直接、最有效的人力資源,也是家長參與學校最普通、最持續的類型(林明地,民1996)。

綜合以上,不論家長、教育學者、專家、學校和政策制定者都主張積極性的「家庭---學校夥伴關係」的價值。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與擴展,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也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重要,成功的兒童教育需家庭與學校緊密的聯繫與配合。根據上面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的影響有其正負面, 學校應擴展其正面成果,減輕或避免負面效應,提供適當的家長參與的機會與環境,在運作時,家長、教師與學校行政三者應形成共識,透過良性的互動謀求學童的最大利益。

貳 、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方式

家長參與的方式是豐富多元的,國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方式仍以傳統的模式參與親職教育較多,在非傳統的參與模式方面如依法制定學校政策、協助審定課程、教材;校長、教師甄選遴聘;參與學校評鑑等仍是近年來引自國外的做法,而以參與學校志工組織、家長會較常見,在家長正式參與學校組織的方式而言,家長到校服務也以協助行政等方面的事務工作為主,而協助教學、參與決策仍不普及。

叁、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中的角色是不應缺席的,但在教育的現場中,推動家長參與需考慮校長理念、行政人員、教師的認同、家長的背景因素等,學校行政有責任營造利於親師合作的氣氛,將親師合作工作納入校務計畫運作,使家長成為教師得力的助手或工作夥伴。(張榮輝,1996)。對學校志工制度的規劃方面應多激發家長參與的意願、參與動機,提供家長親職教育的機會。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如下;

影響來源

影響因素

家長方面

1.        家長個人的健康因素。

2.        家長的信念、觀念與態度。

3.        家長的工作與時間。

4.        家長的學歷、能力與語言文化。

5.        家長過度干預校務

6.        家長與學校溝通不良。

7.        家長社經地位與生活環境。

8.        家長會組織不健全。

9.        家長不知道、不了解志工訊息。

學校制度方面

1.      行政階段學校科層體制的保守性。

2.      組織計劃的健全與否

3.      教育訓練計劃是否完整。

4.      學校經費、設備與設施。

5.      工作網路平台是否健全。

6.      績效評鑑制度是否完善。

學校人事方面

1.      校長角色與態度

2.      學校負責人能力不足。

3.      教師的教學效能、責任感、價值與態度。

4.      教師的時間與能力。

5.      教師教學的自信心。

6.      是否為夥伴關係。

子女方面

1.    弱勢家庭(單親、原住民、隔代教養等) 。

2.    子女身體病弱需照料。

3.    另有幼小子女需照顧

4.    子女的表現不佳。

政府機關方面

1.    家長參與的相關政策、制度與法規。

2.    家長參與的經費支援

3.    相關人員的訓練

其他方面

1.    中國人觀念保守,家長參與校務較少

2.    社會變遷、多元文化及教育觀歧異。

3.    民眾缺乏公德心、主動精神與服務態度。

4.    外力的不當介入(政治、選舉) 。

5.    學校所處社區環境(鄉村、偏遠、農業區) 。

6.    交通工具等

7.    未重視家長參與的評鑑與研究

 

第五節 學校志工面臨之問題

一、學校人員造成的困境有:

(一)學校主事者的偏差觀念:

    部分校方會擔心家長參與變干預,所以對家長參與校務或擔任義務工作持有保留的態度;或對志工的管理、回饋幾乎全無,讓家長的參與意願減低。

(二)人力不足,缺少專責單位 :

    目前各校辦理志工的制度的業務,權責不一,有的由訓導處、也有輔導室辦理,大多屬於兼辦性質,因而有的學校反應推展志工制度,會增加行政人員的工作負擔,而缺少推行的意願。

(三)教師認同度不足:

    教師對於家長進入校園、教室與其他共同參與之活動,心理未能適應而持冷漠、抗拒態度,深怕家長的加入影響其教學權威或認為志工素質良莠不一,讓其外行領導內行的不舒適感也會讓志工裹足不前,減少參與的意願。

二、組織運作造成的困境:

(一)志工招募不易:

    由於家長對參與學校事務及義務工作的認知尚未普及,動機不強烈,因此參加的家長仍是少數或找不到適當的人選。

(二)定向輔導未落實:

    志工的定向即是志工加入學校的組織後,提供有關活動的計畫、目標、政策和程序的資訊,一般是利用志工成立大會或志工指導手冊,來指引志工值勤,但亦有學校由於人力的不足,往往省略這項活動,因此造成志工獨自摸索影響工作效率。

(三)志工訓練不一:

    志工家長的程度不一,因此如何安排訓練課程,以防止志工因訓練過程的繁瑣而失去參與興趣。就服務內容而言,有屬於勞務性、庶務性、支援性、協助教學或輔導較專業的工作,訓練程度的分寸, 常令行政人員無所適從,有時又讓訓練流於形式。

(四)缺乏章程約束管理:

    志工人員是志願的,又是協助性質,部分志工出席狀況不佳或有做出有損志工聲譽的事,學校通常不至太過要求,是志工管理一大陋習;有時校方單行規則章程也徒具形式,未發揮其約束力。

(五)經費與設施不足:

    志工組織運作,有時需要經費辦理相關活動,但政府為補助學校,而由推動的學校自行籌措,因此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三、志工本身的因素:

(一)角色定位不正確:

    學校志工參與學校工作由於角色定位不清楚,無法掌握權限分寸,因此發生有些志工干預育行政、教學的不良現象,造成學校困擾。

(二)參與的時間不能配合:

    由於志工身兼數職,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婦等,甚或現在的家庭型態,學生家長都要上班,其參與的時段與時間,要能配合各種志工的需求,否則志工常會因參與時間不方便而影響參加的意願。

(三)志工的留任意願不高:

    志工持續的維持動機是困難的,因為志工的工作為無酬、志願之服務,經過長時間之無條件奉獻之後,容易有倦勤的工作,如組織未能適時給予回饋或激勵,將造成志工流失。

(四)志工家人不支持:

家人的態度,影響志工人員的服務情緒,與是否繼續留任的因素。而家人的不支持緣於對志工工作認識不足,志工擔心如果自己成長後會帶給先生壓力,或遭致未把家庭照顧好的罪名(陳艾妮,1987)。

志工推展的關鍵因素包括學校人員、組織制度、志工本身等多重因素。學校的領導者、行政人員、教師的家長參與觀念深深影響著志工制度的推展,開放校園接納家長走進學校,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共同負擔教育的責任,是教育的潮流與趨勢。學校志工制度是引進家長參與的方式,藉由家長志工的參與了解學校,分擔教師的部份行政工作,如未能妥善規劃實施反而會成為學校的負擔。而家長對本身參與學校的志工角色、定位,需清楚掌握權限分寸,以免發生有些志工干預育行政、教學的不良現象,造成學校困擾。

 

第六節 結語

學校志工制度的實施,學校的志工管理人員具有關鍵性的主導地位。他的服務熱忱,不僅能活絡志工組織,增進志工隊員的服務士氣,而且還能帶動志工組織,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來參加。

志工心甘情願的為學校服務,為的不是要從學校中獲得良好的報酬。而是學校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校長、行政人員以及所有老師適時的給予工作上的協助,志工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成長及學習。

家長及社區民眾參加學校志工組織,是否能夠持續不斷。其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同儕的互動以及和校長、學校行政人員、老師的接觸當中獲致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充滿政治傷痕與經濟壓力之不安,人們喪失了積極看待其賴以生存的「希望」,似乎人心的惶恐不但牽動了政局的替換,也不能讓自己為後代子孫深思熟慮,似乎真要應了那句不知是警語還是詛咒的「富不過三代」,這「富」指的是人心的富有熱忱、使命、正義,「富」不見了,人們茫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對土地最真切的愛,何來尋回對自我的肯定呢?

「志工」是一種使命---捨我其誰,志工的心永遠散發光與熱,那麼的吸引人,也那麼的有行動力,期待能找回每個人心中的那份感動,還給大地原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張榮輝(1996)。親師合作-共之教育前景。在於鄧運林(主編):開訪教育親師合作,291-298。高雄市:復文書局。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與社會參與在定義(下),社區發展季刊,38,59-64。

薛明瑤(2003)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

賴兩陽(2005)。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