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之發展探討

陳順傑

彰化師範大學技職行政管理研究所

 

摘要

高職教育課程內涵與產業需求嚴重落差,課程未能兼顧人文素養和基礎學科能力,學生分流過早且學制缺乏彈性,且少子化,高職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其中轉型綜合高中的趨勢在國家整體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之下,已形成勢在必行的方向,此對高職教育所面臨的轉型挑戰與未來發展,值得深入探究與分析。

關鍵字:綜合高中、高職學校、學校轉型

 

一、前言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快速發展,產業型態人力結構的改變,就業市場的萎縮,外在競爭壓力與家長選擇權的呼聲,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的高級職業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相當程度的衝擊,甚至有廢高級職業學校之議論,雖然高級職業學校教育未能全然滿足國人期望,但亦不能因噎廢食,為求生存與加強競爭力,必須在危機中創造生機。

面對社會的呼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展開,民國八十三年六月教育部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中決議希望在面對21世紀高科技時代來臨之前,能在我國中等教育的後期,除現有的普通高中、高職及五專之外,另有「綜合高中」的規劃,強調政府已不再增設職業學校,就目前高職,過於強調技能學習,導致學生所習得的知識過於狹隘,對於未來的適應性與競爭力,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政府希望藉不再增設高職,以開拓及引導青年學生就讀高中或綜合高中,以使我國後期中等教育提供更多元之進路,提供尚未確定性向及興趣的國中畢業生以試探、分化、專精循序發展的課程設計,透過適性選擇的輔導機制,達到快樂學習的目標,將學習權及教育選擇權還給學生及家長,自民國八十五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歷民國八十八年高級中學法修訂後取得正式學制之法律定位。

對整體技職教育體係來說,延後分化將有利於加強技職學生之通識教育與基本能力,有利於因應未來產業人力素質提昇之發展需要。對一般高職教育亦將有良性之衝擊,有助於協助高職學生因應社會變遷和產業結構調整之轉型發展。對整個社會變遷和教育發展來說,應皆屬有其積極正向意義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我國綜合高中實施精神與目標

(一)、教育目標

綜合高級中學之設置或辦理,旨在統整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教學目標、學生來源、學生進路和教學資源的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其目標在透過多元豐富的課程,協助學生既習得基本能力,又能適性發展,並裨益全民學校和社區高中理想之達成。

(二)、基本理念

綜合高中在高一階段著重基本能力的奠定及生涯規劃的落實,自高二起一方面繼續修習基本學科,另一方面採課程分流方式選擇學術或專門學程做較專精的修習,著重下列基本理念:

1.統整:統整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應有的基本學科,使學生奠定分化專精和適性發展的基礎。

2.試探:高一課程以試探為主,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及能力,發揮性向試探與適性分化的功能。

3.分化:自高二起以有利學生適性發展的學術導向和專門導向學程,提供分化專精科目。

4.彈性:僅規範共同必修課程的科目名稱、學分數、課程綱要,其餘課程僅作原則性界定,賦予學校本位發展及學生多元修習的彈性。

5.人本:重視學生的異質性,課程著重在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學習成功,具備公民生活和繼續進修的知能,又能適性發展。

(三)、課程目標

  綜合高中課程目標,著重協助學生達成下列知能,實現綜合高中教育目標:

  1.具備公民生活和繼續進修的基本能力。

  2.了解自己興趣與工作世界互動的需求。

  3.發展學術預備或職業準備的興趣與知能。

(四)、基本能力

  綜合高中課程設計係奠定在國民教育階段之基礎上,旨在培養學生認識自己、發展潛能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能尊重與關懷不同族群文化,培養宏觀的國際理解能力,並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學習及有效解決問題的基本知能。此等基本能力亦為學生做進一步學術或專門學程之專精學習所需,可分為下列十個層面: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藉由生涯規劃和試探課程的學習,充分瞭解自我興趣、性向與能力,適性分化並發展潛能,進而建立信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積極統整生涯資訊,充分運用社會資源,發揮個人潛能,建立人生發展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的變遷,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3.賞析、表現與創新:涵養體察和鑑賞環境、文化及藝術之美,並運用周遭資源,表現自我特質與潛能,積極創新,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4.表達、溝通與分享:有效運用各種符號和工具,表達自我思想、情感與觀念,並能與他人溝通和分享資訊、經驗或見解。

  5.尊重、關懷與合作:具有尊重自我、他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見的民主素養,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6.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理解本國及世界各國歷史文化,並體認地球村的觀念,培養其互賴、互信及互助的世界觀。

7.資訊與科技的運用:培養正確、安全和有效運用資訊和科技,藉以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果與生活品質。

8.主動探索與研究:激發學習的好奇心與觀察力,主動和有系統的探索和發現問題,並於生活中積極運用所學知能,以獲創新發現。

9.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反省及有系統研判的能力與習慣,並能有效解決問題。

10規劃、組織與積極實踐:具備規劃與組織能力,運用手腦並用與群策能力的處事方法,積極服務人群與社會。

 

三、主要國家綜合高中發展與現況

(一)、美國綜合中學

以綜合高中為中等教育之最主流的美國,乃基於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詳實的規劃,其最終目標在鼓勵所有年輕人留在學校裡,接受有系統的課程,以準備將來不論是繼續升學或就業之所需,使中等教育成為人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下列幾項特徵:

1.中等學校絕大多數為綜合型中學,即升學預備和就業預備教育合併在同一所中學內實施。

2.教育行政的主權在各州政府手中,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中學課程各州政府只規定若干必修科目或主題而已,對其內容並無具體規定,地方政府有權依地方特色發展課程內容。

3.中等學校屬義務或免費教育且十分普及,各州的義務教育年限以九年居多,故中等教育大部份在義務教育範圍之內,其不屬於義務教育之年限亦屬於免費教育,而高中的就學率更高達94%以上。

4.各校開設課程共同特點:

(1)美國綜合高中開設的課設非常廣泛,基本上仍分為必修科目、選修科目,畢業所需的學分數中,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學分屬選修學分。

(2)高中採學分制,學分單位為卡內基單位,每 一卡內基單位當於我國大學所用的十個學分。各州所規定的畢業學分並不相同,以在十三至二十一個學分之間,而以十六或十七學分居多。

5.採免試入學,由家長直接向學區內的中學申請入學,原則上各中學都會接受學區內申請入學的學生,各班的學生數以在二十至二十五人之間居多。

6.中學畢業生升大學係採申請制,並無聯招制度,各大學根據學生的中學學業成績及學校的推薦信函、校外考試成績,來決定錄取與否。而校外考試係由私人團體辦理,較常被用的測驗為學力性向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簡稱SAT)及美國大學測驗(American Colleges Testing Program,簡稱ACT),學生在中學就讀時就報考,且無報考次數之限制。

(二)、英國綜合中學

1950年代以來,美國在新大陸推行綜合高中學制已頗具成效,因此引發教育改革呼聲,開始積極發展綜合高中具下列幾項特徵:

1.英國中等教育階段的主要學校型態可分為  三足鼎立制 (Tripartite System)的中學及綜合中學(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綜合中學是中等教育階的主流,其修業年限的前五年為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年限為十一年。

2.綜合中學的入學方式除獨立學校採入學考試招生外,均由地方教育當局參考家長及學生的意願分發入學,如分發不滿意,可提出申請。

3.課程部份為中央訂定的國定課程及地方教育當局與學校自行規劃的課程,除宗教教育另有規定外,課程的內容可適應各地區個別的需求,由各校自行訂定,唯一般校長在訂定課程時仍受到GCE及GCSE等校外考試及家長、社會輿論的影響

4.綜合中學一般採能力分班的方式實施教學。

5.中等學校畢業生欲升入大學者須參加校外考證書考試,再憑校外證書考試成績向大學申請入學,校外證書考試主要有三種,分別稱為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GCSE)、高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GCE-A Level),另有一種資格考試,稱為「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SE)」,這些考試皆設有許多考試科目,學生考過一科即可取得一科證書,此證書另一方面也是進入政府機關或企業機構的資格考試。

(三)、日本綜合高中

  綜合高中在日本發展歷程並不順利,直至1984年日本為解決當前教育所面臨的困境,確定日本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目標,建立以綜合高中為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預期達到與職業學校、普通高中之比為2:2:6的目標。

  日本綜合高中實施至今所遭遇問題與因應對策約有下列二項:

   1.為求彈性化的選修課程與學生的自由選修,學校開設數量龐大的選修科目,乃屬必要。因此如何確保財政、軟硬體設備及教職員之需求與安定,並暢通教師進修之管道,誠屬一大難題。解決之道是學校可主動與鄰近高中進行校際合作,共同利用彼此師資與設備,或合併開課等作法。

   2.由於綜合高中可以自由跨越科目群選修,因此學生所習得知識,可能會因為缺乏系統性而產生升學或就業基礎知識不足,因此如何擬定出與各系列相對應的選修科目,以供學生選課參考,選修與自已興趣、能力相近,最有利於升學或就業的課程,乃關鍵所在。

(四)、德國綜合高中

  德國教育制度向以基礎健全、完善聞名,教育發展具有延續性,但綜合高中發展並不十分順利,經過三十年實驗推動,仍居於邊緣地位,這是因為教育權在地方政府手中,綜合高中的發展存在著地區性的差異,綜合高中學生人數至1990年佔總中學生數的5.9%,與傳統各類中學相比,綜合高中的數量微乎其微,地位無足輕重。

  綜合上述,美國和英國二個國家基本上都以「綜合中學」為其中等教育發展之基本型態,而日本和德國雖非主流,但有日漸增加且更受到重視之發展取向。目前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各國之後期中等教育皆朝向以中介教育為主,終結教育為輔的角色,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與課程的改革,亦符應此改革潮流,希望能在學校轉型上走向多元(如普通高中、完全中學、綜合高中、高職),以適應學生不同的需求;在教育功能上則突破「升學預備」而同時強調「統整」(integration)和「完成」(terminal)的適性教育,以確保此階段的國民能習得基礎且共同的課程,進而形塑共同的國民基本素養。

 

四、我國綜合高中現況分析與探討

(一)、發展歷程

民國八十三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結論報告中,希望在面對21世紀高科技時代來臨之前,能在我國中等教育的後期,除現有的普通高中、高職及五專之外,另增設綜合高中,俾提供多元教育進路,藉以滿足性向、興趣定向較遲緩學生之需要,進而達成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

教育部委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進行「綜合高中課程規劃」之專案研究,並進而研擬課程方向、原則、架構和相關配合措施。此研究於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完成,同年七月七日發怖「綜合高中試辦計畫」,依此計畫,綜合高中是指高級中等學校依據教育功能,同時設置普通教育及職業教育課程,國中畢業生入學時不分普通科和職業類科,入學後經由試探和輔導歷程,協助學生開放選修普通課程或職業課程,追求自已的進路,其訂定之目標為:

1.因應世界潮流,建立多元化的後期中等教育學制。

2.整合高中高職教育資源,提昇其教育品質。

3.融合高中高職教育目標,充實學生基本能力。

4.提供彈性課程,適應學生延遲分化之需要。

5.增進學生試探職業性向之機會,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二)、辦理情形

我國綜合高中自八十五年七月起開始試辦,由於成效良好,於八十八年七月所頒布之高級中學法中已將綜合高中正式納為高級中學的一種教育型態,辦理學校數由第一年的18所增至九十四學年的150所,如圖4-1所示,在學學生人數亦由第一年的6,568人增加至九十四學年的113,655人,如圖4-2  所示,辦理學校數及學生人數均呈現量的急速擴增成長,除九十三學年至九十四學年略減6所學校及學生人數略5,356人,同時顯示成長速度已趨緩。

(三)、課程規劃

旨在讓學生既能習得基本「核心能力」又能夠「適性發展」,課程規劃特色有下列七項:

1.課程設計具彈性。

2.課程內容具多樣性。

3.課程結構具完整性。

4.課程規劃具前瞻性。

5.課程實施具經濟性。

6.課程型態具世界觀。

7.課程影響具發展性。

教育部實施綜合高中95暫行課程綱要:

1.修訂重點:

(1)課程架構:增加校訂科目節數比率等。

(2)部定必修科目:僅規劃一年級,由現行64學分修訂為56學分。

(3)將「生涯規劃」列為部定必修,並研訂教學綱要。

(4)研提學程核心科目及學校本位課程之規劃原則。

  2.本次課程修訂特色為:

(1)以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為藍本規劃第一學年課程。

(2)配合高中、高職暫行課程綱要精神,訂定綜合高中分化後課程之原則。

(3)降低部定科目學分數,賦予學校彈性辦學空間。

(4)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指引訂定綜合高中部定科目課程綱要。

(5)落實生涯試探及適性分化目標,研訂生涯規劃課程綱要。

  3.學程核心科目規劃原則

(1)學術學程參照高中課程暫行綱要部定必修科目。

(2)專門學程參照高職課程暫行綱要各群部定必修專業及實習科目。

(3)專門學程核心科目學分數至少26至30學分。

(4)實施學年學分制,以每週授課1節(50分鐘)滿一學期或總授課節數達18節為1學分。學生畢業總修習學分數至少為160學分。綜合活動不計學分。課程架構如表4-1所示:


 

4-1綜合高中95學年課程架構

科目類別

部定必修

   

必修

選修

一般科目

56

28.2%)

0-16

0%-8%)

110-142

55.5%-71.7%)

專精科目

 小計

56

28.2%)

126-142

63.6%-71.7%)

可修習總學分數

182-198學分

綜合活動

12-18節(含班會、週會及聯課活動,不計學分)

總上課節數

194-210節

畢業學分數

160學分

說明:(一)校訂選修110-142學分中應含專精科目至少60學分。

(二)本表計算百分比時,分母為198學分。

(四)、教學發展

課程設計與發展是實踐綜合高中精神之要素,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引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歷程。教學活動在於安排可提供學生發展的各種條件及環境,並產生有益之學習成果。教師角色隨著教學活動的日趨開放,必須採取更為多元且積極的經營策略,透過終身學習、不斷進修、自我成長並調整創新。教師面對開放、多元而彈性的課程架構下,引導個別性向發展不同的學生學習,因此應鼓勵教師進修第二專長,藉以降低在教學活動發展時所面臨之師資調配困擾。

(五)、我國現行綜合高中優劣勢分析

  1.理念設計方面

優勢:綜合高中符合現代多元化發展之社會潮流,能滿足現代人生涯規劃及多元能力發展等相關需求;機動性的課程與進路,可符合瞬息萬變的社會型態,提供現代人較為彈性的選擇。

劣勢:

(1)升學主義依舊存在,大多數學生及家長仍有讀大學才有前途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

(2)對綜合高中的認識不足,產生偏差投機及猶豫觀望心態。

  2.課程設計方面

優勢:綜合高中彈性的課程規劃原則,可賦予各校依自有資源,開設符合本身需求且具區域特色之課程架構。對於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之適性教育目標的達成,將具有正面之涵義。

劣勢:

(1)考試引導教學的效應未減緩。

(2)明星學校的競爭壓力依然存在。

(三)教學規劃方面

優勢:

(1)取他山之石,取法美、英等國家辦理情形,詳加探討分析,可收事半功倍之成效。

(2)教育改革態度積極,產生結構化支持力量。

劣勢:

1.教師層面:

(1)學校教學活動總授課時數增加,造成教師超授鐘點,增加體力負荷。

(2)教師本身所具專業科目未開成,需轉授與本身專長不符之科目。

(3)備課科目數增加,同一科目授課之班級數,相對減少。

(4)可能面臨授課基本時數不足,必需進修第二專長壓力。

2.學校層面:

(1)增加之總授課時數,難以由學校教師全體吸收,產生師資調配困擾。

(2)若教師授課時數未滿基本鐘點,則必須考量配課問題。

(3)考量學校城鄉差異及教學品質良莠不齊,難以聘任適當之校外兼代課教師。

(4)冷門及稀有類科師資較易缺乏,卻受限於相關法令難以聘任。

(5)相同之鐘點費計算標準,無法吸引大學院校師資跨校支援。

(四)行政規劃方面

優勢:

1.教育政策鬆綁的趨向,造就綜合高中更寬廣之發展空間。

2.學習型組織的社會共識,能滿足學生性向之不確定性,以及進路發展的多元性。

劣勢:

1.各校在辦理綜合高中業務時,行政配套措施與規劃發展,仍以原類型學校之立場考量,欠缺整體性的經營規劃考量。

2.尚未發展出完整之綜合高中相關課程標準等,使得綜合高中必須分別參照高中及高職之相關法規,在定位上較無歸屬感。

(五)輔導措施方面

優勢:

1.綜合高中強調「適性發展」之教育理念,對於生涯規劃、社團活動、空白課程升學或就業等都有必要施以相關輔導措施,而輔導教師大都已能體認其工作推展之重要性。

2.輔導教師具專業知能與熱忱,協助學生,提供資訊,均相當熱衷推行各校輔導工作。

劣勢:

1.綜合高中之輔導定位,在課程上兼具高中、高職架構與進路發展情況下,學生之問題範圍與輔導型態,相對顯得較為複雜且深具個別差異與不確定。

2.我國中等教育之輔導,多集中於生活與學業輔導,對於職業與生涯輔導,受學習環境與習慣之影響,較缺乏使力點。

3.專任輔導教失員額編制固定,對於所增之業務量深感人力不足。

4.輔導教師無法全面了解每一學程的課程架構、內容與進路,且對職場環境未必熟悉。

六、我國現行綜合高中產生之問題與策略

(一)學生延緩分化未貫澈:

問題:部分學校將高一學生即進行分化,無提供學生試探課程之機會;沒有提供充足之選修課程,予人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策略:嚴守高一不分化,並提供試探性課程供學生選修。

(二)學生雙向學習專精不足:

問題:學生可以修讀學術學程,又可以修讀專門學程,難免流於「學術不如高中,專業不如高職」之聯想,予人有「樣樣通,樣樣鬆」之感。

策略:調查綜合高中學生進路概況,與高中、高職相較,並加強宣導。

(三)升學競爭力較高中、高職相對弱勢:

問題: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規畫四技二專自98學年度起開放應屆高中畢業生報考(目前高中畢業生必須畢業一年後才可報考),這項新四技二專升學制度對綜合高中生最不利,因為他們高一屬於試探期,到高二才分流,屆時選擇走高職這條路的人,僅讀一年半時間,高三上學期結束就要參加考試,但卻要考高職過去二年半的內容,會準備不及,排擠到他們升學權益。。

策略:因應新四技二專升學制度,綜合高中分流時間現在可以調整到高一下學期,此作法又與延遲分流相衝突,因此學校必須加強輔導學生趁早決定方向專注投入。

 

五、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之困境與因應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職業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也為產業升級與企業自動化提昇無數的技術資源,即使現今二十一世紀,企業朝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終身教育學習社會的建立,職業教育品質的提昇與數量的普及,仍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主流之一,然而社會大眾對於菁英教育的迷信與經建人力需求規劃失衡之下,技職教育發展面臨了極大的危機與困境。

在服務業和知識經濟突起、出生率逐年下降如表5-1、每戶子女人數遞減、增設許多高中和大學及我國家入WTO等影響下,職業學校至少遭遇下列問題:

5-1出生人口遞減表

出生年

入國小年

入國中年

入高中職

入二技年

入大學年

人口數

70

76

82

85

90

88

413,000

77

83

89

92

97

95

342,031

86

92

98

101

106

104

326,002

87

93

99

102

107

105

271,450

88

94

100

103

108

106

283,661

89

95

101

104

109

107

305,312

90

96

102

105

110

108

260,354

91

97

103

106

111

109

247,530

92

98

104

107

112

110

227,070

93

99

105

108

113

111

216,419

94

100

106

109

114

112

205,854

 

  (一)招生愈困難:愈來愈多學校和科別招生不足,面臨生存危機。

  (二)學生愈異質:有人批評高職從以往招進國中畢業生的「二、三軍」為主,變得愈來愈招進「四、五軍」,學生素質也愈來愈異質化。

  (三)課程愈偏離職校本質:愈來愈升學取向,無法或不願立即升學的學生愈來愈難以得到優質的教導。

  (四)績效指標愈一化:升學率成為最受關注的績效指標。因此高職如何審視自身優劣勢,掌握外在機會與威脅,進行適當調整與轉型實乃當務之急。

(一)、高級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之困境

(1)教師角色衝擊:

高職職業類科群的教師,面臨學校轉型綜合高中首先感受的是「角色的壓力」,以往經常教誨學生「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的技職教育名言,剎那間要變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種角色衝突是可預期的,再加上面臨專長科目無課可教,必須改教非專長科目,甚至工作權可能不保的壓力,

(2)專業課程萎縮造成教師恐慌

普通高中或綜合高中學生的進路發展,都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綜合高中的課程規劃,在共同科目課程部份,其學分、時數的安排均明顯較高職多,相對的專門學程專業科目的時數就大量減少。所以,造成專業科目教師的恐慌,因而產生排斥辦理綜合高中的心理,造成本位保護搶課程、搶學分的 情節。

(3)師資調配與轉型困難重重

綜合高中是課程的改革,彈性課程必須要有適切之師資與予配合,但課程的改變,造成師資調配之困難,尤其以公立學校最為嚴重。依據「九十一年度綜合高級中學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社區合作專案辦理學校教師第二專長進修學分班實施計畫」,九十一學年度起協助辦理綜合高中課程學校專門學程專業科目任課教師轉型為一般課程教師,以增加師資調配彈性。但以第二專長科目任教畢竟是第二順位的選擇,且計畫的對象是已辦理綜合高中學校的教師。而即將轉型的高職學校專業科目老師,對於第二專長進修管道有更迫切的需求,卻反而被排除在實施計畫之外。

(4)部份科別面臨存廢考驗

依教育部之規定,綜合高中辦理規模必須至少四班,至少二個學術學程,二個專門學程,且必須到高二才進行分流,並由學生依自由意志決定就讀的學程組別。一般高職職業類科數目多,如此在轉型綜合高中後,雖可提供學生較多樣的選擇,然而卻也常因學程開設太多,學生又以學術學程為優先選擇,再加上各類科的就業市場冷熱門程度之差異,而致部份科別選讀人數不足,無法順利開設,因而面臨類科存廢的考驗。

(5)高職儀器設備不符綜合高中需要

綜合高中的課程所需不同於高職課程的儀器設備,必須再進行規劃、添購。這除了是規劃的問題外,在經費上亦是捉襟見肘。而且,原本高職課程所遺留下的機具設備,閒置不用,亦是一種浪費。

(二)、高級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之因應

高職面對外在環境嚴峻的考驗,尋求經營的方向或方式,調整組織體制以便更有能力來因應變局,惟學校轉型最常遭遇問題就是「人」的支持與抗拒,此攸關轉型成敗關鍵,因此必須將教師權益為轉型優先考量議題,以為因應對策。

(1)創造危機意識與轉型共識

學校在進行轉型之前,首先必須以問題導向為方式以蒐集相關資料,運用SWOT分析模式,檢討學校經營競爭力不利因素,透過相關資料佐證與宣導,使全體教職員對不利因素之了解而形成為危機意識,進而再釐清理念、溝通觀念、建立共識,以便全體教職員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加以因應,轉型所面臨的困難度亦能減至最少。

(2)獎勵短期成效以鼓舞士氣

在學校轉型過程中是痛苦的,要克服對轉型的抗拒,除可採同理心、參與以及投入策略,亦可透過適當獎勵短期成效,鼓舞士氣以解決棘手的問題。

(3)因應高中職核心課程發展學校課程

因應教育部研議中高中職核心課架構,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規劃及運作機制,訂定學校特色課程,引導學生適性發展,學校可藉由校訂科目之開設,加強學生在學術學程或專門學程修習之深度和廣度。

(4)發展以專學程為主之綜合高中

為免除專業科目教師之焦慮及抗拒,應先保障專業科目教師工作權益,先發展以專(職)業學程為主之綜合高中,再配合教師轉職、退休等流動,逐年調整師資結構,再適時發展為兼具學術學程之綜合高中,漸進落實綜合高中之理念與精神。

(5)提供教師第二專長進修機會

為促進學校順利轉型及加快新陳代謝速度,學校應鼓勵並提供充足適切的教師第二專長進修機會給專業科目教師,必要時,同一社區內高中職可以聯合辦理教師第二專長教育專班,鼓勵教師積極面對變局。

(6)社區跨校合作及校際資源的整合

配合教育部推動之高中職社區化方案,社區內各高中職學校之間,應加強辦理跨校課程選修,進行校際資源的整合,建構適性學習社區系統,另與大學、學院或二專策略聯盟,訂定合作計畫,學校可推荐績優學生到大專預修學分,成績及格者,授予學分證明。

 

六、結論與建議

高職教育課程內涵與產業需求嚴重落差,課程未能兼顧人文素養和基礎學科能力,學生分流過早且學制缺乏彈性,高職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由於教育改革的推動,高中、高職學生人數比例已由以往的三比七,逐漸調整為五比五,未來更可能朝向高中、高職、綜合高中的比率為一比一比一,高職教育日漸萎縮,衝擊學校的生存,高職學校必需審視自身優劣勢,掌握外在機會與威脅,進行適當調整與轉型予以回應,實為當務之急。

為提供學生多元化適性學習機會,教育部積極推動綜合高中及高中職社區化,藉以提升後期中等教育之競爭力,達成教育機會公平的目標。由於大部分高職學校一方面擔心原有職業類科特色消失,會影響招生。另一方面師資結構難以調整,尤以後者為轉型成功之關鍵,究因由於綜合高中課程安排與規劃均以升學進路為主要考量,造成專業課程萎縮,部分科別面臨存廢考驗,尤以公立高職最為嚴重。如何協助專業科目任課教師有意願且透過第二專長進修管道轉型為一般課程教師,以增加學校師資調配彈性,將是刻不容緩之事,也是影響高職學校面臨轉型首要思考因素。

本研究將高職學校轉型為綜合高中發展與探討,歸納建議如下:

    (一)、頒布明確教育政策指標與期程

    (二)、相關配套措施缺乏,綜合高中制度與結構尚待有效解決

    (三)、建立教師進修獎勵機制

    (四)、開放高職學校辦理轉型綜合高中開課班級數及學程數之限制

    (五)、溝通觀念,凝聚危機與轉型共識,以達學校成功再造

    (六)、補助經費建構高職校舍設施,以符綜合高中適性學習精神

    (七)、積極推動綜合高中宣導工作

    (八)、強化諮詢輔導訪視功能

    (九)、建立進退場機制


參考文獻

吳榕峰、林琴珠、陳啟東(2003),〈高職轉型之未來願景和展望〉,《技職教育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157-167。

杜正勝(2006),〈振興技職教育〉,《高職與技專校院校長聯席會議,24-25。

張國保(2006),〈技職教育政策與改革〉,《95年綜合高中業務研討會7-18。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2001),《綜合高中導讀你我他》,27。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2003),《本部審慎評估高職轉型問題》,技職簡訊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2005),《綜合高中暨高中職社區化成果發表記者會手冊》,頁3-6。

黃琬玲(2006),〈綜合高中的教育政策與發展〉,《94學年度全國綜合高中一般教師課程研習4-16。

楊瑞明(2005),〈綜合高中的現況與未來〉,《94學年度全國綜合高中一般教師課程研習》,3-5。

劉澤宏、楊豪森(2003),〈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現況與困難問題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期》,33-39。

蔡淑蓁(2004),〈影響高職學校轉型綜合高中策略之研究-層級決策分析應用研習資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教學碩士論文》,8-18。

鍾瑞國、林有昭 (2003),〈我國高中職社區化未來的發展〉,《技職教育對話學術研討會》,95-10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