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新革命-談電子書時代的興起

林旻柔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一、            前言

資訊科技帶來了許多變革,包括許多生活用品漸漸被電子化、數位化的產品取代,也改變了我們尋求資訊與閱讀新知的方式。網際網路的普及,亦逐漸影響大眾對資訊的取得方式,人們傾向於直接在網路上擷取新知識,而電子書的應用尤其是這一波資訊革命的最佳典範。

最近首當其衝的熱門科技資訊新聞,就是世界最大的網路零售商亞馬遜公司(Amazon.com)宣佈於11月19日正式發表可無線下載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從網路銷售書本起家,乃至今致力於數位出版,亟欲改變讀者閱讀習慣的亞馬遜公司,與一向位居消費性電子產品龍頭老大的日本SONY公司,紛紛相繼推出更新穎、功能性更強的閱讀器,並樂觀的期待人們的讀本從劃時代的「紙」進展到新科技「電子書」。這波數位閱讀的風潮將在資訊出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及如何發展,本文將有初步的探討。

 

二、            從「紙本書」到「電子書」

(一) 古騰堡計畫

早在1971年的時候,伊利諾大學英文教授Michael Stern Hart把一些對整個人類而言有一定意義的的書籍輸入電腦,放置在網路上供人們免費閱讀和下載,包括一些不受著作權限制的資料,包括莎士比亞、愛麗斯夢遊仙境等名著及一些宗教性與參考性書籍,這項計劃被命名為古騰堡計畫,這可算是電子書透過網路資源傳輸的開端。 

第一本電子書的出現,就是由Michael Stern Hart教授本著文獻保存的信念,在材料實驗室的大型計算機上成功地建立了圖書館數據庫。他列印出了「獨立宣言」的文件,並且開始了古騰堡計畫」,他認為著作權之終身保障年限,以無形賦予大眾一道終身限閱的枷鎖,是資訊富人與資訊窮人的失衡。

古騰堡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

1.      能以最簡易的方式,提供最多數人經常性之使用

2.      提供在價格與取得性方面,均不需特殊軟硬體設備即足以為眾人喜愛的電子文件。

3.      儘可能使電子文件具立即使用性,不需任何多餘的文書作業之要求,並且易為肉眼辨讀。

4.      鼓勵電子文件年年衍生及散佈。藉以預期在西元2001年底前,有10,000種最值得閱讀的書(電子文件形式)能廣為流通。

該計畫可視為網路電子文件發展之先驅,古騰堡計畫使文件在網路上傳播的概念得以發展。自此網路上開始出現《莎士比亞》、 《彼得潘》等名著及一些百科字典之類的參考資料。1998年7月,更出現中英對照的電子文件-「花木蘭」,從此記載媒體已經不同,資訊傳遞方式也改變了,透過網路可以更迅速的達到傳播的效果。

 

(二)紙本書與電子書在使用上的比較

然而,在資訊科技發展之前,文字導引著文類文明的發展演進。人類因文字的出現,以累積前人的智慧,並加速文明的發展;書,確是文字書寫中最有系統的記錄形式。至今,人們仍舊時常透過紙本書汲取知識、獲知前人的研究成果,Bill Gates曾提到:書的歷史,也算是人類的歷史。而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帶成電子書的出現,並讓人類上千年來的閱讀歷史產生變化。

就讀者在圖書館的書籍閱讀狀況上來說,Lynn Silipigni Connaway認為紙本書在學術圖書館的借閱率在過去幾年下降20%至30%,是因為圖書館的使用者在做研究時較喜歡利用電子書,若無電子書才會求助於紙本書。他並且建議電子書的選購應考慮被廣泛使用的主題、高借閱率的紙本書及取代破損、遺失的紙本書,他認為所有數據都電子書應與紙本書互相補充,而不應取代紙本圖書。O’Leary有更深入的看法,他深信電子書的進展將依紙本書的類型而有所不同,某些形式的書將大量且快速的被電子書所取代,而有些則有互補的作用。Larry Press則認為目前紙本圖書的數量較充足,且電子書在科技方面的進展,尚不足以取代紙本書簡易的使用方式。

哥倫比亞大學線上圖書的初期成效評估中顯示線上參考書與學術性電子書比紙本的使用率、可及性高。此外,館藏有無電子書的紙本,與電子書的使用率並無明顯關係,研究也證實紙本圖書仍相當有影響力,電子書對於紙本書就如同電視與收音機、電影等媒體的關係,紙本書將不會完全消失。Texas A&M University圖書館的研究甚至指出讀者仍較喜歡使用紙本圖書,電子書的借閱率很難提升。

一、            電子書的定義與特點

(一)、電子書的名稱

電子書的相關名稱,在國外有eBook、e-book、online books、ebook reader、ebook device、digital book、electronic book等。國內則有電子書、網路電子書、電子文件、電子出版、電子書閱讀器等相關名詞。總體來說,即是「將各式資料數位化後予以系統與結構化的處理,並透過不同的設備供人閱讀與再利用」。

「電子書」一詞最早出現在1940年代的科幻小說中,它不只是單純的將紙本的圖書數位化或電子化而已,其不同於紙本、固定文字的實體書,而具有多媒體、互動、超連結、全文檢索等功能;並以電子形式來儲存內容,讓讀者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內容(不管是整本書或是某章節)從網路上下載至電腦或其專屬的閱讀器上,隨時可以閱讀,這是一種全新的,而且方便的閱讀方式。

   (二)、電子書的定義

1. 陳景堯教授認為:所謂的電子書不一定具有「書」的形式,而是以各種附有螢幕的設備(device),結合特定的軟體讀取數位化的文字內容,來取代過去的紙張閱讀。

2. 洪文瓊教授認為:所謂電子書,乃是專指以電腦電子媒體為媒介的出版物,不包括錄影帶、錄音帶。

3. The Business Technology Network 之TechEncyclopedia中對電子書的解釋:

     e-Book: (Electronic-Book) A handheld device that is specialized for displaying electronic versions of books. Like its printed counterpart, an e-book lets you set bookmarks and annotate in the margins. 

4.黃寶心認為,所謂電子書,是指已經印刷出版的實體書(紙本書),將之數位化後,透過網路傳送,以網頁形式來呈現;又或藉由電子書檔案格式下載至電子書閱讀裝置(eBook Reader)、電腦、PDA等。他又指出,有人認為凡經過數位化處理的資訊都可以稱為電子書,包括網路使用者在沒有取得作者的授權刊登的文章;他則以為真正的電子書必須有數位版權,而消費者必須利用閱讀軟體,並經過合法的授權或是購買後才可以閱讀資訊。

(三)、電子書的特點

以閱讀的角度而言,電子書所具備的特性如下:

1.全文檢索:電子書多半具有全文檢索或索引的功能,可把握幾個重要的關鍵詞,輕鬆找到書中的重點。

2.個人化設定:電子書可像紙本書將書頁折起做記號一般,提供書籤(bookmark)和註記(Note)的功能,另外還可依閱讀平台的不同,而有各種個人化設定,例:My Favorite、My Library…。
 3.即時更新:因電子書內容皆為數位化,更新及修改極為迅速,可隨時提供最新版本的資訊與相關訊息。
 4.多媒體呈現:可結合音訊、視訊,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使圖書不再只是平面紙張的閱讀,而有更多的感官體驗,甚至是娛樂的效果。
 5.方便攜帶:電子書可將原本厚重的紙本書內容儲存在小小的記憶體中,即便是動輒數十冊的百科全書都可以做到隨身攜帶與隨時閱讀,這是指以PDA或專用閱讀器閱讀電子書。

除了上述特性外,Open eBook Forum(OeBF)調查顯示,一般民眾期待電子書的特質包括:即時閱讀、書名作者版本資料、全文檢索、我的最愛、目次、顯示全書相關位置、個人書房、線上更新等功能。 

不僅如此,從事電子書軟體商品的InfiniteInk公司研發部門副總裁麥藍尼(D.MacNanny)認為電子書的特點在於,「它能透過內容的超連接(Hyperlink),不斷地讓讀者進一步去發掘更詳細的資料。」也就是說能夠將圖書內容做加值化與知識串連的應用。

二、電子書的種類及優缺點

(一)、電子書的種類

 事實上早期在電子書的構想多以電子書的閱讀工具為主,包括電子書閱讀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電腦…等等,電子書的內容與形式直至近年才開始被廣泛討論。所謂的電子書,不一定具有「書」的形式,而是以各種附有螢幕的設備,結合特定的軟體讀取數位化的文字內容,來取代過去的紙張閱讀。

1.      邱烔友將電子書的類別詳細探討後分成三大類型,以下表列之:

  分類方式

電子書種類

依據製作來源

1.將原本實體內容轉至為數位內容,包括了古書以及現今知名作者之創作。

2.來自於作者本身或他人建置於網路網站中,首度公開或經過整理之內容。最具代表性作品為Stephen King的電子小說Riding the Bullet。

依據實質內容

包括參考類、藝術類、學術類、旅遊類、科學類及文學類等…等類別。

依據付費制度

1.免費使用:讀者無需付費,即可閱讀電子書內容,此部份資源數量在目前網路上相當多。如:國內的智慧藏網站屬之;在國外部份,則是根據古騰堡計畫精神,提供世界上重要文學作品如莎士比亞作品之電子版形式,免費提供讀者使用。

2.採收費制度:需加入會員,收取酌量費用,取得帳號密碼之後才可以閱讀及下載電子書內容。

     電子書的種類表(資料來源:邱烔友)

2.      Walt Crawford將電子書歸納為九種模式:

(1)   有專屬閱讀器之電子書(Proprietary eBook Device):需使用閱讀電子書專用設備的電子書

(2)   開放式的電子書(Open E-books):一種以XML為基礎之標準所製作的電子書。

(3)   公共電子書(Public-domain E-books):可供免費下載、列印及流通的電子書。

(4)   假性流通電子書(Circulating Pseudobooks):讓許多人在同時可共用同一資訊,為數位化的特性,但有電子書廠商破除此項共用的迷思,如netLibrary即限制同一本書同時僅限一人使用,此即模仿傳統紙本圖書的流通模式。

(5)   隨選圖書(Books on Demand):從數位到實體(Digital to Physical),圖書以數位存檔,依訂單的數量,利用高速列印設備及裝訂後,成為印刷式的圖書。

(另有稱「隨選列印」,即是英文「Print On Demand」,簡稱「POD」,意為依需求列印成書,透過POD,讀者可以自行在網路上選擇所需書籍或其中的章節,並列印成書,而不需經過傳統製版及印刷的流程。 隨選列印的產生一方面是資訊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則是個別化閱讀的需求。它和傳統出版最大的差異在於「先印」和「後印」的觀念,傳統出版是先印成書,再上架銷售,隨選列印則是先有需求才印成書。 )

(6)   非正統形式的書(Not Quite a Book):許多公開發行的電子書,由於篇幅非常短,實際上並不算得上是一本書。

(7)   自行出版(E-vanity and Self-publishing)的電子書:利用網路的特性,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著作在網路上發行已非難事。如:在個人網頁上放一篇文章。由於缺乏審查,圖書館幾乎不購買此類資料。

(8)   全球資訊網問世前的電子書(E-books Before the Web):如以電腦磁片或光碟片發行的電子書,這些都是電子書專用設備及網路電子書之前就有的形式。

(9)   擴展式電子書(Extended Books)及其他模式:某公司曾生產過的一系列電子化資料(有些為磁片有些則作成光碟)稱之為擴展式的電子書。由於係針對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銷售量有限。

 

(二)電子書的優點

對於喜愛閱讀的人而言,除了書本的內容吸引人,讓自己深感興趣之外,閱讀的界面與環境也是影響閱讀心情及選擇閱讀與否的因素之一。由此,電子書所具備的優勢在哪?本文整理如下:

1.      Andrew Cox與Sarah Ormes以功能為出發點所提出的電子書優點:

(1) 易於一次攜帶大量圖書:因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可容納龐大資料,加上專用的電子書閱讀器或手提電腦,讀者可一次攜帶大量書籍

(2) 迅速取得圖書:由網際網路下載一本圖書當然比到書店買書更方便,而且電子書一天開放24小時,供讀者取閱。

(3) 可及性較高:電子書透過特別的轉換儀器,以影像、聲音等方式,可服務視障、聽障讀者。

(4) 檢索能力強:這方面電子書可以作的比傳統書籍好,尤其在全文檢索方面,因此傳統書籍不再佔有很大的優勢。

(5) 做註方便:可利用電子書本身的功能做大量的註解,他日若有需要時也能直接摘錄利用。

(6) 具有超連結功能:通常都能將內容文字連結到查字典的功能;連結到附註的功能也常令讀者激賞。

(7) 運用多媒體:傳統典型的書本,書是書,多媒體是多媒體。今日的電子書,包括聲音影像,甚至可呈現動畫。

(8) 較具新穎性:電子書更新容易,因此易於取得較新的版本

 

    2.  Bill Schilit提出下列優點,說明人們將放棄紙本圖書的理由:

 (1) 具經濟效益:節省紙本的印刷、配銷、零售的成本,電子書在此出版過程中,較迅速且節省成本,讀者在網際網路上即可下載閱讀。

 (2) 可隨時查閱:透過電子書閱讀器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查閱檢索資料

 (3) 組織資料的功能:電腦可幫助讀者處理大量的資料。如全文檢索,可減少整理資料時間,及節省抄寫、錯誤的發生。

 (4) 查詢及過濾的功能:參考書目的連結及檢索等

 (5) 可支援讀者不同的閱讀習慣:可依電腦界面,做不同顏色註記,或是大綱功能,閱讀起來更加方便。

 綜合上述優點,可知電子書較具多元性的閱讀方式,互動性高,檢索能力強,並且容易更新,這些都是傳統紙本書所無法比擬的。

 

    (三)電子書的缺點

電子書雖具備上述傳統紙本書所欠缺的優點,但仍存在一些限制,這些限制是否造成讀者使用上的困難,甚至成為電子書發展的阻礙,值得深入觀察研究。

    Cox、Ormes與大陸圖書館專家趙繼海相繼提出下列困難,說明電子書使用上的缺點:

(1)              要相關設備:電子書需要搭配閱讀裝置,這些裝備依賴先進的科技產品,而科技產品的技術變化極快,產品易過時,且使用時必須設定密碼及下載等程序並不像傳統圖書可以直接翻閱,況且網路頻寬仍是問題,可能減低讀者使用電子書的意願。

(2)              用較高:通常閱讀軟體可免費使用,但無論是專用閱讀器、個人電腦或是筆記型電腦都需要一筆費用,且耗費能源較高,專用閱讀器的售價大多在150美元以上,若需經常汰換,會造成讀者及圖書館的負擔。

(3)              量較少:電子書與紙本相較之下,可提供使用的數量仍太少 ,讀者選擇性較低。

(4)              用權限的問題:傳統書籍一旦購得,用戶便擁有版權規定範圍內的完全處置權,電子書在出版、銷售、使用中的版權問題較為複雜。既要使作者、出版商、銷售商有利可圖,又要滿足用戶閱讀、處置的需要,因此在取用、列印等方面會有多重控制。

(5)              螢幕上閱讀習慣的問題:螢幕上的顯示並不適合人類長期閱讀使用,究竟有多少人能享用桌上型電腦或盯著閱讀機長時間閱讀?甚至有人認為將文字數位化,顯現在螢幕上,就已經失去了「讀書」的味道與氣氛。

(6)              容性的問題:目前不同電子書閱讀器所採用的標準和格式還不統一,軟體和硬體的相容性較低,為專用閱讀器購買的電子書可能無法在個人電腦上閱讀。

(7)              期保存的問題:電子書閱讀設備受儲存容量的限制,不可能大量長期保存電子書內容。目前電子出版或銷售商的網站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書庫,但這種保存方式卻存在著企業倒閉導致網站關閉的風險。

 

三、            Amazon發售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談起

(一) Amazon發表新型閱讀器Kindle  挑戰人們閱讀習慣

亞馬遜從網路書店開始,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網路零售商,也是繼電子灣公司 (e-Bay)之後第二受歡迎的電子商業網站,出售的商品從摩托車、鑽石到雜貨應有盡有。

亞馬遜公司執行長貝佐斯曾在公司網站上發表公開信說:「愛書的我,經常問科技的我,是否有方法把從書本獲得的感情和經驗,與先進科技結合?」他對美國新聞周刊表示,書籍是各種媒體內容中「最後的類比碉堡」,數位化的前景可期。

終於,Amazon 現今推出了令人期待已久的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一個要價 399 美元.對於 Amazon 而言,這絕對是歷史性的一刻,畢竟一直以來只是專心於賣書的 Amazon,現在自己做起了實體的閱讀器,想要直接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市場。

雖然電子書目前的市場有限,類似閱讀器的銷售也落後,但亞馬遜仍寄望藉由Kindle打開電子書的銷售局面,在書市中創造出類似iPod與i-Tunes網路音樂下載商店的綜合效應。

Kindle價格為399美元,可讓讀者不需透過電腦,直接無線購買、下載書籍、報紙和部落格。Kindle本體約可儲存200本下載的電子書,另外可透過記憶卡擴充容量。亞馬遜網站銷售下載書籍,一般新書每本是9.99美元,並且下載一本書的時間不超過一分鐘。此外, Kindle也將提供以月費訂閱報紙、雜誌和部落格的服務。訂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紙的月費為5.99美元至14.99美元,雜誌訂閱費為1.25美元至3.49美元,訂閱部落格月費為0.99美元。

 

(二) Kindle與數位出版市場的較勁

然而,Amazon 不是第一個接下這個重大挑戰的廠商。儘管過去十年來,電子書發展過程很坎坷,但業者仍屢仆屢起。顯然Sony和Amazon認為,如今民眾終於準備好放下紙本書,改用電腦螢幕閱讀。在 Amazon 之前,已經有不少的電子書閱讀器在市場上推出,例如 iRex Technologies 的 Iliad 還有 Sony 的 PRS-505系列,不過表現都差強人意。華爾街日報並引述Rosetta Books主管的話說,目前電子書每年的銷售額介於1,500萬美元與2,500萬美元之間。這跟去年出版業總計250億美元的銷售額相比,有如小巫見大巫。可見這些產品始終沒有造成電子閱讀的風潮和徹底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

Kindle使用手機通訊所謂的第三代寬頻技術(3GEVDO技術,下載整本書不需一分鐘。白色薄型的機體約重10英兩,使用電子墨技術模擬紙張,六吋的黑白螢幕下方有英文字母鍵盤。競爭產品Sony Reader也使用同樣的電子油墨技術(E Ink),但沒有無線下載功能。

    Kindle配備6英吋、解析度800x600的顯示器,而且採用標榜不傷眼的E Ink技術。E Ink也把同樣的技術授權給Sony Reader,讓文字在顯示器上以不計其數的黑白粒子呈現,讀起來有如白紙黑字一般。有了E Ink技術,螢幕反射光線的方式就和書頁類似,讓讀者看螢幕的體驗有如平常看報紙一般。

E Ink執行長Russ Wilcox表示:「讀者可以從各個角度來閱讀文字。沒有背光,而且在關掉電源時,書頁大致上仍看得到。這讓使用者可閱讀數小時,不會浪費電池電力。」

另一大賣點是重量很輕。隨身帶一台電子閱讀機,比背一袋書容易。Kindle重量僅10.3盎斯(292公克),卻可容納一小座圖書館藏書。對於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而言,電子閱讀機也顯然能挽救許多樹木被濫伐的命運,浪費的紙張也會減少。 

另一方面,看John Grisham的紙本小說,可不必擔心看一半就沒電。電子書閱讀機雖然提供許多便利,但要說服消費者改變閱讀習慣,還必須提供更顯而易見的優點。 

換言之,電子書閱讀機仍有許多改善空間。CNET Reviews最近評鑑Sony Reader時,就指出這款裝置在翻頁時反應稍微遲鈍、控制不靈敏、Audible模式不支援有聲書的缺點。但這也許是因為,在Kindle面世之前,選擇搭配閱讀機的電子書數量有限所致。

Sony採用專屬技術,導致支援該公司的電子書格式無法與其他廠牌裝置相容,更讓其數位閱讀的問題複雜化。

此外,價格仍是一大障礙。閱讀機與智慧手機同價,Sony的電子書通常定價跟紙本書相當。IDC分析師Richard Shim指出:「如果數位版書的售價跟紙本書一樣,那刺激買氣的賣點在哪?」高成本對於數位出版的殺傷力可見一般。 

在此,Amazon克敵制勝的一大優勢,是Kindle能以更接近平面版本的方式,呈現報章雜誌。  Kindle有一項特有的功能,可下載擷取自50到100種報章雜誌的內容,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大報在內。此項特點為電子閱讀器的革命性創舉,對於必須快速獲取新聞新知的商務人士來說,無非是一大便利性。

由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Kindle為用戶在免費閱讀電子版報紙之外,提供了一個付費的新選擇,並有望拯救持續下滑的報紙行業。亞馬遜的閱讀器將可能最終發展成為一款整合該公司提供的多項服務的綜合設備,並可能重塑電子書籍市場,為用戶帶來 “永遠線上”的亞馬遜服務。

 

(三)電子書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儘管亞馬遜最近懸即宣稱第一波推出的Kindle已銷售一空,但也有許多分析師認為,通過Kindle閱讀付費版電子報紙發展的前途堪憂,並認為網路內容的付費訂閱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業務模式。因為付費版電子報紙每天只自動發送到亞馬遜閱讀器一次,這意味著用戶無法獲得及時更新的內容。同時,Kindle是黑白顯示屏,並且處理能力相對較低,不適合播放視頻,也沒有電子郵件功能。此外,高昂的價格、功能較少以及並不友好的用戶介面也可能是影響Kindle普及的因素。

要人們改變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許多書籍的數位檔案早就已經充斥在網路上面,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到書店去,觸摸著紙本書的親切質感,或是在咖啡店中,手中握著實在的書本,感受著週遭的氣息。相較起來,盯著冷冰冰的液晶螢幕來讀書,似乎就是少了點什麼。有的人說,Amazon 是想要打造圖書閱讀的 iPod,希望能夠結合自身龐大的電子書籍資料庫和自家推出的閱讀器,發展出類似 Apple 那一種藉由 iTunes + iPod 虛擬加實體的線上音樂販售模式,來創造出新的獲利模式,甚至進而帶動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這似乎是 Amazon 尋求新的獲利模式的一條必經之路,而 Kindle 也的確發展出了很多與 Amazon 線上書店緊密結合的功能,例如 Kindle 有自己內建的無線上網功能,能夠直接到 Amazon 下載電子書,不用像 iPod 那樣要透過電腦才能夠更新音樂。對於此,NPD分析師Stephen Baker認為,現階段Amazon的目標,是「試探市場水溫,和出版商希望閱讀機能提供什麼功能」。他說:「記得,數位音樂業者不也摸索了一段時間,才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亞馬遜公司確實締造了新一波的電子書革命並創下銷售佳績,至於未來市場是否仍持續擴充,及讀者的忠誠持守度,就有待時間來證明了。

 

四、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電子書帶來的影響,概括如下:

一、作者自行出版的機會增加,出版社和作家經紀人面臨挑戰

二、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三、讀者購書便利、節省存書空間

四、創造多元性閱讀

五、小眾市場的書籍曝光機會增加

六、出版成本下降

七、雖然電子出版前途多舛,但人人都知道不投入不行

美國出版業巨人R.R. Donnelley & Sons的副總裁Mark Bayer曾提到:電子書市場成長所受到的限制,就像要先有雞或先有蛋的道理一樣。當廠商因為不看好產業發展,對於數位內容不敢輕舉妄動,便導致消費者因為選擇有限,無法產生購買閱讀器或下載閱讀軟體的動機。與傳統紙本書籍相較,電子書屬於新興的媒介,發展未臻於成熟,且人們習慣紙本書的閱讀方式,未來的電子書瀏覽軟體,建議可以建議可以朝以下幾點努力:

1.      電子書不論何種形式,都需透過螢幕閱讀,不同於傳統書本;使用螢幕閱讀具有和閱讀書本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經研究證實也較為緩慢和費力,因此軟體技術的改良,使電子書的讀者能以更舒適的方式進行閱讀,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2.      由於人們以習慣於傳統書本的閱讀方式,電子書之導覽界面設計可以結合保留傳統書本之特色與優點,讓人們可將閱讀書本的心智模式運用到閱讀電子書之行為上,使電子書的使用方式更為直覺與便利。

3.      發揮電子書特有之優點,以多元之互動性與電腦本身之處理能力,簡化人腦需處理的工作,如資訊搜尋、歸類、整理的方式等。

知識的價值不在複本,而是在於知識的傳播。電子數位時代的來臨,造成我們在管理資料與閱讀習慣上的改變,思考如何將更多的資料整合成為有用的知識,並通快速便捷的服務。相信是大家及相關產業所要用心思考的問題。

根據微軟的預測,2009年電子出版品的銷售將超越紙本出版。到了2020年,書的定義將是「可以在個人電腦或其他個人視訊設備上閱讀的文本」,紙張將正式走入歷史。比爾蓋茲發表於「國家通識教育講座」中的專題演說:未來的教育學生帶著eBook到處跑,網際網路將改變整個教育環境,學子不必待在教室,電腦融入每人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微軟技術發展部門總裁柏拉斯(D.Brass)也曾大膽預測:「十年以後:以數位形式出版的書籍將超過傳統印刷:到了2018年,甚至完全被電子書所取代」,當然這樣的世代何時才會真正來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 Steve Ditlea著,王宛君譯,「真正的電子書」,世界科學3期(2001),頁26

2. 邱烔友、宋雪芳,「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之相關模式初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卷3期(民88年3月),頁30

3. 黃寶心,「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網際先鋒83期(民90年4月),頁82

4. 邱烔友、鍾勝仲,「圖書館之網路全文電子書使用授權與管理」,e日千里的電子書研討會,台北市,民90年10月30日,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編,頁77

5. Walt Crawford, “Nine Models, One Name: Untangling the E-book Muddle”, American Libraries 31, no.8(2000):56-59

6.趙繼海,「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及其對圖書館的影響」,大學圖書學報2001年4期,頁22-23

7.黃羨文,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台北市:漢美,民86年),頁5

8.陳亞寧,「後古騰堡時代電子書的應用發展」,e日千里的電子書研討會,台北市,民90年10月30日,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編,頁3

9. Carol A. Mandel, Mary C. Summerfield, and Paul Kantor, “Online Books at Columbia: Measurement and Early Results on Use, Satisfaction, and Effect” June23,2002

10.Lynn Silpigni Connaway, “A W      eb-based Electronic Book (E-book): the net Library Model”. Library Hi Tech 19, no.4 (2001),340-342

11.何淑津,「圖書館西文電子書的使用動機與行為研究—以國立中興大學研究生使用net Library電子書為例」,民93年6月

12.鍾秉華,「電子書導覽界面設計研究」--以多媒體百科全書為例,民93年6月

13.王東澤,「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討」,95年4月

14.陳景堯(2000),〈電子書—給閱讀一個新定義〉,《天下雜誌》,台北:224期,頁32。

15.廖婉如,數位化閱讀方式-電子書,文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民94年

16.程蘊嘉,「網路時代的新閱讀風貌-電子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2期,民 91。
17.俞芹芳,「淺論電子書對編目工作的挑戰」,國家圖書館館刊,民91年第3期。

18.孫晶晶,「亞馬遜推出無線閱讀器 或將改變閱讀方式」,中國證券報,2007.11.23

19. Mr. Saturday, 挑戰人們的閱讀習慣:Amazon 推出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 2007.11.19,http://mmdays.com/2007/11/19/amazon_kindle/ 

20. Greg Sandoval,分析:電子書終有暢銷的一天嗎? 2007.11.20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26035,00.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