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管理在學校行政上的啟示與意涵

 

吳晉同

嘉義大學教政所

一、            前言

九○年代的學校在外在環境如政治的快速變遷、教育改革的開放與多元化、知識經濟的興起等衝擊下以及內在因素如社區家長的參與、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以及價值規範體系的重建,都對學校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和挑戰,而在內外環境的快速變遷下,學校亦無法如同以往一般,以被動的心態面對整體環境。在此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學校領導者宜重新調整自我心態,改以主動並且積極的面對問題,掌握情勢,並且採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協助學校面對適應整體環境的快速變遷。

每一位新任的校長到新就任的學校時,往往都會提出自己對於未來學校建構的藍圖,而這藍圖,便成為未來新校長對於學校的施政方針考量,由此看來,學校整體發展事實上也是依循其計畫、步驟以及遠景存在,並且化成實際行動,但是學校組織畢竟非同企業組織,學校計畫通常以長期性的規劃為主,而整體的長期性計畫又常常會流於一種口號、一種抽象性的概念,甚至是一片美麗卻難以實現的遠景。而在今日的教育環境中,少子化的影響、家長教育選擇權的抬頭,以及整體辦學績效的重視,學校的整體計畫勢必不能如同以往一般,僅僅流於一種美麗的口號,無可企及的遠景,而是必須能掌握時勢,預測環境,並且在複雜的環境中,展現自我的特色,因此策略管理,可以成為一種學校展現自我特色,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的新動力、新方法。透過策略管理,可以讓學校組織對於未來的整體規劃有深入的了解,並針對內外在環境加以充分了解與分析,以掌握學校本身的優勢與弱點,加以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與辦法,讓學校可以在漸趨競爭的教育環境中,仍能吸引學生,永續經營。

 

二、            策略管理的意涵

策略管理一詞,仍有各家不同的看法與定義,然大體而言,策略管理所論及的主要以「目標」、「評估」、「計畫」和「行動」等幾個要素為主軸。

Johson and Scholes(2002)認為:「策略管理是一種組織長期性的計畫與目標」。

Quinn(1980)認為:「策略管理是一種將組織主要目標、政策以及後續行動作一通盤性考量的計畫」。

Yurk(2002)認為:「策略是為實踐使命和達成策略目標的計畫與藍圖」。

江志正(1997)認為:「策略是組織為贏得全盤勝利而做有關未來走向的決定」。

榮泰生(1997)認為:「策略管理的觀念及實務,能使管理者不時地檢討現有的策略,從而發展出更適當的策略,並且能使他們以長期的觀點來擬定策略,增加資源分配決策的有效性,並能強化他所具備的觀念、方法、溝通協調、控制的能力,進而提升應付環境的能力。」

吳清山與林天佑(2001)認為:「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係指組織運用適當的分析分法,確認組織目標和任務,形成策略發展,並執行其策略和進行結果評估,以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吳宗立(2002)認為:「策略管理是以策略為核心的管理型態,除了具有傳統過程中所重視的規劃、組織、引導與控制等功能外,更重視相關環境的改變而預作處理因應,協助組織未來走向發展,更可促使組織遠大目標的完成。」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為策略管理下此一定義:「策略管理是組織為求達成其組織目標或提升整體競爭力的一套有系統的計畫歷程,領導者藉由不斷的溝通、檢討改進現行策略,並且提升資源分配的有效性,以協助組織因應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達成組織的永續經營」。而在學校組織之中,策略管理的特質主要有:

(一)  重視學校內外資源的整合

開放多元的教育環境中,學校和社區家長的互動愈趨頻繁。因此,學校在進行整體策略管理時,不僅必須針對學校內部現有的資源,如教師專業知能、各項軟硬體設備加以進行統整,也必須將社區家長的資源統整進入學校中,以擴充學校的競爭優勢,舉例而言,學校位了發展自我的學校特色,可能會將當地所特有的風土民情,融入學校自身,如宜蘭縣的大洲國小便是將傳統的舞龍舞獅文化融入學校特色中,而當社區廟宇舉辦節慶時,學校便可以回饋地方社區,進行各項表演活動。當學校舞獅隊訓練成立之初,可能需要走訪當地廟宇以尋求各項技術傳承與相關訓練,而當舞獅隊訓練完成,學校則可以在社區廟宇大小節慶中,進行慶典表演,以回饋當地,更可以藉由舞獅隊的各項表演活動,彰顯地方社區的傳統文化特色。

(二)  針對學校環境變遷進行全盤性的考量

在以往的中小學之中,學校領導者往往僅需要按照學校既有的模式運作,不需變革、不需轉型,更不用提到策略管理,然在出生率不斷降低的情況下,許多中小學不斷面臨減班、教師超額的問題所苦,而學校間的招生競爭壓力,不論公立私立,也漸趨升高,因此在學生人數日減少的情況下,未來的學校在進行整體策略考量時,勢必必須將校內與校外環境進行ㄧ種通盤性的考量,以因應未來教育種種快速變遷。

(三)  調整內部成員心態

傳統的學校組織,和企業組織相較之下,成員普遍較為缺乏接受改革的意願,而在策略管理中,組織的變革是無可避免的,策略的理念,也可能和以往學校成員的想法有所衝擊,導致策略的難以推行與實現,因此,當學校育進行策略管理之初,領導者必須針對學校組織成員如教師、教職員的心態先加以進行調整,讓其明白問題的原因所在、為何變革以及如何變革,讓學校成員充分了解領導者所欲推行的政策、策略,將可以有效降低學校策略進行時可能發生的阻力。

(四)  運用策略性領導

策略管理的執行策略通常來自於學校高層行政主管如校長、主任計畫,加以落實建構,在整體策略付諸行動之際,領導者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引導整體學校未來的運行方向,並且善用組織的優勢與機會,突破組織的限制,充分發揮組織的優點,以利策略管理的進行。

 

三、            學校組織策略管理模式的典範轉移

1  策略管理模式的典範轉移

在學校組織中的策略管理模式,如題一所示,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時期。1960年代的單一目標時期、1980年代的市場化導向時期、1990年代的組織轉型時期,以及1990以後迄今的開放改革時期等四個主要時期。

(一)單一目標時期(1960)

1960年代中,SWOT分析模式的興起,也被加以引用到學校組織之中,此時的學校組織以學校經營為核心,決策過程已解決單一問題為主要考量,並且運用SWOT分析已充分了解在問題情境中學校可能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並加以擬定出可行的具體策略。

(二)市場化導向時期(1980)

1980年代,市場導向逐漸影響到當時的教育組織運行模式,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最為明顯,私立大學開始和公立大學形成平等的競爭關係,而整個高等教也開始進行轉行,大學不斷爭取經費、擬定招生策略以爭取更多的學生就讀為其主要目標。

(三)組織轉型時期(1990)

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等相關概念以後,成為學校組織經營與管理的新議題,其訴求的鼓勵成員自我精進、建立組織共同遠景以及團隊學習,皆成為此一時期學校校組織策略管理的主要方向。

(四)開放改革時期(1990迄今)

90年代以降,各國教育改革紛紛走向開放與多元兩個主軸。教育權限由原本的中央掌控,漸漸下放到地方自主,學校本位管理意識也漸漸抬頭。學校主要以發展自主特色與個別需求的策略管理模式為主,而在決策過程、領導型態以及權力運使方面,也非如同以往一般,操之於校長、主任等少數學校行政主管手中,學校整體策略的制定與決策的運行,必需經過一定的程序與會議,並達成學校內部共識方可推動、執行。

 

四、    策略管理的過程

策略的形成,通常被稱為策略規劃或長期規劃,策略形成的過程是分析導向,而不是行動導向(榮泰生, 1997)。因此在策略管理最初的過程中,領導者本身必須針對組織的目標與特性、組織當下的內外在環境情形、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不確定因素加以進行分析,以擬定出組織適應環境快速變遷以及未來整體發展的策略與計畫。因此,策略管理的推行,其主要過程包括:(1)確認整體組織目標、與未來方向;(2)對現有的計畫與方針進行檢討與反省;(3)進行組織在大環境中內在的優勢與劣勢分析;(4)評估組織和整體環境互動下,可能產生的機會與威脅;(5)擬定新的策略與計畫;(7)分析評估策略的可行性;(8)具體落實策略執行;(9)評鑑成果與檢討得失,而其中對於組織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的分析,事實上便是在進行組織的SWOT分析。而過程則詳述如下:

 

 

 

 

 

 

 

 

2  策略管理過程

(一)  確認組織目標與方向

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本身特定的目標存在。而目標可以視作是「決定何時應完成何事」的數字描述(榮泰生, 1997)。或是一種有效的評估與控制機制(W.Griffin, 1997)。而在組織中,其所設立的目標,將會左右組織日後運行的方向,以及整體規劃層面,並且設立遠景,成為激勵組織成員的動力來源。

(二)   檢討現有政策與方針

在學校組織的政策管理中,每一項新策略的提出,其立足點主要乃是根基於讓整體學校更加完善這一主軸加以出發。因此在進行策略管理的過程中,則必須先針對現有的問題,以及現有的策略加以進行檢討與反省,以徹底了解問題的根源性,並將獲得的結論,融入新訂的策略之中,讓學校可以基於先前的基礎下,持續變革、進步,以提昇整體水平。

(三)   進行SWOT分析

SWOT分析在於評估組織整體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等四個層面,藉此對於組織內外部環境進行全盤性的分析。而領導者可以根據SWOT的分析結果,對於組織所處的內外在環境有深入的全面了解。

(四)   擬定策略計畫

完成SWOT分析之後,領導者可以根據結果擬定出整體組織的未來策略,舉例而言,如國中如果欲發展網球運動為學校特色,並且成立網球班,則在擬定未來學校網球發展策略以及成立網球班計畫時,必須將上述SWOT的分析結果,納入考量進入計劃中,讓整體策略不致於和現實面脫軌,以提高可行性。

(五)   分析評估策略可行性

以成立網求重點學校為例,發展網球特色的計畫之初、參與者往往都是以學校行政階層如校長、主任的意見為主,但是一但要實際落實,則往往必須考量到諸如師資、軟硬體設備等眾多的外在因素,因此在高層對於整體學校策略完成評估與擬定之後,有其必要性讓學校中其他成員如教師、教職員甚至學生家長等一同參與討論,分析評估策略實際的可行性。

(六)   具體落實策略執行

策略管理所強調的策略是必須實際加以運行並展現成果方有其意義的,以學校而言,一個成功的執行策略,不僅需要整體教師、教職員的共同攜手合作,如社區民眾的配合,家長的全面支持,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學校領導者在推定一項新的策略計畫之初,除了團結內部所有成員的力量,也可以考慮從學校外部尋求力量支援,彌補本身所不足之處。

(七)   評鑑結果與回饋

策略管理的歷程主要建構於不斷回饋修正的機制上,因此在最後的評鑑結果中,除了將落實策略之後的成果加以檢討、改進外,也可以建立一套永續的評鑑回饋系統,針對每一次的檢討、修正與回饋進行有系統的整理,讓日後新策略的執行,都有可供參考的意見與經驗。

 

五、    小結

在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下,以及教育改革的開放多元、家長教育選擇權的重視、知識經濟以及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下,學校組織勢必必須加以針對所處的內外在環境、可利用的內外在資源以及學校未來目標,加以進行一系統的評估,並擬定具體策略,以提升學校未來的辦學績效,將企業界策略管理理念加以導入學校之中,也可以提供學校校長在未來決策中一種新的省思、新的參考。

 

參考書目

Johson, G., & Scholes, k. (2002). Exploring corparate strategy (6 ed.). London: Prentice-Hall Quinn. (1980). Strategic for change: Logical incrememtalism Homewood,Ill: Irwin.

W.Griffin, R. (1997)。 基礎管理學 (方世榮, Trans.)。 台北: 東華。

Yurk,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江志正(1997)。策略管理在學校經營上的應用。 臺中師院學報, 11, 167-192

吳宗立(2002)。學校校務發展的策略管理。初等教育學刊, 11, 77-94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策略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 四十一期, 66

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 (4 ed.)。台北:華泰書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