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雜感

 

莊新國

 

南華教社所研究生

為「正名運動」「正名」

  在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時,當時中國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進行「正名」,指示香港特區政府把特區內所有與殖民時期的英譯地名、路名全部改掉,以企圖將透正名運動將過去香港割讓給大英帝國的歷史恥辱抺去,但是最後作罷,如今香港回歸中國十年了卻一個也沒改,因為在「正名」的過程中除了花費太大外,對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也沒有任何助益,也只是搞得大家都不方便,反而形成民怨,讓終於「回歸祖國」的香港居民更加的不安,真是得不償失。反觀現今的台灣在民進黨政府的主導下正籠罩在「正名運動」的瘋狂政治操弄,中國石油、中國造船、中華郵政、中正紀念堂等等不夠本土的事業或機構名稱,在政府充滿選舉考量及粗暴決策下紛紛被「正名」。但認真的思考這波的正名運動,除了充滿阿Q式的精神高潮外,說穿了對解決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外政外交窘境一點實質效果也沒有,反而只是讓已經惡化的政府財政雪上加霜。

現今台灣的路名、事業名號或校名等經過多年的沈澱及經營,早已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了,當初所賦予的政治涵義已被幾近被人們所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品牌的保證。現在人們到「中國石油」加油站加油時,所觀注的焦點除了加油機不斷增加的數字及中油所代表的商標信譽外,誰還會想到這個「中國石油」不夠「本土」?在中山高速公路為生活奔波往返的人們,除了專心的拼經濟外,還有誰會想到孫中山呢?如今正名運動可謂適得其反,讓原本已遭遺忘的政治幽靈復出,這種粗暴的正名運動其實只是取代過去的威權統治,而形成另一個新的威權的體制。

  古雖有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台灣推行正名運動有其歷史因素,而正名並非不可行,但在為政者在推展推動正名時符應兩項基本的指標,正名運動才能有可能名正言順:一是其可行性,二是其效益性。可行性是推動之共識性高、阻力最小、並且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效益性為正名能明確宣示台灣的主體性及必要性,並且可以凝聚台灣人民的向心力。但如今民進黨政府強力推動正名運動是「名不正言不順」,在相關的修法程序未完成前就這樣的硬幹、蠻幹,並且為特定政治目的而正名,其粗暴的手法不但傷害台灣民主法治,而粗暴的正名運動更是對一向標榜追求人權立國、重建民主法治與推展轉型正義的民進黨政府最大的諷刺。

 

「窮了教育,苦了學生」

報載農糧署去年11月修正「撥售學校午餐食米作業要點」,配售給國中的糙白米從原本每人每餐140降為110公克,國小糙白米從120公克降為90公克,結果引來小型學校抱怨。因小型或偏遠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少,收取的經費相對的少,加上副食採購成本比交通便利地區多二∼三成,不地多學校經營午餐已是很困難,如今將配售量減少,學校為了讓學生吃飽,花在主食的經費增勢必加,一定會排擠副食品的經費,學校午餐經營將更形困頓。但在教育部的回應中指出:「之前委託營養師研究的結果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平均每頓的飯量比以往減少,每人每餐只需要80公克米就已足夠,而農委會將120公克降回90公克,只是回歸實際需求,孩子還是吃的飽,請家長不用擔心。」這又是政府高官們「從台北看天下」最典型的例證。

無獨有偶,有些縣巿在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學之際,家長發現學生收費三聯單上也多了「教科書使用費」這一項,也讓許多家長為之氣結。更令許多家長無法接受的是政府以財政困境及投資效益為主要考量,大肆減班併校,其中又以處於文化不利的偏遠學校首當其衝,讓原本就在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更是雪上加霜。諷刺的是,前一陣子台灣各地以元宵節慶為名紛紛舉行絢麗繽紛的燈會活動,但近年來各縣巿政府舉辦燈會活動漸有浪費奢侈的現象,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下,大手筆砸下重金設立主燈僅供民眾欣賞,但不到十天時間便要拆除或是閒置。根據統計,在短短十天當中,全台各縣巿政府花在燈會活動的經費數以億計,如果能把這些"爭面子"的經費放在真正需要協助的弱勢學生身上,不是更有意義嗎?

記得不久前蘇院長還信誓旦旦的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學生」。言猶在耳,但這一連串以經濟投資效益為考量的教育政策及大手筆辦理如煙火燦爛般但瞬間歸於平靜的各項慶祝活動,不但是「窮了教育,也苦了學生」。

筆者認為,教育可以開發人力資源,可以促進社會各階層的互動,現在能站在社會階層頂端的人士不就是靠著教育才有今天的成就,而曾是三級貧戶的陳總統不也是靠著教育才能有今天的地位。但仔細觀察今天政府的教育政策及施政作為,國民義務教育不再是政府施政的重心,學校似乎變成了拖垮政府財政的元兇;而教育不再是讓下一代有機會往上發展的最佳途徑,有能力的家庭可以「自費」讓其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沒有能力的家庭則只能仰天長嘯,教育已然成為複製社會階級最大的溫床。

 

 

數據堆砌的治安假象

在蘇揆就職滿週年後的三月份,台灣接連發生國道襲警殺人案、捷運性侵害案、煙毒犯襲警奪槍案等重大刑案,讓台灣的治安再亮紅燈,婦女安全也受到威脅,而治安惡化的老問題再度引發各界關切,對蘇揆的「全民拼治安」打了個大問號。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從警方統計的「數據」來看犯罪率的確有改善,並強調去年整體來看犯罪率確實已經下降,顯示治安已烴朝「好」的方向發展。而內政部長李逸洋則坦承性侵害案件的確有增加,但強調婦女暴力犯罪受害卻是過去六年來最低;在刑案發生數及破案率方面,內政部長李逸洋解釋,去年全年刑案減少了四萬零三百五十八件,所以減少幅度相當大,而破案率也增加4.4%。但是立委根據內政部網站上的資料說,今年一、二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性侵害案升高22%、刑案增加12%、搶奪案增加14%,感覺不到有進步。由於朝野雙方提出的數據出入很大,蘇揆表示數據只是參考,全國治安還需要繼續打拼這是事實,從數據來看,全國的治安真的變好了嗎?

套一句政治人物最常講的一句話:「讓數據說話」,而政府也最愛用統計數字來展現施政成果,好像數據就是真理、就是事實。數據是會說話,但不知講的是實話還是假話,凡從事量化研究的學者都知道數據可以操弄的,更可以製造假象。從上述的內政部公佈的數據來解讀,台灣的社會治安好像真的在一夕之間變好了,至少行政院長及內政部長感受不到治安沒有惡化,但是,治安真的變好了嗎?到底是政府公佈的數據準,還是老百姓的感受最貼近事實呢?

目前「全民拼治安」喊得震天價響,很多人都知道基層治安單位為了迎合上級拼治安的口號,報喜不報憂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推砌出來的數據其信度及效度如何,用「頭殼屋」想也知道。更可怕的是,如果為政者只是一味浸淫在美麗的數據中治國,而不去體察數據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意涵,不去了解老百姓的真正感受與需求,對老百姓維護生命財產最卑微的請求都無法給予保障,那國家還有什麼前途,人民還有什麼希望,這種「人民公僕」不要也罷。

 

外商撒出台灣,台灣競爭力在哪?

繼雀巢、寶僑、高露潔、棕欖等外商企業紛紛撒出台灣後,327又有一家外商──聯合利華宣布撤出台灣,把生產線遷到中國大陸設廠!聯合利華在巿面上擁有多芬、立頓、麗仕等著名品牌,原本在台灣只剩下2個廠,但還是決定關閉桃園廠,資遺了130位員工,讓已經處於低迷的台灣經濟更添一分哀愁。雖然這些外商表示台灣消費者權益不會受到影響,不過,當他們放棄了台灣,而選擇進駐大陸及其他國家的同時,也代表台灣的生產競爭力也隨著這些外商的撒離而逐漸消失。

無獨有偶,台積電經過幾年的奮戰好不容易獲准讓八吋晶圓廠登陸,然而世界最強的對手英特爾卻在26日正式簽約要砸下25億美元,要在大連投資興建十二吋晶圓廠,預計2010年就可以達到年產能達5.2萬片的規模,到時候不論是製程或是技術都遙遙領先台灣的半導體業者。但政府以防止高階技術外流為由對業者限制重重,讓國內半導體製造廠商急如熱鍋上的螞蟻,紛紛表示即使政府不開放高科技產業登陸,大陸也會透過其他管道取得相關技術。即使目前擁有關鍵技術的台積電,也會因為無法取大陸重要的戰略位置而漸漸失去優勢。

台灣這幾年在執政者以意識型態及政治利益為前提大玩鎖國政策,結果只是虛耗台灣的優勢,降低台灣的競爭力。如今「台灣錢淹腳目」變成「政治口水淹腳目」,不但鎖不住台商,更留不住外資,長此以往,台灣將何去何從呢?

 

馬英九的「原罪」

隨著2008大選的逼近,省籍族群議題會被炒作是意料中的事,但任誰也不會想到這次挑起省籍情結的第一人竟然是國民黨籍的王金平院長,而這一句「外省籍的少數政治精英,不宜統治多數族群的政府」的發言,已為明年的總統大選投下了一顆威力強大的震憾彈,「親痛仇快」是不在話下,但馬英九雖然背負著外省人的「原罪」,但誰說他不可以「逐鹿中原」。

話說馬英九在一九五0年出生於香港,在他五十六年的歲月中,除了一年在香港、七年留學美國外,其餘四十八年的歲月都是在台灣成長、學習及工作。相信這也是許多所謂外省第二代子弟的共同經歷,以這種成長經歷的人,到底算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我想用這句詩「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應該是最好的解釋了,況且還有許多枉稱本省籍的人,其經歷還不如馬英九呢。

以筆者未及「不惑之年」的認知來說,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不管是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閩南人、還是外籍配偶等都是台灣人,在憲法的保障下都有權利選總統,所謂的族群的區別只是政客的選舉語言罷了。而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是無法選擇的,諸如族群、性別、父母、家庭、出生地、生長環境等先天因素,絕對不是人在出生時可以選擇的,否則有誰願意生在貧困百性家或當個受虐兒呢?因此,若以這些無法選擇的條件來判斷一個人的存在的價值是極其不公平、極不道德的。

 

台灣「紅衛兵」出柙

台灣社會在執政者權力鬥爭及選舉策略的操弄下進行一系列「去蔣」及「反威權」的運動,又再次的把台灣族群議題拉到兩極化的對立狀態,從當家者「打著紅旗反紅旗」帶頭作亂開始,進而有意無意的縱容地方政府及支持者毀壞歷史文物,到發展至今的草山行館被人為縱火事件,不但燒出了台灣族群對立的火炬,也活生生的讓「紅衛兵」在台灣登場。

回顧中國大陸從1966119127,紅衛兵在當權者的默許下,短短的一個月內共毀壞歷史文物六千餘件,歷代石碑千餘座,燒燬珍貴古書字畫萬餘冊,其中也包括國家一級國寶70餘件。這些珍貴的國家歷史資產在政治人物的權力遊戲下化為灰燼,而中國在數十年之後的今天要花費更龐大的經費將這些歷史文物復原,這種慘痛的代價是值得台灣社會警惕。

台灣自許為一個民主自由的法治國家,理應有容納多元立場的環境,但由於執政者的默許、縱容及刻意不作為的消極態度,讓以往只在共產國家才有的紅衛兵竟然出現在廿一世紀台灣文明的社會,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蔣總統在過去的威權統治的時代其功過是可以受到歷史公正的論斷,但歷史文物是國家珍貴的資產,它的存在更可以見證歷史發展的脈絡,是不容許任何人為的毀壞。否則,哪天如果換了不同立場的人打著「去扁」的口號如法炮製,也一把火燒了阿扁的祖厝,如此冤冤相報,台灣豈不是淪落為相互毀滅的「阿修羅」地獄了。

 

別再玩邦交國的數字遊戲了 

政院長蘇貞昌昨天搶先披露我將和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復交,使得台灣的邦交國增加到廿五個。聖露西亞是位於加勒比海的迷你小國,面積616平方公里,人口約十五萬人,其中90%以上是黑人,其他黑白混血種人及少數白人。聖露西亞早期原本是我國的邦交國,但於1997年9月1日時聖露西亞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由於我方給予的經濟援助相當誘人,外交部對於這次的復交相當樂觀。

雖然外傳聖露西亞外長已在國會宣布與我建交,但據了解外交部根本尚未完成和聖露西亞外長簽署建交公報的最後作業。筆者認為對於蘇院長在雙方建交公報尚未簽署完成前就逕行宣佈建交事宜,這種霸王硬上弓的粗魯態度除了有失國際禮儀外,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個大動作是否和選舉操作有關。再者,政府長久以來為了維持邦交國的數目,不惜與中國進行割喉戰式的金援外交,並長期投下大量的資源「包養」這些小國,對國內的民生基本需求及弱勢族群的照顧反而置之不理,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作法。而這些小國似乎也都會利用兩岸的矛盾進行勒索式的外交,哪邊支票開得多就往哪邊站,因此建交、斷交、復交…才會一直不停的循環,亳無邦交國應有的忠誠可言。

最後,如果我們再細看這廿五個邦交國的規模及其所代表的國際影響力,他們是否真能協助我們彰顯台灣的國際地位,或者只是淪為維持邦交國數字帳面上美麗的負擔。

 

流浪教師的愛與愁

九十六學年度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於五月二日放榜,據教育部表示,今年共有五千四百四十四人成績符合及格條件,及格率為百分之六十七點九。能夠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證照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套上馬英九在前年縣巿長選舉大勝後所講的名言:「高興一下就好了」,因為考上教師證照只是邁向正式教職的第一步,十年來教育部已經核發的十二萬張教師證書,但仍然有四萬多人成為所謂的流浪教師。

95年師培統計年報顯示流浪教師約有四萬五千人,其中國小專長的流浪教師最多,達20288人,其次是中等普通專長的14590人;中等技職專長及幼教專長的各有54834484人,特教專長的最少,只有1309人。師培統計也顯示,從公幼到高中職,錄取率低到2.87%,尤其是國小的錄取率更只有0.66%。如果以去年全國有3524位教師甄選獲取正式教職的水準,加上許多縣巿因裁併校而不開缺來估算,可以推算今年的流浪教師將可直逼五萬人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在開放多元的師資培育後,除了因政策考量所招考的公費生外,政府不再保證師培生的就業機會,也造就了今天滿街跑流浪教師,先不管是不是政府的政策失誤,還是其他果素所造成,反正要進入正式教師這一途,要和近五萬人競爭有限的名額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現代準教師們的愛與愁。

 

北愛爾蘭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過去北愛爾蘭與台灣在政治氛圍上有著相同的處境--意識型態的對立,讓國家政局動盪不已,人民陷於痛苦。在北愛爾蘭有兩個主要的政治團黨,一個是主張跟英國統一的新教徒,一個是主張加入愛爾蘭共和國的天主教徒,在過去的三十年來這兩個政治理念截然不同的宿敵不知道發生多少次的血腥衝突、暗殺及恐怖政擊,情勢比台灣的藍綠鬥爭來得嚴重。但在一九九八年四月簽訂和平協議,結束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間長達三十年的血腥衝突,隨後愛爾蘭共和軍在2005年宣佈繳械,並在今年的五月七日舉行選舉,讓停擺五年的北愛爾蘭自治議會重新開張,而敵對的新教跟天主教徒也握手言和,同意共組權力共享政府,共同努力開創北愛爾蘭新的局面,但台灣呢?

台灣是一個文化多元而豐富的社會,由於人民辛勤工作,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好景不常,在少數執政者意識型態的作祟下,為了勝選是一再挑撥族群情感,不斷的在歷史的傷口上灑鹽,硬生生的把島內的居民撕裂成對立的藍綠陣營,以從當中獲取政治利益。雖然目前還沒有發展到像北愛爾蘭般嚴重的流血衝突,但由於執政者「馬上治天下」的權力傲慢,使得兩個陣營間是不存在任何互信基礎,每天的政治鬥爭已經耗盡了國家元氣,除了讓國政陷於空轉,也造成國家競力下降、人民痛苦指數直線上升、自殺事件及犯罪率大增,長此以往,難保有一天會成為八0年代的北愛爾蘭。

北愛爾蘭歷經三十年的流血衝突後,由於兩個敵對團體願意放下成見及仇恨,承認並接受彼此的不同,終於讓兩個水火不容的政黨在今年三月達成歷史性和解。台灣政治的紛擾絕對不會比北愛爾蘭嚴重,藍綠陣營間的鴻溝也不會比北愛爾蘭的教徒和天主教徒深,然而北愛爾蘭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宦海中的浮游生物

五二0後阿扁總統只剩不到一年的任期,「新的」行政院執政團隊也開始運作,但很遺憾的是完全沒有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院長是回鍋重作馮婦之外,內閣更替頻繁也是原因之一。台灣過去七年來創造了許多政治奇蹟,如執政黨發動群眾包圍在野黨籍的國會議長官邸、總統帶頭上街頭示威抗議、國會的召開的臨時會成為常態等,這些創舉在民主國家實屬罕見,而其中廣設「中央部會首長補習班」也是政治奇蹟之一,七年之中有六任閣癸及有百餘位部會首長在這個補習班中進進出出,好不熱鬧。而這些大員氜在上台時鎂光燈聚焦於一身是何等風光,但黯然下台時有幾人還能殘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呢?在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的政治氛圍下,有幾個大員能為國家人民創造歷史性的政策呢?

檢視即將上任的行政團隊,閣癸雖然是政治任命而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以國家人民為施政的最優先是不變的真理,否則有違與人民用選票所簽定的契約。然而新的閣癸居然在公開場合倡言這個新組成的內閣團隊將以協助執政黨達成勝選為第一要務,完全不顧人民的感受,曾幾何時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成了執政黨附屬的行政院,而位居國家重要角色的閣員們也樂於做馬前卒,這種結構與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的「家臣」沒啥兩樣。

其實,在尋常百姓家的眼中這些官員猶如宦海中的浮游生物,政治生命長則數年,短則數月,命運掌握在「高層」的腦海中,浮游生物通常都很短命,朝不保夕是常有的事。看看蘇癸在下台前以虬髯客為自己的心情寫照,奉勸這群上「中央部會首長補習班」的大官們,人民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俗語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宦海無情,回頭是岸,別只做宦海中的浮游生物。

 

走味的咖啡

聞名全國的古坑咖啡可以說是台灣本產咖啡的代名詞,這也是許多遊客到古坑遊玩時必購的伴手禮,但日前古坑生產的即溶咖啡被踢爆並非原產,原來以本產為賣點的古坑咖啡大部份都是自國外進口原料,只是在古坑加工而已就標榜古坑咖啡,形同欺騙消費者,讓古坑咖啡變成「走味的咖啡」。事件被公開後古坑鄉農會不得不公開向消費者道歉,但在道歉的同時也不忘將其他的咖啡同行拉下水,強調台灣沒有生產即溶咖啡,巿面上所標榜本產的即溶咖啡全部都是外國進口,雖然這是卸責之言,但也點出了國內各風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古坑咖啡事件來看,其實國內各觀光勝地的「名產」都有類似的問題,古坑咖啡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多人都知道在國內各風景區所販賣的名產大部份都不夠「本土」,例如有些名勝地區根本不產茶葉,但居然可以高價出售標榜「本產」的茶葉;不產小米的地區也可以「自產自銷」,在遊客面前現場製做小米糕;不種高麗菜的地區也能賣「高山有機」高麗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如果仔細檢驗可以發現許多風景區所賣的名產其實是從外地工廠製作的半成品,所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包裝一模一樣的名產。

現今台灣的交通便利,物流暢通,在甲地買到乙地的產品,或者在台灣買到外國貨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我們也能體會當地人們為了生活所做的努力,但如果掛羊頭賣狗肉就是不對,我們最怕的是有些來路不明的名產會讓消費者處在不明的危險狀態。如果台灣要發展觀光產業,政府除了重視風景區的硬體建設外,更應該花更多心力輔導地方產業,加強取締黑心名產,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讓各地的名產能夠真正的「本土化」,並建立良好的口碑,觀光產業才有可能永續經營。

 

依然很明星的繁星計劃

全國教師會日前舉行研討會探討高中職升學問題,教育部官員指出,統計發現家庭年收入低於50萬元以下的學生,就讀私立大學比率明顯高於公立大學,顯示多元入學的社會公平性不足,教育部去年開辦12所頂尖大學繁星計畫,就是要平衡城鄉、貧富差距。

多元入學方案自推行以來就被許多人批評為多「元」入學,近年來台灣社會的發展逐漸走向M型社會,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兩極化發展,這套入學方案在設計上就有獨厚M型社會前段(社會資本及社經地位高)的族群,對於大多數M型社會後段的族群,由於無力投入大量教育資源,在先天上就失去了參與多元入學方案遊戲的資格,讓弱勢族群的學生不但未蒙其利,但以深受其害,這也難怪許多家長希望能恢復聯考制度,因為聯考制度雖然是一試定終身,殘忍又現實,但它卻是相然公平的一種制度。

教育部為了補救這個存在的大問題,於是推出了大學繁星計畫,希望為弱勢團體開啟另一扇進入大學的大門,雖然繁星計畫自推行以來社會給予一些肯定,但根本上繁星計畫還是很「明星」,如清大自訂入學標準是「學測23前」的門檻,而台大甚至有些科系要「32前」,如果學測不到60幾分,依然取不到門票而無法入場,偏遠學校弱勢生還是進不來。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打破社會階層的不平等,進而促進社會階層間的流動,讓位於社會下階層的人有機會藉著教育改變生命的歷程,然而台灣現今的教育制度則有固化社會階層的趨向,教育不斷進行階級複製的工作,讓M型社會的份佈更向兩極化發展,籲請主政者多花點心思在教育吧。

 

讓標榜人權立國的台灣蒙羞

最近在美國國務院調查報告中將台灣列為「全球人口販運」的觀察名單,這不但令國家形象嚴重受損,也將影響國人赴美就業、求學和移民的簽證許可,以及入境美國查驗證照身分可能遭遇到不平等待遇。[1]台灣過去一直被美國列為第一級的先進國家,但曾幾何時,自去年起便降為二之二級,名列「特別」觀察名單,如果再降到第三級,便成為落後國家。

在美方的報告中顯示:台灣的政府部門無法提出證據,顯示被列入「全球人口販運」觀察名單之前,曾努力解決人口販運問題,尤其是針對合法移入的東南亞契約工人與新娘,遭到嚴重強制勞動及性奴役的解決方案。同時對查獲被販運的受害者人權保護措施也明顯不足。

自「新」政府上台後,不斷的强調台灣以「人權立國」自許,在總統府設有人權小組,也舉辦過多次的人權婚禮、人權運動會、國際人權研討會…等,但很可悲的是政府大多以口號治國。我相信台灣絕對有充分資源和能力可以打擊人口販運集團,過去我們就做到了,然而現今口水多於實際行動的結果,使得台灣在國際間人權評比每況逾下,而台灣連國際間最低標準的杜絕入口販運都無法做到,何來人權立國可言。

 

回首頁



[1]美國對人口販運的評比標準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完全符合標準,第二級又分為二種等級,二之一級是未完全符合標準卻力圖改善,二之二級為未完全符合標準仍需努力改善,第三級則是完全未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