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台灣新移民問題

蘇雅雯

中教大教育測驗統計所

 

壹、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科技技術與經濟發展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很多觀念皆能跟進世界潮流的腳步,唯獨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仍根深蒂固存在於現今的社會,在傳統的價值觀下,希望能藉由後代子孫來永續家族的生命,因此,台灣的男性也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促使我國跨國婚姻的形成。

    台灣政府在80年代推行「南向政策」,打開東南亞近鄰之門,台商間接發現國際通婚的廣大市場,而成為婚姻仲介者。1980年後,有些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台灣男性,無法在台灣尋找到合適的對象,便透過婚姻仲介業者迎娶東南亞女子,因此,台灣外籍配偶的比例急速成長。1990年代以後,台灣外籍配偶人數漸增,台灣媒體往往特別對於其中的女性配偶,冠以「新娘」的稱呼,例如:印尼籍者稱呼為「印尼新娘」,而台灣官方都以外籍配偶之,例如:「印尼配偶」、「大陸配偶」等。後來,部分人士認為這些用語可能帶有歧視,不應因為其國籍而被冠上刻板化的稱呼,因此,在2003年婦女新知基金會的活動中,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稱呼他們為「新移民女性」,而這些新移民女性所產下的第二代,即為當今媒體所稱的「新台灣之子」。

 

貳、日益劇增的新移民

根據內政部九十六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顯示,民國九十五年國人總結婚對數中,配偶為外籍人士(不含大陸港澳人士)者占6.7%,為大陸港澳人士者占10.1%,兩者合占16.8%,約每六對新婚就有一對是台灣與大陸港澳、外籍人士結婚,顯示台灣異國婚姻佔有極高的比例。根據資料統計,截至民國九十五年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38.4萬人,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占34.9%,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5.1%。

新移民人潮不斷湧進,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台灣目前正面臨「少子化」問題,本國籍母親的生育率急速下降,但母親為新移民的「新台灣之子」卻快速增加(圖一),其中,民國九十年增加的幅度最大(圖二)。以民國九十二年為例,新移民之子女出生率為本國配偶的13.37%(圖二),換言之,每7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新台灣之子。根據內政部資料指出,民國九十六年一至二月的新生兒中,生母國籍為本國者的男嬰數為1萬4771人,女嬰數為1萬3513人,合計2萬8284人;生母為大陸港澳者的男嬰數為837人,女嬰數為739人,合計1萬576人;生母為外國籍之男嬰數為984人,女嬰數為876人,合計1860人。統計民國九十六年一、二月的嬰兒出生數,外籍配偶為大陸港澳和外籍人士所生的子女數已有3436人,約佔總出生數11%,如此高的比例也帶來外籍配偶子女的教養問題與學校教育之衝擊。

圖一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

 

 

 

圖二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

    隨著新移民女性逐年增加,伴隨而來的是社會上各種家庭問題,雖然台灣目前正面臨少子化問題,但這些新移民女性所產下的新台灣之子的比例卻逐年增加,進而也引發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些新移民進入台灣所帶來的家庭問題與教育問題,著實令人堪憂,不容忽視。

參、新移民問題剖析

在跨國婚姻帶來的新移民浪潮下,這些新移民女性進入台灣,多半是以經濟動機為主,藉由跨國婚姻外嫁台灣,以改善原居住地家中經濟困苦的問題。新移民女性進入台灣後,因為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及環境適應問題,她們皆面臨跨文化適應的衝擊,諸如飲食習慣、價值觀念、親屬關係適應、生活適應、情緒困擾、人際互動及家人溝通等適應問題。這些跨國婚姻的家庭,多數在婚後第一、二年便有下一代,而跨國聯姻的本國男子其教育程度都不高,外籍配偶本身的學歷更無法期待,即使學歷高的也不會中文,加上外籍配偶對於異國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往往造成這些跨國婚姻產下的孩子於就學階段中,在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上出現種種的教育問題。跨國婚姻家庭在種族、教育、社經地位等弱勢下,造成其社會地位被邊緣化,產生諸多問題,歸納如下:

 

一、生活適應問題
    外籍配偶嫁來台灣後,
由於她們有著與台灣配偶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及環境適應問題,除了要面對新建立的家庭,還有不同於原鄉的文化習慣,使得文化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隨之產生,其中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困擾。長期下來即產生情緒困擾,如想家、想哭、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等,對其子女行為表現會有較負面影響(劉秀燕,2003)。對於台灣文化的不熟悉,婆媳相處之道等家庭觀念不同而產生各種適應不良,加上語言的溝通障礙,這些新移民女性不易與台灣本地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亦無法獲得及運用台灣本地的社會資源,致使她們在面對婚姻及異國生活適應的問題時,求助無門。

二、經濟、教育、文化的弱勢族群

多數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性,在社經地位上多處於弱勢,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多半較低,以至於無法提供子女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充分的學習資源,他們面對家庭衝突少有尋求社會支援的能力,而無法有效解決家庭問題,進而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與情緒適應不良(鍾文悌,2005)。

三、婚姻暴力問題

多數新移民女性是透國仲介介紹,類似買賣婚姻使得無感情基礎的婚姻關係薄弱,婚前缺乏感情基礎造成的夫妻不信任,成為婚姻中現實的一景(陳亞甄,2005 )。新移民女性在生活上不斷的存在著溝通問題,一但與先生溝通不良時,暴力便可能隨之發生。新移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通常係因婚姻感情薄弱、家務無法達到要求或丈夫情緒不穩定等,除此之外,在顏錦珠(2002)的訪談研究中,發現東南亞的家庭中,婆婆的地位不如台灣來的崇高,與台灣婆婆喜歡以管理者自居的現象迥異。因此,有些新移民女性會因為婆媳問題而發生家庭暴力。由於新移民女性身份特殊與處境邊緣化,以及缺乏社會求助能力,他們多以消極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面對家庭暴力。

四、子女教養問題
    內政部「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指出,在衛生醫療需求上,外籍配偶需要育嬰、育兒知識及幼兒見康檢查資訊等,由此可知他們缺乏養育嬰幼兒的基本知能(王筱雲,2005)。有些年輕外籍配偶不會養育照顧的問題,對子女教育問題呈現兩種極端態度、學習輔導、家庭教育及文化認同的問題(陳湘淇,2004)。

新移民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母親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外籍新娘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劉秀燕,2003)。許多從事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也發現,新移民女性對於子女的學業與品德教育也較不重視,導致這些新台灣之子在校往往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五、新台灣之子學習問題

新移民女性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其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學校生活困難重重(盧秀芳,2004)。盧秀芳(2004)發現這些孩子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而家庭社經地位低落是影響新台灣之子學校生活的重要因素。

    由於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的管教態度,致使新移民之子女在學業成就較低落,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語言程度較差等現象(劉秀燕,2003)。除此之外,國內一些研究指出,多數外籍配偶子女其學業成就在某些科目落後於一般學童。數學科方面,鍾文悌(2005)從其研究中發現五年級的外籍配偶子女與母群的差異有擴大的趨勢;張慧貞2005)則發現外籍配偶子女數感測驗得分分布較偏向低分群的情形,而非外籍配偶子女數感測驗得分分布則偏向高分群的情形柯淑慧(2004)研究出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高於外籍母親之子女,尤其數學領域成就達顯著差異。語文領域方面,許嘉珮(2004)研究出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口語理解能力顯著低於一般常模孩子表現。

在整體學業成就表現,鍾文悌(2005)從其研究結果中發現,由於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以低社經地位者居多,因此,這些新台灣之子容易有文化刺激不足、缺乏教育資源及輔導措施不足等問題,而在學業表現上呈現落後的情形。母親為本國籍之子女其整體學業表現優於外籍配偶子女,其中又以東南亞配偶之子女的學業表現有較低落的現象(蘇筱楓,2005)。林璣萍(2003)的研究顯現出大部份的外籍新娘子女其整體學習情形處於弱勢,造成的原因涵蓋了身心遺傳的因子、文化教養的差異、家庭結構的問題……等,而外籍母親之原國教育對子女的學業成就亦有影響。
六、新移民就業權益問題
    多數新移民女性所嫁的家庭係屬低社經地位,往往需要她們工作養家,或者原生家庭需要她們寄錢回去。外籍配偶只要取得外僑居留證便可以在台工作,然而礙於法令規定,申請工作資格較為嚴格,且許多雇主不願聘請這些新移民,因此能夠順利取得合法工作的機會自然減少。
另外,多數新移民女性通常學歷低、不識字、無一技之長,無法接受職業訓練媒合工作。張淨善(2005)的研究訪談顯示,外籍或大陸籍配偶所從事工作類別多屬於邊際性勞動。新移民女性受到國籍歧視、家庭照顧責任、就業歧視等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她們在台灣勞動市場的就業困境。

七、社會歧視問題
    媒體報導中,新移民多半被形塑為弱勢者或社會問題製造者,如「來台淘金者」、「家暴受害者」等(張敏華,2005)。跨國婚姻的商業化、教育程度低、生活水準低,加上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落後於我國,使得許多國人對於這些來自落後國家的新移民帶有歧視的眼光,甚至視之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迎娶新移民的男性也往往會感受到外界異樣眼光的壓力
陳亞甄,2005 )。社會上諸多對於新移民家庭的歧視,使他們在異國適應困難之餘,心靈上又受到另一層面的傷害。

肆、建議

    針對以上隨著新移民潮流帶來的社會問題,筆者分別就新移民女性、政府相關單位及學校教育機關,提出以下建議:

一、     新移民女性本身

(一)積極參與華語課程

開啟語言的溝通是新移民女性更快融入台灣文化、習俗的不二法門。新移民對於社區、學校開辦的補校及華語識字班教育,如能以更積極、開放的心境嘗試學習,必能減少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生活困境與不適。

(二)拓展社會網絡交流

      對於社區舉辦的活動,新移民家庭應以比較開放之態度,鼓勵外籍配偶參與社交活動且給予適當的協助,增加與同儕間接觸以建立好人際關係,進而增加他們與社區網絡之間的交流。社區的相關諮詢、輔導等服務,提供了外籍配偶身心適應困難時可抒發的管道。

二、     政府相關單位

(一)    設置國中、小補校和華與識字班,並提供托育照顧

        目前一些國小及補校,都開辦免費的華語課程,不但提供新移民學習的管道,亦可與其他新移民進行交流與溝通,但有些新移民女性往往需要照顧孩子而無法上華語班。如果政府相關單位能夠籌措經費,充分提供扥育服務,便可提升新移民學習華語的比率及意願。

(二)    舉辦技職訓練以保障就業權益

政府可因應新移民不同的學習需求,設置不同程度的教材課程,結合志工人力,充分運用校園或社區資源,藉由學習資源的整合,協助新移民職業技能訓練(蔡文欽,2006)。謝志成(2006)在其研究中亦對政府提出建議,主張政府應仿效原住民業務,將新移民相關業務由專責機構或專人負責,設制專責人員作職業個案輔導與管理。目前政府需繼續推動就業諮詢服務、推介媒合取得工作權者的就業、職業訓練服務(可包含通譯人才培訓)等項目。

(三)加強社會福利及救助工作

      政府需繼續推動對這類家庭的早期療育服務,補助其家庭教育經費,強迫其參與親教育課程及活動,並優先保障子女語言及社會文化學習權利,且設置專門輔導機構,強化輔導支援系統。

三、     學校教育

(一)    學校行政方面

   許多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業上的表現的確處於落後狀態,考量外籍配偶家庭經濟因素,學校可開辦「課後輔導班」,鼓勵外籍配偶子女參與,發揮補救教學之功能。針對教師進修學習,學校可辦理多元文化的研習與親職教育相關課程,協助教師及家長瞭解異國婚姻下的孩子會面臨的困境,增進教師的國際觀,協助家長處理親子衝突問題,如此得以引領這些新移民子女能順利、快樂成長。

(二)    教師方面

   在教師方面,應提供新移民的相關補充教材,融入多元文化教學,採取多元的教學方式,建立適當的師生互動模式,營造出和諧的師生關係,以提升學習成效(蔡文欽,2006)。教師於課堂上可實施多元化之課程,加強教師對於族群議題的認知及關注(盧秀芳,2004),融入異國文化,讓外籍配偶子女認同母親的原鄉,增加自我認同感,使學童不會因膚色和母親國籍的不同而產生自卑與孤立感,進而讓其他學童學習尊重不同文化之差異。

親師溝通方面,外籍配偶鮮少注重孩子的課業,且多半不主動與教師溝通,造成家庭與學校的連結不良。因此,教師若能加強與家長聯繫,學校行政團隊給予適時的支援,並鼓勵家長主動溝通的態度,孩子的問題必能及時獲得改善。

 

伍、結語

    在台灣,新移民女性逐漸進入台灣,加速成為一種社會趨勢。他們的移入形成新興族群,但卻也成為社會上弱勢的一群,衍生許多社會與教育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些文化衝擊帶來的現象。族群異質性的台灣缺乏接受多元文化的素養,造成社會大眾難以接納和認同這些跨國婚姻移民,國人及相關單位均應正視新移民家庭的問題,並尊重、欣賞多元文化與積極面對其帶來的衝擊,也不會因為文化之隔閡而輸在學習起跑點上,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化的腳步中,具有競爭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王筱雲(2005)。以生態學觀點看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教養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     期刊第50期。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亞甄(2005)。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張淨善 (2005)。外籍及大陸籍配偶就業歷程:以台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務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

許嘉珮(2004)。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口語理解能力亦顯著低於一般常模孩子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蔡文欽(2006)。臺北市萬華區東南亞外籍配偶學習需求、識字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未出本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謝志成(2006)。探討外籍配偶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蘇筱楓(2005)。台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