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考內涵之探討

 余佳貞

嘉大國民教育所

 

前言

現在知識的取得比過去都容易,青少年可以電視節目取得資源,目前最嚴重的是電視節目內容大都是宣傳廣告、灌輸等談話性的娛樂性節目,主持人的言談間總是存有主觀與偏見,青少人如何檢視這些瑣碎的知識,或是直接納入認知結構?尤其是隨著網路資訊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部分青少年無限制地投入時間與精力於網路上而忽略課業的學習與日常人際互動,造成生活作息及身心方面之不良影響,也因此大大剝奪青少年想像、思考的機會。這時,我們要有批判、反省的態度,將取得瑣碎知識的片段,組織成為自己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對於任何資料來源,應有存疑的態度,能對資料分析與判斷,來篩選不必要的資訊,因為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不僅如此,校園喋血、自殺案越來越多,研究者認為學校教育若讓學習脫離實際之生活,變得刻板繁瑣,毫無生氣與動機,導致學生只會解決考試卷上的問題,而不會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問題。我們若希望孩子們能從事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們自行解決問題,運用心思,籌謀對策。研究者認為批判思考是學生的助力,不僅對於學生在學習上有實質上的幫助,更能使學生進行合理的判斷,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生活更圓滿。

許多學者係根據其研究目的或學習結果的需求而加以訂定不同面向的批判思考定義,研究者參照國內批判思考學者洪久賢(1995)和葉玉珠(1998)文獻,批判思考的定義可從價值判斷、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的歷程公平無偏見、及綜合的角度加以說明:

一、批判思考的意義

() 從價值判斷來看:批判思考是依據標準或規範,對某一論述或行動加以分析,再進行價值判斷或是行動的抉擇。

() 從邏輯推理來看:批判思考是一種反省性思考歷程,強調以客觀的證據歸納出結論或因果關係,是依循一定的標準從事正確的判斷。

() 從問題解決的歷程來看:批判思考是廣義的問題解決,起源於辨別問題的所在,然後運用批判思考的傾向、能力及知識,以幫助學生在閱讀及討論等情境中推論及回答複雜的問題。

() 從公平無偏見來看:批判思考是個人的判斷必須是客觀、無私與非武斷的態度,依據正確且適當的證據,小心謹慎地歸納結論,從而消除偏見之表現。

() 從綜合的角度來看:批判思考是一種高層次的思考能力,當心靈從事辯證性活動時,能根據事實、證據、謹慎評估,並做合理的判斷,進而產生接受或拒絕之行動之依據,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使生活更有合理性。

不論從何觀點下定義都難免失之偏頗。綜而言之,批判思考的特點是依據標準或規範,客觀地收集正確且適當的證據,小心謹慎地歸納結論,合理地進行反省性思考歷程,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高層次思考能力。

 

二、批判思考的內涵

學者認同批判思考包含有知識、技巧與意向的部分(Ennis1996;葉玉珠,2003沈家平,陳文典,2004),但也有部分學者仍強調批判思考有數個批判思考技巧或要素(Eisner1965美國哲學協會,1992;美國加州教育廳,1994Missimer2002)。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同儕討論或師生討論中學生批判思考之表現,本文的批判思考是指批判思考技巧,而非意向的部分。經由批判思考的文獻探討,按出版年序,摘要如表2-1

 

2-1

批判思考內涵一覽表

批判思考學者

批判思考技巧

定義

Eisner(1965)

(引自張玉成,1993)

1.探詢(questing)

表現出對知識熱愛,主動提出問題,或探討可疑、新奇的事物。例如:為什麼公車司機要選擇春節時罷駛?罷駛不就賺不到錢嗎?

2.沉思(speculating)

意指運用想像和創新方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途徑。人的心智能力,除可經由與外物交互作用而獲得知能外,亦可經由內在想像、思考能力,超越現實環境或條件而形成概念,構思各種可能途徑以解析現象或解決問題,此即沉思的行為。

3.鑑賞(evaluation)

意指運用想像和創新方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途徑。人的心智能力,除可經由與外物交互作用而獲得知能外,亦可經由內在想像、思考能力,超越現實環境或條件而形成概念,構思各種可能途徑以解析現象或解決問題,此即沉思的行為。

4.建構(constructing)

認知不同事物間關係的歷程,包括部分與全體間、個別事物彼些間等關係之瞭解。

美國哲學協會(Facione1992

1.詮釋

 

理解和表達不同的經驗、資料、事件、判斷信念、規則、準據等意義或重要性。如分類、理解資訊的重要性、澄清意義。

2.分析

 

確認陳述問題、概念判斷、經驗理由、資訊間的意圖和實際推理的關係、檢視想法、辨認論證、分析論證。

3.評鑑

 

確認陳述問題、概念判斷、經驗理由、資訊間的意圖和實際推理的關係、檢視想法、辨認論證、分析論證。

4.推論

 

辨識和確定導出合理結論的因素、形成假設,並審核相關資訊和所根據的資料。如質疑證據、推演各種可能情況、導出結論。

5.解釋

 

陳述推論的結果、辨認推理所根據的證據、經驗、方法、準則、脈絡的考量,並以證據表達其推理。如陳述結果、辯護的程序、提出論點。

6.自我調整

 

以自我意識去監控個體的認知活動,參與活動的要素和結果的推衍,並以質疑的態度檢視自我的判斷。其具體能力有自我檢驗或自我校正。

美國加州教育廳(引自陳膺宇,1994)

 

1.確定並釐清問題

1. 掌握問題核心的能力;2.比較異同的能力; 3.辨別資訊之相關性、重要性及可證性的能力; 4.建立適切之問題的能力。

2.分析並判斷

資訊

1.區分事實與意見之不同的能力; 2. 查證一致性的能力;3. 辨認並掌握潛在的、 隱含的假定之能力;4. 指證刻板印象和陳腔濫調的能力;5. 認清偏見、宣傳、情感性及不實陳述之能力;6. 認知價值取向和意識型態元化之能力 。

3. 選擇並歸納結論

1.判斷資料是否合適之能力;2. 推測可能的結果之能力。

 Ennis1996

1. 關注

(Focusing)

批判思考要素的第一步是要了解情境中的主要重點、爭議、問題和困難點,所以,通常都是以問題來開頭,能切中問題要點。

2. 理由

Reasoning

針對問題,當你下最後的判斷時,你應該試著為自己找出可以被接受的理由,這些理由將會支持你的結論。當你有你的看法時,你必須要有你自己的理由;但是你仍然需要擁有讚成或反對兩方的資訊、進行論點分析、判斷消息來源及觀察的可信度等。

3. 推論(Inferencing)

一個好的理由是支持結論的充分條件。而一個好的推論是從理由到結論間的一個合理過程,是包含演譯、歸納、做價值判斷的能力。認出陳述或宣稱中所視為理所當然的隱含前提或預設立場。

4. 情境(Situation realizing)

當你關注於信念和決定時,思考就發生在這特定的情境中。這些情境包括人們的目標、背景、忠誠(allegiances)、知識、情緒、偏見、團體成員和興趣等。情境還包括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例如家庭、政府、教育、宗教、職業、社團和鄰居,這些不僅會引導人們的思考,也會影響思考者的作為和判斷。

5. 澄清(Clarification)

當你寫字和說話的時候,應當要清楚的表達你要說的話。反之,當他人不清楚你所要說的,你必須讓他們變清楚,以便確定他們真的瞭解你所要說的。對於澄清這個要素,有一個很好的口號,「說你所意指的,意指你所說的,且讓他人也能做到如此。」。另外,澄清的特色是要清楚了解談話內容的定義或專門用語,因此能避免觀念混淆。

6. 總覽(Overview)

你會隨時去反省你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挖掘、決定、考慮、學習和推論,祈使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這個步驟並非思考的終點,而是必須在每一個思考階段中監控的歷程。

Missimer(2002)

1. 定義及區分

 

你使用定義來表達你所意者;你使用區分來劃下語詞與其他語詞間的關係;例如:「argue」一詞意指「主張」或「斷言」,而這種意義下的「argue」跟「吵架」、「爭架」不同。

2. 議題

試著去瞭解正被討論的是什麼問題,所以可以用「是否...」的詞組來幫助思考,例如「現在所爭議的是有更好的證據顯示喝咖啡比喝茶好嗎?」、「我所提出來的問題是墮胎的行為是否正確?」,因此,通常是呈現出問句的形式。

3.結論

 

結論是你對於一議題所下的決定。一個好的論證中,要指出結論的用語就是「因此」、「總之」、「所以」,這些指示性用語也許會出現在段落末之處,例如「屋頂漏水、地板彎曲、排水不良、地基被白蟻蛀蝕。

4. 理由

 

只要是「因為」這個詞伴隨而來的就是個理由,端看它作為一個支持此結論的理由是否有理。所以,當一個議題引導出至少有個理由支持的結論,也才是嚴格意義上的論證之特徵。

5. 替代論證

 

找出替代論證,意即找出更多的強而有說力的理由,雖然找出替代論證方法不同,但是能夠同時使用,例如:反對此結論,並提出一個理由、從正反雙方立場提出諸多因素、尋找對方未曾列入考慮的漏網之魚、找出對方的不合理論點、要求更多有事實根據的證據或實驗。

6. 證據

可分事後的證據,例如吃某種特別食物的人將較不會得到癌症;哲學的證據,例如宇宙是井然有序的;直接的科學實驗,例如人類細胞在特定條件下會分泌出某種物質。

7. 一致性

當你在閱讀時,不斷會問你自己:「這個結論真的是隨著所提供之理由而來的嗎?果真如此嗎?」,這比起消極地去讀取資料,還需要更加地費神思索。

8. 有根據的推論

 

有根據的推論有兩種推論型態,在演繹法中,你的思維是從一個全包性的(encompassing)理由引出一個較為個別性的(particular)結論。舉例來說,班上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因此班上坐在我隔壁的那個人必定是友善的;全包性的理由是指「班上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個別性的結論是指「因此班上坐在我隔壁的那個人必定是友善的」。

9. 假設

 

最佳的論證會揭露出其主要的假設,你會用到「我假設...」、「裡的預設是...」、「所推測的理由是...」、「如果有此假設」、「這位作者的宣稱是基於此一假設」等,又可分為價值假設和事實假設,價值假設是根據確切情況下所提出假設以符合多元社會的文化,因為價值是相對於時間與文化而定的,並非絶對的。實事假設是指我們並非只基於吾人相信所應是之事物來提出證證與下決定,而且亦是基於吾人相信實際所是之實情。

10. 蘊含(implicate)

意指私底下有牽連或與犯罪有關,但這裡是指一結論之可能會影響到此論證以外之領域的方式。用語通當為「這個觀念牽涉許多領域」、「這個論證中所牽連的層面是有問題的」等。

11. 規範

有些論證會提出一項議題、諸理由與結論,然後就停在那兒了。其它一些論證則添上一個解決方案(solution)以作為最後的潤飾;其通常是建議人去做某事。

葉玉珠(2003)

1. 辨認假設

是指能夠辨認出陳述或宣稱中所視為理所當然的隱含前提或預設立場

2. 歸納

是指能夠由已知資料中歸納出最有可能的結果。也就是把每個題目中的敘述當作是真的,並且決定由這些敘述最有可能導致的結論是什麼的一種能力。

3.演繹

是指能夠從已知的陳述或前提中,辨認論述之間所隱含的關係;並從已知前提中,辨認該推論是否確實為隱含的或必然的結果。

4. 解釋

是指能夠自陳述中,尋找證據並評估推論的可能性。也就是把每一個題目中的敘述當作是真的,然後根據這個敘述去判斷最合理而最有可能成立的論述的一種能力。

5. 評鑑

 

是指能夠評估問題中論證的支持程度。也就是當我們在面臨重要的問題時,通常會提出一些論點來支持我們的看法。有些論點比較強,有些比較弱,而所謂比較「強」的論證,必須是直接與問題有關而且是重要的;所謂「弱」的論證,是與問題沒有直接關係或不重要的論點。評鑑是要能夠判斷每個論點,對於所提出問題的支持程度是「強」或「弱」。

 

依據上表2-1研究者將批判思考歸納為「提問」、「澄清」、「辨認假設」、「下結論」、「提出理由」、「評估論點」、「情境考量」、「設法」等八項技巧,列點論述如下:

 

(一)提問

批判思考要素的第一步是要了解情境中的主要重點、爭議、問題和困難點,所以,通常都是以問題來開頭,能切中問題要點。簡言之,「提問」是批判思考的第一步,當學習者提問時,亦是開始進行思考。因此,是發言者表現出對熱衷追求知識,而主動提出問題。例如,「這個部分到底發生什麼事件?」或「這個人想要證明什麼?」,使自己持續的關注特定事件。

() 澄清

「澄清」主要是祈使對方了解本身談論內容,而進一步清楚描述,但也有要求對方將談論內容進行更詳細的解釋,所以當學習者寫字和說話的時候,應當要清楚地表達要說的話,將所提出的理由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釋。另外,澄清的特色是要清楚了解談話內容的定義或專門用語,因此能避免觀念混淆。對話中出現的片語有「這個名詞的定義是...,可以用在...」、「我大概講一下我的想法...」、「我剛剛的意思是說...」。

() 辨認假設

美國加州教育廳(引自陳膺宇,1994)Missimer(2002)葉玉珠(2003)均強調辨認假設」是能夠辨認出陳述或宣稱中所視為理所當然的隱含前提或預設立場,辨認這些預設立場是批判思考特色之一。舉例說明,小華說:「我要檢查一下我的行李箱裡面是否有防曬油,因為我明天要去墾丁。」。因此,我們能夠預設明天墾丁紫外線會很強。Missimer(2002)又分價值假設和事實假設,價值假設是根據確切情況下所提出假設以符合多元社會的文化,因為價值是相對於時間與文化而定的,並非絶對的。事實假設是指我們基於吾人相信實際所是之實情,這些用語包括「這個作者假設...,但事實上有研究指出...」、「這位作者是不是在假設...事實上即為如此嗎?」、「我同意這位作者的這個假設,就如同事實上...」。

() 下結論

結論是談話者對於一議題所下的決定,並導出結論。一個好的論證中,要指出結

論的用語大都是「因此」、「總之」、「所以」,這些指示性用語也許會出現在段落末之處,例如「喉嚨痛、流鼻水、發高燒、全身無力。總之,你需要趕緊去看醫生了。」。若論證的篇幅長度超過一段,則結論也許會在該段的開頭處(Missimer2002)

() 提出理由

一個好的理由是支持結論的充分條件(Ennis1996Missimer2002)認為。

Missimer(2002)更具體提出,運用好的理由來支持結論的方法有以下幾點,第一,表態反對此結論,並提出一個理由。第二,提出贊成與反對的因素。不要抑制獨特的想法,也許會發現這也是個好想法。第三,尋找一個最強有力的例子,尤其是尋找立論者未曾列入考慮的漏網之魚。第四,要求更多有事實根據的證據或實驗。所以,對話中常常出現「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我贊成的原因是...,反對的原因是...」、「你沒有把...因素考慮進去」、「書裡有寫到...」。

() 評估論點

評估論點」是評估問題中論證的支持程度,美國哲學協會(Facione1992)、美國加州教育廳(引自陳膺宇,1994)葉玉珠(2003)均強調評估每個論點支持程度的重要性,葉玉珠(2003)則提出學習者要能分辨「強」和「弱」的論證,較「強」的論證,必須是直接與問題有關而且是重要的,較「弱」的論證,是指與問題沒有直接關係或不重要的論點。舉例說明,甲說:「從人權的角度看來,髮禁是侵犯學生自主權,不但沒有顧及到每位學生的獨特性、自我性,更忽略學生的人性尊嚴。」,乙接著說:「如果你是西瓜頭,你會喜歡自己的外表嗎?」,丙回應:「我認同甲說的,每個人能對於本身生命、身體,有自我決定之能力與機會」。由此推知,丙能評估甲和乙兩者論點,以甲論點是強的論證。

() 情境考量(Situation realizing)

「情境考量」是近年學者Ennis1996)強調周遭的社會環境會影響談話者的批判思考,尤其是每個人身處不一樣的家庭背景、學校教育、社區、宗教等,因此談話者擁有不一樣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將會牽動他們的批判思考。對話中會透露出「這個問題的現象是發生...情境當中,我認為這裡指的是...」「會不會是...刻板印象」、「在這個問題情境,是因為這是處於..的背景脈絡」、「除此,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想」。

() 設法

Missimer(2002)認為批判思考者會添上一個解決方案以作為此論證的最後潤飾,其通常是建議人去做某事,簡言之,能提出一個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在對話中會出現「其解決方案似乎在於...」、「解決此兩難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研究者認為,「設法」找出解決方案將是一個關鍵過程,批判思考不僅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並圓滿我們的人生。

 

參考書目

洪久賢(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家政教育之應用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4-2413-H-003-015)。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膺宇(1994)。批判思考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1

葉玉珠(1998)。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之探討。教育研究,5957-67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台北:心理。(已購買版權)

Missimer, C. A.著/蔡偉鼎譯(2002)。《批判思考導論-如何精進辯論》。台北市:

學富。

Ennis, R. H. (1996). Critical thinking. NJ: Prentice Hall.

Facione ,P.A.,& Facione ,N.C.(1992).The California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