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校園文化與創新經營策略

白一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

壹、        前言

    學校之競爭壓力,雖不像企業界那麼強烈,但面對愈來愈大的外在環境挑戰,以及社會大眾紛紛要求學校提供品質和卓越的教育,無形中也增加學校極大的辦學壓力。因此,傳統的學校偏重於守成的經營手法,實有調整與改善的空間。社會大眾常常認為學校生活與社會大眾需求有所脫節,所以未來學校經營實不能一成不變或墨守成規或因襲舊軌,否則將會逐漸被淘汰(吳清山,2004)。本文將以「學校校園文化與創新經營策略」為題,提出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使創新經營成為學校進步與發展的動能,並建立利於長期發展的校園文化。

    Dober2000)認為校園景觀campus landscape是歷史的積疊,多元風格的形塑有其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校園景觀的規畫與設計,應尊重過去並歡迎創新,將其視之為風格庫藏的新頁。

    Senge1990強調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有能力比對手學習的更快,在複雜、變化多端的世界中,組織必須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變局(郭進隆譯,1994)。English, T& English, J(1997)認為創意經營的領導者必須致力於形塑學習型學校。事實上,許多學校都在革新,真正能達成長久、真實的變革,進而提昇學校效能卻是相當稀少(Wassweatein-Warnet & Klein, 2000)。王如哲(2002)進一步指出:處在這種充滿多變與挑戰的知識經濟潮流中,學校教育本身需要經歷學習與變革,才能克服知識經濟的教育挑戰。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成敗息息相關。學校越具備學習能力,越具有創新能力,越能推動創新經營(吳清山,2004)。

 

貳、        學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一、校園的涵義

在名詞釋義上,校園有廣狹二義。例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80)之界定:校園以狹義的說法,乃指學校內除校舍與運動場之外的學校庭園而言;就廣義來說,校園代表了廣闊的實質領域,包括全部校舍、庭園與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

在規畫運用上,廣狹範圍亦有不同。例如,Dober2000)在「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和特色」新書中,對校園則採狹義觀點,將校園景觀分類為:(1)第一線遭遇,包括周圍、邊界標示、入口、校園車道、校園人行道、腳踏車道、動線起迄點、停車場等;(2)空間,包括傳統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濕景觀、乾景觀等。

    綜言之,校園,就狹義而言,僅指學校庭園或庭院,是學校內校舍與運動場地所占校地之外的廣大空間,提供師生課餘遊憩之所,在空間上可分為前庭、中庭、側庭與後庭,在規畫上則以栽植花卉草木、設置花壇綠籬與配置園景設施,如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園路水池等為重點。就廣義來說,係含蓋學校校地之內的所有空間與設施,舉凡校舍、校園、運動場及其附屬建築和設施皆屬之。

二、文化的涵義

「文化」是一個族群或國家的社會、倫理、智識、藝術、政治與工業的成就特質的累積,可以用以與其他族群或國家區辨或比較,包括:想法、觀念、習俗、制度、社團和有形的物體(Good1973)。文化有許多意義,其中教育學者特別感興趣的二個意涵,BarrowMilburn1990)認為是:

(一)文化意謂生活的方式,指一群人的行為儀節和風俗習慣。

(二)文化意謂高品質作品的實體,特別但非專門指人文藝術方面。

 

三、學校校園文化環境的作法

    湯志民(2002)認為其具體作法可從建築風格的形塑、鄉土教室的設置、鄉土意象的景觀、校史圖騰的創立、史蹟文物的保存和公共藝術的布置著手,分述如下:

(一)建築風格的形塑

    可將傳統或現代的圖案語彙、建材,表現在建築的屋頂、門廊、欄杆、窗臺、樑柱、牆面、造形和色彩上,以形塑臺灣學校的建築風格和特色。例如,中國建築的特色――如斯飛翼的曲線斜屋頂(如臺北市陽明高中)。

(二)鄉土教室的設置

    鄉土材料甚為珍貴,可設置鄉土教室以利保存和教學之用,如臺南一中的人文社會教學資源中心。

(三)鄉土意象的景觀

    社區或鄉土意象建築或景觀之建立,在運用當地建材方面,如花蓮女中的校門運用大理石、鶯歌國民中小學大門圍牆的陶瓷壁畫――有童年生活系列、臺灣特有種蝴蝶、北縣自然生態保育系列、鶯歌發展史、十二生肖等五大設計主題,中湖國小以陶瓷瓶裝飾的圍牆)等。在營造鄉土情境方面,如烏來國民中小學校門入口的泰雅族生活壁飾圖。

(四)校史圖騰的創立

    學校的發展、績效、辦學理念和對師生的期許,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可以校史室加以統整,如臺北市天母國中、國立三重高中,也可設計學校的圖騰與識別系統(如以樹木、顏色或建築局部),藉以強調學校特色或理念。例如,金陵女中以紫色為校色(延續南京金陵女大)並以大花紫薇為校花,國立新店高中校舍頂端雙手敬天的人字造形,國立臺中一中的創校紀念碑等,皆有值得參考之處。

(五)史蹟文物的保存

    校園中保存史蹟文物的佳例很多,校舍建築方面,如私立淡江高中的八角塔校舍(1923年)及形似臺灣傳統民宅的體育館(1923年)、私立淡水女學校的校舍(1916年)、建中的紅樓(1908年,市定古績)等。

 

(六)公共藝術的布置

    公共藝術,係指藝術家利用立體或平面的素材創作,同時改造空間,使二者的的結合對大眾產生某種意義而誘發思考對話,或提供一次與藝術邂逅的經驗或美感享受(劉俐,1997)。例如,臺北市成淵高中百年校慶興建的蛟龍池,意含「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天母國中「母」字型庭園和蘊涵「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致誠化育」雕塑。

 

參、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

一、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在學校環境場域中,採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二、學校創新經營內容:

(一)觀念創新:如學校人員價值、思考方式、意識形態的改變。

(二)技術創新:如教學、評量、工作方式,資源運用等改變。

(三)產品創新:如學生作品、教師教具、教師著作、課程設計等產品出現。

(四)服務創新:如行政服務、社區服務、家長服務等改變。

(五)流程創新:如教務、學生事務、總務、輔導、人事、會計業務處理程序,開會流程等改變。

(六)活動創新: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運動會、體育表演會、開學日、家長日、節慶、教學觀摩會、戶外教學活動、城鄉交流活動、畢業旅行、教師進修活動、教師自強活動、家長參與活動等突破。

(七)環境創新:如建築物造型的美化與改變、室內設備擺設的調整、環境空間的重新規劃、教學場所與運動場所的佈置等。

(八)特色創新:如發展學校特色,型塑學校獨特文化等。

 

肆、        學校創新經營策略

一、從學校結構的調整著手

    林明地(2004)認為:創新的學校經營可以從建立有創新的學校結構著手。其思考的方向與可能做法(需視學校的文化脈絡而定)可包括:

(一)有效組合學校人員,妥適分配成員職責、角色分工。

(二)因應環境新設(或裁撤)單位或職位(例如設學校發言人增加與外部環境

      的連結)。

(三)進行組織再造、重建等方向著手等。

 

二、由文化意義的展現加以努力

    創新的學校經營另一個相當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從學校象徵事物、價值與基本假定(亦即學校文化)著手。其可以思考的方向與可能做法包括:

(一)建立學校識別系統,並使其為成員學校日常生活的核心。

(二)提高學校老師對於教學工作的意義。

(三)建立積極正向的學習文化等。

 

三、建立學校人才庫,善用學校人力資源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實施創新經營,就人力資源運用而言,首先必須建立人力資源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將師生及家長的背景和專長進行分類,以有效掌握學校人力資源;其次,針對有創意背景的師生及家長,邀請其提供意見或協助學校創新經營之推動;此外,提供學校成員相關創新經營的進修活動及研究,改變成員觀念,提升成員專業及創意知能,亦是善用學校人力資源很有效的策略之一。

 

四、提供各項充分資源,以利創新經營推動

    學校創新經營所需的資源除了人力資源外,尚包括經費、時間、空間、物力等資源,即使有充足人力,若無其他資源配合,創新經營的效果仍屬有限。因此,建議教育局或學校編列一筆精緻教育或創新經營專款,以供辦理精緻教育或創新經營活動之需。

 

五、觀摩標竿學校校務經營,激發革新動力

    學校創新經營,除了靠學校人員發揮集思廣益之外,至標竿學校參觀訪問,進行觀摩學習,亦是很有效的策略之一。因為從觀摩學習中,一則可以收到見賢思齊之效;一則可開拓學校經營視野,讓學校經營更有績效。

 

六、校長積極倡導創新,鼓勵成員勇於創新

    校長在學校創新經營扮演著關鍵角色,只有校長具有創新的認知和知能,而且有意願從事校務創新,才能使創新經營有效推動。而學校創新經營決不是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框架之內,應該鼓勵成員跳脫框框,勇於嘗試,才能讓學校找到新的機會點。

 

七、領導一群創意的同仁

    校長必須以領導一群專業、創意的同仁之領導者自居。為扮演好一群有創意領導人物的領導者角色,校長必須發揮創意領導能力(林明地,2004)。

 

伍、        結論

    學校創新經營,不是一種口號的呼籲,而是一種行動的實踐,「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逐漸成為當今學校經營的主流。因此,學校創新經營不僅是一種任務,也是一種使命(吳清山,2004)。為使學校創新經營展現其效果,必須配合具體的步驟和有效的策略,才能使學校創新經營融入學校成員心中,成為生活哲學的一部分,進而展現學校創新經營的效果,並建立利於長期發展的校園文化。

    總之,學校領導者不應以適應變革而滿足,蓋學校創新是永無止境的歷程。學校的種種變革在獲得預期效果,贏得頗佳的聲望之後,切勿失卻持續創新成長的企圖,尤應創造變革,時刻以創新經營為念,相信必能提高組織創新效能,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林明地(2004)。教育領導實際的創新與突破。教育研究月刊,1194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吳清山、林天佑(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134-135

張明輝(2003)。教育領導的新議題。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清江終身學習中心主辦「創意教學與教育領導」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湯志民(2002)。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劃。教育研究,43-56

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畫。初等教育學刊,3237-264

湯志民(1997)。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方向。初等教育學刊,6143-196

劉俐(1997)。日本公共藝術生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Barrow, R., & Milburn, G. (1990).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 appraisal of selected ideas and issue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Dober, R. P. (2000). Campus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English, T& English, J.(1997). Creativ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arfax Publishing Company.

Wassweatein-WarnetM. M. & Klein, Y. K. (2000). Principals’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changes of perspective in school innovation.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 4, p.435-45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