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如何協助親職教育推行之探討

丁雪娟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每一個人出生之後,最先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提供心理上與物質上的支持,每一個人便在家庭的支持下,經由模仿、同化、認同與父母的教育下學習與發展,所以家庭教育深深地影響著人的人格、價值觀的建立及其一生的發展。而家庭中又以父母對兒童的發展最具影響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是否能善盡其親職的責任,發揮親職的功能,則視其是否瞭解本身的職責;與是否具備充分的親職知能而定。所以家庭教育的成功,有賴於為人父母者對於親職教育的適切體認與扮演。

    親職角色是成人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卻是一個最難處理的角色(鍾思嘉,1996)。Hoffman and Manis1978)曾描述擔任父母的角色為「一種明顯的矛盾」,一方面來說,有了孩子是極大的滿足;在另一方面來說,擔任父母的角色使他們承擔了很多新的工作,而且可能是大量生理上及心理上挫折和痛苦的來源。由以上論述可得知,雖然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卻很少有人事先受過訓練。

    現代社會和以往不同:例如大量婦女人口投入就業市場,兩性平等及以兒童為中心的主張高唱入雲等等重大改變。使得面對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父母在獨自負擔起親職重責時,難免在觀念或作法上會有衝突、焦慮、困惑、矛盾、害怕、不知所措等情況。R. Dreikurs T. Gordon都指出:父母也需要再教育,需要學習對孩子各種行為有新的反應方式及應對之道。 但是並沒有足夠的機會接受教養子女方法的訓練(曾端真,1991

    父母的角色既重要又無法取代,父母的影響更不容忽視,所以加強親職教育乃是當務之急,要如何推廣親職教育會最有效呢?國小與社區保持緊密的關係,並且與家長有較多的聯繫,所以透過國小來實施親職教育,將可獲得最佳的成效。

 

貳、國小實施親職教育的優勢

    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4條及各級學校辦理社會教育辦法第4條中,皆提到國民小學需辦理親職教育(註一)。王文瑛、張耐(1995)也認為我國推展親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以學校為中心,結合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方式來作整合性、全面性的推動,因為學校,尤其是國民小學,是社區的重要資源。所以從法源依據及實施成效來看,國小是進行親職教育的最佳場域。以下分兒童、父母、學校及社會四方面來分析:

(一)就兒童本身而言:國小階段的學童大部分的時間處於家庭與學校這兩個環境之中,若透過學校實施親職教育,讓此兩主要環境彼此配合,共同引導學童完成不同發展領域中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而成為一位發展健全的人。所以國小實為實施親職教育的最佳場域。

(二)就父母而言:孩子處於國小階段時,父母與教師聯繫頻繁,若能透過學校實施的親職教育,使為人父母者,對於一些基本的教養方式、態度、兒童發展及家庭生活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調整自己的親職態度、觀念與教養方式來營造子女更佳的成長環境,也讓自己更稱職的擔任親職。

(三)就學校而言:學校教育的功能的實現,需配合家庭教育的實施;而家庭教育則有賴學校透過親職教育來推行。因此若能藉由推行親職教育,使父母在教育子女之前先教育好自己,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便能相輔相成,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大助力。

(四)就社會而言:張春興(1986)曾剖析青少年犯罪: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所以若能在孩子可塑性強的小學階段,經由學校實施親職教育,使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密切配合聯繫,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則孩子們在有利的環境下成長,社會問題必能因防範於未然而減少。

    親職教育的推動並非一定是單向教導性的,它包含家庭與學校之間廣泛的互動關係,當家長與學校教師溝通互動時,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而且家長無形之中也更明白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這個鐵三角的關係建立之後,孩子們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則教育功效必能獲得最大的發揮。

 

参、親職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親職教育的基本假定是一般父母需要學習充實照料、教育、管教、溝通與輔導方面的知能,以協助子女健全的成長與發展。國內、外學者對親職教育的意義有許多的闡述,茲列舉如下:

    許多學者(Schritz1988;朱敬先,1996;張秀如,1996;黃德祥,1997)認為:親職教育為提供父母有關子女發展及教養子女的知識,協助父母更有效的瞭解並執行自己的職責,以便扮演適當職分的教育歷程。

    Good1959)將親職教育列入成人教育的範圍;廖得雄(1988)將親職教育視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交融的綜合教育,亦是學校與家庭,教師與父母溝通觀念,聯繫配合的重要橋樑。黃迺毓(1994)更進一步指出親職教育就是幫助家長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的教育,它是一種成人教育,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綜合了心理學、發展學、家政學、社會工作學、輔導學等專業,融入了教師本身的教育哲學理念。

    林家興(1997)認為親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是以父母為對象,以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子關係為目標,由正式或非正式的親職專家(parent specialist)所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它還特別指出親職教育具備了自願、實用、即時、連續等特性。

    而曾端真(1993)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切入,指出依方式、內容、來源、目的及參與者的不同,可將親職教育分為一般性親職教育、親職訓練及親職諮商(或治療)。一般性親職教育泛指對父母提出勸告、教導、提供訊息資料等。親職訓練是指對父母提供比較詳細、具體與個別性的親職教育,提供訓練者以專業人士為主。而親職治療的對象和目標都是個別性的,在國外有些地方規定須為領有執照的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或社工人員才能實施,通常對象都具有較嚴重的問題,必須兼顧父母本身的治療以及親職技巧的指導。

    故以親職教育的意義來說,親職教育為一種成人教育,教導為人父母者各種教養孩子的專業知能,協助他們扮演稱職的父母親角色,而其內容更是包含了數個專業領域。

    就親職教育的目的來看,學者專家們也提出了許多的觀點:

    林家興(1997)從親職教育的功能加以探討,他認為在消極方面,可以幫助父母與子女改善有問題的親子關係或避免親子問題惡化;在積極方面,可以幫助父母與子女預防親子問題的發生或者增進更好的親子關係。換言之,可以預防兒童虐待與疏忽、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預防青少年犯罪、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預防子女學習挫敗,最終達到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和諧的家庭生活。

    黃德祥(1997)認為親職教育有下列的目的:1、提供父母有關子女身心發展需求的知識;2、導正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3、教育父母學習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4、協助父母導引子女養成良好行為規範;5、協助父母教導子女提高成就、發展潛能;6、幫助特殊障礙或異常子女的父母克服教養困境。

    吳亦麗(1998)指出親職教育的目的在幫助學習者扮演適當的父母角色,提供子女發展、適應的相關知識與技能,以瞭解子女身心發展的狀況與需求,協助子女健全發展,進而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

    故以親職教育的目的來看,解決親子困境、預防親子問題的產生、以及增進親子關係,以達到家庭生活幸福,為其終極目標。

    綜合上述的討論,可以從目標、對象、方法及性質四個層次來闡釋親職教育:從目標來看,親職教育是指如何幫助受教者成為稱職、成功的父母親,如何扮演為人父母的角色。從對象來看,親職教育的對象包括了現在的父母、及主要的照顧者,主要的受教者是成人;從方法來看,親職教育係指如何透過教育的方式來達到上述目標;而從性質來看:親職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內涵範圍廣泛,綜合了心理學、發展學、家政學、社會工作學、輔導學等專業,融入了教師本身的教育哲學理念,更具備了終身學習的特質。基於孩子處於國小階段時,父母與教師接觸頻繁,以及孩子會在小學這段期間由兒童過渡到青少年,父母難免遭遇教養瓶頸等原因,在小學推展親職教育是必須的。

 

肆、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

    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需要相關的理論作為指引,以使親職教育在推展上有所依循。林家興(1997)認為親職教育的課程規劃與實施,基本上綜合了三種心理學理論: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理論及家庭系統理論。黃德祥(1997)則指出除了心理學之外,社會學中社會化歷程的探究更與家庭及親職教育密不可分,社會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形象互動理論也應是親職教育的重要基礎。而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因為其統整性受到家庭教育學界及發展學界的重視與應用。以下分就心理分析論、行為學習理論、家庭系統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加以探討。

(一)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理論中與親職教育有關的重要心理分析概念(Arlow1979)包含:早年的生活經驗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不為意識所接受的心理活動將被壓抑在潛意識;人心是各種生物力量與本能互動的結果;成年人的心理衝突、人格特質、神經質症狀、以及心理結構,都可以追溯到早年的關鍵事件及兒童的願望與幻想;早年母子關係是日後人際關係的原型;兒童的成熟經過「分離」與「個別化」的過程等,對於解釋親子關係、兒童發展以及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非常有幫助。

(二)行為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對於人類行為的學習與改變,子女行為的管理,以及培養子女良好行為的方法等,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解釋和方法(Chambless & Goldstien1979)。其中古典制約理論指出:許多情緒與情感的學習,是根據古典制約而來,及一個中性刺激與制約刺激,經過反覆的配對連結之後,中性刺激也會引起刺激反應,兒童情緒的學習便是如此。而操作制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增強而增加,會受到處罰而減少。根據此概念,父母將能夠運用許多方式,包括獎勵、處罰、暫停、忽視等以便更有效地實施子女管教。在社會學習方面:人類行為的學習,除了透過獎勵與處罰,還有許多的行為是透過觀察與模仿而學習的。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為人父母必須瞭解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以及兒童是如何地受模仿與觀察學習的影響。

(三)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主張家庭是一個系統,要了解與幫助個人,應從整個家庭系統去著手,我們在實施親職教育時,才不至於有所偏廢(Foley1979):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聯結、互相依賴的,系統的概念有助於親職教育的實施,特別是告訴為人父母者,與其先改變子女,不如先改變自己,子女有行為問題是代表家庭生病了,要改善的不只是子女的問題行為,而是整個家庭系統與家庭關係。一個家庭是由許多不同的三角關係所構成的,這些不同的三角關係便是維持家庭系統持續穩定的力量。了解並分析三角關係的現象,有助於改善家庭關係及其家庭成員的行為。親職教育的實施,不僅影響來上課的家長,也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家庭成員,包括子女與配偶。而回饋的概念其實在提醒親職教育專家以及家庭治療者,當一個家庭不能發揮其健康功能時,我們不妨透過積極回饋,讓家庭的系統能夠重組更新,以便徹底改善一個家庭系統(林家興,1997)。

(四)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包括家庭在內),人與人的互動就是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物質的交換是常見的交換現象,親情、聲望、協助、幫助、撫慰等也是一種交換。

(五)符號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認為經由形象的作用,個體可以發展其思想、觀念、態度與價值,同時也由形象的解釋與分析而了解他人,經由形象互動,社會群體中的個人乃可以與他人交流與溝通。親子溝通也可能是主觀解釋、分析他人形象,進而互相交流的歷程,同時不同的家庭與親子關係可能也有不同的形象互動類型。

(六)生態系統理論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與周遭環境發生交互影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說明一個人如何從小受到生活環境中各種直接、間接人事務的影響,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習性(引自廖鳳瑞,1990)。Bronfenbrenner探討的重點,在特別強調多重環境對人類行為與發展的影響,而將環境依與人的空間與社會距離,分成一層套一層的幾個系統(馮燕,1996)。生態系統共有四層,第一層是微系統(microsystem),指的是個人存在期內與其接觸最直接、最頻繁的系統。第二層是中間系統(mesosystem),係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微系統間的關聯與互動關係,個體就是靠這些中間系統來接觸真實的社會環境。第三層是外系統(exosystem),外系統指的是會影響微系統的人、事、物,個體雖然都未直接接觸或參與這些系統,但它們卻影響著對個體最密切的微系統,再透過微系統而對個體產生影響。第四層是大系統(macrosystem),指的是影響外系統、中間系統與微系統的社會文化意識、價值觀及制度。

    四個系統間環環相扣,個體的發展受到四層系統的互動影響。生態系統理論強調要促進個體的發展,必須先研究個體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系統及對個體的影響,並加以統整協調,以利個體發展,否則容易因思考層面不夠完整導致問題的產生。對學齡兒童來說,家庭及學校是與其最密切的微系統,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家庭及學校的互動將會深刻地影響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學校和家長實在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及互助關係。從推動親職教育的角度來說,透過生態系統理論,了解接受親職教育的家長們及推動親職教育的學校,分別受到各種系統的互動影響,而各個系統之間各有其功能與立場,也可能有一些衝突。這些將有助於學校面對在親職教育推展上會遭遇的的問題。

 

    由以上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來看,其背後的學理基礎是如此的多元而複雜,故學校在推行親職教育時,必須先對這些理論基礎有所認知,才能針對各個層面思考,以最適合的方式設計及推行親職教育活動或方案。

 

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

    由以上的討論中得知,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其內容也是親職教育的成敗關鍵。對於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曾有多位學者提出他們的見解,經整理後如下(卓紋君,2001;林敏宜,1998):

(一)父母角色的認同:

    父母角色為社會角色之一,而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之中,父母角色被賦予特別重要的任務與高度的行為期望,因此學校可能透過親職教育的實施,協助為人父母者認清自己的角色、善盡自己的職責 。

(二)兒童發展與心理的基本常識:

    這是父母執行親職時的基礎知識,可幫助父母與子女互動時能因材施教、依其年齡而做不同的應對和處理。學校可依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的需求,對父母提供不同的親職知識。

(三)管教態度與方法:

    父母是子女接觸最早也接觸最多的成人。因此,對子女而言,父母是最重要的影響人物,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若學校能傳達適當管教態度與方法給父母親參考,讓他們依自己家中實際情況,找適當的方式處理子女管教問題,則能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基本原則有:充分的愛心,適當的要求;公平的對待,彈性的教導;接納感受,了解動機;態度一致,寬嚴適中;溝通清晰,互動頻繁;多用獎勵,少用懲罰等。

(四)親子相處與溝通的知能:

    這部份包含:父母情緒或壓力管理、親子關係的營造、親子溝通技巧等,這些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技巧若能和前面所提到的教養子女知能相互配合,才能發揮親職之最佳功效。但在實際施行上,常會發現一般家長往往在具備正確的教養態度,知道適當的管教策略,並看到實施成效之後,才較有信心和動機進一步學習親子關係的培養與經營之道,因此這部份可視為較進一層的親職之知能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

    在現代社會裡,有些家庭教育功能逐漸由學校教育所取代。然而,不論社會如何變遷,學校永遠無法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因此,學校推展親職教育時,可強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畢竟唯有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聯繫,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

(六)社會資源的運用:

    近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造成家庭結構與功能轉變、親子關係疏離、職業婦女增加、父母婚姻關係脆弱,使得父母在行使親職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若在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同時教導並提供父母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相關資訊,則父母可獲得多重管道的協助,以解決他們實行親職時,可能遭遇的問題。

(七)家長婚姻關係的維繫與經營

    許多研究指出,親職功能的發揮與否,和家長本身的婚姻品質有密切關聯(Rogers & White1998)。現代的親職教育應超越狹隘的親子管教,應該教育父母使其明瞭婚姻品質如何影響親職角色與功能,以及對子女身心發展的衝擊。但在實施時,為避免家長礙於個人隱私,心存防衛,此一議題可置於一般子女教養知能,並與家長建立信賴度之後。

    從上列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中可看出,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可從認知上的明瞭洞察,再到行為上的演練、熟悉,最後進入個人情緒上的體驗感受。下面接著提出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的方式有哪些?

 

陸、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方式

    學校在實施親職教育時,可依不同的家長特性,安排不同的活動。以下針對家長參與時間的多寡來分類:

一、針對較少時間參與的家長:

(一)把握家長來校接送學生的機會,進行親師交流,了解學生在校及家中狀況,並做親職教育觀念的溝通。

(二)提供書面資料,如附在聯絡簿裡的親職短文、

(三)定期寄發校園親職刊物

(四)於校園刊物上開闢親職專欄,提供有關親職教育的問與答

(五)電話訪談及家庭訪問

(六)設置校園網站

(七)親職諮詢專線及轉介

二、針對較多時間參與的家長:

(一)教學參觀日。讓家長到校參觀學生在校上課的情形,

(二)親師座談會。親師座談會是親師面對面正式溝通的重要會議,學校育家長可以透過座談會彼此交換意見,家長對學校提出建議、期望;而學校可針對家長的疑問加以解答並進行教育方針和教養新知的宣導。

(三)家長參與教學

(四)辦理親職專題講座

(五)組織義工家長團體

(六)父母讀書會

(七)成立父母焦點團體

    欲落實親職教育,發揮親職教育功能,首先應掌握父母的需要。實施親職教育的方式繁多,內容各異,活動模式也各不相同,在規劃親職教育活動時,不管採用何種方法,皆應先掌握父母親在扮演父母角色上的需求及實際狀況,才能發揮各項親職教育,實施方法的效果。

 

柒、結語

    教育上我們講究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經地位、不同家庭狀況的家長,如何提供切合其需的親職教育活動是學校推展親職教育時亟待努力的課題。另外,小學在實施親職教育有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預防勝於治療

將親職教育落實在校園中,對在學階段的未來父母實施「先期親職教育」,而不要再只是對在職父母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救工作。

(二)培養小學教師的親職教育專業知能

老師是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位於第一線的人員,所以培養教師親職教育專業知能,是親職教育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

(三)適性的親職教育

隨著每個人學習做父母所經歷的不同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與任務實施適當的親職教育。

(四)親職教育需長期的努力

親職教育講求的是長期效果,為人父母需要的是長期的智慧而非短期的固定行為(許月雲、黃迺毓,1993)。因此,相關諮詢單位的成立也是努力的目標。

(五)編列預算,作為活動經費

經費是辦理各項活動時不可或缺的資源,若無法有適宜的活動經費,想辦好親職教育的理想,就有如空中樓閣。

(六)多利用科技媒體

現已邁入高科技時代,善加利用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可以協助親職教育的推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七)主動出擊

推行親職教育時,與其感嘆「該來的不來」,倒不如採取實際行動,以主動關懷、各個擊破的策略,將相關訊息傳給家長。

 

    親職教育是聯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橋樑,學校在推行親職教育時,應考量到家長的需求,並透過通盤的考量,以期家長能獲得實質的收穫。

 

註一: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41212。網址 http://law.moj.gov.tw/fl.asp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瑛、張耐(1995)。使用函授推廣社區親職教育之研究。靜宜仁文學報,6115-133

朱敬先(199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吳亦麗(1998)。台北縣市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敏宜(1998)。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載於丘書璇等合著,親職教育(頁157-238) 。台北:啟英文化。

卓紋君(2001)。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740-45

許月雲、黃迺毓(1993)。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家政教育,12(3)4048

張秀如等(1996)。親職教育。台北:匯華。

曾端真(1991)。戈登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7018-20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文化。

黃迺毓(1994)。談親職教育。發表於縱談幼教十年專輯─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鍾思嘉(1996)。親職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廖得雄(1988)。親職教育探微。台北:復文。

 

英文部分

Arlow, J. A. (1979). Psychoanalysis.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1-43). Itasca, IL: F. E. Peacock.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mbless,D.L. & Goldstein,A.J. (1979). 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In R.J. Corsini(Ed.),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230-272). Itasca, IL: F. E. Peacock.

Dreikurs, R., & Soltz, V. (1964). Children: The challen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Foley,V.D. (1979). Family therapy.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2nd ed.) (pp.460-499). Itasca, IL: F. E. Peacock.

Good,C.V.(Ed.) (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Gordon, T. (1970). P.E.T. in action. New York: Wyden Books.

Hoffman,L.W. & Manis,J.D.(1978). Influences of children on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parental satisfac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R.M.Lerner and G.B.Spanier (eds.) Child Influences on Martial and Family Interactio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p.165-21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ritz, J.M.(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