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男女性別角色的改變

李麗枝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人」生而為男為女,兩性有異、有同,和諧相處將帶來安詳的社會。因此人類必須學習了解自己、愛惜自己,同時要學習了解異性、愛惜異性。絢爛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期待,兩性關係就成了一種彼此了解、尊重、合作與關係的互動模式,而非相互計較、對立和歧視。

二、女性地位在歷史洪流的浮沉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以前,歷史學家推斷那可能是個母系社會,沒有婚姻制度,當時的人民「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周朝是禮教形成的過渡階段,此時,父權已取代母權而起,權力中心逐漸轉移而形成宗法制度,在宗法組織中,家長之權定於一尊,世襲制鞏固。到了秦漢之際,可以說是禮教形成的重要時期,尤其是漢武帝「招致儒術之士,令其定儀」,把從前含糊的禮制明確規定,此時發生了幾件對女人影響深遠的大事︰首先是皇上詔賜貞潔婦女,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貞順加以褒揚。在君權時代,王室的獎勵是莫大殊榮,另外也可看出貞節之不易,單純說教不足以化民,而必須設名利以誘導之。

另外,漢劉向作「列女傳」,班昭作「女誡」標榜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基本觀念,把壓抑婦女的思想有系統的編纂起來。宋朝是女性地位一落千丈的關鍵,晚期宋儒過份推崇古理,對貞節觀念更加嚴苛,有人問︰「孀婦貧窮無依,可否再嫁?」理學家程依川答曰︰「……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整個社會對不能守節之婦女輕蔑歧視,典型的貞節婦女均堅定表示不願再嫁,若有父母、翁姑壓迫她們再嫁時,多會主動拒絕,甚至以某些方式來表示她們的決心,如毀容、割耳、斷指、永不沐浴來顯示己意之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源於明末,清朝更可說是登峯造極,不但發揚原有禮教外,更盛行纏小腳之習,將婦女的身體摧殘到了極致。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男尊女卑的觀念,「男」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田力,是農事的主力,女人似乎只能在家煮飯、養育孩子,於是有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男性則因掌握經濟及社會的支配權,在家中儼然成為一家之主,能夠呼風喚雨,女性依附在其羽翼下,成了沒有聲音,頗受壓抑的角色。

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主義者勇敢提出了要挑戰社會的舊有觀念,更要女性以經濟獨立,靠自己的力量來重新定位她們在社會中的地位。

三、女性爭取權益

1960年代開始,女性主義運動興起,從男女平等這個角度來做切入和延伸,性別在社會的貢獻慢慢朝向反對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價值上的不平衡,女性主義提出過去男性專屬的權利,女性也要求平等獲取,所以女性從家庭走出來,在工作職場上與男性一較長短,表面上好像打破了多年傳統的包袱,實際上卻面臨新的挑戰,那就是現代女性除了在社會上與男人競爭,回到家後仍然有做不完的家事,「蠟燭兩頭燒」使得女性不得不再一次為自己爭取權益,要求男人也要負起分擔家事的責任。女性主義的基本目標是創造一個使社會任務、身分、權勢不再因性別而重要的社會。在家庭的女性主義觀點站在和傳統家庭規範相反的立場,來清楚表達結構性功能觀點。在裡面包含了在家庭中男性工具及女性情感角色於社會系統前提中的一致性差異。

四、性徵(sex)及性別(gender)概念的不同

性徵及性別是兩種不同概念,性徵是指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徵,是由染色體的組合來決定男女;所謂性別是指出生後於心理、社會方面所分化出來後天的性概念,依家族、社會、文化等要因而形成,因此性別分派任務反映了男性女性在社會文化上所賦予不同的任務。由生物學及先天上的性徵所產生的男、女性以及心理社會等後天形成的性別分派任務的男女性將統合變成一體,然後形成人格。

五、性別角色是社會化的過程

人們性別角色的形成往往是經由社會化過程而取得。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認為孩子們經由觀察和模仿而獲知男女角色的差別,例如小女孩穿著漂亮衣服和玩洋娃娃會得到他人的稱許,但如果一個小男孩也玩洋娃娃就會讓人笑話。得到酬賞就會喜歡再做,讚許或酬賞加強了人們再做類似行為的意願,孩子常以自己父母為模仿對象,學習兩性角色。

因為長久以來對婦女的壓抑,女性對性是沒有聲音的,反而被社會化,因為這樣的結果,婦女對於性的知識常是充滿迷思,例如婦女的性慾望是較低的。因為男性的控制及負向的社會化的結果,婦女通常否定她們的性需求,學習不要太性感,不要開始接受性邀約,及操弄性關係,使她們對性關係及親密關係產生混淆。維利亞時代的婦女在精神方面是極度受到束縛的,最初,人們只是蒙蔽女性,因為人們希望她們的無知能有助於男性支配的地位,按照傳統的方法,父母及老師都極力蒙蔽他們的孩子,孩子從未見過父母的裸體,而且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見不到他們異性兄弟姊妹的裸體,他們被告誡不能撫弄或談論他們的性器官,一涉及到性的間題,就遭到嚴厲呵斥,他們所得到的訊息是︰孩子是由鸛鳥帶來或是從醋栗樹下挖出來的。

對於裸體的忌諱阻礙我們對於性問題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其實只要是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孩子們看到彼此以及他們父母的裸體,那是有益的,有一個時期,大約在三歲左右,孩子對他父母之間的區別感到興趣,並且與他自己和兄弟姊妹之間的區別做比較,但這一階段很快就會過去,此後,他對於裸體就像對於衣服一樣不感興趣了,如果做父母的不願意讓他們的孩子看到他們的裸體,那麼這些孩子一定會產生神秘感,而一旦有了這種感覺,他們便很容易成為好色之徒,避免邪念的唯一方法就是免除神秘。

六、家庭中的性別角色

功能學派認為成人在家庭角色專長也是極為重要的。家庭須要兩種領導者︰一個是工具型(instrumental)的領導者,負責聯繫家庭與外在世界,另一個是情感型(expressive)領導者,負責家庭內部的需求與關係的建立,一般而言,男性是負責對外的聯繫,女性是則較關注子女需求,但不表示男性必然是家庭中工具型的領導者,女性也不必然是情感型領導者。

薪資工作傳統上被視為是男性的事;家事、家庭與孩子的照顧是屬於女性的事。但是不管勞動力的區分如何被分配,做妻子的比她們的丈夫做更多的家務工作,如果妻子也進入就業場所,那麼家務工作在家庭生活之性別議題就成為頗具爭議之議題。同樣的,有給工作在性別議題中亦被廣泛且深刻討論。例如;孩子生病時,誰該在家照顧? 誰的生涯規劃較重要? 雙薪家庭是否能事業家庭並重? 誰該掌控收入?收入又該如何分配?由誰決定家務之優先次序?…等等都是家庭生活教育所必需討論的議題。雙薪家庭已成為現在社會的趨勢,因此二十一世紀的兩性角色勢必需要依據新的價值取向重新再定位。

儘管現在有更多的婦女投入工作職場,成為一個職業婦女,越來越多的丈夫在家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這中間在家庭事務與工作之間應付出多少心力,如何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

這些變化對於男性家庭角色的影響是促使他們意識到並且實際參與各種家務與養育子女的工作。在分擔家務方面,由於性別角色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男性分擔家務事,但大部分的家務事仍然是由女性承擔。在養育子女方面,越來越多父親,在養育子女的工作上,比他們的父親還要積極。他們在子女的嬰兒期,就開始參與養育子女的工作。父親在對待子女的態度與母親截然不同,父親對待子女較粗線條,與子女的互動關係上較屬於命令式而較少口頭溝通。父親在養育子女的工作上較積極,對子女的自尊心及學校課業成績都有正面影響。另外有少許男性因某些原因如健康狀況不好或失業,在家庭中成為家庭主夫,他們全天或部分時間待在家中,照料家務和子女,雖然人數不多,但卻也是存在的。

雖然性別角色觀念已有所改變,但是大部分女性只要在收入減少不會影響家庭經濟的情況之下,仍寧願做家庭主婦而非職業婦女,這些女性覺知這個角色所帶來的好處,例如可以照顧子女、料理家務,並且可彈性運用時間做自己的事。樂於當家庭主婦的女性,多半是對家庭與性別角色具傳統價值觀念者,她們的個性較保守,自己也認為自己較不積極,沒有野心、不聰明,較無法承受工作壓力。雖然科技的進步,使得家務不再是一大負擔,但整體而言,婦女花在家務上的時間還是比男性多很多。

七、結語

    傳統對性別角色的種種障礙,使得男女兩性缺乏彈性,因此受到女性主義者大加撻伐,並逐漸立法修正,性別角色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而來,女性在這過程中逐漸覺醒,而男性也要調整自己的腳步,面對女性主動爭取自我權力,不可避免會有既得利益的損失,但是男性要學習調適自己,採取主動正向的思維,欣然迎接這種改變,讓兩性間相處更和諧,更平等,在家庭中參與父職,分擔家務,必定能創造雙贏而美滿的家庭生活。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的滿足屬於較底層,在底層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人們嚮往並追求高層次需求,如安全感、愛與隸屬、自尊及自我實現等的滿足。今天對於男女兩性的和諧相處及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滿,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倫理觀。有人以為它意味的是一切自由、開放,例如有人認為婚外性行為發生與否可以視情況而定。其實,新的倫理觀不是要放縱情慾,毫無節制,它與舊道德相同的一面,是要發揚人性、支持美滿家庭生活,強調每個人應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而不同的一面是,現代社會不再要求女性一味的順服,也不願女性藉著犧牲來維持兩性的和諧。取而代之的,是發揮民主的精神,展現尊重人性的特色,使兩性彼此能夠關懷體諒,並誠懇地溝通。新倫理觀所強調的,是以愛和尊重為出發點,理性地追求兩性平等。所謂「先做人,再做男人和女人」,因為不論男性或女性,基本上都希望被尊重和認可,並被人珍愛,所以我們不須以非常的手段,含著報復的恨意去爭取所謂兩性的「性平等」。相反地,唯有以寬容、客觀的冷靜與理智,才能學習兩性相處時互敬互愛的正確態度。

其實不管是男人女人,只要彼此尊重,多為對方著想,共組一個家庭本來就是分享、擁有與付出。多了解男女兩性在生理與心理的差異,才不會遇到衝突時大嘆男女大不同!

參考文獻

村松勵(2001)。處於危機中的家庭。台北︰聯經。

劉惠琴(1995)。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老師。

婚姻與家庭(198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羅素(1989)。婚姻革命。台北︰遠流。

國立家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2003)。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

歐尼爾(80)  開放的婚姻。台北︰遠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