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滿街的社會,你準備好了嗎?~新獨生子女世代來臨的問題初探

王柔勻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中華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 Fertility Rates of Childbearing Age Women) 2000年的1.68人降至20051.12人,總生育率短短幾年間大幅下降33% 所謂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依內政部名詞解釋,係指一個假設世代的育齡婦女按照目前的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死亡的情況之下,渡過其生育年齡期間以後,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或生育率。少子化是全球先進國家之共同現象,而台灣是全球先進國家中少子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少子化的現象漸漸衝擊到傳統的家庭組織結構也塑造越來越多俗稱小皇帝的獨生子女。

二、關於獨生子女的迷思

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好吃懶做、自私專橫,這是社會給出的評價。孩子成長的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份庇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

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兄弟姊妹的長陪伴,長期離群索居容易形成孤僻、依賴、不合群、自私或獨佔一切等性格特徵,而這也促成了多數人對獨生子女有刻板印象的產生。

呂松庭(2006)指出關於獨生子女的七個迷思:

迷思():獨生子女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經驗,普遍都較害羞,或是漫橫不講理。

這是兩種動力完全相反的性格,害羞的人通常較內向,而漫橫的人則較外向,所以不管在怎樣的誤會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獨生子女的身上。世上的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由於疼愛於是喜歡遷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結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陳慧心,2006)

迷思():獨生子女由於大多數時間都於獨處過度所以性格也較孤獨,喜歡一個人玩的遊戲,討厭和別人競爭

嚴格來說,這種興趣可能是肇因於許多獨生子女出自中產階層的家庭,他們的嗜好和興趣傾向,反應出父母的價值觀。

迷思():獨生子女通常不擅長交際,所以也較孤僻

雖有研究發現獨生子女較不懂得交際,但也不會讓自己孤獨。雖然他們在兒童時期會覺得孤單,目前卻沒有發現獨生子女孤僻、憂傷或沮喪的證據。 

迷思():獨生子女沉迷讀書,不是書蟲就是性格怪誕的天才

與傳統家庭子女相比,他們的環境適應力、個性和智力雖然各有千秋,但卻沒有明顯的性格上和人格上的缺陷。

迷思():獨生子女由於孤獨的處境,都會發明'假想同伴'

許多西方人的想像裡,獨生子女由於孤獨的處境,不常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交流,缺乏遊戲和團體經驗的機會,都會發明'假想同伴'。但在人際關係上也產生隱憂。

迷思():獨生子女會被寵壞,也較自私。

資訊化的時代,透過大眾傳播系統可以獲知許多日新而方便的訊息,以致有點神經質,傾向完美主義 (加藤一夫,1997)。由於父母的溺愛,使得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霸道,但並非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此種表現,負面的行為模式容易讓人誇大化而造成誤會。

迷思():獨生子女依賴心強

孩子在只知享樂而無需努力的優渥環境中長大,毫無奮鬥精神和自主意識甚至可能像三國時的阿斗,做了亡國之君仍樂不思蜀。父母應明白,困難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老師,正式挫折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樹立孩子樂觀的人生態度,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以後的人生(紀紅霞 2006)。

三、獨生子女的變相家庭教育

()獨苗’成‘森林’的期許

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處在一個很核心的地位,一家人把全部希望都寄託於其上。 孩子成了家長的“獨苗”希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張曉曼認為:由於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自然會對這個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傾入全部感情。她說:“家長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有出息,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第二代獨生子女’形成後,一個孩子往往承載著兩輩人、三個家庭的希望。西南財經大學人口專家吳忠觀認為獨苗不但要成長為一個家庭的‘大樹’,更要成長為整個社會的‘森林’。

()“關愛”到“溺愛”的倒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是一種不恰當而且十分危險的家庭教育。‘獨苗’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這種愛卻有些過火。19世紀法國文豪梅特林克所著的青鳥一書中,主角兩兄妹在經歷連串的危難後,竟在夢醒時驚然發覺神奇的青鳥就在自己家中的鳥籠裡。傳說中的「青鳥」代表的是幸福的意思,不過在追尋幸福的過程中,卻必須要面對並克服種種的阻礙,夢中的歷境指著人處迷糊不清時,而夢醒則有恍然大悟的意喻(吳金火,1994)。為人父母者由於對幸福的真正含意不了解,甚至誤以為不讓子女吃苦,有求必應,給予最好的供應等於是給孩子幸福,長期以來過度保護嬌生慣養的小孩長大後遇到逆境,由於一直成長於優渥的環境中,挫折容忍力的不足在當遇到不如己意的情況時便會引來身心靈上的各種不適應情形及後續的問題。吳金火(1994)指出母子關係過於濃密,孩子的心理成長受到妨礙,母子容易陷入愛恨交加的衝突關係,而小孩亦容易有異常的心理病徵產生,

其主要的特徵有:

1.耐性不足,缺乏毅力,難忍受磨練,易因挫折而放棄努力。

2.貪逸惡勞,講求享受。

3.依賴成性,寄靠他人。

4.欲求高漲,不會珍惜物品,不知感恩,謝天。

5.物質取向,金錢主義至上,不重精神。

6.容易引發衝動與逃避行為.

7.家庭教育不完全。

孩子的天性是好動又充滿好奇心的喜愛探索生活上的點滴事物,當其有基本的安全感後便不會有畏縮的行為也不易養成依賴、自私、不合群的人格特質。許多家長常會搶孩子的工作來處理,如此小孩不但學不到如何解決問題其成長學習的大好機會也被剝奪了。

()“錯愛”到“會愛”的期盼

為人父母者,都是疼愛自己的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要傾注父母的心血,無私的愛(紀紅霞 2006)。 溺愛獨生子女已經成為教育界一個極待關注的問題,教育專家呼籲:“只有學會愛孩子,才能讓獨生子女承載起希望,而不至於成為‘垮掉的一代”。

家長出於對獨生子女的疼愛,而事事滿足、事實包辦,這種做法的後果則會養成孩子依賴性強、惟我獨尊等不好的品行。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積極性是很高的,經學習對鍊後都能習慣勝任(吳金火,1994)。小猴在年幼時會受到母猴無微不至的照顧,但一旦稍微長大些時,母猴便會使盡各種方式驅其離開訓練自行覓食能力,看似無情的舉動,實際上卻是對子猴最好的保護禮物,為了及早讓他們養成獨立與挑戰生活困境的耐力,母猴不得以必須做出殘酷的行為,卻是留給子猴的最大愛表現。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應該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這樣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獨生子女的教育是家庭的事,是學校的事,更是社會的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風笑天認為,全社會都應該關心獨生子女的成長。

四、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現況

德文「考慮」或「為他人著想」的原意是向後顧、回頭看。在人與人的共同生活中,他是指不只關心自己的事,也注意到他人福祉與興趣。父母過度保護或支配子女,使他們沒有機會在與他人交往中練習獨立自主。或者父母完全沒有做出應有的限制,孩子無法學得什麼是他人能接受與不能接受的事 (Brigitte Beil2006) 。家裡養成的習性到了大團體的社會中便出了問題,一胎化政策最有名的中國大陸獨生子女近年來正面臨這些考驗。

()、此婚令人昏

獨生子女這一群體遠離了兄弟姐妹的血緣親情,缺乏夥伴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遠離了手足情深的感受、互相學習的機會、彼此幫助的可能(京報網,2006)。中國大陸於1978年開始實習一胎化政策,曾被稱為「小皇帝」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今都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中國迎來了第一代獨生子女婚戀的高峰期。有關專家指出,與他們的父輩相比,首批獨生子女在婚戀觀念和家庭模式上少了一些忍讓和寬容。引人關注的是,獨生子女婚戀多了些「愛的困惑」。

據新華網報導,從20054月起,有關部門對16230歲以下家庭的婚姻狀況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離婚率達到了24.5%,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離婚率為8.4%。雖然調查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婚姻狀況,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獨生子女的婚姻問題。由於個性和社會方面的因素,他們的婚姻正遭受著很大的困擾 (大紀元,2006)

()、就業問題再追擊

在家長極度呵護下成長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除了被愛所困外,如今也正面臨就業問題。一般而論,他們比一般農村孩子和非獨生子女擁有更多的優越感,但是,河南省近期的一場畢業生招聘會上,有招聘單位直接拒絕了城市孩子和獨生子女,讓城市獨生子女一時間因遭受就業歧視而睜大了眼睛。河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曾專門做過統計,獨生子女就業後流失率高達60 (大紀元時報-香港版,2006) 。但我們相信,並不是全部的獨生子女都「嬌生慣養」,都不能吃苦,也有適應能力很好的獨生子女。

 

五、結語

據生物學家的實際研究發展,當蝴蝶還在幼蟲階段被包圍在繭殼時,如果為了幫助她早日順利出來,而在繭殼上為其剪破一個小洞,那麼從中掙脫出來的蝴蝶,由於缺少靠獨立衝破繭殼得磨練,以致期翅膀無鮮艷的顏色,又永遠不夠硬挺,以致不但無法享受飛翔之樂,也會導致其早日死亡。人類的幼兒也該從小培養其獨立行為,在日趨複雜競爭的社會中,自動探索衝破困境的積極態度是必須的。有過跌倒,失敗,摔跤的經驗後才能走的更穩更遠;經歷過失敗挫折後,才能體會到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的道理。孩子能力範圍能做的事,大人就不要過度保護而有越俎代庖舉動,以免形成揠苗助長的反效果(吳金水,1994)。台灣的小皇帝們幾年後也將扛起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責大任,有鑑於中國大陸獨生子女的現況,實為台灣未來一大隱憂,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考驗。面對教育問題,沒有保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有的指示僅供參考的想法與建議。每位父母都必須根據自己家庭的狀況及條件,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價值,思考該在哪些地方給予孩子限制、哪些地方讓孩子自己決定。

獨生子女的教育除了首重家庭教育外,全社會都應該關心獨生子女的成長。怎樣讓家中的小皇帝們真正成為有能掌大權者,不僅是家庭的事、是學校的事、更是社會的事。

參考書目

吳金水(1994)。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高雄。復文圖書。

紀紅霞(2006)。別溺愛孩子。台北。麥可國際。

陳慧心(2000)。父母魔法書。台北:婦女與生活社。

Brigitte, B., (2005)。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高瑩君譯)。台北。天下雜誌。

加藤一夫(1997)。生得少養得好(陳春蓉譯)。台北。新苗文化。

佚名(20061212)。企業拒聘城市獨生子女。大紀元時報-香港版。線上檢索日期: 20061230 網址:http://hk.epochtimes.com/6/12/12/36455.htm

佚名(20060915)。中國獨生子女家庭面臨五大風險。京報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1230日。 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ife/2006-09/15/content_5094245.htm

佚名(2006121)。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 面臨「愛」困惑。大紀元時報。線上檢索日期: 20061230日。 網址:

http://epochtimes.com/b5/6/12/1/n1541704.htm

呂松庭(2006)。關於獨生子生的七個迷思。老師月刊,1036-4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