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性比例談社區大學學員終身學習經驗

陳柏霖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碩士班研究生

 

壹、前言

一九九八年,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成立,掀起台灣地區居民終身學習的熱潮,然而,社區大學的理想與目標,並不僅提供民眾終身學習的場域,是希望經由社區大學的觸媒功能,在知識解放的同時,培養社會大眾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及參與。目前台灣社區大學的發展已經邁入了第九個年頭,由於一些社會運動與教育改革先驅的努力,社區大學數年來秉持著教育改革與社會重建的理想,帶動公民參與和學習的風氣,達到了「解放知識和改造社會」的目標,實踐了公民參與社會的理念,促進國家邁向終身學習的境界。

 

貳、文獻探討

一、由終身學習談社區大學女性課程

    容我以劉淑芬(2001)蘆荻社大「女性成長與婚姻」『女人出頭天』課群介紹這段話來起頭:

「社大該作的是讓大家不再孤單、無解與沈默地承擔生命中的辛苦與磨難,妳可以在分享與互助的集體學習空間中,發現自己與別人生命經驗的智慧裡,蘊涵著引領自己與協助別人找路、鋪路與開路的方向與能量。」

社區大學成立目的在「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過去我們的教育體制通常是由男性設計給男性就讀的機制,往往忽略了女性特有的學習經驗,女性自我認知的發展,都是在從小成長與學習的歷程中以顯著或隱默等不同方式型塑建構而成。但是台灣社大以女性學習風、女性成人教育為主流,開辦許多以女性為主的課程,舉凡女性主義研究、女性自我成長、女性文本閱讀:從書寫到圖像之間、閱讀女性電影、女性表達藝術治療等課程,充分展現以女性為主要的消費者(潘佳華,2003)。

在眾多以女性為主的課程中,女性從中學習自我意識的擴展,她們逐漸自我轉化,找到自我,她們釐清現實與理想的區別,建立自尊與自信,追求自我成長,活出生命的力量,揮灑出女性獨特的風采。

整體來說,社區大學的學習者以成人為主體,成人的異質性高,學習過程應強調問題討論與分析的能力訓練,並運用成人在生活與工作中累積的經驗及分析週遭問題的能力,使成人學習的成效加深。社區大學培養民眾終身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透過師生討論共讀,強調批判思考能力訓練,這對於民眾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是很重要的。終身學習主要是教育內容要與生活結合,且學習者能從事增權展能的學習(empowered learning),故社區大學與終身學習關係在鼓勵取得新知,透過講師與學員互動討論,活化個人意識,自覺經驗產生,實現自我(蔡秀美,2004)。

 

二、從兩性比例談社區大學學員終身學習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2006年社區大學評鑑報告發現,參與社區大學課程的民眾以女性居多,男性僅占三分之一。教育局長吳清基表示,男性民眾進行終身學習比率稍低(張瀛之,2006)。而台中市有六所社區大學,四年來學生已超過五萬人,不過上課時陰盛陽衰,一年有一萬五千名女性上課,男性僅四千八百人左右,唯有林泰豐先生修滿128學分,獲得學分證書(徐夏蓮,2006)。再則,陳雯萍(2005)研究發現,參與社區大學進修的學員以女性為多,並以女性已婚婦女為最。女、男比例約為1:2.6,年齡約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職業以公教為主,經濟與收入中等,而在教育程度上,以高中職最為普遍。研究也發現,參與社大進修的成人婦女中,其職業又以大專院校為最多,其次才是高中職。此也顯示女性不只是社大的高學習群,學歷原本不差的婦女進入社大學習的意願更是不低。此外阮小芳(2001)發現,台中社區公民大學第一學期報名人數的比例當中,還是女性多過於男性,男女比大學是呈現1:2的比例,並以三十歲到四十歲的女性居多。這種現象說明成人學習的場域,以女性居多。不論是女性學習的時間比較多,或者男女生活背景不同,都可提供社區大學人員在規劃課程、安排上課時段,有需要做不同的考量。例如:女性的課程可以更彈性;課程可以依性別而分隔;增加學習的課程則酌減學分費等措施(引自陳順成,2003)。

我們必須反思為何男性參與社區大學的比率較低,我們可以推論過去農業時代「男主外,女主內」的價值觀所致,女性因家庭責任(養兒育女、家務勞動)所擔負的絕大責任阻礙其工作之餘進修的可能性(何青蓉、趙淑美,2002),再加上早期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刻板印象,因此當知識社會時代的來,女權意識抬頭,再加上兩性平等的倡導,政府聘用女性擔任閣揆等等社會或政治因素,女性有感學習的不足,或其他外在學習因素(如工作升遷、教養子女、休閒生活等),成為女性踏入社區大學終身學習。而以男性中心為主流社會裡,男人須承擔家庭經濟責任,而且自小被教導要面對競爭,要成家立業,無形中其教育程度比女性高,因此有人觀察「男人希望成功,女人希望成長」這個社會事實,再加上男性代表社會主流價值,如果社大不能產生新的價值觀,那以男性為主流意識的家庭,如何帶動家庭成員終身學習呢?故社大不能不設法吸引更多男性加入,須從理性課程入手,慢慢讓他們沉浸在社大所經營的遠離競爭的氛圍中,重新認識世界(黃武雄,2002)。

 

參、結論

社區大學是孕育兩性終身學習的好場所,九年來社區大學的選課以女性為居多,男性似乎學習意願較低,這個原因有可能是社區大學未能授予學位,使得男性興趣缺缺,但隨著政府開放非正規學習成就的認證,此一舉動能否吸引更多人來參與,值得研究;此外社大以女性為主的課程蓬勃發展,但是否社大人員的心智模式也該轉變呢?課程規劃上是否也可安排供男性專屬的課程,以此藉為行銷特色,吸引男性前來學習,唯有全民終身學習,才能營造學習型社會,實踐社區大學的創辦理念,讓台灣再現以知識為經濟的奇蹟。

 

參考文獻

何青蓉、趙淑美(2002)。「運用學位授予提升男性就讀社大意願之辯證」。教育研究月刊,100,57-65。

阮小芳(2001)。社區大學與婦女學習。論文發表於高雄市政府主辦之「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高雄市。

徐夏蓮(2006年12月3日)。中部第1人 林泰豐修滿社大128學分。自由時報。2007年2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3/today-center6.htm。

陳雯萍(2005)。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順成(2003)。北高兩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需求、學習現況及繼續進修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瀛之(2006年5月4日)。新聞短波-5所社區大學,獲評特優。中國時報,C2版。

黃武雄(2002)。回應何青蓉、趙淑美學位授予與男性就讀社大一文。教育研究月刊,100,66-69。

潘佳華(2003)。社區大學女性學員電腦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秀美(2004)。全民終身教育思潮與社區大學未來發展省思。論文刊載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頁178-202)。台北市:左岸文化。

劉淑芬(2001)。蘆荻社大女性成長與婚姻「女人出頭天」課程介紹。論文發表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之「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縣。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