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幼小銜接教育對我國之影響

蔡梨萍

國立嘉義大學幼研所研究生

一、前言

由於近幾年來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少子化等種種社會趨勢,已經促使家長們日漸重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小銜接活動」即提供持續性的經驗給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包括師生互動模式、生活作息、學習環境佈置、班級經營及教師對學童認識與學習狀況等,讓幼兒能自然的渡過。每年均有將近五萬名的新生進入小學就讀,但是「小一新鮮人」層出不窮的問題往往出現在身心發展的適應上。對幼兒而言,進入小學裡就讀所要面臨的問題即是和幼稚園截然不同的生活與學習型態,按照終身教育的觀點而言,上一級教育應建築在下一級的教育基礎上,且必須相互銜接。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底舉行之「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形成多項未來重大教育政策的決定,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修正國民教育相關法規,向下延伸國教ㄧ年,以普及幼兒教育」,亦即為黃榮村部長所言之「K教育」,相當於現今幼托園所大班年齡層之教育,因美國慣以幼稚園到小學一二年級為一個學習階段,通稱「K-2」,因此,K 教育即便成為國教向下延伸一年之代稱(蔡春美,2002,並將於九十五學年度全面實施。在盧美貴(1993)的幼稚園與小學課程銜接問題之研究中發現,有不少幼稚園位迎合家長需求而成為「小學先修班」,因此有百分之五十的幼稚園安排了注音符號寫字,百分之六十的幼稚園安排數字練習,教寫國字的也佔了百分之四十九,安排英語教學的占百分之二十四,此外,附設才藝班者約佔百分之三十;如此的認知勢必導致對幼兒而言,進入小學裡就讀所要面臨的問題即是和幼稚園截然不同的生活與學習型態,目前大部分之銜接方式多以幼稚園適應小學的方式進行,部分幼稚園會在畢業前一個月(即六月份)模仿國小上課之時間及方式,這種僅是學習形式上的轉換反倒忽略了幼兒在基本能力培養上需一以貫之作法。

二、文獻探討

(一)在政策部份

1. 教育改革的背景

為因應世界潮流,在教育多元化、民主化、人本化、科技化與國際化的趨勢下,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進行國民教育階段有關制度、課程與教學的革新,遂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進行新課程研發。基於學校教育的核心為既定之課程與教材,更是教師專業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乃以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與統整性,作為教改規劃與實施的首項重點(教育部,2001),結合開放教育的理念,促使中小學落實個別化、適性化、多元化的小班精神與課程統整、教學創新、評量多元目標的達成(孫扶志,2005)。

2.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意涵

九年一貫教育目標在期望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課程設計,以培養具備人文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及能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為其基本理念,其基本內涵如下(教育部,2001):

1)人本情懷:強調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的文化。

2)統整能力:包括理性與感性的調和、知識與行動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

3)民主素養: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4)鄉土與國際意識:包括鄉土情、愛國心及涵蓋文化與生態的世界觀。

5)終身學習: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二)國內幼小銜接之相關研究

1. 我國設立幼兒學校之可行性研究(張孝筠,2002):

教育部委託朝陽科技大學進行之幼兒學校可行性分析研究,於九十一年六月十六日提出期末報告,其中有關幼兒學校之課程與教學方面,經晤談結果分析,受訪者普遍認為:1.幼兒學校課程應注重九年一貫課程與幼稚園課程之銜接與交融2.幼兒學校之教學應多元且活潑。該報告最後提出一項重點建議:課程「十年一貫化」,以徹底解決幼小課程銜接問題。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中,低年級課程分為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生活、綜合活動五大領域,並以主要課程統整融合五大領域為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多元評量學童的基本能力。此與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的六大領域:健康、遊戲、工作、音樂、語文、常識(數量形);以及黃富順教授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之幼稚園課程綱要草案的六大領域:健康、語文、數學、藝術、自然、社會,均頗為相似。而教學原則與課程編制也都是採課程統整、以學生為中心、協同教學、多元評量為主。除了教材知識深度的差異外,均可統整。特別是五歲正值前運思期的末期,六歲是具體運思期的前期,學童常因有六個月發展速度的正常差異。就課程而言,國小低年級學童與五歲幼童之教學原則與編制相同,就身心發展而言,亦相當接近,故「九年一貫」往下延伸為「十年一貫」的可行性高,五歲幼兒教育目標之一,可訂為培養準基本能力(Basic Skills Readiness)。該研究顯示,幼兒學校之設立能顧及幼小之間的銜接,幼兒學校的學生,六歲之後,仍然在同一個學校就讀,因此減少因為環境轉換所帶來的適應問題。在課程方面因為幼教老師和國小老師在同一所學校內,彼此透過平時的互動,共同編制課程及幼兒基本能力,相互了解彼此之教學,達成幼小課程能夠銜接之理想。

2.王維國(2005)之研究指出:

幼稚園進入小學之過度時期,面臨課程目標、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師之差異,因此存在著兒童生活適應、學習能力、社交關係方面之問題。因此應該注重幼小銜接工作,使兒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在幼小銜接措施的問題上包含了有:

1)幼小銜接活動不夠全面性:幼小銜接工作只注重片面性,著重於認知及技能層面,輕忽了情意態度方面的培養,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及人際互動關係。

2)幼小銜接活動太形式化:例如在幼稚園大班模擬小學的上課方式,常常忽略了幼兒適應能力、專注力、閱讀習慣、主動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的培養。

3)課程內容無法銜接:因目前家長仍普遍存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心態,提早讓孩子學習過多之小學課程並產生壓力,而小學老師面對語文及數學程度差異太大的班級學生,產生教學的困擾。

4)配套措施不足:幼小銜接活動只是零星的點綴在各項教育措施中,並未形成一個有系統的配套措施,教育行政當局、學校、社區、家長、教師及學生之間缺乏一緊密連結的體系。

希望教育人員能秉持培養全人教育之基本精神,並基於幼小兩階段之一貫性與銜接性設計出具有教育意義及符合何幼兒身心發展之教材,並重新檢討應如何安排幼稚園及小學一年級之課程內容。

3. 幼小「師資合流培育」之研究

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針對「師資合流培育」指出:幼小銜接中,幼小教師彼此間的階段認知與教學專業的問題,除了提及幼小教師需要彼此觀摩座談、加強幼小教師教學銜接的能力外(莊雅莉,1996;陳伯璋、林山太,1996),蕭美華(2000),盧美貴、蕭美華(2001)針對我國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師資之合流培育的需求性與可行性,也提出幾項觀點:

1)配合幼小兒童發展之特質,加上幼兒教育普及,師資培育的合流與銜接具有必要性。

2)兒童早期教育的師資具有相同的教師專業背景,不論在教學或輔導上,更能促進幼兒學習的一貫性。

3)鼓勵進行教育實驗,配合幼稚園與小學師資合流培育,設立四到八歲的幼兒實驗學校。

4)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教師應多彼此溝通與對話,善用學校教師同儕的力量,增進幼小教師對彼此教學領域的認識。

蔡春美(2002)從國教向下延伸至五歲教育政策觀點,針對未來K 教育擔任幼小銜接的師資來源,提出先以現行具幼稚園教師或小學教師資格者接受短期整合幼小銜接培訓,長期則建議師資培育機構,規劃K-2 的師資培育,增設幼兒學校教師證照制度,與幼教師資、小學師資分開培訓,以適應時代潮流需要,為幼小銜接與國教向下延伸一年扎根。

(三)美國幼小銜接之相關研究

美國的幼稚園已納入小學體制之內,NCEDL(National Center for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全國早期學習與發展中心)是以學校本位來設計以增強孩子、家庭、教師與同儕間於銜接計劃中,以下就國內幾位專家學者所提有關美國之幼小銜接活動研究進行文獻之探討:

1.蔡宜珍、李宗文(2004)幼小銜接活動:我國相關研究與美國文獻分享指出:

銜接問題或多或少會出現再每一個國家,任何的銜接階段,對於家庭、孩子和教師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困難處,尤其是入學前一年的預備教育,以下就分別依照人、時間兩大部分加以說明:

1)NCEDL的幼稚園銜接方案(NCEDL’s program activities.1997):

從幼教課程持續到入K年級的同儕關係有益於國小的銜接課程,師生、親師、同儕及不同階段教師間等關係成唯一個支持孩子的多元連結網絡(Kraft-Sayre & Pianta,2001)

主要網絡

具體作法

家庭與學校間的聯繫

1.安排時間讓學前和K年級教師討論對K年級的期望及孩子

 的特殊需要。

2.在上課時間或下課後,組成一個親師間非正式的餐會。

3.安排孩子能進入以前自己兄姊的教室班級,以延續原有的

  親師關係。

4.鼓勵家長致力於孩子在讀寫活動,如和孩子一起閱讀。

學童與學校間的聯繫

 

1.藉由安排參觀幼稚園教室時的故事時間、團體時間、休息

  或特別課程時間,提供孩子能直接和其將來的老師作互

  動。

2.藉由複習教師的名字、展示他們照片及討論其想要的K年

  級教室,讓孩子熟悉K年級教師。

3.引導孩子去期待K年級且討論一些學習和常規。

同儕間的聯繫

 

1.安排孩子在學前學校的教室或園外其他機構來和未來K

  年級同學互動。

2.提供K年級的夥伴,及讓目前就讀K年級的學童來協助未來

  要就讀K年級的學童,如在他們來參觀幼稚園時,唸小故

  事、作示範等。

課程間的聯繫

安排學前與幼稚人員共同討論教學實務及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

 

2)全年計畫實施(Meier & Schafran,1999):

銜接活動早已被定義為計畫性策略與實施過程,其主要用意是提供教師面對學前到K年及銜接模式提供策略性協助孩子、教師及家庭能建立和實行合作性的銜接計劃,計劃過程為:

計畫階段

具體作法

夏季(計畫)

學區內的學校和當地早期幼兒計劃人員會共同討論與計劃明年度銜接活動,而學前教師、K 年級教師及有興趣的家長也會參與活動的規劃。

秋季(傳播資訊)

 

教育當局和社區會加強宣傳及提供有關該學區內K 年級選擇系統及註冊條件及限制給家長,尤其是家長需要很清楚瞭解各不同計劃及他們可以為自己孩子所選擇的學校;宣傳方式有工作室、在學前學校舉辦說明會、新聞稿、電話或傳單等。

冬季(註冊手續完成)

 

學校註冊;為便利家長時間與降低壓力,會在學前學校辦

理註冊登記;而在教育行政機關會設有諮詢處來回答註冊

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會有雙語員工現場作翻譯來協助家長。

春季(說明會舉行)

 

教育當局與社區在此時宣傳的內容是,有關在未來就讀K

年級中有關家長參與、課前與課後照顧、交通、學校餐飲

計劃與學校時間表等;在這場說明會中,K 年級教師參觀

學前學校、認識教師與家長會代表的出席是該階段幾個要

點。

銜接的過程中,家長、教師、幼童及教育管理者皆知到學童在今年秋天會到哪所學校就讀,而彼此資料的傳播與分享可以促進家長未來學校間直接互動與建立橋樑。

2.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

針對幼小銜接因應策略,美國大致上有以下幾種做法(蔡春美,1993Copple,1992;Essa,1999;Pain,1984):

1)編印「小學一年級教學指引」:由各州教育局編擬有關教師在接任小學一年級教師後,對新生首日的入學指導、學習環境、師生互動、課程設計與主題發展、教材教法、閱讀指導、作業形式與評量、教師參考資源、觀察評量表格等相關資料,提供小一教師完整的銜接參考。

2)因地域差異,各州亦有不同的銜接策略,例如:

●幼小銜接課程(Transition program):為了讓某些尚未具備小一基本能力的幼兒,得以順利銜接小學之課程,因此特別安排有關認知學習方面的課程訓練,然對可能

  已是能力遲緩障礙的幼兒,此舉只有徒增更多學習的壓力與困擾。

●銜接方案(Articulation Program):美國教育學者Pain 1984 提出「銜接」(Articulation)的觀念,運用於幼小銜接的實驗方案,其銜接之策略包括:提供持續性的經驗給幼

  稚園到小學的幼兒;提供幼兒與小一學童互動的機會;家長參與幼小銜接的課程活動;幼小教師相互溝通並參與各種幼小銜接計畫的擬定與實施;學校行政人員包括

  校長、主任要積極參與,明瞭幼稚園及小學所實施的各種銜接活動。

●留班(Retention):在家長的同意下,讓身心發展尚未準備好入學的幼兒,繼續留於幼稚園之中接受學前教育。

●銜接室(Transition Room):又稱「準備室」,提供身心發展尚未準備進入小學之學齡幼兒,在家長同意下,先予進入銜接室,以利其在銜接的這一年裡,幫助幼兒

  在社會、情緒、智力上趨於成熟,然後再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讀。

三、對我國幼教政策的建議

(一)對教學支援的建議

1. 國小成立幼小銜接小組,規劃幼小銜接活動的實施。同時也建立幼小銜接活動檔案資料,成為校內例行性活動及提供其他學校參考。

2. 鼓勵學校行政人員參與教師的幼小銜接之研討會或座談。

3. 安排幼稚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共同參與課程教學研討會,或舉辦幼小銜接活動的相關研習活動。

4. 多舉辦幼小教師聯誼之聚會活動,拉近雙方距離,增進彼此情誼。

() 幼小兩階段教師的建議

1. 廣泛蒐集及閱讀相關銜接活動文章或資訊,建立幼小銜接活動相關的先備知識、概念及檔案。

2. 鼓勵幼小兩階段教師能多接觸雙方的教學理念與知能,以補強教師專業知能。

3. 銜接活動實施前,宜詳細確認銜接活動之內容、時間及負責教師,以明確落實幼小銜接活動內容

4. 彈性調整小一入學初的課程內容與節次時數安排,考量幼兒個別特質與幼稚園經驗的差異,讓幼兒有更彈性的銜接轉換與適應期,得以漸進融入小學階段的課程與教學之中

(三)對政府的建議

 1. 課程綱要或標準的修訂,應考量幼小階段現存的問題:目前國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而幼稚園課程標準則正修訂中,對於幼小銜接線存的問題應一併考量,教保

   政策以專業為依歸,並凝聚各界意見,而有更完善的規劃(洪福財,2004)。

2. 幼小師資合流培育與證照合一之制度:美國的幼教與小學低年級師資為合流培育的,在大學教育院系畢業後取得教師合格證書,且其證照是涵蓋幼稚園與小學低

  年級(K-2),因此幼稚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對此二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特質、教學內容與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銜接策略的協調溝通上,亦能

  考量幼兒的差異需求,也解決許多幼兒在幼小銜接適應上的問題,此種師資培育的模式,恰可作為我國近年幼托整合改革聲浪中,有關幼小師資合流培育爭議的借鏡

 (盧美貴、蕭美華,2001;蕭美華,2000)。

3. 將幼兒教育擴展至小學二年級,將K、一、二設立一種學程。幼兒教育和小學課程的鴻溝是在培訓的時期就開始了。若能經幼兒教育擴展至小學二年級,幼稚園和國

  小教師就能有比較多的互動,也有比較多的機會瞭解彼此之課程取向。

四、結論

孩子的適應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在經驗累積的堆疊下發展,幼小銜接教學中應培養孩子具備主動學習之習慣與態度,才能奠定日後一切學習的基礎。以國幼班成立而言,如何做到縮短幼教體系及國民教育體系兩系統之間的落差,減少幼童學習斷層的適應,或許也該列入「K教育」(國幼班)發展的考量。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下,被犧牲為扭曲的教學實驗品,造成升學、競爭壓力的提早來到,因此K教育與小學間的銜接功能,必須及早加以確認並適當的規劃(孫扶志,2005)。

五、參考資料

洪福財(2003)。漫談幼小銜接。幼教簡訊第,23

線上檢索日期:20061215。網址:www.sec.pccu.edu.tw/preschlool/23th/p-topics/p-content.htm-17k

孫扶志(2003)。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扶志(2005)。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59-130。

張孝筠、鍾任琴、王維國、陳正蕙、蘇傳臣、李英瑞(2002)。我國設立幼兒學校之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

蔡宜珍(2004)。小ㄧ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又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蔡春美(2002)。從國教向下延伸談K教育的延伸。教師天地,119,16-20。

蔡宜珍,李宗文(2004)。幼小銜接活動:我國相關研究與美國文獻分享。幼教資訊,162,2-9。

盧美貴(1993)。幼稚園與小學課程銜接問題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215-246。

盧美貴、蕭美華(2001)。我國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師資合流培育可行性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