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祭祀空間初探---以愛河空間性的構成為例

蔡翔宇

嘉義大學史地所地理組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高雄愛河作為研究之場域,針對民國九十一年以來空間改造後的文化地景,以質性研究的方法加以詮釋。試圖勾勒出一個文化祭祀空間的圖像,指出文化廟、文化活動、參與者、及新的文化信仰(意識)是文化祭祀空間構成的四個要素。來解釋近幾年來全球化與後現代所引起的異質的、地方的休閒空間景觀,並了解空間使用者的感受。

 

關鍵字:文化祭祀空間、後現代、空間生產

 

一、前言

    「高雄變了」,這不但是大多數高雄人共同的經驗,也是做客高雄的旅人「驚艷」之感受。「城市光廊」成功的經驗,給予了市政府更多的信心,去營造空間。一個由燈光詮釋,結合藝文活動,消弭藩籬的空間再造運動就此展開。「愛河親水休閒空間」便是在這種空間再造脈絡下之產物。雖然大多數高雄人並不容易參與由空間專業者所主導的「空間再現」的過程,但卻因過去共同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集體記憶,投射在今天「再現空間」的實踐上,有著更濃厚的地方認同。一個個相對於雄偉現代建築的柔性休閒空間,在城市中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一次次聶動高雄人的心房。將一位位困於電腦桌前、電視機前的人們解放出來,更成為麻木無助的城市人心靈上深深的寄託,亦是遊子過客城市漫遊中的驛站。這樣的結果是,高雄人的生活作息變了,飯後散步不再是一件困難且痛苦的事。高雄人的心態變了,他們以他們的「城市」為榮,自信的擺脫文化沙漠的惡名。從這結果的表徵中,是否意謂著某種文化信仰的產生,一種似於宗教信仰的心靈寄託及行為方式,在現代城市社會的生活中逐漸形成。這是筆者在本文中意圖加以聚焦論述的。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高雄因得利於日據時期的都市計劃,城市的意象總給人方方正正、中規中矩的現代感。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之風在台灣大街小巷吹起。不意外的,高雄市政府也搭上這股熱潮。特別的是,「光」的運用及空間的連續性成為此城市空間營造的重點。這樣的目的無疑是要塑造一個溫馨、柔性的「另類」空間,但又試圖消弭差異空間所帶來的斷裂感與矛盾。[1]高雄是台灣第一個以燈光作為主要題材,來進行空間再造的城市,並融合高雄「港都」及「南方」的意象,充分突顯它特殊的地方性格,一別其他地方營造的風格。加以凝聚高雄人愛鄉憐土的情懷,表現在熱中參與的行為上。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其一,詮釋高雄再造的休閒空間之構成,及市民再現空間的實踐。其二,建構一個文化祭祀空間的概念,來作為解釋這股新地方認同[2]與行為的文本。在行文中由於方便概念的澄清,因此筆者先進行文化祭祀空間的論述,再以「愛河親水休閒空間」[3]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來進一步說明這個論點。

本文採質性研究方法,目的是要能夠對於複雜的空間語言、與多元的群眾意識做更貼切的詮釋,避免過多概括化的結果。

   

三、研究範圍

(一)空間範圍

    高雄市的空間再造運動,仍持續進行中。結合藝文活動及燈光藝術所塑造的休閒空間散布在個個角落,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為「愛河右岸中正至五福段」,主要的休閒空間配置包括:高雄電影資料館、黃金愛河戶外舞台、愛河清水休閒步道、仁愛公園以及黃金愛河咖啡館。

 

(二)時間範圍

    愛河作為高雄主要的休閒場所,早從美軍駐紮高雄港就已開始[4]。其隨者統治者的變遷,空間利用也有很大的轉變。本文所探討的僅限於2002年後高雄空間再造的愛河休閒景觀[5],其空間歷史脈絡將於之後研究再做論述。

 

四、文化祭祀空間

    詹明信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一書中指出,文化與宗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宗教和文化一樣,也會有「符號」,也會有形象性語言,意即既不是哲學語言,也不是科學論述[6]。其次,另一個相同的特徵便是「文本」。沒有任何宗教是沒有自己的文本的,口頭傳說、敘事和評論皆是一種文本[7]。宗教和文化共有的第三個特徵就是有組織有條理的行為實踐(practices),這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觀念上,體現在各種祭祀的時刻,也體現在對工作意義的解釋上[8]

    文化祭祀空間的構成,要從空間、活動、人、意識來探討,是要將一個實質空間、具體事件拆解、擬化,呈現出其背後的意含。「文化祭祀」的意義伴隨著人們具體空間行為而存在,他所透露的是人與地方感的糾結,對於空間的想像以鏡象的方式[9],存於意識地圖中,形成一種文化信仰。

 

(一)文化廟

    定義一處「文化廟」,必須考慮到它的主體性、領域性及功能性。筆者在本文所界定的文化廟就主體性而言是一處實質存在的場所,它可以是一座目的性的建築,也可以是一處文化展演的舞台。所附載的是藝文活動的本身,定期提供展覽,並且散布各種訊息。就領域性而言,它所承載的藝文活動類別,決定了參與群眾的類型與階層,間接界定了它的領域---一個高度流動的領域範圍。一定數量的群眾共同經驗這個活動,賦予這個展演空間特殊的意義,也才能夠支撐這座「文化廟」。而文化廟它所具有的功能性在於能提供群眾的所需。包含獲得文化訊息的需求、休閒解壓的需求、知性啟發的需求等。這是當今知識經濟、資訊社會所必須的精神糧食與心靈寄託。

 

(二)似廟會活動的街頭文化

    街頭文化無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有其脈絡可循,在台灣早期,走唱藝人、賣膏藥、布袋戲、挽臉都是時而可見的。特別是每當傳統聚落的庄廟有活動時,各式各樣街頭活動聚集更加稱托出廟會的熱鬧。現今社會,網絡交通發達、資訊傳播快速,文化交流明顯熱絡,隔閡也越來越不明顯,使的台灣的街頭文化亦呈現出多元的景緻。如雜藝、街舞、滑版、拉丁民謠……等表演的加入。這些活動乎在台灣一股空間營造熱潮之下重新找到發揮的舞台,他們依附在上述文化廟的週遭場域,鑲嵌上異質文化的彩衣,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群眾的喝采,亦使這樣的文化漸漸地成為台灣都市休閒文化空間的主流。

 

(三)尋找身、心、靈寄託的「香客」

    空間專業者塑造似「廟」的藝文空間,文化工作者盡情的發揮舞台的功能,街頭藝術工作者點綴了每一個精采的角落。這種充滿多元文化氛圍的空間,有意無意的群聚了來自不同地方、身分、性別、年齡、階層、興趣的人。有的欣賞展覽的作品、有的散步、有的三五成群盡情聊天、有的正靜靜的專注於街頭藝人的表演。許多人在此尋找他所要的歡樂、凝聚同行人的情感、或是體會人群中的寧靜。即使他們在同樣的所在從事不同的行為,他們仍然感染了這空間所散佈的氣息。這樣的記憶烙印在每一位經驗人的意識中,他們過濾所接受的訊息,呈現一幅經驗空間圖像,在當下一次同樣心境到來時,不忘再來一次體驗之旅。

 

(四)現代社會中的另一種信仰

    在宗教的脈絡裡頭[10],人們信仰著死後的救贖,藉由內化的過程逐漸形成抗拒恐懼的力量。在充斥競爭、壓力與挑戰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需要更急迫的解脫之道。後現代的文化情境,正好提供了現代人另類的告解場域,呈現不同以往生活方式的意識型態。

七、文化祭祀空間---愛河空間性的構成

    對於再造的愛河休閒空間,筆者與此以不同的空間尺度,來看待這些文化主體的呈現,由內而外的體驗空間氛圍。

 

(一)從打狗亂樂團[11]開始

 

各位朋友,我們美麗的愛河回來了,大家要一起珍惜、呵護它呦,有事沒事沒事

來這聽聽歌,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首我自己寫的歌---阿爸的腳踏車。

                                                           (打狗亂樂團)

 

    演唱者低沉的聲音,在愛河畔散布著,周遭的民眾再一次的回到記憶的深處,那是兒時的記憶、是生活的記憶。音景的塑造,成為街頭活動最主要也最普遍的方式,在愛河畔像打狗亂樂團這樣街頭表演的音樂團體就有三、四個,他們具有不同的類型:有民歌演唱、爵士樂團、一人樂團和異國民謠樂團等。各具一角落[12],用聲音形塑出他們自有的空間領域,靜靜坐下來聆聽的民眾,與匆匆行過的旅人,在其中思索並擷取他們所需的心靈糧食,構成一幅幅充滿韻律、相互交融的圖像。一位城市漫遊的朋友提到:

 

「很輕鬆、很輕鬆,我從台北下來高雄出差,住在飯店出來走走,讓人感覺很輕鬆;這裡比較不像淡

水商業氣息很濃厚,比較可以跟周遭結合………高雄很熱情,他唱歌很有味道,很能讓人放鬆,下次

要帶老婆來。」

                                                                               (高先生[13]

 

    除了街頭音樂團體外,也有其他不同型態的街頭文化散聚各角落。像是人物寫真[14]、街頭行動劇[15]等。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感,共同豐富此河岸空間。

 

(二)電影資料館的再現身分

    電影資料館作為一個地方上新起的文化場域,具有它特殊的主體性、領域性與功能性。在愛河河岸仍是以樹林綠地為主的自然環境時,這裡是鹽埕國中的舊館樓,堆放著學校樂團的器材,是一個使用頻率不高、功能性不強的空間[16]。配合高雄市政府空間再造運動,於民國九十一年七月起改建,成為今日高雄市電影資料館,隸屬高雄市文化局。其所提供的服務空間包括:電影圖書館、主題展覽館、電影播放室及戶外電影院。

    電影資料館是一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建築,一樓挑高與玻璃圍幕加上架橋引道式的入口,呈現出後現代的建築表徵。特別是戶外電影院,撥放的不只是膠捲內的影像,它撥放著這城市變化多端的面貌、播放著熙熙攘攘來往人群的寫真、也撥放著每位端坐於螢幕前觀眾的心情與歲月。「電影館」與「愛河畔」從此成為不可切割的整體。

 

(三)作為生活與空間實踐的祭祀場域

 

「很舒服啊!平時都在家裡看電視不知道要去哪裡,現在不一樣了,城市光廊、這裡還有文化中心

,都規劃的很好,謝長廷真的把高雄人都叫出來了,高雄真的越來越好。」

                                                                 (王先生,27歲,工程師)

 

    全球化帶來了空間規劃上新的題材:虛牆、拼磚、咖啡雅座、藝術燈飾被普遍性的使用,就一個空間規劃者而言,創造多元的、方便使用的與著重場所精神的空間成為主流。政府部門與專業者提供了一個健全的與完善的場域,作為街頭藝人表演與群眾生活實踐的載體。這個後現代休閒空間的構成包括:

 

1.電影資料館:這是公部門在這個場域所建構最具體的建築,是這休閒空間中心之所在,就

如同地方上信仰中心的庄廟。

 

2.黃金愛河戶外表演舞台:這是相對於具體建築---電影資料館,另一個文化展演的空間舞

台。亦是另一個群聚的空間所在,這裡的文化活動具有流動的性質,定期安排各類型的表演活動,政府部門所舉辦的各類比賽、活動主持,也常利用這個空間。

 

3.黃金愛河咖啡館:是一個由公部門外包給民間經營的商業空間,依附於電影資料館及黃金

愛河戶外表演舞台。縱使這是擬仿[17]巴黎左岸咖啡的空間景觀,開放式的與戶外的空間安排,亦能融入環境的紛圍中。它能讓川流的人群,有停留的渴望,以更適切的方式欣賞上述兩個空間所提供的表演。

 

4.再造的仁愛公園:經過整理後的仁愛公園,呈現出更整齊、乾淨的空間感,作為一個開放的休閒空間,它承載了親子間的、家庭間的、同儕間的各種動態互動。若以文化廟為中心而論,仁愛公園應該是一個位於廟後相對於廟前---全球化題材所雕塑的,自然所在。

 

5.河岸步道:這是一個承載著人流、空間流與文化流的地方。它所蘊含的空間意義,在於它的包容力。它接納了打狗亂樂團、亦同時接納了玻利維亞的鄉村樂團。它撫平了旅人澎湃的情緒,亦喚起故人對於場所的記憶。

 

    由上述這些空間,我們不難看出空間安排的層級性,我們不妨將電影資料館、黃金愛河戶外表演舞台視為兩種不同型態的文化廟,咖啡館是依附於文化廟的商業組織,而河岸步道及仁愛公園則是文化廟周遭的腹地,作為街頭、休閒與公共活動的廣場。

 

八、結論與建議

    對於「愛河畔」這樣一個後現代的休閒空間,充斥著許多不同的文化意含在裡頭,或許也是因為後現代的意識型態,才能夠有更寬廣的氣度,來包容這些差異的文化特性。本文對於愛河休閒空間的研究,提出了近似於地方庄廟信仰中心的文化組織。進一步說明了文化與宗教的相似性,並解釋了群眾參與再現空間行為的內在動力。當然,這樣的觀點只是運用另一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後現代的空間構成,對於後現代的空間表徵,還是讓他存著多元的向度,才能啟發更多的空間意含。

 

 

 

 

徵引文獻

(一)專書

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台北市,老師。

保羅•柯拉法樂著,鄭勝華等譯(2003),《地理學思想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瑞祺(2002),《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合志文化。

 

(二)論文期刊

許麗兒(2001),《高雄市新堀江商圈青少年消費空間之詮釋》,高師大地研所碩士論文。

 

 



[1] 魯金(Zukin)斷言後現代都市空間中公/私空間界線將逐漸模糊。且進一步預言了後現代都市空間的擴張---用魯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都市空間的後現代化。(黃瑞祺,2002194

[2] 人類的經驗是與地景、集居、和遺跡(landscapes , human settlements , monuments)相連結的。空間被轉化為領域(territories),而集體的認同(collective identities)經常是源自於此(Paul Claval著,鄭勝華等譯,2003195)。

[3]「愛河親水休閒空間」此一詞彙為媒體普遍使用,見:中國時報/93.6.7/C3

[4] 50年代,台灣的休閒空間被宣布為駐台美軍的假日旅遊地,以及60年代,休閒空間被宣布為越戰美軍的休假基地,乃是支持國際關係中的地緣政治依賴關係的基本過程,它促成了色情活動隨美軍行程的擴散(夏鑄九,1995139)。當時流鶯於河岸招攬生意的情形相當普遍。

[5] 高雄電影資料館前身為鹽埕國中舊館樓,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七月著手整修改建,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十一月落成使用。

[6] 參考:詹明信著,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合志文化。

[7] 同注釋6

[8] 同注釋6

[9] 從鏡子的角度,我發現了我所在之處的不在場。因為我從那裡看到了自己,從這個凝視起,就如它朝我而來,從一個虛像空間的狀態,亦即從鏡面的彼端,我因之回到我自我本身,再度地開始凝視自己,並且在我所在之處重構自己。這個鏡子,有一個異質地方的作用,當我凝視鏡子的我時,那瞬間,它使我所在之處成為絕對真實,並且和週遭所有的空間相連,同時又絕對的不真實。因為,為了感知它,就必須穿透存在於那裡的這種虛像空間。(M.Foucault,轉引自許麗兒,20017

[10] 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虔誠的信仰宗教,而是宗教組織了社會生活與社會行為;教堂就是社會的中心,人們都必須完成各種宗教儀式,至於頭腦中裝了什麼到並不十分緊張。進入資本主義之後,一個人如果信仰宗教,那就是一種信仰型式。(詹明信著,唐小兵譯,200145

[11] 這是高雄在地的地下樂團,以街頭作為主要的表演所在。所演唱的歌曲主要也以團員們自己編寫的詞曲為主。平日以旅行的方式尋找靈感,固定五、六、日三天在愛河畔電影資料館旁表演。

[12] 意識到在某個角落裡,我們處身於平靜之中會營造出一靜定感,並且散發著這種靜定的氛圍。(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224

[13] 高先生,36歲,台北北投人,從事服飾業,平時經常往來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各地,受訪於打狗亂樂團所塑造的音景空間。對於高雄愛河畔休閒空間的感受,直呼很輕鬆,似乎透漏了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之後,尋找到了紓解的所在。

[14] 這類型的街頭文化是普遍存在的。以趕集式的方式,流動於今日台灣新興的休閒文化空間中。

[15] 街頭行動劇以擬仿的方式,塑造另種不同的差異景觀,如人物擬訪,常因為它特殊的表達方式,吸引好奇的民眾圍觀。

[16] 黃小姐口述:黃小姐,鹽埕區人,家庭主婦,40多歲左右,電影資料館服務台義工。

[17]「擬仿地方」,布希亞稱呼這些地方影像為擬像(simulacra),也就是說,他們是從來不存在過的事物模仿,是沒有原版的複製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