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薪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與家事分工的關係

林雅鈴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研究生

 

壹、前言

社會在變遷、時代在改變,隨著女性加入就業市場的比率增加,家庭型態逐漸轉變,雙薪家庭型態已影響到家庭內的分工模式。當太太和先生一起在外打拼,共同負擔家計的同時,做太太的當然會希望先生挽起袖子,分擔家庭勞務。除了家務上的分擔以外,許多母親同時期許父親們能擔負起更多親職任務。

就理論上而言,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就行動方面實際去探討,男性對於家務的參與以及親子教養的投入,遠不及女性。對雙薪家庭進行的相關研究發現,在家務參與的時間上,妻子所付出的時間幾乎是丈夫的兩倍多(唐先梅,1999)。這種現象好像意味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角色分工趨勢仍主導著社會型態,所以這樣的性別意識形態造成的家務分工情況,就成為今日值得探討的主題。

 

貳、性別角色態度

由於夫妻雙方都投入了工作,所以雙薪家庭所背負的新時代意義是夫妻角色分擔的開始,也是在男女平等的訴求之下一個具體的社會表徵,在家中與社會上都有其實質的意義與價值(吳明燁,1998)。但是在現實生活裡,雙薪家庭中的母親,不僅是家事的主要勞動者,同時也是扮演教養子女的主要角色,這樣蠟燭兩頭燒的情況底下,難免衍生出許多問題,不管是婦女的心理壓力或體力上的負荷,還是夫妻婚姻上的衝突,可能都是極大的挑戰。唯有實質上的平等,才能平均分攤夫妻在工作與家庭上的壓力,以下要試著找出夫妻性別角色態度的差異點在哪裡。

一、性別角色(Gender Role)

性別角色乃個體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特定情境下,對自我所屬性別之覺知,而外顯的兩性行為模式,亦指在某一社會文化傳統中,眾所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張春興,民84)。性別角色的概念又可包括兩個層面:性別角色期待與性別角色表現,前者是指社會期待某類性別的人從事的活動內容,後者則為兩性依循著社會期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所以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結構對男女兩性所持有的權力與義務,有其特定的位置及期待扮演的角色,因此造成兩性之間在社會上的差異。

二、性別角色態度

        張春興(民84)認為性別角色態度是指個人認為何為男性與女性的合適行為,與對兩性角色的期望、偏好或取向所持的一種態度。

三、傳統教養觀

 ()長久以來,不管是在東方社會或是西方社會,整個社會結構幾乎是以父權統治價值觀點為發展方向,尤其是在傳統封閉的農業社會中,家庭組織結構的倫常分明以及男尊女卑的角色關係,更是父權社會結構宰制的表現,家庭因而成為傳續及表現父權價值思維的場所。

(二)在傳統社會裡,「養家者」是男性主要工作角色;相對於女性對工作的價值大多著重在迎合家庭內的生產,以及滿足家庭內所有成員的需求,所以就算女性出去工作,有些人的心態也只是想要貼補家用,妻子的重心仍是在養育子女與努力持家。

所以,為什麼傳統性別分工的現象,不能隨著家庭形態的變遷而產生改變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雙薪夫妻的性別角色也受到傳統原生家庭的影響。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默默地學習父母所傳遞的教養觀與性別意識,那麼即使雙薪夫妻都有工作及經濟上的收入,但是男性依然認為自己是家庭經濟的主要賺取者,而女性則必須周旋在工作與家庭之中,甚至將家庭角色視為主要重心。廖昭銘(2002)針對親子互動的生活經驗分析也發現,父母角色仍是遵照傳統刻板的性別意識來進行分工的。

四、各年齡階段的性別角色

年齡    女性角色                  男性角色

18-30   結婚                      結婚

        生產                      為人父

        養育子女的主要負責者      僅稍微協助照顧子女

        家務工作主要負責者        僅負擔部分家務工作

        為全家人準備飲食          家庭的主要決策者

        次要的家庭生計負擔者      主要的家庭生計負擔者

        維持和親友的聯繫          在事業工作上求進展

30-45   繼續養育子女的負責        在養育子女費心較少

        仍是家務的主要負責者      家務費心較少

        繼續為子女配偶準備飲食    仍是家庭的主要決策者

        次要的家庭生計負擔者      主要的家庭生計負擔者

        持續和親友聯繫            在事業上做最大的衝刺

45-65   幫助子女過獨立的生活      對子女漸漸關注,提供經濟支持                        持續家務工作              對家務漸漸關心

        未工作婦女進入勞動市場    持續工作,著重對年輕人的培訓

        工作能力和成就漸增        工作能力和成就漸增  

        照顧年老父母的主要負責者  照顧年老父母的次要負責者

        持續和親友聯繫            持續為家庭之決策者

        成為祖母                  成為祖父

65以上  和子女、孫輩密切交往      和子女、孫輩較不密切關聯

        提供子女幫助,如看小孩    退休

        退休                      對家務管理較以前關心

        負責管理家務

資料來源:Bee,1987:152-153,轉引自陳幸玉,民83。

        由上表可知,女性在各階段都比男性投入較多時間與精力於家庭和小孩身上。莫藜藜(1997)的研究發現,在家庭生命週期中,處於全盛時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少年期)的已婚男性,在性別角色與家庭觀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形態仍主導著他們對家務分配的看法。所以即使面對夫妻雙方都有工作的家庭型態,男性雖然都有家務參與的經驗,然而在心情上,多少都認為是「幫忙、協助」太太,或者是「新好男人」、「體貼」的表現。事實上,女性在家庭中,除了感受到家庭的經濟責任外,對於家庭照顧者的角色所賦予的壓力之沉重,並不亞於男人啊!面對這樣不平均的家務分工,長期下來,夫妻之間的婚姻衝突是否會增加,太太對這樣的家務分配結果是否會影響婚姻滿意度,都是一個問題所在。

 

叁、性別角色態度與母職

一、女人=母職

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知道如何教養子女?這是一種天賦本能嗎?在雙薪家庭中,儘管經濟地位的轉變,於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女性而言仍然是最重要的。無論女人是否擁有成功的事業,她們依然傾向保有兩性間傳統的分工模式,特別是對其子女的教養分工。就我在自己教書的工作領域所看到的現象而言,有很多育有學齡前或小學學齡子女的女老師,會盡量向學校爭取任教低年級的機會,因為她可以利用中午放學或下午時間接送、指導小孩,增加親子共處時間,因為大部分的教養工作仍落在妻子身上。社會上,將女性歸類於養育照顧的角色,是經年累月性別分工所建構的結果,非基本的性別差異所造成的。目前社會結構對女性的看法有一種既定的形象,使得女性必須不斷期望自己以達到社會的標準。此外,一般人也期許女性比男性擅長養育照顧的工作,只因為女性能生育小孩的緣故。這種將母親角色視為女性天職的觀念,形塑了一般人對女人=母職的思考模式(蕭蘋、李佳燕,2002)。

二、母職是快樂的也是危險的

()快樂:在現今社會文化中,雖然女性已有足夠的機會與權力去要求改變家庭的分工狀態,女性卻在教養子女的分工上選擇回歸傳統規範認為孩子是比較需要母親的,而且連女性自己也都是如此認為。儘管有社會上與精神上的壓力,母職的吸引力仍然存在。從懷孕的辛苦過程到生產的喜悅,從對生命的震撼到感受身為母親的重要性,一種典型的女性特質:「照顧幼小依賴者的自然天性」,被社會過度渲染和理想化而成為「正面」特質。所以女性的性別養成著重在關懷心強而重責任;男性則是正義感強且重權利,身為母親好像成為女人一輩子的誘惑與滿足。

        (二)危險:女孩子從小被鼓勵去感受並學習「成為母親」,因為母親的角色是她們長大後自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女孩視她為職志,是從小到大的夢想。但是,現在有很多母親都需要出門去工作,因此母親們便帶著罪惡感去工作。也有很多母親認為自己「應該」在家照顧孩子,孩子需要「全職」的母親的陪伴,所以有些職業婦女們是可以輕易或不猶豫的離開工作崗位,準備全心全意的投入更多家庭責任,而不是與男性共同來負擔。受到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的迫害,職業婦女可能不僅在社會上表現一種身為母親「應該」具備的行為舉止,而且這種心態更可能讓自己成為母職工作的犧牲者,使的原本快樂的心產生一分危險的空間。婦女在面對親職與工作等多重角色,也難免會產生極大的衝突與矛盾,並且在母職倫理的內化過程中,使自我主體性逐漸消失(莊永佳,1998)。所以,當職業婦女為了扮演好自己母親角色的同時,因為必須面對更多的負擔與犧牲,所以他逐漸流失自己,這也是另一層危險因子的存在。

傳統上,女性以身為人母為榮,而且樂於身為母親。今日,大多數的職業婦女,都無法獲得當全職母親的快樂。母職對女性而言,可以創造一種家中傳統性的權威與母親和孩子間的獨特且重要的關係,所以有些女性不願放棄她們最有可能擁有權威與掌握權威的場所家庭,這種想法也讓母職工作成為一種樂趣,同時也是一種危險。

三、母職守門〈maternal gatekeeping

        有些母親會認為父親能力不足,或幫倒忙,而日益增多的父職參與更有可能威脅到母親在家中的主要權力。所以,有些母親會限制父親可以參與的親職責任,而非所有的親職責任都讓另一半參與。Allen and Hawkins(1999)提出母親守門員(maternal gatekeeping)的概念,認為有些母親對於家務與育兒工作有高度的佔有慾,並不願意將親職責任釋放給父親。所以母親們藉由設定標準來表示不信任父親的參與家事,以支持的方式來回應父職參與,以較高標準,要求配偶遵照她的做家事方式,一旦另一半沒做好,她就會重新再做一遍。我們傳統的家庭結構已經不鼓勵父親參與家庭的照顧,許多早期父親參與家庭的概念集中於不足的不合格的父職的想法。如果再加上母親守住這個親職位置而支持父親多參與的話,父親更有藉口推卸這個重責大任了。

 

肆、性別角色態度與父職

在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研究中,發現親職角色仍存在著性別區隔,同時也發現父親在參與育兒角色的過程中,並未因為因應雙薪家庭的變遷,而導致行為和態度上大幅度的改變。相反的,父親都一直扮演被動幫忙、支援、配合以及次要性的教養角色與責任感。

一、父親的角色為「工具性」角色:

在傳統的性別分工下,家庭中照顧者的角色幾乎全為母親。由於傳統農業社會分工的需要,父親負責外出賺錢養家,母親在家照顧小孩,料理家務。所以父親的角色被界定為工具性與工作任務取向,也就是說,父親是個「帶肉回家的人」(戴靜文,2002);母親則屬於溫和、親密的情感表達性的角色,因而被界定為具備情感性與照顧家庭取向。即使當前婦女以走進勞動市場,男外女內的分工模式似乎仍受傳統角色分化的影響。所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愈傳統,其父職實踐的程度可能因此大打折扣,莫藜藜(1997)指出,性別角色愈傳統的父親,愈認為照顧子女是妻子的工作。

二、父親對教養的工作有「選擇性」:

王舒芸(1996)對雙薪家庭中,父職角色的研究發現:父親雖已突破完全的養家者角色,卻對育兒的工作有選擇性,而且不論是在參與的心態、時間及項目上,都突顯男性對育兒工作的優先性。意思就是說父母親不只和他們孩子相處所花的時間有所差別,連和孩子相處所進行的活動都不同。原因是父親在外工作,已承受很多壓力,換回一身的疲憊,所以他會選擇短暫性的陪伴與娛樂,因為是短暫的時間,可以彈性分割。在我的印象中有著一個畫面,爸、媽同時間下班回家,媽媽急著燒菜、煮飯,爸爸在客廳坐著看電視、休息,等我們功課寫完了,可以在電視播放卡通的空檔和爸爸玩騎馬打仗、下棋,接著吃完晚飯後,媽媽要洗碗、張羅我們洗澡、幫我們複習功課、趕我們上床睡覺、洗衣服…。所以對男人而言,回到家可以完全的休息、放鬆,反觀女人,則是另一個活動中心。

 

伍、雙薪家庭理想的協調與分工策略

一般人以為父親與子女間的互動關係十分有限,而母親才是對孩子的發展有直接影響者,因此父職的角色一直不受到重視。但是近年來,人們對於親職角色的看法有了顯著的改變,傳統刻板印象中的嚴父慈母已經不符合現代家庭的需求,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不再是兩個極端,而是相輔相成的。父親的角色從協助處理與子女的相關家務工作、與子女的互動溝通、至滿足子女教養上的需求漸漸受到重視。而且既然母親對父親角色的信念會影響父親本身在親職投資知覺和父親參與之間的聯結性,身為職業婦女的女性們實在不需要一肩扛下照顧家庭的重責大任,應該有一個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一、性別角色再建構:男女努力破除兩性的不平等,消除對兩性平權的抗拒,對兩性觀念了解與重視之後,在性別角色的信念與態度上產生正向的能量。

二、肯定對方:夫妻雙方要以肯定的態度鼓勵彼此對家庭的付出與貢獻,尤其是當先生的人應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太太在外就業的新角色,並且給予加油、打氣。

三、建立角色的順序:當彼此的職業和家庭角色發生衝突無法配合時,應該有一個事先溝通好的機制,隨時有人因應,視情況來調整角色的優先順序。例如兩人都上班去,小孩有突發狀況,可視對方的工作狀態(忙碌、緊急、尚可…等),來遞補角色需求。

四、休閒時間留給家人:不將工作帶回家、減少過多的出差,盡量安排家人相聚的時間,以增進家人間的互動。

        五、家務合理分工:重新合理安排家庭內每一個人應扮演的角色,不應該只由媽媽或女兒從事家務,而是一家人,包含爸爸、媽媽、孩子共同分擔。家庭可以說是個人最重要的學習場所,個體在潛移默化之中會學習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家務的分工模式會影響子女家務分工的角色社會化,從小就合理安排家務分工,不僅可以將工作平均分攤,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讓大家了解家中大小事的處理方式與重要性。

        六、親子關係模式的轉變:與孩子的相處,父親不再是玩樂者,母親也不再純粹是工作者,彼此都可以扮演照顧者、保護者、規範者、提供者、支持者…,不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可視個人的特質來決定何時誰要扮演何種角色,以滿足子女各方面的需求。

 

陸、結語

        一個家庭中,每位成員的尊嚴、幸福都很重要。過去的女性被要求擔負整個家庭美滿幸福的重責大任,直至今日我們仍要求女性成為那股一肩挑起穩定整個家庭的主要力量,實在不公平。現今的家庭不再是「以父母的標準為主」的父權體制管教中心,而是要隨時清楚孩子所在的處境,以孩子的發展權益為主,適時給予幫助,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需要父母親一起投入,誰都不可以讓渡或推託。所以夫妻對於性別角色的轉變,必須雙方建立共同學習、同步成長的共識,以期建立一個平權和諧的快樂家庭。

 

參考文獻

王舒芸(民85)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

吳明燁(民87)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唐先梅(民88)從家務分工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陳幸玉(民83)。雙生夫妻性別角色特質、家庭職業角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4)。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莫藜藜(民86)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3,117-156。

莊永佳(民87)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昭銘(民91)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職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李佳燕(民91)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63,10-12。

Allen,S.M.,& Hawkins,A.J.(1999).Maternal gatekeepingMothers’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199-21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