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台灣少子化政策之比較∼從政府策略與企業福利觀點來探討

鄭美惠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所研究生

 

壹、前言

「再過20年老師恐沒學生可教」,這是多麼聳動的標題。經建會預估,未來二十年內,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的人數將大幅減少四成以上,若不及早因應,許多老師會面臨「沒學生可教」的窘境。由於生育率下降的比預期快,台灣人口零長的現象,將於民國一0七年提早到來,提早進入高齡化社會(彭漣漪,2006年)

根據內政部統計,自2000年至2005年總生育率大幅下降33%,少子化的結果,將使台灣高齡化社會提前發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台灣將進入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的現象將對國家的人口素質、人力結構、經濟、財政及學校教育等各方面帶來不少衝擊,然而少子化並非臺灣獨有,許多國家例如日本、歐洲早在多年前就對此問題有所關注,我們可藉由他國的經驗策略,思考因應的方法。

少子化現象海內外連線報導,日本總務省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日本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居全球之冠,未滿十五歲人口跌至百分十三點六,創全世界最低紀錄,成為全球最少子高齡化的國家,少子化問題的嚴重可想而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合計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產小孩數的平均推算值)若低於二點零八名,將使得人口邁向減少。日本的出生率過去三十年來一直減少,去年的合計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一點二五名,顯示日本社會步入人口減少的時代。

依據陳乃慈(2006)的研究指出,1970年日本之合計特殊出生率為2.13;台灣為4.00,當時世界各國的平均數值為4.48,但是在1985年台灣的合計特殊出生率,卻一舉降到2.08的人口維持水準以下,而2003年台灣的1.24合計特殊出生率已經低於同年日本的1.29,由此可瞭解台灣出生率下滑的程度是遠超過日本,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也不亞於日本。

從一九六0年代起,歐洲工業先進國家的生育率普遍下降,其中又以中歐、南歐國家下降最快,德國、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生育率都下降到一點五個孩子以下。看看台灣的生育率。一九八一年時是一點七個,到了二00四年,我們的生產率下降到一點一八個,在工業先進國家中是很低的。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確實對社會、經濟、教育各層面帶來全新挑戰。勞動力短缺,是少子化現象國家最頭痛的問題,生得少,現在的教育與照顧負擔少,但是十幾年後,勞動力少了,支撐國家的經濟活動與社會照顧的人也少了。由此可知,為何生育率大幅下降,將造成國家經濟及人力的恐慌。

 

貳、文獻探討

(一)台灣、日本少子化下的托育政策

日本少子化政策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社會環境劇變,育兒責任無法由家庭獨力擔負,社區及社會也必須支援家庭。1947年日本通過兒童福利法,展開以保育服務為主的兒童福利服務。1975年之後,總生育率明顯降低,至1989年降至1.57人(莊秀美,2005)。二次戰後首次的「1.57」合計特殊出生率被稱為「1.57衝擊」,官方視之為少子化社會的警戒線,籲請各界重視協助營造安和易生易養的社會,「天使計畫」於是出現(翁麗芳,2004)。

少子化來自於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產化升高的傾向,結婚育兒在人生的優先順位走低,高學歷化之下養育教育小孩的負擔沈重,背後的重大原因是社會環境使得婦女的工作和育兒難以兼顧。1995年以來的日本托育政策,藉由整頓托兒所與增加都會區托兒所的設置,減輕育兒與工作難以兼顧之職業婦女,例如延長托育時間、增加嬰幼兒的托育名額、病後兒托育、成立社區育兒支援中心及推動學童課後托育設施等。希望解決「待機兒」(為符合入園條件,但卻因名額有限,而無法進入的候補嬰幼兒。)問題,落實托兒所之多樣化托育,讓職業婦女得以免除擔憂安心工作。

日本少子化托育政策

日本育兒托育政策主要有「天使計畫」、「新天使計畫」、「幼兒教育振興方案」之「延長托育」、「工作與育兒兩全之支援策略方針」、「少子化對策加強」、「新新天使計畫」等六項。

1.「天使計畫」1995年∼1999

「天使計畫」正式名稱為「今後育兒支援措施之基本方針」,主要是為了解決家長的育兒困擾,以提升婦女生育率為目的。「天使計畫」的實施內容:

(1)    擴大低年齡嬰幼兒(02歲)的收托服務

(2)    促進托兒所的延長托育

(3)    推動臨時托育服務

(4)    增加托兒所之病後兒托育

(5)    充實多機能托兒所(嬰兒托育、延長托育、臨時托育、假日托育、社區育兒諮詢)

(6)    成立社區育兒資源中心

(7)    推動學童課後托育設施

2.「新天使計畫」2000年∼2004

厚生省根據「少子化對策推進基本方針」內容制定,該計畫為繼「天使計畫」之後的育兒支援對策,通稱「新天使計畫」。

3.「幼兒教育振興方案」2001年∼2005

「幼兒教育振興方案」在育兒的支援方面,首次提出幼稚園的「延長托育」計畫,鼓勵並補助公私立幼稚園實施「延長托育」,讓幼兒在幼稚園半天的課程結束後,可以直接留在園所,以解決上班家長的托育問題。

4.「工作與育兒兩全之支援策略方針」2001年∼2004

「工作與育兒兩全之支援策略方針」有五項方針,即「待機兒零作戰」--以最小的成本,獲最優質的的托育服務;提供多樣化的優質托育服務;「學童課後托育」需求的地區必須全面實施;社區育兒總動員。

「待機兒」乃少子化現象出現的現代新詞;意為等待機會進入托兒所的幼兒,主要為未滿二歲的嬰幼兒,列在等候入所的候補名單。

5.「少子化對策加強」計畫2002

「少子化對策加強」除採用工作與育兒兩全之觀點外,尚以托育相關之措施為中心,包括家庭者主婦之育兒協助等整體面之計畫,其主要解決問題的對象有三,即為「有工作之所有家長」、「育兒中之所有家庭」以及「(想)要養育下一代的年輕人」。

6.「新新天使計畫」2005年∼2009

「新新天使計畫」正式名稱為「兒童•育兒計畫的聲援」,重視企業和社區的結合,以協助育兒環境的改善。目標是10年後創造出一個「可以感受到生兒育女喜悅的社會」,以提高日本國民的生育意願。規定300人以上之企業或醫院有義務設置員工之托兒所,此項亦是「新新天使計畫」的實施要點。「新新天使計畫」在幼兒托育支援方面有如下四項:

(1)    充實社區家庭支援中心 :

協助該中心會員之職業婦女,接送其幼兒上下托兒所或學校與課後托育照顧等。

(2)    持續進行「待機兒零作戰」計畫

以重點式鎖定日本全國有「待機兒」50人以上的595個市(區)、町、村進行改善。

(3)    促進學童課後托育之設置

設定促使日本全國3/4的小學實施學童課後托育,以因應職業婦女的增加,協助有工作家長照顧中午放學之學童。

(4)    促成多樣化之托育需求

延長托育、假日托育、夜間托育(人口30萬以上的都市中,必須有50%實施夜間托育)、病後兒托育、臨時特定托育。

台灣少子化的政策因應 

我國人口自然增加率,節節下降的主因在於「少子化」現象。少子化第一個所衝擊的是學校與教育。由於出生率下滑,目前幼稚園及中小學已普遍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將來大專院校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學校勢將成為艱困產業,教師工作機會亦隨之減少。第二個受衝擊的是國家經濟。由於成年後,進入社會的青年,一年比一年少,勞動力供給不足,無法充分提供就業市場的人力需求。第三個受到衝擊的是國家財政與國家地位。由於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老人福利支出之增加,必排擠兒童該受的照顧及整體國家之建設支出,終至拖垮政府財政,影響所及不僅是經濟。

少子化浪潮衝擊,內政部提出「獎勵生育八項具體措拖」,包括建構完善育幼托兒環境,減輕家庭育幼負擔,將兒童醫療補助由三歲以下擴大到六歲以下,健保補助久婚不孕的夫婦人工生殖費用,增加生育扣除額、教育扣除額、提高十歲以下子女免稅額等(沈桂芬,2006)。在育兒托育補貼方面,補助學齡前幼兒學費針對低收入戶、身障生、原住民、身障人士子女等,提供教育補助;在教師就業市場方面,國小教師甄選錄取率相當低。教育部表示,已規劃五年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預定從九十六學年度起實施(幼兒教育卻不在發展方案之列)。五年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將朝降低班級人數方向著手,維持國中小教師適度新陳代謝,期待達成提升教學品質、穩定教育人力、有效運用教育資源等目標。

(二) 少子化中台灣與日本企業的角色

日本企業的角色

1991(平成3)年,日本公布「育兒休業法」。這個勞/員工申辦育兒假的法律,一方面促成上班族得暫停工作在家養育小孩;同時,也保障幼托工作者,在育嬰假期滿後,可能繼續工作(翁麗芳,2004)。1995年修正「育兒休業法」改名為「育兒假、介護假等之勞工行使育兒或家人介護之相關法律」,周密考慮家庭與工作兩全策略,使生、養問題無礙,是當前日本政府的福祉政策方針。

在工作與育兒兩全支援策方針方面包括:

1.      各企業積極地採取,使工作與育兒兩全的雇用型態及處遇多樣化、工作時間彈性化等措施。

2.      充分活用育兒休假制度及產假,特別是男性方面,父親的五日產假。

3.      短期受顧者,也應明確納入育兒休假對象內。

4.      積極支援事業主,減少規定以外的工作時間。

面對少子化的問題,日本大企業也採取對策因應,主要是延長育兒休假期間和增加育兒津貼等,也有企業保証重新雇用,由於育兒而辭職的女性職員。企業提供這種支援制度,主要基於有經驗的女性職員,若因結婚或育兒而辭職,將是公司的一大損失,為因應今後勞動人口的減少,有必要確保優秀的人才。因此,大企業少子化對策,具體例子包括:日產汽車引進保護母親休職制度,女性員工一旦懷孕就可暫時停職;東京海上保險,提供女性在小孩小三為止,每天最多可縮短三小時工作時間;伊藤園飲料增加育兒津貼;日本聲寶保証由於育兒而辭職者,在小孩進入小學時再雇用;松下電器和東芝等電器廠商,則為女性員工治療不孕症,提供暫時停職或休假制度(大紀元時報,2006年8月12日)

台灣企業的角色

台灣之獎勵生育政策,沒有提供「每年給付」之生育補助,勞、農保提供一次給付之生育補助。

台灣步入「高齡、少子女化」社會,為搶救節節下滑的生育率,勞委會26日將修改兩性工作平等法,擴大申請育嬰留職停薪適用對象,一旦立法通過,30人以下事業單位,211萬受雇勞工也適用,符合申請的勞工人數將達540萬人(東森新聞,20061026日)。

經續會為了鼓勵生育,決議增加誘因,提高女性勞工生育給付,將原本給付2個月投保薪資增加為3個月;另開辦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夫妻之一皆可在停職期間和復職後,都可各領6個月。推動育嬰津貼的目的有二個,第一,鼓勵婦女生育;第二,讓生產後婦女能重回職場,提升就業率。根據兩性工作平等法規定,受雇勞工只要任職滿1年後,在子女未滿3歲前,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至子女年滿3歲為止,但不可以逾2年。這項規定男性、未婚生子女者都適用。

 

叁、對我國「少子化」政策的省思

日本「天使計畫」與「新天使計畫」,主要針對托兒所托育項目的增設與托育制度的改善,如延長托育、臨時托育、假日托育的增設等。由此可知日本托育政策目的是為了提高婦女的出生率,希望在女性就職意願高漲中,嘗試解決孩子的托育問題,讓婦女可以安心工作,使孩子有完善的托育環境,以帶動日本國民生育的意願。

台灣與日本同樣面臨生育數減少之趨勢,但卻未有類似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整合性之因應策略,只見政府零星的獎勵生育政策。在托育補貼方面,台灣政府補助學齡前幼兒學費,針對低收入戶、身障生、原住民、身障人士子女等,提供教育補助,日本則推動育兒休假制度、再僱用制度,充實幼兒保育以利生育;在減稅措施方面,臺台灣所得稅法,並無有關生育依狀況申請減稅事項,日本在2000年初提出1200億日圓的「育兒減稅方案」。而在幼托整合談之多年的現在,是否也能因應少子化時代,作全面整性的調整,日本近年來的努力,或許可以作為我國因應「少子化」政策之參考。

日本推動「育兒假、介護假等之勞工行使育兒或家人介護之相關法律」,周密考慮家庭與工作兩全策略。在工作與育兒兩全支援策方針方面,各企業積極地採取,使工作與育兒兩全的雇用型態及工作時間彈性化等措施、充分活用育兒休假制度及產假,特別是男性方面,父親的五日產假、短期受顧者,也明確納入育兒休假對象內、積極支援事業主,減少規定以外的工作時間等,都是支持婦女,使生、養問題無礙,是當前日本政府的福祉政策方針,亦是台灣政府、企業主對社會回饋思考的方針。

在社會變遷之下,台灣面臨社會經濟環境快速轉變,婦女勞動參與率逐年增加(尤其是有年幼子女的婦女)、生育比率逐年下降,以及家庭組成結構的變遷、轉型,使得「雙薪家庭」(dual-earner family)、「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的數量增加。回頭看看台灣,托兒所、幼稚園七成左右是私立,也沒家庭津貼,不申請育嬰假,只好把嬰兒托給育嬰中心或保母照顧,再加上其他開銷,生個孩子的養育成本等於母親的工作薪資。請問,女人會想要多生孩子嗎?即使她想多生,基於經濟的考量,家人也不會答應!國家口口聲聲要女性生孩子,國家給了女性什麼支持?台灣的企業家也必須深思,女性生出來的孩子就是國家未來的勞動力,不能讓女性自己去承擔這些成本啊!

 

、結語

少子化是國際社會的趨勢。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是一體兩面,由於「生者少,食者眾」,年輕人負擔加重,人口老化將造成人力斷層,勞動人口減少,而人口數減少,意謂著人才跟著萎縮,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不得不小心因應。值得借鏡的是,最早面臨少子化問題的北歐國家,投資更多經費在教育上,將班級人數降低、增額聘用教師,大幅提升教育素質,讓下一代擁有更強的實力因應社會急速變遷。這其實是最明智的作法。解決少子化現象帶來的教育困擾,絕不只是減班、併校、裁校就能單純解決的社會問題。

日本重視企業和社區的結合,以協助育兒環境的改善。目標是創造出一個「可以感受到生兒育女喜悅的社會」,以提高日本國民的生育意願。台灣面對少子化,

將是結合政府、企業、社區的關懷,為家庭規劃一個生養孩子的優質環境,以提昇國家競爭力。

 

參考文獻

大紀元時報(2006)。日本少子化問題及其對策。大紀元時報,社會新聞,2006年8月12日。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27日

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6/8/12/n1419262.htm

沈桂芬(2006)少子化現象。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27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5/55-36.htm 

東森新聞2006)。搶救生育率 育嬰假、津貼擬全面開放 受惠人數增211萬。東森新聞,2006年10月26日。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26日網址:http://www.ettoday.com/  

莊秀美(2005)。少子高齡化社會的福利政策建構:日本因應對策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0379392

翁麗芳(2004)。當代日本的幼托政策。台北:心理。

彭漣漪(2006年6月20日)。再過20年老師恐沒學生可教。中國時報,A8版。

陳乃慈(2006)。日本托育政策之研究以二次大戰至2005年期間為主。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