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即是一片天地-談檔案評量

于珊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評量常被視為監控教育的工具,也就是學校與教師、家長常會藉著學生在評量上所呈現的好壞來檢視是否達成教育目標。在今天,以傳統的紙筆測驗為主要評量的方式,被質疑為流於測驗片段與瑣碎的記憶知識,且只能顯現出一些比較低階層的能力。在這種聲音之下,另類評量的觀念漸為人所知曉與接受,另類評量指的是傳統紙筆測驗以外的方式,此次報告所要探討的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也是另類評量的一種。

  要探討檔案評量之前,先對於檔案評量的名稱作個澄清,再國內對於檔案評量的譯名很多,有稱為卷宗評量(吳毓瑩,1998),也有稱為個人作品選集法、學習歷程檔案法(歐滄和,1998),近年來則稱為檔案評量(李坤崇,1999),本次報告則將portfolio assessment統稱為檔案評量,也是順應近來檔案夾的說法。

 

二、檔案評量發展的歷史與國內的興起

()檔案評量發展的歷史  

  CalfreePerfums(引自江雪齡,1998)認為檔案評量最早是在1980年代受到重視。這種評量方式其實很早就運用在繪畫以及文學方面,畫家與作家收集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保留個人成品,另一方面也是用來推銷自己,找尋工作的機會。

  教育界使用檔案評量最早是從少數個別學校開始,檔案中包含一些學生學習創作的成品,在學生和教師共同合作下安排成有系統的一系列學習表現。在國外這種作法開始於大學階段,美國有很多大學要求教授或助教提出個人檔案,作為升遷的參考,也有使用在研究生以評量他們的學習表現(江雪齡,1995)。

  到了1990年代檔案評量日益普及,美國愈來愈多的州與學校都開始使用,根據Frerdman(引自江雪齡,1998)在1993年的調查,美國匹茲堡學區全面運用檔案評量於美術類科,蒙特全州的四年級與八年級都採用檔案評量。在英國則全國的中等學校學生都用檔案評量,一直到他們完成中學階段的學習。

()國內檔案評量的興起  

  要論及國內的檔案評量興起,則要說到另類評量的興起時機,吳毓瑩(1998)認為另類評量的興起是由於概念上的改變,410聯盟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發起的教學評量改進班,同時台北縣教育局也於民國八十三年起開始倡導開放教育,台北市也於民國八十四學年度開始推行開放教育。在這些教改運動下,帶動了對於評量的改革概念,也因此另類評量漸漸推行於國中小之中。

 

三、檔案評量的定義、目的與檔案的種類

()定義

  檔案評量的意義學者也有許多說法,如吳清山、林天佑(1997)認為檔案評量是指學生經由教師的指導,以有系統的方式來收集作品,將其置於資料夾內,最後再由教師根據一些標準予以評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狀況。Airasian(引自李坤崇,1999)認為檔案評量係一種收集學生的表現或作品的評量方式,要求學生彙整一系列的表現或作品來展現其能力或進步情形,檔案內容包含足以代表學生朝向課程目標的進步或發展的作業,因此檔案乃教學與學習相結合的呈現,若教學與學習毫無關係,則檔案不具任何意義。鄭麗玉(2005)則認為檔案評量是將學生的作品蒐集在文件夾中,在學期中定期整理反思這些作品,然後選擇自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編輯成最後的檔案,作為評分依據。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知道,檔案評量就是學生收集可以代表自己的學習的一系列的作品,並將作品放物檔案夾中,教師在學生收集作品的過程中,加以輔助,最後再根據一定的評分原則加以評分。

()目的

  Black(引自陳啟明,1998)認為檔案評量有以下幾個目的,一是收集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內,學習結果的具體資訊。二是讓教師能依個別學生的需要,有效的評量學生的表現。三是使學生能有機會參與自我評量,並發展後設認知能力。四是獲得學生個人特質的資訊。五是讓家長有機會能從不同的角度,以有效學且有組織的方式看到其子女的學業成果。陳啟明(1998)認為檔案評量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評量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成果與努力。二是希望藉由學生多方面學習資訊的提供,讓父母及教師更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三是最終目的在培養學生自省、負責、獨立的能力,並進而建立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學習的動機。

  綜上所述,檔案評量的目的除了要了解學生學習成果、促進父母與教師能更全面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最重要者為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

()檔案的種類

  根據檔案評量的定義,是要學生收集自己的作品,並放入檔案夾之中,再由學生自評以及教師依據某些原則來加以評分,那檔案夾可以分為哪些種類呢?

  根據ValenciaCalfee的分類,檔案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引自鄒慧英,2000),第一類是展示型檔案(showcase portfolio),這類檔案是由學生蒐集自認為最好或最喜歡的作品,教師參與的程度不高,這類檔案的主要特色是在於學生的自我評鑑和自我選擇,因此標準化的要求在這類檔案中並不重要,重要者是要能呈現出學生個人自認為最理想的一面。第二類是文件檔案(documentation portfolio),此類檔案是一種有系統、持續的紀錄學生在某個或多個學習領域內努力、進步情形的檔案,檔案是由教師與學生一同決定,只要能夠充分顯示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過的一切努力與成果都可以列入檔案中,這種檔案可以呈現出學生最完整的學習圖像。第三類是評鑑型檔案(evaluation portfolio),這種檔案內容多經過標準化設計,亦即教師或學校行政人員是檔案內容的主要決定者,其主要功能與傳統客觀式測驗相似,故檔案內作品的評分與評鑑標準已經事先決定,這種類型的檔案學生大多沒有主導權,是三種類型中學生參與權最低的一種檔案。

  國內學者李坤崇(1999)則將檔案的類型分為以下三種:一是成果檔案,展示學生最優秀的作品與成果,展示的主題則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決定,此種檔案常展示於親子座談會、教學參觀日或教師在職進修的工作坊或研討會,藉以達到相互觀察與學習的效果。二是過程檔案,過程檔案著重呈現學生學習歷程進步、努力與成就的觀察和紀錄,這種檔案也是師生依據特定目的,有計畫、有系統的收集學生資料或作品,只要是師生討論後認為與學習歷程有關的資料或作品均可納入。以上所提兩種檔案類型其實都難以建立評分的標準與規範,因此有另一種檔案的類型出現,就是所謂的評量檔案,評量檔案是教師先依據教學或評量目標來設計學習內涵與評量標準,再要求學生就學習內涵與評量標準著手收集或製作檔案,後依據評量標準實施評量,此歷程可以將檔案內涵與評量標準化。

  對於評量類型的劃分,大致上學者的意見都相似,雖然評量有其類型劃分,卻沒有優劣之分,且教師在實際使用上並沒有如此明確的劃分,有可能一份檔案夾裡收集了兩或三種類型,至於如何決定要使用哪些檔案類型,則端視教師實際教學需求或者學校要求而定。

 

四、檔案評量的實施程序與原則

()實施程序

  實施檔案評量的程序有哪些呢莊明貞1996)提出以下幾個步驟:

1.擬定評量計畫

  在擬定評量計畫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習目標、學生興趣等,設計將來學生應該放什麼作品進去,如何獲得作品等,更重要的是在評量計畫中必須將評分標準明定之,如此學生在製作、蒐集作品時,方有可遵循的標準。

2.師生共同討論檔案內容

  為了避免教師與學生間的觀念落差太大,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對於卷宗內容與上述所提的評量計畫充分的討論時間,以便讓學生去思考個人的評量內容與型式。

3.選擇適當的學習領域來實施

  教師剛開始使用檔案評量的時候可以選定一兩領域來著手,一方面讓教師自己與學生累積經驗,也可以慢慢培養學生的興趣。

4.篩選檔案評量的內容

  當學生累積了一定的作品數量之後,教師應該從旁輔助學生進行篩選的工作,以免學生在眾多作品中不知如何挑選,教師也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提醒學生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作品的選擇以能代表學生在某一教學目標之精熟情形」為主。

5.決定作品的重點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蒐集與篩選之後,教師便可與學生共同討論將來檔案裡的作品所要展示的重點,放入學生自認為優良的作品或是足以代表某領域學習結果的作品等。

6.嘗試將其作品組織

  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採取幾種不同的組織方式,找出可以充分展現學生學習歷程與成果的組織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瞭解在蒐集作品上的缺失與改進之處。

7.正式製作學生的檔案

  這個階段應注意下列三個要點:

(1)在製作檔案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鑑或是去參觀其他學生的優秀作品,來協助學生能夠有效的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評估目前需要改進之處。

(2)指導學生將教師或是同學所給予的有關檔案作品方面的評論加以紀錄下來,並黏貼在作品上,以供日後改進、選擇時的參考之用。

(3)學生仔細選擇作品之後,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入檔案夾內,並加以統整、組織與美化,最好再加上檔案的封面與目錄,以方便他人閱讀參觀。

8.學生檔案的正式評量

  當學生完成屬於自己的檔案之後,接下來便是要評量學生的檔案夾,在評分時,教師應該依據先前所提及的評分原則一一給分。而評量的程序可以先讓學生互評之後,教師再進行最後的評量。

()實施原則

  瞭解實施程序之後,更應該知道實施的原則有哪些,來幫助教師使用檔案評量更加得心應手,李坤崇(1999)提出使用檔案評量的六個原則:

1.檔案評量必須與教學結合

  教師使用檔案評量實應將評量與教學結合,若檔案離開教學,則淪為學生個人興趣的收集,對教學的意義甚低,因此教師使用檔案評量的時候,必須明確指出與教學目標、教學內涵的關係。

2.檔案評量應與其他評量並行

  雖然檔案評量具有目標化、組織化等特質,是可發揮兼顧歷程與結果的評量,但仍具有增加教師負擔、評量易流於不客觀與不公平等缺點,因此檔案評量不應作為評量學習結果的唯一評量工具,應與其他評量必行,如傳統紙筆測驗,以補檔案評量不足處。

3.檔案評量應實施多次、階段的協助與省思

  檔案評量乃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計畫,請學生持續一段時間主動收集、組織與省思學習成果的檔案,以評定其努力、進步、成長情形。學生在一段長期的資料收集過程,若能分成幾個階段及討論、檢視學生的進度與狀況,階段性呈現作品展示或交換同儕心得,並施以立即的協助或評量,當可更精確掌握學生學習歷程,診斷學習問題,提高檔案的品質,增進學生成長,及增強省思能力。

4.檔案評量應顧及可使用資源與學生家庭背景差異

  教師實施檔案評量應瞭解學校、社區或網路可用資源,學生必須花費的人力、物力、經費與時間,家長、學生、學校對檔案的接受度或支持度。另外,檔案製作與學生父母的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關心與投入程度息息相關,一般而言,父母教育程度佳且關心子女教育者通常會引導、協助檔案製作,而父母教育程度較低或不關心子女教育者,通常不會給予協助。因此教師實施檔案評量實應顧及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

5.實施檔案評量應漸進式、引導式模式

  為了避免學生在一開始收集作品的時候感到茫然或者不知所措,教師應採取漸進式、引導式的模式進行檔案評量,學生製作檔案初期,應給於學生較多的引導、討論,最好提供書面資料講解檔案的學習目標、製作程序、製作原則等等注意事項,讓學生能深入了解檔案製作與評量,免於過度擔憂與不安。

6.檔案評量若用之評鑑應力求慎重

  檔案評量用之於評鑑,因評量結果具有關鍵性、決定性,誤差對於學生權益影響較大,運用前應設法提高檔案評量的信效度,如力求評量內涵與程序標準化、提高評量標準與時作規準的配合度等,待具有相當程度的信效度之後才運用會比較恰當。

 

五、檔案評量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檔案評量既然是讓學生收集一段時間的作品,因此是一種過程與結果的評鑑方式,教師可以藉著檔案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評鑑。再者,在檔案評量中,教師會行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將評量的主導權從以往全由教師主導,下放到學生也可以參與,使學生能在資料的蒐集與反思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自己的長處與改正缺失,成為不斷成長的學習者。檔案評量另一個優點是具診斷和評鑑雙重功能,檔案評量除了能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診斷外,也提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診斷與評鑑的機會,此外,學生檔案還兼具評鑑教師教學的功能,教師可以選出優、中等及不佳的學生檔案,說明他們的教學技巧與方法,如何根據學生的背景及進度調整教學,如何在不同階段鼓勵學生等,而我們可以根據教師的說明,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鑑。最後,檔案評量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培養積極、主動的自我評量者,每位學生都必須與他自己先前的表現進行比較,所以檔案評量是非常重視學生個別差異的一種評量方式。

()缺點

  檔案評量最受人質的地方是評分的不客觀以及評分困難,因為檔案評量的給分端看教師一人決定,因此應該在實行檔案評量之前,將評分的標準告知學生,及至教師開始評分的時候,才有所依據。此外,檔案評量還有其他缺點,如:因為評量較為費時,所以無法快速且輕易的對大量的學生進行評量,以及評量的次數受到限制,無法隨時實行,最後是學生間的個別差異頗大,因此評分標準與項目的設計不容易。

 

六、結語

  正如先前所提及,對於傳統紙筆測驗的反動,使得另類評量興起,檔案評量也隨之興起,檔案評量的立意良好,可以藉此瞭解學生的高層次能力發展,也可以進一步使家長、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當然沒有任何一種評量方式是完美無缺,檔案評量也有費時費力的缺點,不過不論是哪一種評量方式,都只是幫助教師教學的工具,真正重要者仍在教師的那一顆心。

 

 

參考書目

王文中、 呂金燮、 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 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 台北:五南圖書。

江雪齡(1995)。教師成效的依據-教學檔案的建立。成人教育雙月刊,2441-44

江雪齡(1998)。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 49(4) 79-84

吳清山、林天佑(1997)。卷宗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9

吳毓瑩(1998)。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

  教育資料與研究, 2013-1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進-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

  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陳啟明(1998)。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 5(1)78-84

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

  90-94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 52(1)16-23

劉唯玉2000)。教學原理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 10

  47-64

鄭麗玉(2005)。教育心理學精要(頁245-273)。台北:考用出版社。

歐滄和(1998)。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 20 28-3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