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呻吟,無病強身

李日新

南華社會所研究生

淡菜悲歌

新郎的眼淚

大麻風波的另類思考

是非題解答不出是與非,對與錯

爆料文化下的受害者是誰?

趙醫師難以自圓其說

還民最後一哩

遊覽車作為校車的危險性

知的權力

跨年夜   不平安

別為遊民戴上草莓帽

靜默的台灣 新貧階級的悲哀

跳梁小丑 明日誰看你

 

其一   淡菜悲歌

台北市長選情越趨激烈,每次縣市長選舉都被當作芭樂票的淡水河整治議題又被拿出來吵,看到各候選人及現任縣市長互相推託的醜態讓我想起了八里的孔雀蛤。

今年夏天拜訪了淡水八里,大啖睽違已久的孔雀蛤,但是卻不像記憶中從河裡現撈的鮮美多汁。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淡水因為污染過於嚴重,所以早就不產孔雀蛤了,現在這裡賣的孔雀蛤多來自南部或仰賴進口。聽到這件事實在讓人唏噓不已,淡水河沿岸污染之嚴重已經不是新聞了,但卻一直未見顯著的改善,似乎只有每到選舉時才會被拿出來當作互相攻訐的法寶,尤其是看到現任市長推託諉責的狡詐嘴臉更是讓人厭惡!河川復育這種重大環境議題應該是長期有遠見的政策,不應該被一黨之私所矇蔽,更不應該只是政客信口雌黃的空頭支票。

孔雀蛤店牆壁上泛黃的照片見證了這條河曾經物產豐饒,充滿生命力的她孕育了台北盆地,河運興起了這座城市。現在她生了重病,子民卻只會互相推託卸責,政客想的永遠都是他自己的前途,對於這條河,無情到讓人心寒。

 

其二   新郎的眼淚

行政院臨時宣布中秋節彈性調整放假,讓民眾可以享受五天的中秋國慶連續假期,不過這項粗操的行政決定可惹惱了計畫在上週六結婚宴客的新人。新郎袁先生即是其中之一。他指責蘇揆破壞了許多人一生才一次的婚禮,他們會一輩子怨恨蘇貞昌!

於是袁先生便被各家媒體定位成「倉卒決定下的受害者代表」,而大幅報導他對政府不滿的心聲。對於袁先生與我們來說,訴諸媒體或是利用媒體也許是一個小市民對抗公權力的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畢竟輿論的檢視是對政府施政的一種壓力。但是後來不管是他親自送喜帖給蘇貞昌,還是他在電視上因憤怒而痛哭失聲的畫面,通通變成了某電視台的獨占畫面,這也許是這家電視台特別關注粗操的行政措施對於民眾的影響,所以繼續以袁先生作為主角作系列追蹤報導。但當我看到新聞左上角燙金的獨家二字不停地旋轉與醒目誇大的標題後,不禁私忖:究竟是誰利用了誰?起初袁先生的積極發聲的確換來了政府聊勝於無的回應,但是到後來的處理變成了電視台消費的對象,他的哭相與送喜帖的畫面並無助於促使政府再次向他道歉,但是卻相當有助於收視率的提升與記者搶到獨家後的獎勵。在新聞放送24次他的窘狀,讓電視台消費完後,袁先生得到了什麼?這種空虛也許只有他知道。

 

其三  大麻風波的另類思考

         這陣子藝人吸食大麻風波,並未因庹宗康、屈中恆「前倨後恭」的道歉而減緩,反而隨著檢調即將公布第二波約談名單而即將再起波瀾,這些負面新聞讓媒體逮到了修理藝人的機會,紛紛用誇大的言詞與放大的鏡頭呈現出藝人委靡不堪的生活態度。但事情真的又如此嚴重嗎?或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去關注呢?

       談到最近的大麻風波,筆者倒是用較寬鬆的標準看待此事,因為吸不吸大麻跟表演品質沒有直接的正相關。屈中恆並不是靠大麻所帶來的快感就能當上影帝的,蕭淑慎就算不吸大麻也是恍神得很。不過標準寬鬆不表示他們就可以盡情的吸大麻,不該做的就是不該做,只是這件事情正好可以當作一個檢驗藝人成就的標準。這裡面有幾個人除了靠影劇版堆疊起來的形象外,還做過什麼精采的表演,演出什麼經典戲劇?大家都有自己的標準,在此不多加評論。而是應該想想,究竟我們喜歡藝人什麼?帥?美?會唱歌?還是形象好?外型姣好確實是一大優勢,但僅因此而當藝人,未免也太令人看不起了。

         當藝人被賦予社會責任的那一天起,藝人早就已經不是人了。我們習慣將藝人當成商品看待,期待這個商品能為我們做些什麼,但往往失望的比例極高。藝人只要好好的表演就好了,其他倒是其次。我們需要更多元的審美觀,更認真表演的藝人,貨真價實的天真麗質。而不是靠化妝師的巧奪天工,不是靠剪接師的化走音為天籟,不是靠影劇新聞的壟斷觀點,更不是靠廣告洗腦的幻想美化眼前這個騙錢的商品。

 

其四  是非題解答不出是與非  對與錯

日前台南倒扁靜坐發生了倒扁與挺扁民眾爆發衝突的場面,一名香港的亞視記者不慎被飛來的物品砸傷嘴角,現場的台灣記者見狀立刻蜂擁而上「採訪」,形成記者訪問記者的奇觀。一名電子媒體記者在傷者的耳邊煞有其事地大吼:「請問你認為這種活動應不應該再繼續下去?」,雖然台灣的新聞媒體記者專業素養低落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這一句簡單的問句再度顯示出這個現象其實一直都沒有好轉的跡象。

在新聞現場,電子媒體為了要在短短的幾十秒內呈現一則詳實的報導,通常會詢問現場民眾的意見。但因時間有限,記者們其實也不那麼需要民眾的「寶貴意見」,而只需要簡單的回答即可。所以他們通常使用「是不是」、「好不好」、「贊不贊同」這種封閉式的句型,去找願意接受採訪的民眾來發問。但試問這種經過設計的是非題到底有多少程度能確切地體現出現場的真正情形?媒體在設計這些問題時是不是已參雜了許多不必要的立場或是情緒?或是有意地誘導受訪者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在916媒體遭攻擊事件後,各界在同聲譴責暴力外,也重申台灣是有媒體自由的。但是在這號稱自由的保護傘下,請問各位無冕王,你們的眼鏡是否真的沒有帶有任何色彩?你們是否真的站在一塊叫做「公正客觀」的基石之上審視這個社會?

當時這位香港記者聽到了這個問題錯愕了一陣,然後巧妙性以「不知道」、「不清楚」避開這個敏感而又愚蠢的陷阱,因為他知道若他順著台灣記者的心意回答了應該或不應該,都勢必將會激化現場原本就已難以控制的場面,站在記者的立場也將會難以保持公正客觀,最後得利的大概只有電視台的收視率而已。

 

其五  爆料文化下的受害者是誰?

        日前TVBS日前報導「瀝青鴨」事件,懷疑鴨子鼻孔裡的黑色物質就是瀝青,並宣稱是經由民眾的爆料檢舉而得知的,於是全台灣的鴨子,全都變成了瀝青鴨。各家媒體深怕獨漏,也紛紛報導瀝青鴨事件,各地衛生局人員也展開稽查,但走遍各地的市場、屠宰場、採樣檢驗,就是找不到任何用瀝青除毛的證據。但是這時候受到新聞報導的影響,鴨農生意卻已經一落千丈。鴨農平白無故損失、不知該向誰求償,而在媒體競爭的環境,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媒體紛紛成立爆料專線、化身正義的代言人,但看在擁有法律授權、接受消費者申訴的消基會眼中,媒體其實常常在鋌而走險。  

       這件事情再度突顯媒體接受民眾投訴後,根本缺乏查證就播出新聞,疑訛傳訛的結果最後受害的,不只是無辜的鴨農,還有廣大閱聽人知的權利。消基會每年接到八萬多件申訴案,經過層層驗證,能夠成為記者會主角的,不到千分之一,即使經過檢驗,譬如有機蔬菜噴灑農藥事件,到目前為止還面臨訴訟爭議。相對之下媒體卻一再缺乏查證就報導所謂的爆料新聞,傷害的是自己的公信力。缺乏消息來源、又沒有有力的證據的新聞,一再傷害閱聽大眾知的權利,所以閱聽人也應該培養基本判斷能力,不要被新聞牽著鼻子走。

 

其六  趙醫師難以自圓其說

日前趙建銘回台大醫院復職提出的答辯書,其中關於代言臍帶血一案,他聲稱自己是以第一家庭女婿身分擔任生寶臍帶血公司的代言人,而非以台大醫師身分拍攝平面廣告,因此沒有違反醫學倫理。對於他這樣的回應實在有待商榷

若廠商只是單純的想要用第一家庭高社經地位以及幸福的社會形象來與產品作連結─即加入為新生兒保留臍帶血的好父母的行列,那麼趙氏辯稱他是以個人名義接下臍帶血的代言,無關乎醫生身份的理由似乎成立。但是幸福家庭的圖像在台灣比比皆是,而廠商打著趙氏夫婦的名號,希冀的會否只有幸福家庭圖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符號透露出了權威與地位的象徵,從稱他作「趙駙馬」或「趙醫師」就足以顯示他多重身分的突顯性,再加上陳幸妤醫師身份的形象增強,要純然切割他只以駙馬的形象去代言而毫無醫生形象涉入其中其實很困難。所以我認為這廣告不僅只是想讓閱聽人了解一個通往幸福人生的連結,當中其實透露著更多關於醫生家庭專業推薦的潛在意涵趙醫師似乎高估了他能恣意切換身份的能耐;一方面卻又太低估了醫師身份的社會影響力,如此自圓其說恐怕禁不起社會的檢驗。

 

其七  還民最後一哩  

中華電信用戶迴路(俗稱最後一哩,last mile)開放可望在年底前正式定案。NCC委員表示,用戶迴路未來一旦確定開放後,固網業者與中華電信若協商不成時,NCC對收費條件具有裁決權。此一措施,不僅對中華電信將具有相當的強制力,也終於為市井小民出了一口怨氣。

        兩年前阿扁總統與大學青年代表的紅樓座談中,大學生代表就曾提出台灣的寬頻網路既龜速又昂貴,與東亞其他國家比只能用「LP比雞腿」來形容,阿扁也責陳賀陳旦「不要賺那麼多」,於是幾個月後中華電信推出了256K/64K、8M/640K等新產品來向阿扁交代。看似好像中華電信終於回應了人民的聲音,但其實不管是哪一款產品,都只能用閹割寬頻來形容:不但不能保證頻寬、上載過小並不實用,性能/價格比也仍舊不能他國的寬頻網路相提並論。換當不換藥的戲碼正顯示了中華電信的老大心態依舊沒有消失,他們壟斷了最後一哩,資本都是他的,想怎樣定價也是看他老大心情。苦的是台灣廣大的網路使用族群和慘澹經營的固網業者。只能看著別人碗裡便宜又大碗的好料,自己扒難吃又小碗的糟糠。這次NCC將用戶迴路開放不啻是幫社會大眾討回公道,但也希望將來慘烈的網路價格戰中,從中受惠的會是消費者,而不是另一次對於國內寬頻環境的失望。

 

其八  遊覽車作為校車的危險性

        梅嶺的遊覽車車禍帶走了二十多條寶貴的性命,不僅突顯了政府「法會總是先於法令」的辦事態度,也突顯出了大客車積弊已久的管理問題。本校這學期使用的校車也是這種靠行的遊覽車,筆者雖然不敢斷言校車的使用年限為何,但是站在乘客的角度不難發現其老舊程度並不亞於這次發生車禍的車種,除了這點之外下列將舉出幾項遊覽車作為校車的危險性作為參考。

        大林市區到校區的這段路途大多是類似產業道路的小徑,雖然沒有山道有坡度的危險性,但一路上卻有許多彎道,十分不利於遊覽車這種高重心的車輛行駛,過大的彎道或過快的速度行駛對於乘坐的舒適與安全來說都是一大隱憂。況且遊覽車的車體龐大,大林到學校的很多路段大概都只有一線道的寬度,來往騎機車的學生都只能小心地在小路上與遊覽車爭道,會車時更是考驗著校車駕駛與其他用路人的功力。最後,本校校車的車牌是紅色的,也就是僅是出租用遊覽車,並沒有客運的營業執照,也不是供公司、機關團體自行使用的大客(貨)車,公司名稱也是一般野雞車常用的「某某旅遊」,少了客運公司的約束以及管理,而僅為了便宜行事就隨便找了靠行遊覽車當作每天載運學生的校車,萬一真的出了事,就跟這次發生的重大車禍一樣,找不到公司負責,學生作為乘客以及其他用路人的權益置於何處?這些天天在發生的危險不知道校方是否有注意過。誠心盼望這次的車禍也能引起校方的關注,對於校車的管理與選用能夠審慎評估。

 

其九  知的權力

日前南投竹山發生安親班遭暴徒挾持十五名學童及老師的社會事件,幾家電視台為了保護受害者,在訪問飽受驚嚇的幼童時,在第一時間對於畫面做了特殊處理,而卻仍有電視台業者將幼童驚慌無助的表情24小時在各節新聞中輪番播送著。無獨有偶,台中市長夫人車禍的新聞處理上,竟有平面媒體將傷者渾身是血,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放在頭版,可能會有人會跳出來為這樣「真實」的新聞處理辯駁,說媒體有責任閱聽人追求「知的權利」,但是這種粗魯強橫地為閱聽人所追求所謂的「知的權利」,究竟是來自哪哩,真的是閱聽人想要知道的訊息嗎?

        閱聽人「知的權利」是如何產生的?是閱聽人主動的追求,還是其實是大眾媒介從業人員針對各種訊息,做出判斷,所建構的社會真實?換句話說,媒體所提供的真實,並非社會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即便媒體選擇報導某一件社會真實發生的事件,也是透過媒體的編輯整理後,建構而成的真實,與社會真實本身有相當程度的落差。然而倚賴大眾媒介以獲得社會真實的閱聽人,便在長期接受媒介所建構的真實影響下,逐漸扭曲了對社會真實的理解和掌握。所以「知的權利」並不是閱聽人所賦予媒體的神聖使命,而是無德商人自圓其說的謊話罷了,裸體加屍體的新聞畫面也許可以為收視率或是閱報率創下新高,但是卻不能為閱聽人帶來他們知的權利--真正的事實。

 

其十  跨年夜   不平安

       昨夜台北城跨年夜的煙火秀,象徵舊的一年畫下美麗句點,新的一年美不勝收、璀璨耀眼。親身到現場看一遍,可以感受數十萬人一條心的歡呼震撼,惱人的藍綠對立、政黨惡鬥,全都拋到九霄雲外。但是在煙火放完,歡欣迎接新的一年後接踵而來的問題卻是年復一年的上演:台北信義商圈湧進大量的人潮,周邊交通狀況一片混亂,雖然有交通管制,但是卻有如雞肋,倒數時刻一結束,從管制區裡面冒出一堆車,交通幾乎癱瘓,人車爭道,交警幾乎束手無策,不斷爆發零星衝突凸顯了市政府對於舉辦這種大型活動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

       壅塞的交通、擁擠的人潮和狂歡完後滿街殘破的景象。住在東區的居民就像是颱風的受災戶一樣,每年都需要陣痛一次無奈的接受這種無政府狀態的災難。台北101煙火秀,大家搶著看,因為實在太美了,短短三分鐘,值得慢慢回味。但是市政府是否應該試著改善這種情況,讓跨年活動不會每年都因為這種憾事而留有缺憾。

 

其十一  別為遊民戴上草莓帽

日前聯合報刊出一則為「都市飄鳥」的關懷遊民系列報導,其中點出了遊民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在新聞處理的過程中將年輕世代的遊民稱為草莓遊民,個人認為非常不妥。

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草莓族是指外表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做起事來卻是抗壓性低,穩定度低,像顆草莓一樣一捏就破的年輕人,尤其是指1981年後出生的「七年級生」。這篇報導訪問了許多社政單位後,發現年輕遊民的產生大多是家庭因素所造成的,就報導的分析來看他們也並沒有抗壓性穩定性低的「特質」,成為城市中的邊緣人也並非他們所願,試問這與草莓這個負面標籤有何關聯?這裡唯一的可能的連結就是因為他們年輕,所以就跟其他同輩的人一樣被莫名其妙地劃為草莓族。或許七年級生還可以站出來,以各種方式來捍衛他們不接受如此污名的權益,但是街友如何為自己發聲呢?還是就只能默默接受社會或是媒體任意加諸的「事實」。筆者認為這篇報導的立意是想要大眾去注意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興社會現象,藉以關懷這個社會中弱勢族群。但若只是因為年輕遊民的年齡較低就在他們頭上強加上草莓的標籤,讓他們受到二重偏見傷害,我想這不是關懷,而只是一則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複製刻板印象的錯誤資訊罷。新聞從業者應隨時提醒自己的公器性質與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在用字譴辭上更加謹慎。

 

其十二  靜默的台灣 新貧階級的悲哀

       日前報載國內各大專院校明年都打算調漲學費,將分別增加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此次的調漲風聲乃是由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所提出的,理事長並聲稱已獲得公私立大學與技職校院已經取得「共識」,如此的共識不知道有沒有徵詢過他們的消費者─學生的想法?

        高等教育高學費的問題爭執已久,這些高等教育學店對於外界對他們的抨擊大概是這樣回應的:「歐美先進國家的學費才是真正的高,相較而言國內大專院校調漲學費並無不妥,而且想要提升國內大學的水準只有調高經費一途,如果覺得負擔不起可以不要來念,況且政府有一套良好的就學貸款輔助計畫,可以幫助經濟困難的同學,所以我們有權對於我們所賣的產品自由訂價。」看似理直氣壯冠冕堂皇的說詞中,其實就是想建構出一種經費等於品質的假象,只要這些商人能夠成功灌輸大眾這些錯誤觀念,他們就有源源不盡的財源,每年調整一點直到學生與家長的血被吸乾為止,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會想去拆穿他們的西洋鏡,學者從此靜默,因為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是共犯關係的一環。此外不難發現在這些校長們的對話中,學校永遠置於主詞,絲毫無視於學生的權益。沒錯,就學貸款好像能夠暫時解決高學費的負擔,讓學生在求學中不被經濟所困,所以每到寒暑假總是可以看到銀行排著長長的人龍,用各式各樣的表格無奈地為他們的未來負債。於是新貧階級隱然形成,面臨龐大的債務他們並沒有轉圜的餘地,因為他們不是社會所界定的弱勢,沒有人思考過這些人是否有良好的就業環境來償還他們的債務,也沒有人肯為這些一出社會就負債幾十萬的知識分子發聲。面對這種窘境他們也只能感嘆偉哉!學費!

    根據立委的數據,近10年的勞工工資漲幅為8%,但公立大學學費漲了4成,顯示家庭的薪水根本無法負擔;而主計處的統計資料也發現,目前有5萬5千名長期失業者,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佔36.65%,試問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大學校長們是否該高抬貴手,慎思調漲學費的社會觀感呢?

 

其十三  跳梁小丑 明日誰看你?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昨天在宴請各國駐台使節及代表的場合上再度拋出族群議題,這次他說他是所謂的「華裔台灣人」,並把台灣人與中國人作一明確劃分,雖然他辯稱這是一個國家認同的問題,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其實又在挑撥族群了。

        筆者與游主席一樣,是來自外省的「華裔台灣人」,「省籍情節」這名詞就跟「反攻大陸」一樣,對我來說都已經非常遙遠,充其量只是個淪為政客進行鬥爭的虛假事實罷。我也一直認為到了我這一代,這套不成熟的二分觀已被台灣人所唾棄,但政客似乎不這麼認為,沒想到都已經進入廿一世紀了,還有人想要用「台灣人乎?」的老梗來鞏固自身的政治地位,更萬萬沒想到還真有人特地跑去中國幫游主席「尋根」,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幼稚。不管是游的復古式二分法或是泛藍議員的爆笑演出,其實都只是想盡力地在台上作滑稽的表演來討好觀眾,因為唯有動作越大、越好笑才有可能吸引觀眾短暫的目光,但久了、膩了,又有誰會在去關心跳梁小丑的可笑呢?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