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興賦表心智

 王興智

 南華社會 所研究生

 

現代「美體」想像的是與非

現代人認為的美的定義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當然過去對於女體的美是從男人的主觀觀點下發展出來的,而現代社會雖然開放但是這種美的表現仍是被積極強化的面向,只是這種標準不再全然針對於美的女性身體之上,也包括美的男性身體。大多數人們對於美的標準來自於螢光幕前的明星或模特兒,這些公眾人物成為我們一般大眾的模仿對象,其美體的呈現也猶如一種範例的存在,人們在不自覺中接受這些媒體訊息,並消費了這種美的符號與價值,也才逐漸形成一般大眾看待美體的一種獨特審美文化。

在這種潛在影響力下我們開始不斷要求身體的美,希望藉由身體的控制達到「所謂的完美」,然而「所謂的完美」真的是自我內心所嚮往的嗎?筆者認為這是有待商榷的地方,畢竟對於美的觀點是因人而異的,如同對異性的喜好與愛慕,大多是個人主觀的認定。然而翻開近來的報章雜誌對於美體的想像統計數據顯示,在台灣竟有近4成青少女曾為了讓自己達到身體的美,而想過去接受整形外科的手術,這顯示出一般大眾對於美的觀感,已逐漸潛移默化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了,然而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童而言,其都還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卻對美體的認知產生出如此不健康的想法,由此可知現今青年學子受社會價值觀與媒體的影響甚為深遠,這是社會各界所要好好省思的地方,別讓青年學子因為不正確的觀念,而傷害了自身的良好健康成長。 

筆者認為健康的身心比美的形象更為重要,如九月十六日於新聞報紙中,所提及的由於名模為了維持纖細身材,而有為數不少的人以各種奇特減重方式達到美體的形象,甚至更有到達病態的地步,所以西班牙當局為鼓勵健美的形象,而規定了「太瘦的模特兒拒絕給予登台」的禁令,因此引發時尚界與一般大眾的大肆討論,這也顯示出當局欲匡正社會價值觀的決心,以及矯正以不正常手段達成的美體形象,對於美的追求可以是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種族和不分貧窮,但是卻不能不分輕重,傷害了健康的身體虛有美的形象,也是枉然,更何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怎能輕易損傷或不加以愛惜呢? 

 

「澄清」還是「辯解」? 延續「本土」政權還是「本黨」政權?

        日前陳總統於民進黨930「台灣站起來」黨慶遊行及晚會登場時,曾談及希望能夠達成年底北高市長、2007立委選舉、2008總統大選「三贏」的願望,其中還針對先前施明德的抨擊給予回應,「我們絕對不是沒有靈魂的道具,我們不是沒有靈魂的稻草人,我們是勇敢的台灣人。」然而這話語中,陳總統似乎在意味著其本身對自主、認知、勇敢的意念,然而將此三種意念比對於日前爆發的國務機要假帳與SOGO禮劵案,陳總統與其黨政官僚的表現,可知陳總統對於此三種意念仍有誤解之虞。

        所謂自主,不是恣意而為的行動,認知也不是不辨是非對錯,而勇敢更不是膽大妄為,綜觀現狀而言,雖然陳總統試以此話語來達到自我澄清,不過顯然其對於自主、認知、勇敢這三種意念的了解,與社會大眾有所不同,而另有其個人詮釋方式與獨到見解。

陳總統爾後更為民進黨訂下新目標,「2007年的立委選舉席次減半成為113席,民進黨要在主席卓越的帶領下,我們希望在113席拿到50席好不好?2008年的總統大選,我們能夠延續本土政權、主體政權,繼續執政,好不好?」原先黨政大老對於政黨選舉的關切與重視,本是無可厚非的事實,然而陳總統這話語中,卻透露出另一個有待商榷的議題,所述「延續本土政權、主體政權」是意味著「綠軍」才是本土的政權與政黨,還是隱喻著「支持綠軍」才是延續本土政權,這話語的曖昧性,若不慎深恐再次挑起「省籍」間的戰火,甚至使外界產生更大誤解與糾紛。 

 

高等教育的擴張! 造就文憑虛無化?

        近年來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提升,使得各大專院校與技職體系學校,紛紛敞開大學門檻廣招學生,並增設各類領域的系所,以期達到大量招生的目的。關於這方面可以由教育部「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四年大專院校統計概況」的數據資料得知,大專院校數從民國八十七年的一百三十七所增加到民國九十四年的一百六十二所,足足增加了二十五所之多;而研究所數也從民國八十七年的八百四十一所擴增到民國九十四年的兩千九百五十一所,這驚人的成長是以往的數之速度在增加。

然而這作為高等教育的擴張卻只是個開端,首先暫且以這數據作為標準數量,假若全部學生都能夠順利畢業且取得文憑,學生數量必定以倍數成長,當下的確大幅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度,也更加滿足了工作職場上企業主的需求,不過諷刺的是這也無形加劇了教育作為區辨優劣的指標,可預期往後文憑充斥市面的氾濫場景將成定局,所以必然會出現「文憑虛無化」的現象。

「文憑虛無化」乃是由文憑的大量製造下,所形成文憑的價值逐漸貶低,甚至文憑不再是一種衡量標準、一種身分呈現,而只剩下一種簡單概念,更進步的說它已經不具任何實質意義了。此種景況或許會發生在未來,然而我們對於文憑的想像與期待,卻始終停留在其價值的附帶利益,而忽視了作為表面下的內在賦予意義與自我期許,更將高等教育視為唾手可得般的便利,這終究會引領我們邁向文憑虛無化的窘境,而無任何助益。倘若我們可以改變對文憑的單一想像、過度依賴與輕忽高等教育的實質功效,並從當下教育做起未來必定會呈現不同的道路,而非文憑虛無化的死胡同。 

 

如何輕鬆看待BNE」?

        日前新聞報導美日街頭出現大量「BNE」的塗鴉字樣,並且引起社會大眾對此行為的討論風潮,在這種行為與塗鴉字樣未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之際,台北西門町也出現了此種情況,然而討論的風潮延燒至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窥究竟,就以網際網路搜尋「BNE」的字語,搜尋結果大多出現與音樂、醫療、組織相關簡稱的「BNE」網頁,例如:Brave New Europe、Board of Nurse Examiners與Brand New Entertainment…等,然而這些都與塗鴉行為毫無關係,顯然並非所要尋求的焦點,而且論壇所論及的結論,大多為網友們各自對BNE」字句本身的推想與臆測,或是對其不法的輿論譴責,然而對「BNE」的看法是否僅此一種呢 

我們暫且拋開BNE」字句所可能隱含的某種特殊意義,而從這個現象的產生來進行探討,首先對於「BNE」的塗鴉字樣呈現方式,就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它必然與塗鴉文化脫離不了干係,如果以此為出發點,或許可以把它看待成青年族群對社會期待的一種另類表達方式,他們可能在宣對於社會現狀的各種不滿與內在心理的壓力,這種方式或許過於激進、過於偏差,然而我們卻不能排除以此作為意見陳述的一種方式,因為它也許是社會底層發出的微弱聲音。 

再者以社會規範層面來說,對於「BNE」塗鴉字樣不斷的出現,在不同的國境層出不窮的現象,或許已經造成社會大眾的嚴重困擾,以及危害街道環境的整體美觀,不過對於「BNE」的塗鴉字樣是否該列為不法行徑,或甚至應該如美國舊金山市長對它採取通緝的行動呢?對於此其實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就可能對街道環境造成危害的事物何其的多,競選期間如攤販、競選旗幟的隨處可見,都可能造成市容的破壞,然而就台灣的競選文化來說,這卻是稀鬆平常、見怪不怪的現象,同樣的,我們何不將「BNE」的塗鴉字樣,當作是流行文化的一種宣傳方式,或是塗鴉藝術的呈現方式,加以看待呢? 

 

院校「卓越」用「重金」打造?

        由於現今大學教育的普遍推廣之下,以及大專院校的廣為設立,根據教育部「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四年大專院校統計概況」的數據資料顯示大專院校數從民國八十七年的一百三十七所增加到民國九十四年的一百六十二所,在短短的七年間足足增加了二十五所之多,其成長的速度實為驚人。然而由於此種成長速度,也連帶加劇了各大專院校間的相對競爭力,而這也體現於升學率與師資的兩個重要層面,暫且不論各大專院校對外聲稱的升學率,而師資的優劣重要性的確也是吸引莘莘學子選填志願的主要誘因之一,影響師資優劣的因素以研究能力與教學能力為主,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師資的優劣判定,成了教師的「論文投稿大賽」, 只有投稿被刊登的或是刊登次數多的教師,才是優良的教師,而一所學校若有越多此類教師,它的師資就越是卓越,也越能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也由於此,以致於各大院校紛紛以重金獎勵各教師的國際學術研究發表,只要一經國際學術期刊的刊載,以及符合期刊與文獻索引的相關規定標準,就能依此領取為數不少的研究獎勵金,因此在各大專院校興起了一波大專院校教師的研究熱潮,某科技大學甚至以教師所發表之學術論文,只要被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刊登,就給予十二萬元的論文發表獎勵金,就以這個結果而言,的確帶領了國內各大專院校教師與學者的積極研究風氣,以及各領域研究於國際的迅速發展,使得國內的學術成果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相對的這也意味著,原先身為教師的職責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院校招生的激烈競爭壓力,以及豐厚的獎勵金誘惑,兩者的推力驅動教師落實原有的職責,使得教學授課成了獲利的商業手段。 

        反觀這個現象,可以發現各院校的競爭和教師的積極研究,隱含了許多的問題有待清。首先,教師在不斷的研究與發表下,能否保證給予學生更好的知識與學習成效?再者,教師長時間的研究是否能夠兼顧教學的品質?以及最後,教師的卓越學術研究地位能否直接等同於教師的優劣程度?或許以上這些問題無法概括這整個現象,但是卻明確的指出此現象的主要疑慮何在。就筆者的觀點而言,教師對學術研究的積極心態,以及各院校間的競爭壓力,都是對各個院校的一種成長助力,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大動作,然而筆者憂心的是在此種情境下的莘莘學子,將如何去面對與因應,才不致於造成學習權益的損害。 

 

我們的天空不一樣!

        隨著檢察官公佈陳總統夫婦涉及國務機要費案,且被檢方認定共同觸犯貪污、偽造文書的罪刑,總統夫人吳淑珍遭到起訴,而陳水扁則因現任總統具有刑事豁免權,將等到任期屆滿或下台後,才予以追訴。當這個消息被廣為散佈後,對各屆想必造成不小的衝擊,衝擊或許是對於綠色政府的再次喪失信心,亦或許是給予藍政黨的一劑強心針,或甚至是對於紅軍的最好回應,暫且不論其到底如何,然而現存此種處境確實再次改觀了,人民對於政府的期待與領導者的風範,也連帶使得股開盤就呈現重挫局面,股市開盤大跌124點,市也一度重貶超過1角,雖然之後止跌回穩,然而這卻顯示出政治的動帶來的負面效應,使得外資與國內散戶對台股的信心不足,更意味著現階段期以景氣復甦的景況將遙遙無期。 

        現實環境與政治局勢的不穩定,隨即反應於股市與金融景氣之上,然而是從何時開始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愁雲慘霧,甚至連微弱的絲絲光亮都無法涉足呢?是從第一親家的貪污弊案被爆料進行偵查開始呢?還是從總統夫人吳淑珍涉嫌收取SOGO禮卷的弊案被檢調開始呢?或是現今震驚各界的陳總統夫婦涉及國務機要費案的共同貪污和偽造文書罪的檢方公佈結果呢?然而以上都不正確,造成我們天空開始起了變化的元兇,卻是政黨輪替、政權移交的時刻,也就是陳水扁首度就任總統的那刻起,我們的天空不再如往昔,而變化的開始也正暗示著即將開展的民主道路,這一路走來即使有歡笑也有苦痛,然而我們卻一一接受,如今當我們迷失於前往民主的歧路時,我們該如何因應與抉擇?失去了帶路人的我們,是否依然能夠勇敢的繼續邁進?亦或足不前沉醉在往日的美好想像? 

        現階段的我們能夠接受用「混亂」來形容我們的現狀嗎?我們只是迷途上的羔羊,再多番探索與審慎思慮之後,必定能夠再度重回正道,不假思索的武斷判定,必將抹煞了長久奮力的成果,並再次陷入晦澀的不安。此時此刻我們或許未能發覺政黨輪替、政權移交的時刻之後所帶來的轉變,然而就現況而言,或許能夠從時間的軌跡中,探查出如今的變化並非只是單純的負面效應,而是面臨轉變或邁向下一階段的必經路程,所以「我們的天空不一樣」,但是這並不指涉變化後與先前所造成的如今過渡局勢,而是關注於經歷成長磨練後所產生的異光芒。 

 

從日本「擁核」言論  看台灣現今局勢

由於先前掀起的「擁核」言論,使得日本備受國際關注,各重要大國更是在第一時間各表其見,如美國規勸式的捍衛承諾,俄羅斯提點式的危險警告,中國大陸棒喝式的強烈重申。各大國的目的無非是希冀日本打消「擁核」或備武自衛的想法,其原因不在於日方於二戰中的是非功過,而在於兩點之上:日方身處台海兩岸軍事戰略位置,以及擁有研發核武的技術能力之因。所以各大國紛紛以「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為先決條件」的說辭,亦勸亦脅以達對日方施壓的效果。

        然而此時日方內部又是如何應對呢?日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與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皆贊同應該對「擁核」的言論進行討論,而在另一方面,首相安晉三卻表明不再對此言論進行爭論,顯然日方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既有人贊成亦有人反對,然而局勢卻明顯傾向於反對一方,這是由於經過審慎的局勢權衡與國際關係拿捏,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然而反觀於現階段的台灣,不就是另一個被逼迫的日本嗎?同樣對於中國大陸的強硬威嚇感到懼怕,對美國的假意安撫感到心安,對國家現況躊躇不定,或甚至委曲求全。這難道就是台灣人民所希冀所嚮往的嗎?愛國之心難道真如廣告詞一般「僅存於口不容於手」嗎?

        筆者認為這種徒有口號沒有實踐的作為絕非國人所樂見,然而政府何不就此覺悟重新思索台灣的自我定位,試著探討日方對「擁核」言論的爭論中,日方作為一個慘痛的前車之鑑,而政府是否能夠就此有所體悟,徹底了解我方現處的局勢是何等的景況,而非一再的以「金錢外交」與逢迎拍馬,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何況日方提及的「擁核」不正是我方應該加強的戰備與政治立基,然而所謂的戰備與政治立基,並非是一味的浪費人民的納稅錢在打造昂貴軍備與國際外交,而是以立基台灣展望全球局勢的觀點作思考,方可審慎針對我方之國際關係作最佳的評估,以破除政府堅信隨波逐流亦或寄人籬下的景況中,才能體現出我方作為全球行動策略的參與者之一,或是能夠確保我方安全無虞的悲慘迷思。不過這也並非表示我贊同以國家獨立的方式進行實踐,因為就根本上而言,國家獨立與否並不影響我方自我定位的施行,更何況國家獨立並不意味著人民的幸福到來。 

 

破解「感冒須自行負擔」言論的迷思

        「未來感冒就診要自付藥費?」這個消息一傳出之後,隨即造成不少民眾的抱怨與反彈,然而促使衛生署擬這個作法的關鍵,在於國人大多有無事逛醫院的習慣,不論是大病或是小病都往醫院跑,甚至有些患者跑完一家換另一家,十足浪費了健保己付作為減輕重大疾病醫療負擔與解決突發狀況的醫療保障功能,因此衛生署才會擬此種方案以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雖然衛生署的此種做法的確有其考量因素所在,然而卻也有基層醫療從事人員與學者反應這可能造成更多的紛擾,尤其以「破壞病(醫生與病人)關係」和「漏失重症治療先機」兩者為主要爭論點,外界大多傾向於不希望此種做法的施行。 

        不過在此筆者採取贊同此作法的推行,這無關乎有無能力負擔額外的醫療費用與因應健保虧損的問題,而是以發展完善的醫療體系與貼切的醫療服務為出發點,因為這做法必然有助於醫療認知觀念的再推行與完善醫療體系的再塑。首先關於「破壞病關係」而言,雖然現階段醫生大多會以良好的溝通方式來建立病的信賴關係,倘若此種關係真如學者和基層醫療從業人員所說,受到外力(感冒就診須自付方案的實行)的衝擊即面臨破壞而言,想必此種病關係並未深植於民眾的心中,與其考慮其負面因素的威脅,不如事先考量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加強民眾對於健保醫療體系的認知與了解,並建立民眾對於疾病就診與醫藥使用的相關知識,以因應未來可能施行的「感冒就診自費方案」,在完整的醫藥知識建立之下,病關係必然有所改善,而且更能促使小病不醫與無病就診的機率大幅減低。 

再者關於「漏失重症治療先機」而言,如同先前陳述一般,倘若建立完整的醫藥與就診認知觀念,此種情況的發必然有所改善,而且「漏失重症治療先機」的另一解決之道,即是可以推行「家庭醫生計畫」與「定期健檢追蹤調查」,雖然現階段我國由於風俗習慣與醫療認知的差異,所以對於家庭醫生的推行有不利的影響,然而在醫藥與就診認知的觀念建立後,以及體貼且細心呵護的個人化醫療出現,將更近一步的使家庭醫生成為可能,至於「定期健檢追蹤調查」而言,雖然我國現階段已有老人健檢、成人健檢和兒童健檢在施行,然而這裡著重的面向卻只是老人、成人與兒童的三大主要年齡層,卻忽略了未被歸類其中的族群,除此之外,雖然目前推廣的三種健檢都有固定時間給予檢測,不過對於醫藥與就診認知的觀念未完整建立之前,效果是有限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於身體不適時才被迫就醫,而這就是認知觀念的不足所致,倘若能提供定期檢測的標準且具完整認知觀念,並加以追蹤各個患者的病況,是更能獲得良好成效的方式,不過前提是必須要有加完善的醫療體系方能達成。   

 

Vista=新一代「牟利手段」?

        先前微軟於十一月三十日時正式推出Windows Vista企業版,然而對於大部分公司企業而言,新一代作業系統的推出並未必會對大多企業用戶造成換機的風潮,這乃是由於企業用戶對於新作業系統的需求不足的原因所致,畢竟企業用戶並不需要為了升級新作業系統而捨棄現階段仍能勝任的電腦,更何況換新作業系統所附帶的額外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再加上現階段可以支援與相容於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的軟體配件實在不多,雖然目前Vista作業系統只推出了六種版本中的一種版本,不過對於微軟樂觀預期造成企業界換機風潮的定論,筆者認為是言之過早。 

換個角度來說,Vista作業系統對於一般大眾消費者而言,新作業系統的推出必定造成一頭熱,不過Vista作業系統真的如微軟官方所說的那麼美好嗎?筆者認為這倒是有待商榷的地方,更何況新一代作業系統Vista的硬體要求比以往更加提升、以3D美化介面與透明化視窗作為系統介面操作的必要性、相關軟體程式的相容性與支援問題,以及邊商品符合Windows Vista Capable標示皆看漲的情況,都是顯示出新系統有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硬體要求提升難道不是為了替新開發上市的硬體配備拉抬聲勢嗎?美觀操作介面對於文書處理與系統運作真有實質意義嗎?於測試版產生出對軟體程式相容性與支援的問題是否能有效解決?Windows Vista Capable標示是否能代表符合新作業系統的切確規格?以上質疑都顯示出Vista作業系統仍處於「尚未開發完成」的階段,而以「尚未開發完成」的系統來進行販售是否意味著以「牟利」至尚的欺騙手法。 

雖然根據微軟公佈的Vista優惠升級方案而言,凡於今年十月廿六日至明年三月十五日購買的電腦都可以適用於這個新作業系統升級方案,消費者只需要負擔六百五十二元即可完成升級手續,如再搭配其他廠商促銷活動可負擔更低,然而這種促銷方式不也確實驗證了急於釋出版本而忽略實質內容的情況,對於消費者而言,廠商的促銷方式與低價升級優惠是夢寐以求的,然而這個方案卻無形中帶來了另一種不合理的營利手段,那就是對於產品版本認證的不斷更新與相關軟體程式的大量支援,版本認證的不斷更新使得消費者不得不隨著廠商「作配合」與「嘗試錯誤」,相關軟體程式的大量支援則是面臨不可不買與無從選擇的局面,因為不買則無法運行一些文書處理與防護措施,無從選擇是由於太多貼著支援Vista的商品,消費者無法從此篩選出真實需要且適用的商品,終究只能一味地接受廠商的說法,把大把的錢塞進廠商與業者的口袋。

 

營未來堪憂? 誰該檢討?

        北高首長選舉告一段落後,北市首長參選人宋楚瑜敗選,並宣布退出政壇,而這種消息的宣告,也深刻地打擊著營的心,甚至也有些立委便立即由轉藍,因此造成營內部的不安氣氛。然而更有人擔心營開始產生泡沫化的問題,或是因此刮起一陣藍潮而迫使營陷入黨內營運危機。在這個群龍無首的時刻,以及一再讓營支持者失望的連連敗績,使得營不得不決定一個領導者來重振雄風,然而這個關鍵人物是張昭雄?還是宋楚瑜的再次捲土重來?

        不過在此判定誰是接班人仍是過早,畢竟選情的失利與黨內的紛爭,都明顯呈現出營無法走出節節敗退的選戰陰霾,然而諷刺的是促使營陷入窘境的,不是別人而是宋主席本人,原因何在?

        這是由於宋主席對於與藍的畫界不清的關係,當初創立營不正是與藍營理念不合與政治風格迥異嗎?然而何以總統大選選後,便逐漸迎合藍營的政治理念共同合作呢?如果是政治策略,怎麼似乎無法振作營士氣呢?這顯然就是自嘴巴的行為。此後兩黨達成互相共謀政治理想之時,卻又不顧事前協議而再次爽約出馬競選,這是何其善變與狡詐的行徑。難道「棄保效應」真的那麼值得,以黨作為賭注的籌碼嗎?再者雙方竟然共同合作了,怎能出爾反爾、一再任性妄為,然而這種行徑也使得營的聲勢大不如前,甚至可能重蹈先前藍營總統大選敗選的悽慘覆轍。 

不論宋主席是否不再介入政治領域的事務,然而對於「一手栽植」的營能否再現風華,破除陰霾邁向執政黨之路,就要看宋主席對營的信賴與經營方式了。因為缺乏魄力區分敵我,以及無法看清局勢舉步謹慎的人,是難以成為優秀的政治領袖的,只能是不負責任與狡詐險惡的無能政客。 

 

該小心「飲食安全」,還是「特別節日」?

        每到某個特定農曆節日,新聞報導中必定有一則與這個節日有相呼應,就拿即將來臨的「冬至」來說好了,大多數人想到「冬至」一定都會聯想到湯圓,然而在這個時候的新聞報導,也不意外地播報著與此相關的消息。然而這個消息也必定與特定節日所吃的食物有關,想當然是播報目前市面上湯圓是否有問題的主題,而且結果都是市面上仍然存在這些有問題的湯圓。然而這是種巧合還是有關當局的細心提醒?難道一定要到特定節日之際,才會開始注意民眾的飲食安全問題嗎?飲食安全難道不是在平時就該有所注意嗎? 

        不過不幸地是,政府當局與有關單位似乎都不以為然,這方面可以從每次特定節日的新聞報導中察覺出來,有關單位都是在特定節日的到來之際,才會開始提醒消費者注意飲食的安全,然而這是否已是本末倒置了呢?為何有關單位不在先前就對食品嚴加把關,並有效對消費者做出宣導呢?是因為一定要到某個特定節日,才會販售某種食品,也只有此時才能做出一份詳盡的調查,以公諸大眾該注意飲食的安全性問題。真的是如此嗎?假使能再先前對食品成分與添加劑量有所限制,黑心廠商也不可能有機可,當然也更不可能有機會成為新聞報導的一個篇章,有關當局難道對此沒有所體悟嗎

        與其是要在特定節日宣導注意飲食安全,不如先做好管制措施來得有效,更何況藉由新聞報導來提醒消費者注意飲食安全,也不是個權宜之計,畢竟特定節日裡品嚐特定食物,已然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共識,不聽信新聞勸告著大有人在,所以這也顯示出一個重點,就是有關單位勢必將要考慮對平時的飲食安全嚴加控管,並建立起消費者對於飲食安全的充分認知,才能免除特定節日就有特定食品傳出有問題的事情,方不致於引發消費者對於特定節日與食品,所造成的恐慌與排斥。 

 

別讓校園再度成為犯罪對象

      校園性侵害案件又發生了!暫且不論其真假為何?報導方向是否切確得當?重要的是,校園性侵害案件的發生已不是第一次了。何以在發生過類似事件之後,還會再度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教師的道德出了問題,還是學生與教師互動關係出了差錯呢? 

       然而不論這是教師本身道德操守出了問題,所以引發出來的校園醜聞,還是師生溝通互動不良所產生的差錯,這一些問題都不是真正的重要焦點,然而這並非對事件的真相不予以理會,而是這些問題都已經是事件發生後,才會被人們所關注的地方。不過人們對於事件未發生之時,所需要關注的事物卻相應忽略了,而那個必須被人們所重視的是-校園安全與性別尊重。這兩議題,才是應該首先被重視與探討的方向,校園的安全意味著學童的自身安全問題,而性別的尊重則是顯示著性別認知觀念的認同問題。 

        不過顯然這兩議題從未被學校與社會所關注,然而這並非指稱學校與社會對此毫不理睬,而是學校與社會對此的關切態度僅止於事發之時,這是否意味著「未有事發」則一切安然無慮呢?想必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學校與社會對於此議題的探究與解決方案,永遠是「不完整」的。因為他們總是只做到宣導與初步實施,然而這些議題並不是僅以此就可以深植人心,並糾正與規範著學生的價值行為。真正必須實行的是「做中學」的方式,從實行之中學習應有的認知觀念,才是給予此議題最好的預防措施。而且比事後的責任追究與真相探索,來得更加有意義。 

 

首都轉移何處去?

        高鐵的通車,引發了一個重要議題的提出,就是南北交通劇便利後,台灣政治中樞的轉移與否問題。暫且不論高鐵可為未來社會帶來的未知影響,以及高鐵的實際經濟效益高低,不過就目前狀況得知,高鐵確實達到了以縮短南北交通距離的功效,使得原先只能依靠航空便利性進行的事務,現在更多了另一項選擇。不過這能夠成為促使首都轉移的首要考量因素嗎?假使可以,首都的轉移是具可行性,切確的轉移地點並不重要,重要且需要關切的是以何種考量作為選擇依據。

        然而該以何種依據作為選擇考量?目前仍是眾說紛紜的情況。現階段的考量因素:是著重政治經濟的分離考量?還是著重彌補南北差距的均衡考量?抑或是著重於作為戰略軍事重地的考量?然而不論以上述何者為考量依據,首都地點的轉移都無法使各方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原因在於,以政經分離考量而言,政經的分離將有利於減低兩者間相互影響,以及風險分攤的好處;以彌補南北差距考量而言,可帶動南北互動交流的頻繁,以減低南北的差距,促使台灣整體的均衡發展;以戰略軍事考量而言,建立多元分化的政治軍事中樞,以避免成為明顯戰略攻擊位置,造成癱瘓全島的致命要害。 

雖然在此三種考量方式之下,各方說法都是有其一定道理。不過遷都作為一重要國家大事,是無法單就單一考量作為選擇依據。因為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此三種政治經濟、區域發展和軍事戰略的考量,都是包含在國家的管轄範圍之內。所以適切的方式,是綜合各方的考量因素擬定相關策略,才是妥當的選擇依據。而非專注於首都地點是分布在藍綠政黨板塊的何處?也不是因為執政黨的片面好惡,而決定了首都地點的「絕對位置」。 

 

何者才是『不成熟』的國家!

怎樣的觀光手冊會引人爭議呢?又何以會牽連到台灣、中國大陸與西藏呢?難道是內容涉及強烈的主觀意識色彩,還是用字遣詞不當,所造成的笑話與誤會。日前法國印行一本觀光推廣手冊,內容提及避談台灣、西藏獨立與六四天安門的相關話題,以及宣揚「待客之道」。這樣的觀光手冊,顯然是對亞洲局勢與情況的無知表現,為了推廣觀光旅遊,不惜牽涉到他國的政治價值判斷,是十分不明智之舉。 

而且為了吸引和討好中國大陸的觀光旅客,刻意提及敏感的政治爭議話題,這根本就是矯揉造作。這與美方為了討好中國大陸,而逼迫我方不得有違背中方所提出的相關協定,與此有什麼差別呢?企圖介入他國政治運作的自由,來滿足於己方國家之私利,是何以惡劣之事!儘管刻意避開政治爭議話題,是為求避免不必要的紛爭,然而法方所使用的方式,卻是十分愚昧無知的做法。因為他不僅忽視了這個政治事實的存在,也無形中支持了中方在處理此政治議題的態度。 

 更何況,法方所謂的中國式「待客之道」,盡量配合中國旅客的習慣與需求,以避免犯了大忌,例如:安排房間時避開與「死」諧音的四號,以及晚間應酬務必準時出席。這或許的確是華人常有的習慣與忌諱,然而卻也顯示出西方對於華人世界的不了解,不去深入了解華人文化,卻只針對表層事物作探究,在此並無法真實貼切華人旅客的心。只會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更加顯示出西方對於東方的虛心假意與逢迎心態,虧法方還是列為文明進步的國家之一,且強力拒絕膚淺文化的產生,竟然也踏上與美國相同的步調。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