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枷鎖探討子女教養問題

林淑真

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

 

「愛你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享受他們盡可能的教導他們你所有的知識。

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也不能毀滅他們。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教養的迷思】茱蒂.哈里斯(引自簡宛,1991)

 

前言

  自從自己有了小孩之後才開始學做父母」,我想這可能是現代父母親的一個真實寫照吧!我和多數的父母親一樣,在小孩誕生後才意識到自己是個「人母」,有一個幼小的生命正無時無刻依賴著自己,自己從未有如此深刻的感覺,體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是如此「重要」,如此的「被需要」。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而接踵而來的責任感也日復一日逐漸加深,除了生養孩子之外「教養」孩子對現今的父母而言責任更是重大,尤其是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新人類,處在社會發展快速、文化衝擊複雜的年代,孩子變得古靈精怪,而父母卻成了永遠在後面疲於奔命的追逐者;儘管如此,身為現代的父母親,我們仍應在管教子女這方面多加努力學習,否則當孩子成為與父母平行前進的陌生人,走偏了方向,父母可能要付出許多代價還不一定能喚回迷途的孩子。

 

壹、現代親子關係

一、現代父母親的角色

平等與尊重

  在學校經常會聽到學生家長抱怨孩子不願與父母親交談,就連最基本的報告學校生活情形孩子都不願意,日子久了父母親也就越來越無法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導致父母與孩子間的代溝越來越深。事實上,也可能是由於父母親根本沒有真正花時間,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或是根本沒有機會讓孩子好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身為父母若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當孩子逐漸長大,就會養成了對父母三緘其口,凡事只願意對朋友、網友、電腦訴說的情況。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訴說的機會,適時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分享;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取代傳統的威權面貌及身段,利用親切愉快的語氣談話,與孩子建立雙向溝通管道,我想,即使是一個三歲的幼兒,也能感受到父母這番用心。

尊重並接受孩子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的指紋、容貌、、、以及其他的生理、心理構造是相同的,即使是雙生子也會有些許的不同。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部獨特的生命發展史,每個孩子的獨特生命型態是打從娘胎開始就已形成,即使是同父母親的兄弟姊妹也不因環境相同、其他外在因素相同就造就出相同個性的兩個個體。既然如此,在這一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就顯得相當關鍵及重要。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幫助他、鼓勵他發展他的獨特性;而父母既不能阻止孩子的發展也不能將孩子納入自己所期望的生命型態中,就像是將孩子套上狗鏈一般,使他成為拘束受壓抑的悲劇性人物,在現今社會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例子,不少最後以悲劇收場。如果父母放棄照自己理想形象去形塑孩子,孩子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何種的教養態度及教養方法?才能讓孩子在人生中盡情的為自己的生命譜出一道道不同的色彩?

機會教育

   一群母親在公園裡陪伴孩子玩耍,忽然發現旁邊有個坑洞,試想,母親們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坑洞?還是限制孩子不准去接近,避免摔進洞裡。一般中國的母親(包括我自己)通常會限制孩子不准接近坑洞,而外國的母親則會警告孩子,並不會限制孩子道坑洞旁看個究竟。萬一摔跤了,他們認為,我已經警告過你了,你不小心,就要自己承擔後果。孩子從自我的經驗中所得到的教訓是較深刻難忘的,但如果是要付出慘痛代價(因而發生危險)而得到一個教訓,太划不來了!父母親應視事情的輕重,依孩子的個性予以適當的輔導。

   機會教育在孩子身上是可以隨時發生的。我們經常會限制孩子不可以做一些危險的事,但是好奇心的驅使通常會勝過我們的諄諄規勸 ,孩子若不聽話,就會自嚐苦頭。

   有些邏輯性的因果關係概念,父母必須堅定自己的態度和準則,孩子才不會亂了方寸。例如:你跟孩子說畫畫時一定要畫在紙上,但他卻畫了滿牆、滿地,這時父母的責罵都於事無補,孩子必須自己去收拾殘局,我們應教孩子懂得如何去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而不是由父母去收拾殘局,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到經驗(簡宛,1991)。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快樂長大,但也必須讓孩子身心都得到平衡的發展。機會教育再孩子童年時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父母親若過於寵愛縱容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長大再來糾正就為時已晚了。

二、父母眼中的兒女

記得小時候,只要受到父母或師長的冤枉就覺得自己好委屈,而且暗自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記得小時後不好感受,並且絕不用成人的角度去評斷是非對錯。現在自己已經是個母親,卻常不自覺用成人的眼光及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大部分的父母是很容易忘記自己童年時的經驗,常會以過去的一切榮耀來與自己的孩子做對照比較,或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託付在子女身上,往往將養育兒女這件事變得既沉重又有壓力。父母親若能以更輕鬆的態度去接納孩子的長處及短處,不論在心情上或親子關係上會較為緩和親近。無論如何不要將大人的枷鎖套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父母親的影子,讓他們自由的享受童年時光,因為孩子的童年一輩子只有一次。

三、兒女眼中的好父母

   每個人對好父母的定義及要求都不相同,不過大體上都希望父母能向朋友般,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意見,能真正全心全意的愛他們。孩子的心思是很細密的,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可以洞察出父母親的心態,孩子的感覺是敏銳的,他可以感覺出父母親心中的喜樂、憂傷,所以千萬不可以小看自己的孩子。筆者曾對三、四、五年級的孩子做過簡單調查,要他們寫出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有些孩子不單只是寫出好父母的條件,有些孩子還會寫出對父母親的感謝及期許(指父母婚姻、身體、工作狀況)。孩子自然無拘束的心語正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容忽視。以下就是摘錄的片段。

   很疼我、愛我不會兇我的爸、媽,每天有很長的時間陪我做功課,陪我做任何事情,不要常常三更半夜才回家。小君    10歲

   我喜歡爸媽可以放下身邊的事情,專心的陪我讀書、玩、運動。小潔 9歲

   我理想的父母親是可以欣賞我的一切,認真的聽我講話,看到我時他們都是很開心的 。阿呈 11歲

   我的父母常打我,所以我認為好父母是不要常生氣、不要常打人,和我說話的口氣可以好一些。阿志 10歲

   我期望的好父母是不要將工作放第一位,不要常出遠門工作而將我們丟在家裡,多點時間陪我們,帶我們到戶外走走。 小思 12歲 

 

貳、管教方式的比較

一、 傳統與現代管教方式

傳統管教方式

   很多人認為現代兒童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大人工作繁忙、角色扮演複雜、情緒不穩定或沒有以身作則、道德標準降低、缺乏社會價值觀所造成。有句俗諺:小孩子有耳無嘴,以前的小孩是不准做大人的事,甚至只有乖乖聽話的份,不可以發問或者有其他意見,就溝通的角度來看,只勉強算是單向溝通,因此很難叫孩子信服。很多父母 對教養孩子都有著相同困擾,不知道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其最大原因是以前傳統的管教方式已不適用於現今的孩子身上,而我們又還沒找到一個較適合的替代方案,來代替傳統的教養方法。

西方的管教方式

   觀察今日西方的教育方式大多強調自由、民主、開放。

   隨著社會民主意識的逐漸抬頭,造成現代的社會結構、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的大幅改變。人類逐漸意識到「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真諦,民主意識的強烈抬頭下,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狀況,也促使傳統教養孩子的方式遭到唾棄。舊時代專衡的父權社會下,父親可以支配全家包括他的妻子及孩子,如今這種情況已不復見,父親失去控制妻子、掌控孩子的權利,取而代之的是婦女與小孩爭取平等生存權。

   其實,許多大人還是很懷疑小孩子也有平等權力。平等並不意味著「相同」,而是撇開所有的差異性,每個人都有相等的尊嚴及人格。我們常會認為自己居於孩子之上,這是傳統觀念的遺毒(張惠卿譯,1992)。

   自由的另一層面就是責任感,孩子民主式的管教下享有完全的自由,但是孩子不會去考慮沒有秩序便沒有自由的觀念,因此父母親適當對孩子的行為約束,便能防止變本加厲的無限度自由。

   為了幫助我們的孩子,使我們的管教更能達到效果,我們必須揚棄過去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的管教方式 ,需激勵孩子 自願選擇合理的自由來替代過去的方式。

 

叁、管教的藝術

   適當的管教是愛孩子的具體表現,因為愛他,才會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從父母的經驗中學習自我判斷的能力;而父母的態度應是讓孩子主動去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去改進,而不是扮演著耳提面命的糾察隊,父母愛的指引,正可成為孩子 行為參考的指標和借鏡。

合理的要求

   為人父母經常會因為孩子不聽話或不順著大人的期望,而生氣,氣急敗壞之餘進而對孩子做出於理的要求,一心一意只想掌控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常會引發親子之間的權力爭執,孩子與大人之間也會因此而建樹立起對立的城牆,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尊重孩子就應對他做出合理的要求,大人的絕對威權時代早已過去,現在的孩子勇於挑戰威權,反抗並擺脫大人的支配,如果我們能夠更理性以更溫暖的態度對孩子做出合理必要的要求,這樣便能省卻一些對立過程與衝突。

父母親應堅定立場

   我們常讓孩子自由做選擇的機會,以便用來教導孩子學習做明智的抉擇,相對的也應給他們犯錯的機會,孩子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是非對錯。父母親貫徹自己與子女所訂下的行為範疇及行為規範並確實遵守,就能使孩子從其中得到安全感。如果我們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是非常隨便,而且沒有一定的準則,朝三暮四,孩子沒有規則可遵循,就會產生不確定、不安全感。而我們的管教當然就達不到所要的效果;相反的,若是父母親堅定立場、態度堅決、賞罰分明,孩子會有一定的遵循方向,較有安全感。他自然而然就會遵循行為紀律,糾正自己的偏差行為。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絕對不要幫他完成」

   父母親插手幫忙孩子做他能夠完成的事是非常不智的,無疑的是直接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一方面賣弄我們的能力及經驗,另一方面則表示我們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親的心態必須重新調整,因為大人小小的幫忙可能致使孩子的自信心喪失,無法肯定自我及自主的能力。

   從小,我們就必須多鼓勵孩子,多嚐試做身邊的事情,盡可能讓他去做,而父母只須從旁輔導、協助、提醒、鼓勵。要記得,父母過多的保護和照顧都會抹殺孩子學習的機會。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真正實力,或是予以過高的要求造成壓迫感,信任他並尊重他,讓孩子獨立的完成工作,並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陳竹華譯,1991)

聆聽

   為人父母者都有應該有經驗,就是由嬰兒的哭中去判別嬰兒的需求,孩子長大後父母應該更能從孩子的話語中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但事實並不然,我們正逐漸喪失這種能力。我們常會自以為非常了解孩子的意思而不用「心」去聽孩子說話,或自顧自的忙著自己的事情而隨便敷衍孩子的談話,或者只顧著發表長篇大論,而不知孩子說些甚麼。其實孩子的洞察力很強,有時很能掌握情況,他們的意見通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有一次我急著出門,匆忙之間卻找不到鑰匙,正慌忙不知所措時,在旁邊等待與我一同出門的二歲女兒,忽然開口告訴我,媽媽鑰匙在那裡,急得焦頭爛額的我彷彿遇見一道署光,直覺不可思議。

   我們必須花時間去了解孩子話裡的涵義,如果孩子對著你大喊「我恨你」時,其涵義或許不是字面上的直接意思,也許是想表達「如果不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寧願不要。」孩子話裡的真實含意是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心力用「心」去聆聽 ,我們必須找回洞悉孩子話語的能力,多聽一分鐘,就可以避免迎合孩子的錯誤目的。

對抗電視及電腦

   電視及電腦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雖然替我們的生活帶來許便利性,卻也成為健康的一大殺手。電視電腦都曾為家庭帶來很多問題。孩子為了選擇電視節目、玩電腦遊戲而發生爭吵,父母則擔心不良的電視節目及網路遊戲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一家人成天守著電視,減少了家人互動溝通的機會。甚至改變用餐習慣,邊吃飯邊看電視,有鑑於電視電腦帶來的問題,父母於是立下許多規則,而親子間的爭執也就由此而起。

   電視、電腦的存在是既定事實,因此我們應設法解決因而產生的問題,而不是一昧的禁止。這是全家人的共同問題,應由全家人一起共同討論,並和孩子達成某種程度的默契和信任關係,之後父母就必須絕對堅持施行約定-行動制止,而不是口頭說說罷了。

   如果父母親能更用心提供孩子饒富趣味有意義的娛樂,他們自然而然會離開平淡無奇的電視、電腦面前(陳仁華譯,1991)。

合理的疏導情緒

   父母親常自我檢討,對自己子女的管教是否過於放縱、太嚴苛、太自由或太嚴格,如何拿捏到恰到好處的地步,是需要常常自我反省,自我思索。若是在孩子幼小時就能建立明顯的原則,合理的要求孩子約束自我,並養成自尊尊人的態度,到了青少年時期,雖有反抗的情緒出現,等情緒發洩完後,親子之間關係仍維持完好,不至於造成任何隔閡及嫌隙。(簡宛,1991)

   反抗及頂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父母親不必因孩子的一時情緒發洩而跟著意氣用事,當然也不必繼續放縱孩子得情緒化。每個人都可以有情緒反應,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情緒化,父母親在此時的最大職責便是引導孩子的情緒項理性面發展,而不是將自己也陷入這情緒化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肆:結論

   在過去那一個物資匱乏的時代裡,父母親為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每天早出晚歸,根本無心、無暇,去重視孩子的教養問題;在當時的年代中,兒童所面對的刺激與挑戰確實比現今少很多;而今日的兒童不同,孩子提早面對社會競爭現象,而他們所面臨的社會現象、人際關係、課業壓力、生存的挑戰都比過去要複雜上幾百幾千倍,若不具充分完備能力的孩子則優先在人生戰場遭到淘汰,因此父母親的協助及管教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

   教養孩子是需要相當大的愛心與耐心,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親也應與孩子同步成長,藉由教學相長的互動機會,不但助於觀念的溝通,進而增進親子感情、改善親子關係,但千萬不要加進自己的期許在孩子身上,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附屬於父母,不是父母親第二春的延續。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說:「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個童年。」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分享孩子成長的樂趣,同時也重溫自己的童年記憶,因此每個父母都應儘可能的促使孩子有愉快充實的童年及健全的人格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真正成為過家未來的棟樑,社會頂尖的中間份子,我想,這應是全天下父母教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吧!

 

參考文獻

陳竹華(譯) (1991)。Dr. F Dodson著。怎樣做父母(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仁華(譯) (1991)。Michael Schulman & Eva Mekler合著。如何教養出道德小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惠卿(譯) (1992)。Rudolf Dreikurs著。面對孩子就是挑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宛(1991)他們只有一個童年。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