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理論看單親的親職壓力

蘇玲媛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ㄧ、前言

    這世界上沒有理想的家庭,每個人,每一個家庭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問題,我們大家都想要生活在一個被父母親的愛所擁抱的家庭,但是不幸的,隨著社會變遷,非典型的家庭逐漸增多,單親家庭就是其中一種,它將帶給家人痛苦。

    單親家庭不管是因為離婚、喪偶或未婚生子,都將對大人和小孩造成傷害,在父兼母職或母兼父職的壓力下,又要面對經濟壓力及教養子女的問題,適度的尋求社會支援有其必要性。

    部分單親家長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已經沒有心力去管教、照顧孩子,而使得孩子的行為發生偏差。在家庭、工作難兩全的情況下,也有單親家長捨工作就家庭,生活只求溫飽,把教育孩子擺在第一位。許多父母都不是天生就具備教養孩子的能力,更何況少了另一半支持的單親父母,而親職教育正是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位好父母,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二、生態理論分析親職壓力

    Broufenbrenner提出生態系統理論,特別強調多重環境對人類行為發展的影響,人生活於生態之中,無不受到環境與所處家庭、社會互動、政治與文化的影響,並依人與環境間的空間與社會距離,將環境分為四個系統,以下就單親父母的親職壓力作分析:

 

(一)小系統

    直接與單親父(母)有關的人、事、物,且在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持久的角色與關係。小系統影響著單親父(母),單親父(母)也影響著小系統,彼此相互影響著。例如:家人、朋友、子女、同事、工作場所、鄰里、單親家庭互助團體、單親家庭諮詢中心。

    單親家庭所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兒女教養問題及經濟困難。在單親家庭中,由於一方角色的缺席,會造成另一方「角色負荷過重」或多重角色的壓力,根據研究,單親父母承受很大的壓力,與他們照顧子女程度縮減有關,而單親家長在工作與照顧子女中來回穿梭,經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之下,容易產生無助與無力感,和子女的溝通就容易產生衝突。低收入和不穩定收入的父母經驗更多的感情壓力並視他們自己為較無效的父母(McBride,2002)。單親家長經過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中仍有許多家事要操煩,便缺乏時間照顧孩子的功課、陪伴孩子,使得孩子回到家中只是看電視、玩耍,失去家庭教育的功能。許多孩子年幼時期頑皮好動,當單親家長面臨過多壓力而情緒不穩定時,容易出現對孩子的打罵,甚至將各種壓力(情緒壓力、工作壓力、婚姻問題壓力、教養壓力)所帶出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及性格上的扭曲。   

    單親父母因獨立照顧孩子,常因孩子的需要無法全心全力工作,以致中斷年資或僅能擔任兼職工作,使所得更低,家境一直停留在貧窮中無法突破。貧困對家庭造成有害的影響, 不僅會有和收入相關的問題, 也能引起心理痛苦, 使父母形成消極的個人觀點,以及妨礙孩子的社會、情感和智力發展(McBride,2002)。大部分的單親家庭之所以經濟狀況欠佳,主要乃是因為須獨立負擔家庭的開銷、依賴人口太多、心有旁騖無法專心或全時工作、教育訓練不足、年齡或職業技能不符就業市場所需以及經濟的來源不穩定等因素所致。

    單親家庭形成後,家庭成員的角色行為及家庭外的社會關係將產生變化。父親必須「父兼母職」或母親必須「母兼父職」,並且由於單親父母的忙碌與分身乏術,年幼的子女可能被迫「提早成熟」必須開始自我照顧,而年長的兄姐甚或必須要「兼代家長」管束照料年幼的弟妹。

    單親家庭,由於家庭結構與成員關係的改變,彼此間的心理及社會支持便會產生變化。單親家庭主要的往來對象為父母、朋友及同事。當有經濟及子女管教問題時,以求助父母、親戚為主;有心理、情緒、法律、社會關係或就業需要時,以求助朋友為主。

 

(二)中間系統

    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或小系統間的關係,兩個情境中有更強和更互補的聯結,將產生更有利的中間系統,對單親父(母)的影響更大,好的聯結可以提供單親父(母)更多的支持,形成其他更多的聯結;如果兩個小系統在價值觀上產生衝突,會造成單親父(母)的壓力。例如:對於單親父母來說,中間系統有學校與家庭的關係、家庭與社區的關係、家庭和社會機構的關係等。

 社會支持的不足,是單親家庭常遭受到的壓力之一。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成員所得到的資訊、指導、心理的、物質的和身體的資源;因為社會支持高,父母親會覺得情況比較好一點,也會覺得家庭功能提升,家庭成員的互動也會增加,這對孩子的行為和發展也有正面的效用(Duis1997)。單親家庭需要的社會支持包括:家務協助、情緒支援、社會交往、經濟資助、子女教養知識以及心理的親密感等層面,適切有效的社會支持直接影響單親家庭功能的運作。失當的社會支持,有時會讓單親家長或子女覺得受到傷害,或者認為受到了干擾,有些則形成過度依賴的問題。

    學校是次於家庭對人格影響最大的團體,單親媽媽會擔心學校老師是否會差別待遇,將單親家庭的孩子標籤化,也缺少時間或意願與學校老師溝通。高度的支持性親職減緩了家庭逆境對後來行為問題的影響。在連結積極且支持的親職與兒童的學校適應時,含有直接的(主要的效果)與間接的(逆境的調節)作用(Pettit,2001)。所謂家庭逆境是指低社經地位,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以及家庭壓力。孩子的不適應和無效的親職是經歷逆境家庭的共同現象(Pettit,2001)。老師是父母之外另一個和孩子相處親密的成人。當老師知道單親孩子的家庭背景,老師可以在課堂之中幫助孩子,並且以各種方式提供資訊和支持性的指引給父母:

1.減輕對孩子的要求

    老師要特別注意課堂上所提的要求,如:要求有壓力的單親父母「明天帶一包黏土」或「帶一種水果」到學校,可能在時間和預算上都會對其形成一種新的壓力。

2.告知父母可利用的資源

    老師可以告知父母一些能夠在壓力時期幫助家庭的社會資源,如:單親家庭諮詢協會。另外也可以提供父母可以幫助家庭解決嚴重經濟的機構,如:家扶中心、慈濟或社福單位。

 

(三)外系統

    外系統是由個體外圍體制所構成,包括社會經濟現況、傳播媒體、法律服務、政策制定等,個體居於其中,雖非主導的角色,但此系統卻間接影響個體的適應。單親父母不會對外系統直接參與運作,卻會被外系統的任何決策所影響。

    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找工作都已經很難了,如果遇到工廠經營不善,公司倒閉,單親父母就必須面臨失業的窘境,經濟壓力隨之而來。

    根據現有福利政策或措施,可以發現,在經濟支持上,僅「社會救助法」及「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依據社會救助府政府可依其實際需要提供生活扶助、醫療補助、急難救助(社會救助另提供災害救助)等,然而,單親家庭首先必須符合低收入戶門檻,方能得到經濟扶助,同時對於十八歲以下之依賴人口,僅六歲以下兒童得申請中低收入育兒補助此門檻下。然而中低收入戶要件及救助標準為:家庭總收入按全家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之作低生活費用標準二.五倍,且未超過台灣地區每人每月消費支出一點五倍,依據研究,單親戶的經濟弱勢與困境並不盡然是因為所得偏低,但卻容易淪於貧窮邊緣成為「所得邊緣戶」。

    就從受助者的向度思考,單親父母的求助動機亦是值得注意的。單親父母對使用福利往往會有矛盾的情緒,一方面使用福利對其個人或家庭而言是一種恥辱,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依賴福利之協助。尤其中國人好面子的傳統,更是一種難堪。其實許多的單親家庭對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措施並不清楚,因此常導致空有社會福利措施,卻無法幫助真正需要的單親家庭。

    整體而言,我國社會政策對單親家庭的介入還停留在一種保守、非普及性及非預防性的觀點。尚未能以積極性、全面性的保護與預防的觀點對單親家庭進行政策性的歸劃,可見其所制定的政策內容和單親家庭的所需有一段距離,未能掌握到實質的協助工作,較難提供整體的協助。當父母沒有工作收入,只收到政府幫助時,家庭環境刺激較少,孩子認知行為將更貧乏(McBride,2002)。

 

(四)大系統

    大系統包括廣泛層面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價值等,單親父母的感受深受本身價值信念、家庭系統內的互動與家庭系統外的互動壓力影響,尤其是來自大系統之文化價值觀、社會期待與理想親職的壓迫力量甚鉅。

    過去由於受對單親家庭刻板印象的影響,有些人錯誤的以為單親家庭必是問題家庭。受害文化迷思下的單親家長難以擺脫過去,故常有自卑與自我封閉的心態,嚴重影響重建新生活的步伐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人際關係,對於親子關係和子女的發展有不利的結果。當單親家長遭遇困難卻羞怯於請求協助,常使其所面對的心理、生活或子女教養壓力無法獲得適當即時的解決,以致問題惡化,影響家庭功能和親子關係發展。

    由於偏差負面刻板印象的影響,單親家長承受社會許多的誤解、壓力以及不必要的同情悲憫。單親家庭子女,也常因而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傷害,導致心理及人格發展過於早熟世故或憤世嫉俗,致令單親家長產生子女教養上的困擾。

 

三、單親家庭如何教養子女

(一)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單親家庭經濟易陷入困境,常令單親家長感到壓力沮喪,有些甚至想自殺,除影響單親家長的情緒之外,也因單親父母超時超量工作心力交瘁,影響親子照顧及互動的機會,對於親子教養產生負面的影響。經濟的困難也導致單親家庭的生活品質降低、缺乏文化刺激、學費困窘、學習資源不足以及可能產生自卑的心理等直接或間接影響親子教養行為及成效的不利因素。

 

(二)訓練子女共同分擔家務

多數單親家長除了忙於工作之外,常由於必須獨自處理煩瑣的家務工作,因此常感疲於奔命,一方面容易造成自身情緒的煩躁不安,產生親子衝突,另一方面也因此無法提供良好的家庭機能,而影響子女生活上的照顧。

單親家長要以適當之態度與方法,讓子女瞭解單親家庭生活的辛苦之處,需要全家成員共同面對與承擔,透過與單親子女充分的溝通,視子女的年齡、可負擔的能力條件等因素,共同協商家務之分擔,不但可以減輕單親家長獨自處理家務的壓力,也可以使單親子女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其人格的發展更成熟,全家能更具向心力。

 

(三)單親家長本身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

單親家長要以平常心、健康的態度,面對單親事件及單親家庭生活。用積極的心態,追求自我成長,勿與朋友疏遠,努力的走出心靈的陰霾,做好自身情緒管理,才能在單親子女的教養過程中,產生正面的影響力量。

 

四、單親家庭的支持服務方案

    單親家庭及子女教育的困境,不能由單親父母單獨面對,學校及社會應發展單親家庭支持服務方案,協助單親父母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父母在孩子或是父母部分能知覺『潛在危機』的存在,將使得父母抱持較積極的態度去參與支持性方案(McCurdy,2001)。當計畫符合家長或小孩子特殊的需求時,他們會非常願意參與,因此計畫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創造性及彈性才能達到此需求McCurdy,2001。失能家庭中的成員對資訊、教育有極高的需求。他們需要被直接告知政策,特別要確認方案適當的被提供(KleiBerry,1995)。單親家庭支持服務方案可以包括:

1.社區照顧支持網路:學校、戶政、警政以及社福機構,透過合作及資訊的運用,加強社區互助意識的建立,使一般家庭對於需要或尋求協助的單親家庭及其子女,能夠提供立即以及必要的社區協助,避免其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2.預防性的外展服務:部分單親家庭的子女由於缺乏家庭的關注以及適應問題的影響,常會有涉足不當場所或從事冒險性、成癮性等犯罪之虞的行為,與其事後亡羊補牢,不如事先進行預防性的單親家庭外展服務,結合學校、社團、社區以及政府資源,提供各種有關學習困擾、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生涯知能以及法律教育的資源服務,幫助單親家庭及其子女降低發生不幸事件的可能。

3.整合型的服務措施:以個案服務為基礎,整合學校、社區以及社會資源,以單親家庭或子女本身為核心,因其特殊之需求或問題,擬訂及提供相關心理支持、健康諮詢、家庭財務規劃、就業輔導以及轉介服務等整合型的服務措施。

4.消弭社會偏見作法:透過教育、宣傳以及社區活動,袪除社會中對於單親家庭及其子女的偏見或標籤,並落實社福措施以及法令中對於單親家庭及子女之權益。

 

五、結語

    由於社會的變遷,單親家庭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而單親家長所面對的壓力與困境,更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社會應屏除成見,給予單親家庭更多的支持與鼓勵,陪他們一起走過傷痛。政府的介入協助 有助於父母的工作穩定性, 心裡的舒適, 並對親職工推展及孩子有所貢獻(McBride,2002)。

    而單親家庭中受害最深的應該是單親兒童,學校和家庭是單親兒童最主要的生活場所,父母和老師有責任對這些孩子付出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使孩子適應這樣的家庭環境,健康快樂的成長。

    每個單親家庭的開始,都帶給父母極大的壓力,不管是經濟或教養子女上面,唯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勇敢面對未來的生活,適時向朋友及社會求助,單親家庭一樣會有美好的生活及未來。

 

參考書目

郭靜晃,邱書璇譯(2000)。親職教育。台北:揚智。

吳秀敏(2003)。離婚家庭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

蔡榮志(2002)。從教現場看單親家庭學生輔導之反思。嘉縣國教,  3855-57

陳德興(2000)。單親家庭的困境與因應。教師之友,411期,70-74

劉明秋(1999)。單親兒童之問題分析與輔導對策。輔導季刊,354期,43-53

李有村(1998)。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測驗與輔導,15147-49

Duis, S. S., Summers, M..1997.Parent versus child stress in diverse family type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71,53-73.

KleiBerry, J.O.1995 Families and deinstitutionalization: an application of Bronfenbrenner’s social ecology model.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 P.379-383.

McBride, M. V., Brody, G.. H., Brown, A., Wisenbaker, J., Cutrona, C. E., Simons, R. L.2002.Linking Employment Status, Mater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Attributions About Poverty in Families Receiving Government Assistance. Family Relations, 512, p112-121.

McCurdy, K., Daro, D.2001.Parent Involvement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 Integrated Theory. Family Relations,502,113-121.

Pettit, G.. S., Bates, J. E., Dodge, K. A.1997.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85,908-92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