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職業院校教育課程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林坤燕

彰師工業教育系技職行政管理所   

 

 

壹、前言

    為因應時代潮流,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需更具前瞻性與彈性。長期以來課程發展為採中央集權方式,為符合現代需要與環境變遷,學校課程更應呈現自由化,民主化與彈性需求。新課程強調「統整」、「學校本位」、「協同教學」、「彈性課程」等概念,目前也已漸漸實踐中。技職教育早期是為配合經濟建設發展而設立,以培育實用性技術人力為其目標,學習內容主要為技能訓練導向,培育出來的人才可直接投入就業市場,是一種計畫性教育、終結性教育與普通教育並行的教育理念(教育部,2006)。

另則,技職教育若能輔以學校本位的精神,規劃以學校本位為發展特色的基礎課程設計,強調實務操作能力,將更能符合學校師生及社會的期望,實踐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的理想。以下僅就技職院校之課程現況,技職院校如何走向學校本位及實務性課程,技職院校課程發展的趨勢及建議,分別提出探討與說明,希望對目前的技職院校教育課程方面能有所助益。

 

貳、技職院校之課程現況

技職院校目前可分為一、職業學校、二、專科學校課程、三、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等三大部份。而一、職業學校又可區分為:

1、傳統高職部份:1993年,教育部以各類課程標準修訂的共同基準,修正完成高職課程架構,部定一般科目為65-81學分,專業科目為41-57學分,校定必選修科目為24-56學分及其他科目學分,總共150學分。87學年度陸續公布各科目的課程標準,89學年度實施,首度讓學校自定科目學分,是課程改革的一大創舉。目前在教育部網站有高職各羣科的應修及必修的學分數,讓各校自行修訂科目學分,更加符合學校本位課程的概念。

2、在綜合高中部份:課程方面主要為高一統整、高二試探、高三分化的原則,同時提供學術導向、職業導向、綜合導向等課程,以輔導學生適性選課。

3、在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方面:大體與高職正規班相同,另有20%的彈性課程,以講授職業道德、服務精神等的『行業服課程』。

4、在實用技能班方面:課程主要以技能實習為主,學科理論為輔。採年段方式做課程設計,可在就業後視情形再恢復學習。課程特徵方面主要為兼顧學生就業與進修的需求,配合學年學分制的推行,簡化教學目標,及增加活動科目節數,簡化課程結構,將課程做縱向與横向的連貫與統整,研訂兼顧人文素養、民族意識等等的一般科目,並賦予各校更大的辦學空間。

 

二、在專科學校課程方面,二專的共同科目學分數為16學分,專業基礎及核心科目為16學分,校訂科目為48學分,總學分數至少應修80學分。在五專課程方面,共同科目學分數為74學分,專業基礎及核心科目為39學分,校訂科目為107學分,總學分數至少應修220學分(教育部,2006)。其課程特徵方面為減低學生負擔,目前已降低應修學分數,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的課程模式,並增加課程的彈性及實務實作課程,以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在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課程現況方面,群核心共同必修為20學分,群核心專業必修為19學分,非群核心科目為89學分(必、選修),二技畢業總學分為72~82學分,四技畢業總學分為128學分(教育部,2006),僅供學校參考,各校保有修改課程的空間。而科技大學的課程主依大學法規定,各校依課程委員會來修訂。課程特徵方面,只規定共同、專業核心科目及各科目的課程概要,並且注重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培育。

教育部在2005年修訂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時,決定採用群集職業教育課程,其目的是希望學生能習得較廣泛的基礎行業知識和技能,以增加其就業彈性及轉業的能力,並適合技術改變的新需要。而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的模式可單位行業型課程模式、能力本位型課程模式、職業群集課程模式等三種。各校仍可考量自身的需要與條件,斟酌選擇在學校實施。

 

參、未來教育之改革-技職院校走向學校本位及實務性課程

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指出,過去政府對學校各種管制措施太多,以致學校缺乏自主空間,無法有效發揮學校特色。因此提出「以學校為中心」的經營方式之構想。技職院校若能採取以學校本位為發展特色來管理,在專業授權、鼓勵參與、重視差異、自發創造、績效責任的機制下,對於落實資源管理、激勵教師士氣、提昇學習興趣、增加教學效能方面會有明顯之進步。

所以強調彈性、多元、分權、參與、自主管理、主動創發、績效責任的學校本位教學,成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考。

技職院校若能採取符合當地學校特色來設計課程,發展成一種「參與」和「共享」的活動和過程,可以提供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案,建立學校的特色。另則,彈性課程之設計和教學自主的空間,有助於學生個別差異、社會需求、學校環境和社會趨勢,將提昇學生與學校之總體競爭力。同時也可建立各校特色,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精神。

技職教育也應強調實務操作的能力,同時推廣產學合作與學校教學資源整合,讓未來的培育人力能更符合現代產業之需求。針對學生技術能力背景,安排設計課程,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建立各校的教學特色。

 

肆、技職院校課程發展趨勢及建議

根據1999年前教育部長吳京所言,國內技職體系培養的各行各業人才占了七成。他們是中小企業的主流,也是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蹟的主要創造者。雖然整個大環境瞬息萬變,但廿一世紀必定是技職教育的世紀。

因此,就未來技職院校課程發展趨勢,筆者參考相關文獻及個人意見提出下列建議:

一、高職階段學制有實用技能班、高職學制、綜合高中、建教合作班、五專前三年等,各種班別的橫向轉銜缺乏機制。以技專校院而言,有五專、二專、四年制技術學院、二年制技術學院、四年制科技大學,在縱向的銜接上也協調不足,教育內涵與品質不免有重疊及落差之憾。所以最好能先儲備技職教育課程師資,及早規劃學者、教師及行政方面人才,及設立技職課程發展常設機構,使課程的發展能更有連貫性及建立系統化制度。

二、技職院校設置科系應配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課程教材也應適時更新,並要求實務導向,加強學校、社會及產業界更密切的互動。技職教育應強調實務、實用及實作的能力,並建立學校實務應用的教學特色。

三、在課程內容方面應力求生活化, 才能免除技職教育過於理論之弊病(王作榮、饒達欽,1995)。首先應掌握社會的脈動及確定學校發展的方向,結合現有相關科系領域的師資、設備及辦學成果,發展整合性學群,共享教學資源。亦可尋求外界的資源,推動校際間合作,發展與業界的策略聯盟,加強產學合作,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及進行有系統的模組化規劃,開設具學校特色的學程課程,培養學生獲得不同領域的學程專長。

四、由學校與產業界共同發展技術之能力標準,提倡教師也需具備產業界所需之實務能力,建立技職教育的基本學力指標,學生須經技術能力之認定,並培養業界所需的能力,以增強「就業力」為培育導向。

五、已故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提出「最後哩工作站」的概念,就是使學生「畢業即就業」的一項技職教育改造工程,即聘請專家講授職場應學習的知識、態度、技能等等,設計成電子郵件,透過網路讓學生學習,由老師從旁指導,在課程修畢後,學生透過資格檢定取得資格,作為進入職場的通行證件。讓學生參與職場學習後,將所遭遇的成品、技術上的問題或新的概念,以合作學習、專題製作方式,培養學生實務能力。

六、由產業界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學生必須參與職場學習,加強推動產、官、學等機構的夥伴關係,使技職教育體系學生在校學習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提升學習的成效。另外技職院校亦可提供業界員工進修的管道,且可進一步從事合作研究,進行產品技術的研發與諮詢服務,使理論與實務得以充分結合,達成學用合一的目標。

 

伍、結論

前教育部長楊朝祥(2001)指出,隨著傳統經濟產業受到高科技、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衝擊,技職教育如何培育「知職性」專業性技術人才,協助產業升級及轉型,並為科技產業所需的知識型專業技術人才奠基,成為技職教育新時代的新使命。

近年來社會產業結構由以往的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轉為創意密集、知識密集,及科技密集的時代。台灣因為教育的進步,促進了民主政治化、經濟自由化與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催化了經濟型態的變遷、產業結構的改變,及人力素質的提升。因此,教育的本質應該朝向多元開放、彈性自主、終身學習的教育準備。由於技職教育是培育經建人才,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在未來將面臨更嚴竣的挑戰與競爭,所以技職院校的定位須更明確,技職體系學校若失去特色,將很難與一般大學競爭。

筆者認為技職院校應要積極培育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需多加強課程及教學方法創新,以提升育才績效,並推動學生的證照制度,在教師研究部分,可以專利發明取代學術研究成果,並加強產學合作,以因應就業及升學需求。並強化技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功能,以迎合終身學習社會的需求。目前因少子化及高學歷化的趨勢,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目前高職畢業生大多數仍繼續升學,所以臺灣的技職教育如何向下紮根,向上延伸,在投入職場時並能有一定的技術水準,是值得大家深思及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林俊彥等(1999),技職校院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規劃。教育部委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專題研究計畫。

張育嘉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育嘉、黃政傑(2000),以學校課程發展評鑑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發表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長成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6-7日。

黃政傑(2000),落實實施職校新課程。載於黃政傑,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育嘉(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2-6。

楊朝祥(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的轉型與發展。1996國際職業及訓練學術研討會發表。

郭為藩(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1期。

教育部技職司(1996),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

吳清基(1994),技術及職業教育與現況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期。

吳清基(1996),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之發展與轉型。教改通訊,16期。

教育部技職司 (2006年1月2日  ), 網址:chs.chvs.hcc.edu.tw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