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語言發展看國小鄉土語言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黃湄雅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語言是人類所獨特擁有的,語言不但是人類表達情意、溝通的工具,更負有傳遞民族文化的重責大任,本篇試圖從兒童語言發展,看目前存在鄉土語言有關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貳、兒童語言發展理論

一、語言的發展理論:

()、環境論

         強調環境對語言獲得與學習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環境論有以下幾種:

1.模仿:社會學習理論學家班都拉提出:語言是透過觀察、模仿,學習而來的。

2.增強:行為主義學家史基納則強調強化作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鼓勵有意義的話語,並糾正錯誤的話語。(張春興)

(二)、天賦論

著名語言學家杭士基(Noam Chomsky),提出有名的語言發展理論,認為人類語言學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透過語言獲得裝置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 ,簡稱LAD),兒童很快地學會語言。但是未說明語言獲得裝置如何運作,兒童語言的獲得猶如一個

        黑箱子,無法明確地瞭解。

(三)、互動論

           僅管人類的語言發展錯綜複雜,但是兒童語言發展與年齡、心理、認知發展有著一定的關係,所以必須配合其年齡發展

   不同階段,來進行相應的培養。

         由以上的兒童語言發展理論來看,大多數學者贊成語言發展是先天的、後天的環境相互的互動,而同時學兩種語言卻並未

     造成學習阻礙反而有相輔相成的益處,印證心理學的理論具備雙語能力的小孩其認知能力可獲加速發展,促進兒童的思考能

     力。

 

參、雙語教學模式

國內學者陳美如(民85)根據黃宣範與謝國平的分類方式,配合Apple & Muysken (1987)提出以下五種雙語教學模式的規準,筆者將依此為標準,在結論有關課程的部份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transitional model)   

過渡式雙語教學是以雙語中之一為目標語,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學生母語,其目的是使學生透過母語而學到目標語,因此更能成功的投入以目標語(主流語言)為主要語言的社會中。例如很多在美國實行的美語/西班牙語雙語教育課程。該課程中,學生母語的使用僅是過渡性質,經過小學階段三、四年的雙語教學後,所有的弱勢語言可渡到以主流語言為教學語言的教學

二、「保存式」雙語教學模式(maintenance model)  

保存式雙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與過渡式雙語教學相似,在於使學生更能成功的投入以目標語(主流語言)為主要語言的社會中。但在過程裡,也盡量保存/維持學生母語的基本能力,消極的使其不至流失。其母語能力最多只靜態的被保存,而不會增長與發展。

三、「雙語教育」雙語教學模式(bilingual model)  

雙語言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其中一種是主流社會的語言,一種是弱勢族群的語言,課程設應包含母語的歷史、文化、地理。完整的雙語教育應求維持學童的自尊及對二種文化的了解。

四、「多元化」雙語教學模式(pluralistic model)   

多元化雙語教學模式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不論在主流語言或母語兩方面都能順利成長發展,對兩種文化的學習及成長亦然,從而使母語及母語文化,即使是少數族群的語文不至被融入主流語言的社會中,真正達成一個多元化社會。在這社會中,所有語文都不只是消極的被保存,而且還能積極的成長與發展,共存共榮。

五、「浸淫式」雙語教學模式(immersion model)   

淫式雙語教學首創於加拿大,後為美國部份學校所採用,該教學法指英語系學童在學校頭幾年上課全用法文,學生主要來自中等社經地位家庭,並且在家裡是以英語為母語。為何浸淫式教學獲得相當的成效?因為兒童的母語是強勢語言,整個大社會環境是以此強勢語言為主流,因此這些學校經驗使學童成為益增性雙語者(additive bilingualist)強勢語族的人精通自己的母語,也精通另外一種外語,能充份享受雙語能力帶來的正面效果-充滿信心,心胸開闊,增長智慧。  

浸淫式教學雖在加拿大獲致相當的成效,但至少須有下列各種社會、教育條件配合才行: 

1.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必須尊重學童的母語。 

2.弱勢語言必須是教學語言。  

3.學童可以使用母語(方言)與考師溝通。  

4.家長、教師必須認為學童的母語應予維持。

 

肆、結論

綜合上述,結論的部份,分為:課程方面、教學兩方面說明。先就鄉土語言的課程方面:

第一、鄉土語言課程的定位,到底是將鄉土語言當成「語文科目」還是站在尊重「多元文化」?鄉土語言課程的重點不是語文能力的培養,而是鄉土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若鄉土語言是為了達成「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的文化」,(九年一貫課程十大能力指標之),鄉土語言的課程與教學,應偏重欣賞不同文化之美與尊重其他族群。

第二、從上述雙語課程的教學模式,發現若要成功地發展兩種語言需要每日一段時間的安排,然而課程將鄉土語言納入語文領域,未來語文課程除了低年級母語、國語之外,中、高年級尚有英語,勢必排擠其他語文的課程,一週僅有一堂鄉土語言,學生練習說母語的時間很少,可能需要與其他領域統整並融入社區、鄉土教學,發展地方特色

第三、鄉土語言設置於語文領域來看,勢必涉及拼音、讀字、書寫等問題,目前拼音未統一,各地鄉土語言腔調、讀音也不同,增加編寫鄉土語言教材的困難,並使得大家無所適從。

第四、文化認同的問題。鄉土語言/鄉土教學的方面,以臺灣目前的鄉土語言/鄉土教學的情況看來,理想是「多元化」雙語教學模式,但實際上接近「保存式」雙語教學模式,靜態的保存鄉土語言,上課使用母語機會少之又少,多數時間仍說國語,可以鼓勵家長在家和小朋友多說方言,一方面練習母語,另一方面增進文化認同。

有關鄉土語言/鄉土教學的教學方面:

第一、選擇生活、易懂的教材內容。鄉土語言的教材選擇,最好是教材的編排符合兒童語言的發展,而教材的內容能與生活連結,考慮到前面所討論的語言發展理論,更希望教材設計提供學生機會認識家鄉的地理、歷史和風俗,學習相關生活用語,重視鄉土語言和鄉土教學相互配合,在生活中的情境下發展語言的能力。

第二、營造溫暖、安全的學習氣氛。從兒童學習語言發展理論來看,如何將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的情境可能比文法規則的學習,對兒童來說更重要,因此營造一個可使用鄉土語言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然而然運用鄉土語言,最好鄉土語言課程能走入社區,透過實際參與各項祭祀、慶典等活動,瞭解自己並學會欣賞不同文化與尊重其他族群。

第三、設計活潑、趣味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儘量採用遊戲、唱歌、繞口令、童謠等趣味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活動進行時老師可以多使用圖卡、實物、幻燈片等教具,或是配合合適的民間故事、諺語由來的圖畫書、繪本,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學習。

第四、創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在學校使用電腦、網路、電影、優良電視節目輔助教學,更可以利用孩子在家的時間,撥放發音正確、活潑、生動,能引發學習興趣的台語、客語或原住民歌曲和故事的視聽教材,若能配合學校主題搭配有趣的遊戲引領,相信孩子會更有收穫。

從以上語言學習的發展理論,可以啟發我們在教導兒童鄉土語言/鄉土教學時,營造溫暖、安全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發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思想。創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鼓舞老師和學生在教室中多互動,增進語言表達的技巧,設計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學習。最好能鄉土語言與鄉土教學結合,讓學生肯定自我並且懂得欣賞不同文化之美與尊重其他族群。

 

參考資料:

一、中文書籍

陳李綢(民81)。認知發展與輔導,心理出版社。

張金花(民82)。發展心理學,五南出版社。

Sigelman & Shaffer著恆山譯(民90)。發展心理學,五南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吳宜(民93)。對幼兒學習雙語的另一種思考觀點。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6期,235頁-238頁。

鐘重發 (民93。贏在起跑點上:談發展學齡前兒童的雙語多語學習。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6期,231頁-234頁。

邱銘才(民86。走向雙語教育從國民小學之外語教學實施談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第5期,399頁-407

頁。

賴慶安(民90)。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