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探討

蔡依靜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壹、前言

近年來,國內婚姻移民的現象日漸普及,使得遠嫁到台灣的外籍新娘人數快速成長。這些外籍新娘多半來自多南亞與大陸地區。根據內政部的調查顯示,外籍新娘的約有三十一萬人,來自大陸國籍的二十萬人,東南亞國籍的二十一萬人(吳錦惠、吳俊憲,2005)。

這些台灣弱勢男性與外籍女性所組成的跨國婚姻,經常因跨文化的生活不易、價值觀差異、語言隔閡等因素,直接衝擊到子女(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問題。截至九十三年七月底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台灣每一百新生兒中就有十三是「新台灣之子」,其所衍生的教育問題不容小覷(吳錦惠、吳俊憲,2005)。

基此,本文首先探討新台灣之子的定義、就學情況與學業表現,其次探討有關的教育問題,最後提出相關因應策略。

 

貳、新台灣之子的定義

外籍配偶子女係指父親或母親是外籍人士的國民。由於此類人口數明顯增加,在台灣人口數佔有一席之地,因此俗稱「新台灣之子」(吳清山、林天佑,2005)。

外籍配偶包括外籍新娘與外籍新郎,其中外籍新娘94.8,外籍新郎5.2(周秀潔,2004)。外籍新娘以來自大陸與東南亞的外籍新娘為主,以大陸籍最多,其次是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吳清山、林天佑,2005)。本文的「新台灣之子」指涉的是外籍新娘的子女。

 

參、新台灣之子的就學情況與學業表現

一、新台灣之子的就學情況

根據教育部(2004)統計,就讀國中、國小的新台灣之子,共計有30,021人:國中生有3,395人;國小生有26,626人。其中以桃園最多,高達4,919人,其次依序是台北縣4,777人、台北市2,422、屏東縣2,277人、雲林縣1,830人、苗栗縣1,787人、台中縣1,558人、高雄市1,549人、高雄縣1,388人、彰化縣1,199人及新竹縣1,149人。

二、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調查新台灣之子的學校適應情況,在新台灣之子裡,有33.29學習適應欠佳、20.83生活適應欠佳、38.11在校整體適應欠佳、僅有7.77適應良好。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進行「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子女調查」專案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在國小,新台灣之子的整體學業成就偏低,且北部地區顯著高於南部地區。

教育部近期完成兩份大規模調查,一是委託暨南大學,針對國中小兩萬四千多名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完成「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另一項由教育資料館與台師大合作「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調查」,則針對全國三千多所國中小全面普查,且將中國及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全部納入,實地比較國中小七大領域的學生成績表現(黃以敬,2006)。

調查發現東南亞籍配偶子女,雖入小學有八%會發生「語言發展遲緩」問題,但會隨年齡增長及學校教育而有改善,但語文、藝術表現多半表現優秀;若將中國籍配偶的子女一起考慮,整體外籍配偶子女在小學階段,表現更與台灣一般學生沒有顯著差異,「數學」甚至較好,「綜合活動」及「健康體育」也較佳。(黃以敬,2006

但在國中,外籍配偶子女在「數學」、「自然」領域,低成就群就出現較大退步,在與台灣語文史地相關的「社會」領域,成績也較不理想。

    綜觀上述研究,發現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到底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是否與一般學生一樣?是否是教育的弱勢族群,仍有待後續繼續觀察。以下將探討,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相關問題。

 

肆、新台之子的教育相關問題

一、跨國婚姻難以凝聚教養共識

由於雙方在婚前的認識時間甚短,對彼此的文化差異了解不足,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態度容易產生分歧,影響子女的發展。此外,跨國婚姻還有,價值觀、婚姻觀、偏見與刻板印象等問題,若無法有效解決,將可能影響子女的人格成長(周秀潔,2004)。

二、家庭背景居於弱勢

通常迎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大都來自經濟水平較差、教育程度較低、年紀較大、離婚、家庭較不完整、有重大疾病傷殘、為傳宗接代者(張芳全,2004)。中國籍的外籍新娘之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約35.9;東南亞籍的外籍新娘之教育程度較低,以國中、初職程度最多約35.7(周秀潔,2004)。此外,根據研究調查,新台灣之子的雙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長指導學生時間、家中電腦及圖書數,均顯著低於本籍學生(張芳全,2005)。

三、父母親無法提供課業上的幫助

一般而言,當學生遇到課業問題時,除了教師之外,最常擔負起課業指導的人大多為母親。然而,新台灣之子的母親教育程度不高、年紀輕,且語言能力差無法指導其子女或與教師溝通。在她們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連帶影響其子女的學習(吳錦惠、吳俊憲,2005)。或者,父母親忙於工作為生活打拼,無暇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蔡榮貴、黃月純,2004)。

四、外界的刻板印象

新台灣之子在學校易受到污名化的傷害,學校同學受到刻板印象或媒體的不當報導之影響,可能會直稱「某某人的媽媽是『外勞』、『菲』」,而造成其自尊心受損(吳錦惠、吳俊憲,2005)。有些甚至因外表、口音腔調與本籍人不同,而遭歧視。這些都可能使新台灣之子被標籤化、污名化,進而產生自我認同不足,缺乏自信、感到自卑(陳國民,2005)。

 

伍、建議與結論

根據以上的教育問題,本文擬提出相關建議,茲將分述如下:

一、政府應該提供外籍新娘相關的協助

因為外籍新娘來自不同的國家,語言、文化、道德、風俗等,都與台灣不同。有關當局應該持續追蹤外籍新娘在台的適應情況,並提供語言、文化、識字的活動,使其更了解台灣,更能融入台灣的生活。

二、追蹤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及未來發展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調查結果,新台灣之子未必是教育的弱勢族群,然而,關於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情形及學業表現,仍應持續地追蹤與關心,尤其是未來的社會流動情形,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新台灣之子的發展,並能適時提供相關的輔助。

三、學校與教師應付出更多的關心

新台灣之子的家庭社經地位多半較低,學校方面應該付出更多的關心,例如學校可以成立「新台灣之子教育輔導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凝聚校內教師共識,並邀請校外人士參加,共同擬相關的輔導計劃。而在教師方面,除了課堂的關心外,還可以參加研習,以增加相關的專業知能。

四、規劃多元文化的課程

新台灣之子的人數已不容小覷,有關當局應該規劃相關的課程,提供多元的觀點認識新台灣之子,使其認識自己、建立自尊,也可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學習尊重其不同文化,欣賞其文化的差異性。

    新台灣之子有急速增加的趨勢,其所引發的相關問題成為受關注的焦點。

這有賴於社會大眾與有關當局的持續關心,符合其需求、協助其成長,降低其競爭障礙。雖然新台灣之子的出現,對社會各層面帶來相當的衝擊,然而也是台灣社會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新契機!

 

參考文獻: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853-72

吳清山、林天佑(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黃以敬(2006511)。新台灣之子 學習未必弱勢。自由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06619。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11/today-life6.htm

教育部(2004)。我國教育政策之現況與未來發展。線上檢索日期:2006619。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1-5

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民新知,5241-49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32-37

張芳全(2004117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中央日報,第九版。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載於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40)。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