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洛姆<逃避自由>

劉曜瑋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

 

「自由」是西方社會從啟蒙時代以降便不斷追尋的目標,隨著民主政治的到來,似乎人們可以充分享受自由的幸福了。但曾幾何時人們因為害怕承擔伴隨著自由而來的責任而寧願拋棄自由?人們因為懶於保持獨立批判的思考習慣而寧願屈膝於暴政和權威之下?曾幾何時人們因為缺乏歸屬感而寧願依附在一個不健全的社會之下?(P20)是自由沉重到會壓彎我們的背脊?還是我們不夠格來承擔自由?甚至於要逃避自由?

這些問題就是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 Fromm1900~1980)在其大作<逃避自由>當中所要探討的問題。鑒於二次大戰德國人民所展現的各種病態的心理及行為,佛洛姆不禁要思索到底是什們因素讓德國數百萬的人依附於納粹之下?但若想知道原因我們必須探詢歷史的脈絡以鑑往知來。若是回到中世紀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每一個人一出生便隸屬於固定的階級,你一生要做什麼、會達到什麼成就以及你在社會中的地位早已注定。這樣的生活雖然深深禁錮著人類的創造力卻也予人安定感和歸屬感。但隨著1415世紀自由貿易興起,階級限制被打破,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追求成功,每一個人都擁有追逐自己夢想的自由,通過奮鬥,歐洲人逐漸擁有在思想、人權、經濟等各方面的自由,正當人們在法國大革命後品嚐自由果實的同時,他們赫然發現自由竟然變成了心理上的危機!(P17

洛姆認為人們受不了由自由所帶來的個體孤獨,更是受不了處在隨時都要為自己做抉擇的狀態,故有些人降低心智的敏感程度以求得暫時的平靜,而另外一群人則必須忍受由孤獨而來的焦慮、不安、沮喪之感。個體孤獨迫使人們必須與社會產生共鳴與交流才能滿足心理的需求,但多數的人無法透過創造性的活動來作交流,反之,其以機械式的順從、瘋狂的工作、對自身福祉的鄙視和對權威的崇拜來逃避不安。

從未有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如此瘋狂的工作,簡直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固然是創造性活動的一環,但貪婪的工作卻是為了逃避內心的無力感。像這種拼命想工作的渴望已經不是為了達成自身目標的手段,而是拼死逃避疑惑和不確定感的結果。而對於權威的崇拜以及順從在二戰中的德國最為清晰可見。「起先很多人以為納粹的勝利是由於少數人精神失常,靠著奸滑的手段才奪取政權但忽略了是數以百萬的德國人民默許他們的暴行。」(p18)人們要不是歸順於多數暴力之下便得忍受眾人敵意或是落得遠走他鄉的下場。在正義和舒坦的道路之間答案已昭然若揭。

但個人怎樣可以做到獨立卻又是人類故有的一環、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人云亦云、對生命充滿熱愛且不斷體悟其真諦呢?(p23)唯有透過自發的愛、自發的追求心中的夢想並不斷探索大千世界才能構建出個人和世界的橋樑。另外我們必須避免盲從,避免把金錢、名利這樣的標準當作生活的目標,更是不能把愛當做做為虐待他人或是摧毀他人生命自由的藉口。「我要你這樣做是為了你好」像這樣的話不知有多少父母講過,豈知他們同時也在剝奪小孩做抉擇的自由和能力,而且因為有「愛」作為藉口使人更加難以駁斥和責怪這樣的行為。真正的愛卻是幫助別人發展自我,提供他們良心的建議而不是代其做決定還美其名為「愛」。而唯有盡力做到不偏不倚,不隨眾逐流,並把握住正確的量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朝正確的道路進發。

 

參考書目:

洛姆著管韻玲譯。逃避自由 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十月新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