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執照 保母還是「照」不住

日前又有報導指出某位三個月大女嬰在保母家中意外暴斃。似乎,類似案件始終層出不窮,結果通常都將責任歸咎於保母沒有執照,沒有受過相關的保育知識訓練,因而導致此類意外一直發生。然而,有誰曾拋下同情、悲傷、乃至憤怒的心情細細思索,為何這些保母沒有保母執照?為何意外總是發生在未領有執照的保母身上?以及思辯過,要是這些『不合格』保母真的領有保母執照,那意外是否就此不再發生?筆者認為,會將責任歸咎保母無照的原因在於,保母『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多數保母並沒有經過國家考試取得證照,因此意外發生比例總是突顯在無照保母上。再者,中央政府目前並無明確訂定有關保母管理的方案,所以多數家長在選擇保母時,理所當然地以離家或公司距離的遠近、朋友推薦等因素做為參考依據。

雖然目前有保母人員的相關檢定考試,而其考試資格有二,一為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即國中畢業),並曾經參加各級社政主管機關或其認可單位所辦理的課程,累計時數至少80小時托育相關訓練合格,且取得結業證書者;二為高中()以上幼保相關科系畢業者即可報考,考試內容包括筆試和術科考試。但問題就在於,筆試有固定題庫,努力背背即可通過,而術科則是照顧孩子的基本常識(如清潔、沖泡牛奶等)。因此,與其它檢定考試相比,通過這類考試絶非難事,所以,通過考試拿到執照真的可以代表什麼嗎?其次,也許多數人都認為通過考試領取證照即代表專業知識的擁有,就能將孩子照顧好。但照顧孩童只是如此嗎?如同幼教老師,即使擁有高學歷並取得教師執照,也未必能成功教導和照顧孩童。同樣地,保母對於孩童也是以保育為主,孩子是活的,不像題庫一樣固定在那,所有意想不到的意外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筆者認為,育兒知識一定要有,但保育經驗與照顧孩童所需的人格特質更不可獲缺,若只從執照的擁有與否來斷定保母的專業與好壞,對保母與孩童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沒有論文的碩士畢業生

行政院會昨日(3/1通過「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內容包括只要成績優良,不但專科學生可直接申請修讀學士學位、大學可直接申請修讀碩、博士學位,碩士班學生甚至可以用修學分的方式取代論文撰寫。

以碩士生可以修學分方式代替論文撰寫來說,碩士論文不僅可以學分取代,也可依修習學位的類別而有所彈性。如,修讀藝術類可以展演、創作的報告代之;修讀體育類可以展演、創作、技術的報告或成果代之;修讀科技類可以技術報告代之;此外,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也可以展演、創作、技術的報告或成果代之。

若以偏向技術性的學科而言,筆者非常同意以展演、創作的方式取代論文,可是,就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來說,不寫論文那研究生要拿什麼取代?成績單?上課筆記?還是比口才?筆者認為這都有待商榷的。而且,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加以思索。其一,不論技術類或人文類的學習都需要經過默會的養成,只是聽聽課修個學分不是不行,而是這種「效果」讓人難以信服,而且最後的成果要如何呈現才能合乎公平的原則?其二,自高等教育擴張以來,許多私校為招收更多學生,便以各種利誘手段招收學生,我們難以保證當此法案實行後,會不會產生某些學校採取此種方式作為號召,用來提高入學率,而這只會使文憑更為浮濫。

根據教育部統計,從8493學年度,碩士生從33千人增加到13萬人,也就是說,短短10年間,碩士生已暴增了5倍之多。眾所皆知,現今的研究所已有大學化傾向,若此法案訂的不夠周詳,可能在研究生水準未提升前,臺灣的高等教育將繼國民教育之後產生更多問題。

 

 

 

淺談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失衡之原因

日前 內政部和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表「台灣性別圖像」,從人口、婚姻家庭、健康、人身安全、教育、就業、經濟安全與福利、社會與政治參與及國際比較等九方面,將所呈現之實際數據描繪出台灣婦女的處境。發表會中提到,台灣國會議員女性比例為亞洲首位,這點非常值得慶祝,象徵著女權意識抬頭。但另外也提到,我國高等教育性別比例相當懸殊的問題,以博、碩士為例,男性人數分別是女性的2.83倍及1.56倍,因此,基金會未來將進一步檢視博、碩士入學或學習之性別阻礙,以提升女性深造機會。

實際上,根據教育部統計,94學年度大學生男女性別比例原本約為11的狀態,但到了碩、博士階段,女性學生數急劇下降,所以,我們就此推論,教育程度愈是提高,女性對教育參與率愈低。另外,教育部也統計國中小及大專院校女性教師之比率,結果得出94年度國小及國中女性教師比例為68.19 67.66,而大專院校女性教師(包括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比率卻大幅減少(32.07)。那麼,是何種原因導致這個結果?難道真如基金會所說的是性別阻礙影響女性入學率?

筆者認為幾點原因有待討論。首先,男女性別比例會依就讀系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譬如,理工方面的系所男性比例較高;而商科、文科或社會科學類的男女生比例有可能會一半一半,甚至女性比男性多。據教育部統計93學年度各類學科男女性別畢業人數(包括博士、碩士),其將所有科系區分為人文、社會、科技三類,得出人文與社會類的女性畢業人數為40,805人,男性為38,218人;科技類則女性為17,879人,男性63,499人。由上可知,縱使將三種類科女性畢業生加起來(58,684人)仍不抵科技類男性的畢業生,但若只將人文與社會類總合畢業人數來看,女性畢業人數是多於男性。由此可推論,會有高等教育男女性別相差比例懸殊的問題,也許是受社會主流科系的影響,科技類學科與人文社會學科相比,較能為社會所接受,因而吸引許多人進入就讀,且唸科技類的學生多為男性,因此會有以上的統計結果出現。

其次,普遍的社會認知皆以為女性天生負有養兒育女和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一但女性有了家庭或小孩時,便得面臨照顧家庭的壓力,因而必須在學業與家庭中選擇,而通常的情況是選擇後者拋棄前者,也因此會出現在高等教育中女性成員較少的結果。當然,可能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而以上二點,是筆者認為主要且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文要說的是,並不是因為女性在進入博、碩士之入學受到性別阻礙,而是以上二點原因使數據產生明顯差異,實際上,女性在選擇是否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時,制度上中並無任何阻礙存在。筆者認為,數據背後的真正問題應當是,「女性」在社會的普遍認知下,高學歷是否為必要與允許?也許這點才是背後問題的真正所在。

 

檳榔有害?電磁波無害?

日前(4/7)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針對懷孕期間嚼食檳榔的盛行率和對懷孕後果的影響,認為懷孕期間吃檳榔的婦女,所生的孩子出生體重低於1500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1.7倍,容易生下低體重兒。然而,似乎有些謬誤無法在數據中看出。首先,這個研究只針對「懷孕期間的婦女做有無吃檳榔的統計」。然而,若把「檳榔」換成「吃素」,其結果會如何?也就是說,如果把這個樣本群體重新歸類為「吃葷」與「吃素」兩類,那麼也一定會出現「數據」上的差異,那怕只有0.1的差距,而我們可以因此就說吃素比吃葷的婦女容易生出低體重兒嗎?同樣再舉一例,如果找來1000個肥胖者統計,發現這些肥胖者都喜歡打排球,那我們可以因此說打排球造成肥胖嗎?我想,這種推理當然牽強。

其次,前述數據無法說明這些有吃檳榔的婦女平常還做哪些活動與吃哪些食物。也就是說,造成嬰兒體重過輕的因素只有「吃檳榔」嗎?如果這些吃檳榔的懷孕婦女同時又有抽煙習慣,那是抽煙造成嬰兒過輕還是吃檳榔?或如,吃檳榔同時又吃美國進口的牛肉,那原因會是那個?那政府會不會因此禁止牛肉進口?再如,要是經過調查,這些生出過輕寶寶的婦女每天都固定收看政論節目,那可不可以用前述說法得出「收看政論節目易生出過輕嬰兒」此命題呢?再者,要進一步問的是,什麼階層的人會吃檳榔?中上層階層嗎?不是,通常吃檳榔的婦女多為中下階層的農工勞動者,而他們的環境與生存條件會不會因此造成生產嬰兒體重過輕的問題呢?我想這樣的研究也無法回答。

此外,同一天,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主辦的「行動通信產業論壇」中,與會的周重光博士和來自瑞典物理博士Christer Tornevik都指出電磁波對人體健康並無危害。」昨日(4/9), 張顏暉教授在貴報投稿指出,冬天人們將電熱器放在室內取暖覺得是件享受的事,但是卻不知電熱器所發出的電磁波與手機的基地台差不多,只是無知地害怕基地台所發出的電磁波會對人體有害。然而,民眾為何無知?即便基地台釋放的電磁波與電熱器一樣,還是不能證明電磁波無害,人們仍然處於恐懼的情況下。不論是無害還是無知,以上三篇文章都告訴了我們,這些資訊可以成為「正確知識」被相信,哪天,也會變成「錯誤知識」被推翻,電磁波如此,檳榔亦然。身處在資訊發達的當代社會,我們不時在網路、媒體中收到種種有關「健康」的「知識」訊息,然而,到底何者「正確」?有所謂的「正確」嗎?不論是統計數據或某些專家所提的,我想都該仔細思考這些資訊背後所隱藏的意義為何,否則,我們只能一昧地以恐慌、搶購、無助等態度被動地接受種種訊息,進而失去批判、反思、懷疑、思考的自主性,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知」。

 

誰來界定科學知識?

接續上篇張顔暉教授的討論,他認為面對電磁波的紛擾,期望我們能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而不要在無知所引發的恐懼中做出浪費無數資源的決策。然而,何謂嚴謹的「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只有一種嗎?要相信哪一種才是「知」?只有科學家在「生產」科學知識嗎?

上個月,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邀請兩位重量級學者來台訪問時指出:「基地台越密集,電磁波反而越弱」,因為手機不必費力發出更強電磁波搜尋訊號就能達到通話目的,更能減少健康風險。然而,我們就真的該如此深信基地台建設越密集,電磁波反而越小的論點嗎?關於電磁波的科學知識只有一種嗎?如果只有一種會怎麼樣呢?可想而知,如果「基地台越密集,電磁波反而越弱」的命題成立,台灣電信業者絕對是首要的「受惠者」,如果民眾相信此論述,那麼業者動輒五、六百萬的基地台設立將不會有任何困難,而且,或許還有民眾搶者設立,因為不但有租金收還可減少「健康風險」。

實際上,自行動電話使用普遍化後,電磁波有害或無害的爭議便源源不絕。一方面在基地台與電所的設置,另方面在家電與手機通話的使用。面對此問題,不論抗爭民眾或業者都不斷自行提出或要求找出「電磁波對人體無害」的證據。並且在這連串的爭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的生產與參與生產的諸多行動者參與其中,尤其是電信業者如何不斷地委託專家調查研究,以「證明」基地台無害。如包含中華電信公司、台灣大哥大、泛亞電信、東信電訊、和信電訊、遠傳電信的六家業者,就曾在面臨民眾質疑基地台電磁波過強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不讓業者架設時,共同發行電磁波與基地台「認知手冊」,並邀請陽明大學醫工博士楊順聰提出研究報告,來解除民眾的疑慮[1]

很顯然地,電磁波對人體有害的說法會影響電信業者的利益,反之,電磁波無害也會影響其他健康產品公司的利益。所以,科學知識的宣稱純然是「正確」與「真實」嗎?那麼,電磁波到底有害還是無害?知了就真的自知嗎?我看未必。

 

小校 只會讓弱勢者更弱勢

教育部日前公布統計93學年度百人以下小校,國小總共有535所、國中有40所,到了94學年度百人以下小校國小增為566所、國中41所,在短短一年內就增加了32所。然而小校增加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少子化趨勢造成學齡孩童減少及偏遠地區人口外移的因素,使得偏遠地區的小校愈來愈多。也因如此,教育部認為學校規模太小,將造成團體學習文化刺激不足,不利學生群性發展學習,也不符合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益,因此縣市政府可自行評估是否裁併廢校。

然而筆者認為,小校有小校的特色,如在這樣的環境裡,因學生人數少,教師能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家庭情況,讓每個孩童都能跟上學校進度,避免個別差異存在。若考量到學生因學校地處偏遠而使得學生文化刺激不足,則可透過網路資訊來獲取新知,增加文化刺激也可減少偏遠地區的數位落差。另外,在不符合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益上,筆者認為,國中小教育是義務教育,相對於高等教育來說是更為重要的,即然政府有五年五百億的經費補助國內一流大學擠進世界百大,為何不撥點經費在基礎教育上。小校的存在是保障處於偏遠地區孩童們的受教權,若將學校廢只會讓原本已是弱勢族群的孩子更加弱勢。

過去,教育部為了使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接受優質的教育,特別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但現在卻要終止偏遠地區學校的存在,豈不是很弔詭嗎?

 

幼保師資不合格是技職體系的錯?

昨日(15)舉辦的「2006教改總體檢的幼兒教育論壇中,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林佩蓉教授指出:目前國內幼兒教師的不合格率達六成,原因是政策容許不合格教師用非正規管道去補正資格,更讓教學品質無法提升的問題不斷惡性循環。其中教授所指的「非正規管道」即非師範體系和一般大學以外的技職體系。看完這篇報導,筆者心中浮現幾個問題:所謂的「合格老師」就是好老師嗎?正規培育管道(如師範體系)出來的教師就能改善幼教品質嗎?為什麼技職體系的培訓就是非正規管道?

筆者認為,幼兒教師不合格率高達六成的原因正如林教授所說的-「政府提高學歷門檻」。但林教授所提的另一原因-「政府容許幼教在職人員以非正規培育管道來補學歷,造成技職幼保系大量招生」筆者並不認同。由於政府提高學歷門檻,使目前在職場任教多年的幼兒教師必須透過某些進修管道提高學歷,但「正規進修管道」招收的名額不多,再加上地理因素,使得現職幼兒教師只好選擇就近的技職體系管道來進修。試想,一位幼兒教師在經過一天8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後,下班還要拖著疲備的身體,驅車前往某間設有進修管道的大學進修,對他們來說是多大的負擔。

此外,林教授也提到:「許多學生在技職院校付出昂貴學費,卻享受不到像公立大學一樣的教育品質。」也許真的存在某些「學店」,但也不是所有的技職院校都是辦學不佳,林教授不能這樣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為只要是技職體系所辦的培育管道都是不好的。再者,師範體系培育出的幼兒教師多數都去考公幼或國小教師,沒有人願意留在私幼。那麼照林教授的話來推論,公幼的辦學應是比私幼來得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想不盡然。

最後,林教授提出,政府應該重新評估幼師培育的合理數量,停止非正規管道的教育單位,提升師資素質。筆者認為,林教授的這番話目的只是在建立一種韋伯所說的「社會封閉」,即是將少數菁英份子的資源與機會享用極大化,並拒絶其他團體的分享。而社會封閉的原則之一就是「排除」(很好)。由於太多教育機構在搶奪幼師培育的大餅,因此師範體系藉由以技職體系無法培訓優良師資為由,向政府提出停止非正規管道的教育單位,以壟斷幼師培育的管道。

筆者要說的是,師範體系培育出來的教師並不完全是適任的,技職院校所教授的內容也不一定比師範體系差。合格證照只是政府隨著文憑高漲對幼兒教師所定訂的標準,不能代表合格教師就是一位好老師。幼兒教師除了要符合政府規定的標準外,有耐心、瞭解孩子的需求、關心孩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靠對立而生,演戲而活的政客

不知為何,心理頗期待2008的到來。雖然,我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期盼誰下台或誰上台。但自民進黨執政以來,我已厭倦這種顏色對立帶來的『感官』刺激,一場場演技奇差無比的劇碼每天在新聞媒體上演,前台上,藍綠兩方各據其位,分別以對方及媒體做出的劇本準時演出,並依此循環不斷。當然,多年來的演出磨練不是沒有成果,現在,台面上的演員都有實力在媒體「直播」的下逼真演出。不論煽情哭訴、悲憤痛罵還是熱情相擁,腳本一出,鏡頭一帶,表情與動作即可迅速配合。看來,李安的斷背山就是選錯了主角,換做這些政客,十座奧斯卡都嫌不夠。不只如此,這些政客演員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一到後台,原本對立、謾罵的激情演出與扭曲表情可以為了某種利益協商而迅速轉換。握手、搭肩、泡茶通通都來,面具拆得速度快得令人好生佩服。

   之所以期待2008,是想看看這些政客演員會如何轉化自己的角色與如何創造舞台。如果小馬哥上台,每天在政論節目舉著批判政府正義大旗且逢扁必反的「名嘴」將會如何?繼續批判政府伸張「社會正義」嗎?還是轉為政府的化妝師立場?反過來看,這些一天到晚為扁政府政策辯護的說客又會是如何呢?理想情況是兩方各失去舞台,讓這場爛劇碼下檔結束演出。但這只是奢華的想像,要是小馬哥在2008上台,劇碼仍會相同,只是演員的演出角色互調。可悲的是,儘管台下的人民多數早已厭倦這種無聊的劇碼,但又不能做出何種改變。別跟我說電視遙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眼睛長在自己身上,生活之中,我們不可能完全隔離種種資訊而活,少了電視報紙,這些爛劇碼還是持續在影響我們,乃至影響社會與國家。當然,也不可能將這些演員全數換掉,走了這批還有下批。我想,如果媒體能謹慎報導並追查種種「資訊」來源;法官能認真調查所謂的毀謗、貪污、背信等案件;法律對這些政客的刑責加重十倍;人民的眼睛更加雪亮,當然,還有演員們的潔身自愛,台灣應會更美好。

只不過,這還是一場夢

 


「明星學校」的迷思

    最初的「名星學校」主要出現在高中。明星高中主要來自於聯招制度的設立,透過聯考將學生依照成績高低分發至不同等級的學校。相當然爾,排名前幾名的學校都是由成績好的學生組成,因此被冠上了「名星高中」的封號。然而,現在的「名星學校」不只是出現在高中階段,國小、國中、大學都有他們的存在。在多數人眼中,就讀名星學校就有機會進入名星大學就讀,但由於國中、國小有學區劃分的限制,因此,許多家長紛紛將自己孩子的戶口遷至明星學校的學區,因而產生許多問題。再加上目前有幾個縣市的國小實行國小資優班,讓家長們覺得國中成績若要好,就必須在國小紮根,更增加了明星學校的競爭。

    為什麼台灣的父母親這麼沈浸於那些「名校」、「資優班」的迷障之中呢?他們難道沒想到唸書的是孩子,而不是他們自己,讓孩子們從小就處在一個處處競爭的環境下,從小開始學美語、才藝,他們的童年就在這種每天補習的日子裡渡過。還說什麼給孩子更快樂的童年,筆者認為,這是非常遺憾的。

    再者,由於廣設高中大學,在教育擴張的情況下,學生素質下降是必然的。而那些明星學校的學生、家長、老師們為了維護這個「菁英」形象和地位,因此,不斷地向外界宣稱自己的優勢,企圖形成一個連貫的教育系統,讓進入的人都是自己團體內的人,使得教育最終仍是階級再製的過程。

 

台灣的補習文化

    國中基測才剛考完,就有新聞報導學生們已在開始尋找第二次基測的補習班,而業者也趁此推出「二次基測」衝刺班供學生們選擇。然而,其中的收費卻是非常驚人。補教業者指出,只做模擬考試和解題訓練的陽春班,收費就要八至九千元,全科教學則要一萬八至二萬元[2]可想而知,補習班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從學生身上拿了不少學費,難怪補習班一間一間的開。問題在於為何台灣學生這麼熱忠於補習呢?

    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對於「補習」這樣的行為為之瘋狂-台灣和日本。回想台灣五、六年代的教育,跟本不會有所謂「補習班」的存在,要考上好學校,都是靠自己努力用功學習得來的,他們的素質有比現在有補習的學生差嗎?反觀我國現今教育市場,安親班、才藝班、美語班、國中小補習班、升學保證班等,招收的學生下至幼稚園的孩童,上至高中學生。多數父母和學生都認為別人有補,自己沒補,學習就會跟不上,成績就會比別人差,事實真如此嗎?今天供佈了基測成績,記者去採訪那些考滿分的學生,才發現其實多數基測滿分的學生們是沒去補習的。在此,並不是要說補習對學生來說是沒有任何用處,而是補習真得是必要的嗎?有重要到父母必須賣車換錢讓孩子補習嗎?我認為,這是學生和家長們的一種「補習求安心」的心態,才會讓補習班業都看中這樣的心態不斷強調補習的好處,沒補習會失去競爭力,會考不上好大學。但多數人們都忘了,只要上課用心,回家好好複習,一樣可以考上好學校的。……可憐的台灣學生。

 

要有好成績,先有好舞台

這兩個禮拜來受滯留鋒面徘徊影響,全台大雨不斷,而目前正如火如荼舉行的職棒比賽也因此受影響。有在雨天看棒球經驗的人應該曉得,當大雨過後場地積水時,會有幾個工讀生手拿海棉和水桶開始吸水,然而,這樣的特殊景象也只有台灣才會發生。記得上次去看棒球時遇到下雨,因此裁判宣佈暫停比賽,此時有幾位工讀生拿著帆布蓋在投手丘和本壘的地方,等到雨停後,就看著七、八位工讀生開始做著我上述的動作(吸水),到後來才又有幾個人拿著掃把和畚箕出來掃水,最後再做填土和鋪平的動作,在場邊看的我們心想,中華職棒今年已邁入第十七年,這類的事應該不是第一次發生吧!為何處理的方式卻是這麼的「傳統」? 為什麼沒有吸水設備呢?為什麼不再訂作一塊較大的帆布蓋住整個內野呢?難道球員和球迷就要這麼認命,每次遇到下雨就要看到工讀生拿著小海綿努力吸著積水,在那邊浪費時間嗎?假如吸水設備和大帆布需要花費很多錢才能購得,那麼為何不將場邊不用的廣告帆布一片片拼接起來反過來使用,我想,再過不久也會組成一塊專門蓋內野的帆布,這樣廢物利用的方法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台灣的棒球雖然不能和美國相比,但也算是組織完善,球員若要打好球,必須先有個好場地讓球員們安心打球,才能打出更好的成績,讓中華職棒躍進世界舞台。

 


可憐的台灣選民

再過幾天就是四年一度的村里長及民意代表選舉的投票日,近來二、三個禮拜,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不時都可以聽到候選人的競選宣傳車內容多半不外是:「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們大家好。代表候選人XXX在此向您請安、問好。懇請您的支持。拜託!拜託!」接著,就是一陣宣傳歌。再不然就是候選人出來拜票遊街的敲鑼打鼓和鞭炮聲,這樣的聲音聽在選民耳裡,著實刺耳難受,但這樣的戲碼卻不斷的一直上演。為何台灣的選舉文化是如此呢?不是抹黑污衊,就是瘋狂造勢,留下的就只是滿地的宣傳單、垃圾和鞭炮屑,汙染環境。

到了當選後,當初所保證的政見、福利又做了多少?有幾個人能真正實現?有誰在選完後還會特地向選民請安、問好?候選人選舉時的口號都只是喊喊而已,只不過是為了拉選票、搏取同情。套一句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所說的:「政見並不一定要兌現」。於是,台灣的選舉候選人抓緊這點,上至管理一整國的總統,中至管理國家預算的立委,小至管理一鄉一鎮的鄉長和村里長,全部都是「口號治國」。那麼台灣的選民究竟要如何選擇呢?誰說才是真得?……唉!可憐的台灣人。

 


爆料與被爆料

近期,隨著台開案的越演越烈以及涉入人士的不斷擴大,當初的爆料者-邱毅,聲勢也不斷創新高。甚至在某電子媒體的採訪中,激情的民眾還歡呼著要邱毅「選總統」。邱毅的揭弊行為我們在某種程度贊同,甚至深感佩服,而總統家人的涉案我們也為此感到心寒與厭惡。若將兩件事以必然的因果關係相連,邱毅無疑是個「大英雄」,而扁政府儼然是繼國民黨後的另一個「黑金中心」。然而,冷靜想想後發現,自詡為「正義」的爆料行為到底對嗎?如李濤所言,管它爆料來源的證據問題與真假,只要十件裡有一件是真的就夠了。但是,對其它九件的當事人呢?自命清高地拿著尚方寶劍亂砍就是「正當」的行為嗎?當今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是,爆料者無須提出證據,而是被爆料者必須找出證據替自己說明。譬如,若有人質疑你昨天到五金行買了三把開山刀圖謀不軌,而你恰巧也去了五金行,所以下一個澄清動作是找老闆對質或找出發票。但老闆若忘了?或是發票不見乃至根本沒有發票,這時,應該如何?被爆料者有罪還是無罪?

其次,爆料者一但真的揭發一件重大弊案,先前的張冠李戴與胡言亂言通通不予計算,甚至還被當成「英雄」看待。離譜的是,不但被爆料者要自行找證據,連媒體與檢察系統似乎都成了爆料者的私人助理,他一爆料,媒體就忙著採訪被爆料者並找出其祖宗十八代。至於檢察體系,這時不主動調查也不行了,在所謂的「輿論」壓力下,人人都想知道「真相」,但往往不管證據如何,形象已遭破壞。值得深思的是,爆料真的等於揭弊嗎?如果是,為何每件爆料都與藍綠對決有關?意思是說,為何每次爆料之後的弊案總是再形成藍綠兩方的界線分明?我想多數人早已厭倦這種只問立場不論證據的爆料方式,儘管偶爾會有「佳績」出現,但是,由於這種爆料風,媒體每日的播報變得像連續劇般日日重演,甚至搞得流言散佈整個台灣社會中,造成一股恐慌。對於這種問題,我們無力改善,但只能勸勸閱聽者,可以有進一步的理性空間想想這些事件,而不是立場對的就是真,立場不同就是假。

 

王建民與趙建銘

近日,由於總統女婿趙建銘被爆涉及內線交易,於是被沒有什麼不敢做的立委拿來與王建民比較,聲稱一位是台灣之光,另一位是台灣之恥。但是,這兩人除了都是台灣人外,有什麼關係可以拿來比較?喔,原來立委認為兩人都的名字同音,都叫「建民」,所以拿來類比。以台灣的立委程度來說,這樣的作為我們並不驚訝,反正立委諸公也只能想到這些步數增加自己的亮相機會,好死不死,剛好與程度一樣的媒體一搭一唱。原則上,如果媒體夠專業,自然會將這種無聊的問政予以排除,不會讓這種無聊立委有「上電視增光」的機會。但台灣的媒體更加無能,只要是搞怪的問政通通收羅,這樣狼狽為奸的結果,就是使兩方更加墮落,更加成為人民認知的台灣亂源。我們只想問問該立委,王建民未台灣爭光關你什麼事?你曾經關心過台灣的棒運發展嗎?你知道後山與南部有許多鄉下學校的學童無法有充足的經濟能力參加自己喜歡的棒球運動嗎?

王建民的成功在於自己的努力,台灣的球員發展環境並不理想,我們只能偶爾看待幾個自行冒出頭的優秀選手,如王建民、陳金峰與曹錦輝等。但沒有人關心,究竟還有多少王建民與陳金峰需要國家來培養?在先前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中,中華隊無視陳金峰的傷勢而不斷要求他加入,這裡凸顯的迷思是,為何一定要陳金峰加入?用陳金峰自己的話說:有我加入也未必會贏。平日不落實良好的選手栽培制度以及充實硬體設施,只能在幾位選手在國外取得好成績時沾沾自喜台灣仍是棒球王國。這樣別說趕日,連南韓也早就超越我們。立委諸公們,我們希望下次在國會殿堂裡聽到王建民的名字時,不再是拿來與貪得無厭的趙建銘比較,而不是被拿來為自己作秀,而是你們關心起台灣的棒運發展。

 

回首頁



[1] 〈大哥大基地台電磁波對人體無害〉(經濟日報,1999-12-2930版)。

[2]基測「好補」 補教名師月入百萬〉,2006/05/28,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