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6期,2006年6月15日

羅梅香

南華教社所

 

1.究竟是誰的錯?

2.翻版的五年五百億

3.資優生眞的資優嗎?

4.別讓「職業利益」戰勝「職業道德」

5.無法源依據 是那裡出了問題?

6.國中、小的社團活動可增加「作文」項目

7.家庭教育應從親子溝通做起

8.適合語言學習的兒童節目應多增加

9.生命教育不可忽視 

10.反中輟--預防勝於治療

11.讀「公民與社會」有益於學生的興趣探索

12.學好英文的二法則

13.找回迷途的羔羊

14.教師角色的自我認知與再定位

15.教師實習半年制幸或不幸?

 

究竟是誰的錯?

今日新聞中指出有位18歲少女因成為「感情第三者」,不但被告通姦,父母還因「管教不當」被法院判賠50萬元;試問那男方得到的懲罰又是什麼?是被元配太太冷凍一段時間,就算感情無法恢復當初,但最後仍繼續回持婚姻生活呢?還是就此也各走各的路呢?我想向來都是以前者的答案居多,此類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時而易見,也不乏是些政商名流、知名藝人等常上演的戲碼,一向是事發太太為了顧及小孩子的未來與老公前途或是家族面子,通常都只告第三者通姦,而不告自己的先生,甚至私下找第三者談判,最後成為女人之間的戰爭。

面對自己的老公呢?雖然怨恨,但卻願意為了家庭完整、孩子能夠健全成長而願意委曲求全,不予計較,只告第三者通姦罪,但整個事件真的只有第三者必須負法律責任嗎?先生在幾句道歉後就可以躲避法律罪名的牽連,實際上,就社會中的實例來看,有可能男人在外遇前並不會主動告知已經有妻小的事實,尤其是對這種情竇初開,涉世未深的18歲的少女,更容易沉醉在甜言蜜語之中,面臨到已經成為別人的第三者,自己卻還毫不自知的情況,這麼說來到底是誰的錯阿?或許在整個事件中,這個第三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也說不定,到最後發現真相時,想放也放不掉,苦的只有自己,這也是通姦罪在台灣嚴重的造成兩性不平等現象。

而中國婦女的傳統觀念也是有待導正,傳統的中國婦女觀念通常是為了孩子、家庭而願意委屈自己,人說「破鏡不可能重圓」,某種程度上說來,老公在外遇後,夫妻間的感情就已經有了瑕疵,太太也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那既然如此,為什麼多數婦女在碰到此情形時,總是選擇再繼續下去,而不是勇敢的選擇分手,有時也正因如此,先生才會而再,再而三的在外偷吃亂搞,這豈不是太太間接的成為先生外遇的幫兇嗎?任由先生在的傷害自己和其它的第三者,這整個事件究竟是誰的錯?我想是三方面都有錯吧!!

 

翻版的五年五百億

「教育部為了培育優秀教師,推出「卓越師資培育獎學金試辦計畫」,自95學年度起,將提供國小師資培育大學共540個學生名額,每位學生每月補助8千元,一年估計投入5,184萬元,希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成為教師。」看完此一新聞真是讓人感到啼笑皆非,也為台灣所有的流浪教師感到可憐又可悲。

如果教育當局在推動師資多元開放培育之下,造就了那麼多的流浪教師之後,可以拍拍屁股,若無其事,現在又針對師範院校學生來個卓越師資計畫,參加者不僅有補助可以拿,之後教育部還會頒發「卓越儲備教師證明書」,用在教師甄選時可優先錄用。此舉不禁讓人質疑到底「合格教師證書」的意義代表的是什麼?難道透過師資培育多元管道所取得的教師證書就如同廢紙一般沒有價值,而透過卓越師資培育計畫所取得的教師證就是一種較高等級的象徵嗎?

同樣深受其害成為流浪教師的筆者,回想起取得教師證的過程一路走來也是通過重重的考驗,先是參加師資班的考試取得資格,修完學分實習完後還要再參加教師檢定考試,通過後才能取得合格教師證書,才能晉升為流浪教師,接著在面臨缺額在縮減的情況下,又要參加教師甄試,打敗眾多敵手後才能成為正式老師。之所以會有一關又一關的考驗就是因為政府對於師資開放多元培育政策沒有做好人數的控管,才會有這麼多的流浪教師出現,現在竟然不想辦法收拾殘局,又搞起了什麼卓越師資培育計畫,筆者認為這是十分不負責任的做法,筆者甚至認為這個新計畫有可能是教育部的一種新的招生手法罷了!就像補習班一樣,想要招生順利就要來個優惠專案,因為大家心知肚明,短期以內國小老師根本就沒有缺額了,所以更不會有人想要再參加師資培育,來取得一張以後只能去書局或看電影可以打折用的教師證,因此,教育部才會想出此新招。

不過,這次教育部對此一計畫開出的支票是說除了每月的補助外還可以讓這些學生日後有優先錄用任教的機會,但教育部這樣講就是一個保障了嗎?現在給的希望在學生畢業實習完後真的能夠兌現嗎?筆者以為這其實只是個翻版的五年五百億罷了,先畫了個大餅,讓各大學以為可以拿到補助經費晉升頂尖百大的希望與美夢,當事後某些大學沒分到半塊餅時,才引起巨大的絕食抗議風波。既然是翻版,難道教育部在做此一決策時都沒想到也許三五年後如果支票又跳票了,會再次上演集體抗議的事件嗎?真的要一錯再錯下去嗎?

 

資優生眞的資優嗎?

    最近資優班考試的新聞又再次受到大家的矚目,這也顯示了編班的教育問題依舊存在。首先是台南市建興國中資優班考試,在部分家長陳情後,立即決定廢了前面的考試,搞到考完又要再重考,嚴重引起家長的不滿,鬧的不可開交,家長不僅要求退費甚至還要請求國賠。

由此一事件,讓筆者不禁懷疑學校和教育局眞的重視這場考試嗎?否則怎會鬧出要再重考的烏龍呢?相信學校也不是第一次舉辦資優班的考試,事前的準備工作真的有做好嗎?而資優考試的立意無非是要挑選出一些菁英份子,之後並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環境,以期他們在學業成就和團體生活教育各方面都能有更突出的表現。但當這種情形發生,學校說要重考,家長開始鬧,大家把焦點放在學校和家長身上,請問有誰知道這些應考生幼小心靈心中的想法為何?

也許這些小孩心中正在用力吶喊著:「我本來就不想參加這個考試,現在還要我再重考一次,你們饒了我吧!」真的每資優班考試的應考學生都是自願應考的嗎?如果答案為否的話,那就顯示了資優班考試剝奪了某些學生適性發展的機會。因為天才是有限的,能夠進資優班不代表他就是天才,很多資優班的學生其實都是升學主義下和補習趨勢下的產物,許多資優生在進資優班之前早已在外補習多年,更有可能是除了資優班考試科目外,其餘的資優生什麼都不會也不懂。

筆者認為,家長們應該走出資優班的迷思,悶心自問「自己的小孩真的是資優生嗎?還是只是補習硬補出來的」,別再讓資優班的光環在虛榮的心中作祟,到最後苦到的還是自己的孩子。真正的資優生應該是除了基本學科外還能培育各項特殊才能的發展,不應只侷限於各學科的成績的資優,也就是說給予其教育環境和教育機會,讓學生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性向,這樣才是真正的資優教育。

 

別讓「職業利益」戰勝「職業道德」

這年頭真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果真沒錯。日前新聞報導指出台北縣板橋市超過千名國三學生,考完基測後接到自稱某補習班工讀生的電話,內容盡是嘲笑與揶揄,笑稱國中生怎會考的如此爛、真是有夠白痴…等等之類的話語。後來根據警方調查來發現這是補習同業因惡性競爭所實施的一個技倆,就是請工讀生刻意冒用某補習班之名打電話到學生家中取笑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就不會到它家補習班去補習了。

看完此一新聞,同在補教界一段時間的筆者真的有感而發,雖說,補教事業並不是正式的學校教育,但它存在的出發點就是要讓學生有所成長與進步。以經濟的角度來看,補習班是屬於一種商業行為,補教業者藉此以獲取利益;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補習班也是一種良心事業,補教業者應設法提供良好學習環境與師資和教材。若是補習班在招生上遇到了困難,那麼補教業者首先要檢討的是如何去提升硬體設備與師資素質和招生策略,而不是使用假冒同業,惡意羞辱潛在「顧客」的負面手法。

    像這樣缺乏道德的業者,就算推出多好的優惠或給予學生多大的保證都是為人所恥的,因為一位缺乏職業道德人格的管理者又怎會有多優秀的員工信服他呢?另外,那些幫忙打電話的工讀生,也會因此而誤觸法網,就只為了那些時薪一、二百元的工讀費,就把學校老師所教導的做人處世之道全拋之腦後,這樣真的值得嗎?筆者最後也再次呼籲-不管各行各業,千萬別讓「利益」戰勝了「道德」。

 

無法源依據 是那裡出了問題?

從報章新聞中得知嘉義縣專門收容中輟學生的慈輝分校,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再加上經費不足,這座中輟生的避風港,今年不再招收新生,即將走入歷史。

雖說慈輝分校即將走入歷史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法源依據,但筆者認為還是感到相當的疑惑?既然是一個對學生有好處的地方,就算它不是正規的學校教育機構,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也許政府相關單位應該挺身而出,讓這個可以給學生愛與希望的地方延存下來吧!不要一昧的只把焦點關切在大型的教育事務和最近大肆炒作的第一家庭新聞上面,而忽略掉基層的教育機構的發展。

也正因為慈輝分校即將走入歷史,中輟生的避風港隨之不見了,未來中輟生的教育問題又該如何因應?這對教育相關單位和主管人員都是一種新的挑戰和應該思考反省之處。

 

國中、小的社團活動可增加「作文」項目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今年加考作文,根據抽測結果,未達四級分學生近四成,教育部有意規劃這些學生在進入高中、職、五專就讀後,需進行作文寫作的補救教學。對於上述此一做法,筆者認為當學生作文能力呈現不佳狀況,進而進行補救教學,此舉固然是補救的一個方式,但我們應該還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降低往後學生在學測作文未達標準的人數。

基於此一想法,筆者認為國中、小的社團活動若沒有「作文」項目的學校,可增加「作文」一項,讓想學作文的學生可以多一項選擇,進行的方式最好是採取小班教學,師生間可以有較多的互動,平時也可以指定學生多閱讀,在學期末時,並且讓學生做一連串的發表活動,也可以集節成冊,發行出刊。另外,平時老師也可鼓勵學生多多寫作投稿,平時的經驗累積,就是學測時的最佳利器。

 

家庭教育應從親子溝通做起

     教育、社會新聞中的家長、老師、學生三者間的相互衝突時而易見。然而孩子最早接觸到也是接觸時間最久的應該是家庭教育。筆者認為家庭教育要做的好,親子之間就要有一定的互動與溝通,因此,家庭教育應從親子溝通做起,親子間的溝通其實是一種藝術,家長如果能夠多一份用心則會少一份傷害,孩子也會帶著希望成長,社會中的負面新聞少一點,這個世界也會更美好。筆者也在此提出親子溝通方式的一些淺見:

控制情緒並說出問題:溝通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情緒,此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藉由深呼吸或到室外走一走來紓解,接著便要清楚的告訴孩子,哪裡做不好或不對,請他下次改進,而不是馬上責罵或懲罰,有時候孩子是因為不懂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並不是不願意改。

多聽聽孩子的聲音與適當的讚美:給孩子支持與鼓勵,並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讓他們能說出真相及心中真正的感受,另外,當孩子有特殊的表現時,要給予適當的讚美與肯定。

多給孩子一些獨立自主的空間:藉由讓孩子獨力完成一件事以訓練他們的獨立性,並容許有個別差異的存在,有些事情也可以試著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適合語言學習的兒童節目應多增加

     近來兒童節目在量與質上並不成正比。最近新聞上指出兒童卡通節目中常有帶有色情的畫面夾雜在其中,筆者認為這種卡通節目非常的不合時宜的,畢竟孩子還小,思想還不到成熟的時機,況且孩子們在此一時期模仿力可說是最強的,就算孩子只模仿劇中的台詞,也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

    另外,現代的小孩成為電視兒童的比重比起以往增加,白天家長都上班的情況下,除非孩子送到安親班,否則在家中應該是看電視的成分居多,而電視節目又多充斥著濫竽充數的節目,因此,筆者建議適合語言學習的兒童電視節目應多多增加,像是TVBS的「ABC BAKERY」此類的節目都可以多多增加,因為此種節目的在於為了讓美語教學向下紮根,節目內容設計了許多活潑有趣又生活化的主題式教學內容,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多元學習,也可以讓小朋友在看節目的同時也輕鬆學會生活美語。

 

生命教育不可忽視 

     近日以來發生了多起自殺案件,某男子因向母親要不到錢,在開名車背負債的壓力下,因而一家四口燒炭自殺,造成四條人命的悲劇;另外,還有一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因為被同學校譏笑家裡很窮而無法承受,所以喝農藥企圖自殺,家人發現後緊急將他送到醫院急救。

     從以上各個案例看來,現今的社會真的已經變質了,不管是大人或小孩,觀念上都有待導正。原本,小孩應該是父母親心中的一塊寶,就算生活在怎麼困苦,父母親都會盡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又怎會輕易帶走小朋友的生命呢?而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原本應該是過著最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活,在師長的教誨下,對未來立下目標,勇往直前,努力達成,又怎會輕易放棄掉自己的生命呢?

     筆者認為,此種社會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尊重生命並且愛惜自己,才會把物質享受與外在眼光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針對此一現象,筆者有一些想法:

學校的因應措施可以多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灌輸正確的觀念,並教導學生碰到挫折與問題時,該如何去面對與處理。另外,教師平日在各科教學時都應融入生命教育,讓學生了解到人體的奧妙與生命的可貴。

在強調學校本位與親職教育課程的同時,學校也可與當地社區聯合,建置社區網絡,不定時的邀請專家舉辦生命教育座談會,邀請家長或當地人士參加,藉由傾聽家長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在生活上的難處,一同設法解決或給予安慰和鼓勵。

      在一般民眾憂鬱指數普遍居高的狀況下,我想不僅僅是小孩,連大人都非常的需要多一點的關懷與尊重生命的正確觀念,希望在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行之下,這一樁的悲劇能夠不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的上演,慢慢的降低為零。

 

反中輟--預防勝於治療

     桃園武漢國中雖然位處桃園社經環境較差的地區,四分之一學生來自特殊家庭,然而創校兩年,全校卻沒有中輟生。該校校長表示,零中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學校必須要能落實教學正常化,才能讓每學生都在多元課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仔細歸咎,中輟生的成因不外乎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而造成。因此,筆者認為若是老師、學生、家長方面都能夠長期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那麼自然不會有中輟生的產生。從此互動的觀點來談教育,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學生們不但學的東西變的多元,也強調要學習帶得走的能力,更強調需要家長的參與。然而,有些父母為了維持生計,汲汲於工作,無暇參與子女之課業,與子女之間更沒有所謂的互動,家長也全然不知小孩心裡的想法為何,子女事事傾向於聽從同儕的意見,成了社會資本匱乏之人。因此,家長的參與之所以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正向的影響,是建立於子女與家長之間的雙向溝通回饋機制。

相信要是身為師長或家長的您,平常只要能夠給孩子多一份關心並和孩子能夠有多一點的互動,隨時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多一份鼓勵,少一份責罰,讓每孩子都受到尊重,確實推動環境教育、兩性教育、反毒教育等課程,讓學生能得到全人的健康發展都是反中輟最重要的秘訣。

 

讀「公民與社會」有益於學生的興趣探索

日前教育部明確表示,要向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建議,自九十八年起將「公民與社會」列入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的考科。

  此一消息傳出來引發多方人士與家長的反彈,多數人認為加考公民會帶給學生更大的考試壓力,試題的呈現方式也受到多方的質疑與批評,但筆者卻認為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讓高中生讀公民有助於他們對自己興趣的探索與知識的啟發。

  事實上,九十五學年度高中暫綱「公民與社會」的範圍很廣,包含社會學、政治學、法律、經濟領域,也就是說,未來高中的公民課,其實就是「社會科學」,不單只有國民道德方面而已。

相信高中生在接觸這些課程內容之後,必然也會對不同的領域範圍有不同的感觸,或許年後這些大學生更能藉由這三年的薰陶而找到自己的興趣之所在,避免掉大多數學生都是懵懵懂懂的憑直覺或聽從父母意見選填志願,而是能夠正確地選填政治、經濟、社會等這些自己有興趣的相關科系。

 

學好英文的二法則

台灣人的英文程度或許在讀和寫方面還算可以,但在聽和說方面,與其它亞洲國家相比,卻是倒數有名。調查顯示,國人英文檢定考試「多益」的成績,在亞洲十個國家裡排名第八,退步兩名,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

依照筆者從事兒童英語教育的觀察,台灣家長目前有讓子女學英文年齡下降的趨勢,甚至是從幼稚園就開始學美語,看到可愛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地大聲朗讀ABC,我們心中充滿鼓勵與喜悅,但在這背後,不得不思考家長的想法是為了什麼理由?大多數家長的理由是不讓小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只要贏過其他台灣小孩子,讓我的孩子在未來的考試上得到優勢即可。

以國小中、低年級的孩童而言,他們吸收「聽」跟「說」的速度很快,但因為台灣並不是英語系國家,學生回家後常因為缺乏練習而導致成效不能持久,每週2-3堂英語課的設計,長期下來,常讓大多數的學生學得快也忘得快,真正學得好英文的人數並不多;正如語言學中,空有英語知識(competence) 卻不懂得活用(performance)

筆者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將英文融入日常生活中」,除非我們去營造一個利於兒童以英文溝通的環境,否則兒童學習英文就像是百貨公司永遠只需要當季商品一樣,最終的結果仍是補習班一家換過一家。筆者在此也提出幾點個人淺見作為參考:

營造生活環境:可在家中的各式用品(如冰箱、收音機…等)貼上該物品的英文單字,讓孩子隨時都可以複習英文。

善用有聲工具:盡量讓孩子每天反覆聽英文CD,並多接觸不同的英語口音,培養敏銳的聽力。

模擬問與答:幫孩子找一個同儕或家長本身作為其練習夥伴,每週固定互相問答日常生活英語,以培養孩子的語感與熟悉度。

多接觸外國人:假日可帶孩子到有外國人的地方,鼓勵孩子多開口,從小養成孩子不怕犯錯,敢大聲說英語的習慣。

 

找回迷途的羔羊

近來,中輟生與社會新聞畫上等號的消息時有耳聞。

   根據高雄市教育局的統計,九十三學年度國中小的中輟生共兩百五十八名,尋獲率比九十二學年度增加,但復學率卻減少。教育局第二科表示,將與學校校長一起檢討減少中輟生措施的執行成效,以有效降低學生的中輟率,並提升中輟生的復學率。

仔細歸咎,中輟生的成因不外乎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而造成,而筆者認為「家庭因素」更是首當其要。家庭是每個人的避風港,更是每小孩子社會化歷程的第一個場所,這時候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家長的教育理念和與子女的互動關係都會深深的影響子女的一生。

然而,有些父母為了維持生計,汲汲於工作,無暇參與子女之課業,與子女之間更沒有所謂的互動,家長也全然不知小孩心裡的想法為何,子女事事傾向於聽從同儕的意見,成了社會資本匱乏之人。

從此互動的觀點來談家庭教育,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學生們不但學的東西變的多元,也強調要學習帶得走的能力,更強調需要家長的參與。因此,家長的參與之所以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正向的影響,是建立於子女與家長之間的雙向溝通回饋機制。

最後,相信要是身為家長的您,能夠給孩子多一份關心並和孩子能夠有多一點的互動,多利用假日帶子女到郊外散散心,隨時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多一份鼓勵,少一份責罰,讓孩子擁有充沛的社會資本,必能順利的找回「迷途的羔羊」並讓孩子免於中輟之虞。

 

教 師 角 色 的 自 我 認 知 與 再 定 位                   

日前台中市某國中教師與女學生師生戀。事情曝光後,女方家長提出告訴,台中地檢署前天依妨害性自主罪嫌將老師起訴。

由此事件來看以往至現今社會師生關係的轉變,以往那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生關係已慢慢轉變成為現在的師生關係日趨平等,亦師亦友的相處之道。

然而,我想我們要去思索的是這亦師亦友的界線究竟要如何去劃分,才不會踰越師生倫理,尤其是身為國高中學生的師長,更要將自身的教師角色做一個最佳的定位,因為此時期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時期,對於感情也正處於模糊曖昧的時期,很有可能將師長的關心看做是情感的付出,甚至是大量的投入自身的感情。

因此,老師在當今社會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青年期的學童的發展危機是「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當此一時期的青年發展出現障礙時,就會產生對生活感到無目的無方向,並且感到徬徨迷失。

此時,同儕與師長便成了青少年最大的阻力與助力,此時的青年與同儕之間可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師長的關懷與鼓勵可以讓此一時期的青年發展危機順利度過,成為學生心中的那盞明燈,指引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前提必須是師生關係「正常的互動」之下,而非涉及到個人的情感與私慾。我想每位師長心中都有著那一把尺,那麼更應該好好仔細的去衡量,千萬不要逾越並挑戰師生倫理的那一道界線,以免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發生!

 

教師實習半年制幸或不幸?               

日前在台中靜宜大學舉辦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提案要求,建議將師資培育教育實習由半年恢復為一年,但未獲回應。

    回顧師資培育制度中的教育實習於民國91年修訂的師資培育法第8條、第9條,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第3條規定: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者必須參加半年的教育實習課程。教師實習制由以往的一年改為半年,除了取消實習生每月的實習津貼8000以外,還必須支付實習學分費,另外實習半年後,還必須參加一年一度的教師檢定考試,通過考試後才能取得合格教師證書,以便參加教師甄試。

從某些面向來說,這個政策的改變是出自於時局的應變,因為經濟環境的衝擊和師資培育的多元化,想當老師的人愈來愈多,但同時也因為少子化的現象,有些學校面臨到將減班的問題,學校教師有超額的問題,師資的狀態呈現供過於需。基於此,師資培育政策做了些改變,如去年終止大部分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的招生,接著實習制度由一年縮減為半年,另加考教師檢定考試。這些做法無疑是要緩和師資供過於求的狀態,尤其是在教師檢定考試中,更能藉此淘汰一些沒有通過考試的師資,讓目前所有的儲備師資在近幾年內慢慢的消化掉,也抑制了流浪教師的再增加。

但儘管政府當局對此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立意良善,民間還是呼聲不斷,哀聲連連。因為對一個已修畢教育學分,即將進入實習職場學習的實習生來說,實習時間由一年改為半年,是極具有重大影響的;相對地,就學校的立場也是如此。就學校來說,很多的行政事務都是必須耐心學習的,且多半是上下學期學年制,那麼很有可能這個實習生剛進入狀況,可以試著自己處理某項行政事務的時候,半年的時間已經到了,接著下學期又來了另一批實習生,一切的行政事務程序又得重新再教,這對學校來說,的確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實習生方面呢?試想在這半年內,到底學的了多少的東西?就我本身半年新制的實習經驗來看,是沒有辦法學習到一位專業教師應該具備的所有內涵與應對的,因為半年的時間真的是太短了,很多重要的行政,學校覺得你來匆匆去也匆匆,便不會全部都讓你參與,在半年內,教學方面與班級經營也無法學習掌控的很好,通常是才開始要跟學生打成一片的時候就要離開學校了。另外,教師檢定考也是一項要因,實習生的考試壓力變大,便無法全心全意的投注在實習學校的所有事務當中。那麼半年的教師實習制對實習生來說究竟是幸或是不幸呢?我想也只有請政府當局再仔細的重新評估一下這其中的優缺之,到底是何者為重。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