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住民談新台灣之子的教育

禕翎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根據內政部2005年的統計數據,台灣至2005年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33.8萬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3.9%;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36.1%,其中以來自東南亞國家占大部分。

跨國婚姻儼然已成為一股全球化的趨勢,近年來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往來國際間的貿易更促使異國婚姻的增加。而社會的快速變遷,台灣女性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意識抬頭,能出外工作賺錢,有經濟能力,不需依靠男性的供給,加上抱持單身、婚的女性越來越多。男多於女的人口比例不均,讓許多處於低社經地位的男性面臨找不到老婆的處境,而跨國婚姻仲介業的興盛,使得台灣越來越多的男性轉往其他教育程度、經濟水準較低的國家群尋覓配偶。

這些經由婚姻而移民來台的女性族群不但有日益增加的趨勢,更改變了台灣的婚姻型態與家庭結構,只是這些新住民因文化上的差異,在生活中面臨許多適應上的問題:

一、語言溝通的問題

    新住民初到台灣最先面臨到的便是語言不通的問題,語言的溝通是融入社會,建立關係最快速的方法,而語言的障礙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侷限,對外界產生疏離感李瑛,2006;潘文忠,2006此外,在家庭中夫妻間的溝通若有困難,便容易產生衝突,引發許多婚姻問題,另一方面,新住民來台一段時間後,即使會說中文,但通常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能力,而語言文字的隔閡除了在生活中造成不便外,也容易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二、文化適應問題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國的婚姻中常隱含著文化調適的危機,然而,就大多數的新移民女性而言,來台後常被迫要接受台灣的文化,有時連家人對新住民所帶來的文化觀念都會有所排擠,對此,新住民將面臨跨文化適應的衝擊,諸如飲食習慣、親屬關係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及家人溝通等適應問題。

三、社會的負面評價

許多的社會新聞報導對這群婚姻移民女性多投以歧視與負面的看法(王光宗,2004),如報導中常見的「假結婚真賣淫」、「外籍配偶所生子女有遲緩現象」等等,而經由媒體的渲染,造成大多數民眾對新住民及其子女產生偏頗的刻板印象。

四、社會支持的缺乏

在新住民移入台灣的同時,也脫離了原本的原生家庭與社會網絡,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隔閡的環境下,很容易成為被社會隔離弱勢的一群,而當新住民想外出學習時,又常遭到夫家的阻止,得不到支持,如遇到家庭暴力、婚姻危機或子女教育問題時,常會不知如何求助,顯得孤立無援。

五、教養子女的問題

多數藉著結婚來台的新住民大多背負著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並在還未適應生活環境之前,便開始生育小孩,在教養上的確是一大考驗。而文化上、認知上的差異,也造成夫妻間觀念的不同,對於下一代的教養容易產生問題。

從上述新住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中不難發現,在一方面要努力適應生活文化壓力的同時;一方面又要工作養家、做家務,讓她們對於所謂的親職角色沒有充分的了解與準備,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更是顯得力不從心。只是,在台灣,這些語言不通的外籍媽媽大多數都肩負著子女的教養責任,未來,這些所謂的「新台灣之子」將會是台灣的主人翁,要如何改善外籍子女的教育問題,將關係著台灣未來的發展。

 

貳、新台灣之子的現況

近年來台灣人口生育率屢創新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國籍配偶所生子女比率從1998年的94.88降到200287.54;相對的,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子女所占之比率,已從1998年的5.12%提高到2004年的13.25%,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每七、八位新生兒中,便有一位是新住民子女,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多。這些新台灣之子不僅是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將來更可能占全國人口極高的比例,而其後續的發展勢必對台灣社會各層面造成極大的影響。

 

參、談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實施

從生態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1992來看,每個人終其一生會不斷的與環境產生互動及調適,亦受周邊其他系統影響,在理論中將影響個體的社會環境分成四個層面:

1)微系統:最核心的一層,與個體具有最直接關係之環境,例如家庭對兒童的影響。

2)中間系統:指與個體有密切關係的微系統間所形成的系統,如家庭和學校、

家庭與社區、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3)外系統:指能影響個體,但個體卻未直接接觸的環境,例如工作的環境、社區支援及設施等。

4)大系統:即最外的一層,指的是文化傳統、信仰或價值觀對個體的影響。

這四系統彼此互相影響,在此,我們從幾個面向來談新住民子女的教育。

一、從家庭面來看

加強親職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環境,而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更是深遠。新住民子女教育最大的困難,便是當父母其中一方能力較弱時,無法適當的教育孩子,這種情形常會造成孩子在文化刺激上的匱乏,也可能間接削弱他們與本地兒童學習立足點的平等,因此,新住民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是需要被加強的重點,只是,親職教育的推展不應只是針對外籍媽媽的教育,孩子的教養責任還應包括父親及其他家庭中的成員。在黃月純(2005)探討美國親職教育方案後,對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幾項建議中,提出一項親子共學的策略,強調父母對其子女教育的參與,親子的共學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間的口語互動,還能讓父母擁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有助於提升家庭整體的進步。此外,除了加強對父母的親職教育外,還應該增進外籍家庭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外籍配偶家庭與社會能作有效連結,擴展可利用資源,擺脫文化弱勢的情境。

二、從學校面來看

師資的培育,教育部在民國93318招開的「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台灣-我們照顧每一個新台灣人」的記者會中,說明教育部已編纂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與包含中越語文對照的教師手冊,國教司並把外籍配偶子女列為弱勢、可優先進入公立幼稚園,對其子女有發展遲緩者,將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學校並得視需要以設立資源班、家庭訪問及結合學生課後照顧系統等方式,由此看來,推展新住民子女的教育非常需要師資方面的培育,以提供完善的教育環境。

而以學校來看,可以提供相關的課程或輔導,就目前新住民子女的就學情形,內政部於民國9312月針對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的統計中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為46411人,占全部國中小學生數之1.63;其中國中5504人,占國中學生總人數0.58;國小40907人,占國小學生總人數之2.17。如與92學年相比,在國中小人數均呈下降的情況下,外籍子女人數卻分別增加了0.220.78個百分比。由此,學校可以因應這樣的轉變,提供相關的課程或輔導,如在課程中加入多元文化的觀點,讓其他學生學習尊重不同種族的文化,也讓來自外籍配偶家庭的學生不需有自卑感。此外,對於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可以提供課後的教學,以彌補父母無法教導的部分,改善學習上的困難。

三、從社會資源面來看

根據調查,新住民來居住地區以邊陲地區為主,其分布除了都會區以及東、花蓮外,其他縣市新住民的比例均達到10%以上,其中又以澎湖縣占21.19%和雲林縣占16.06%的比例最高,由此可以看出,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縣市,或是較為邊陲地帶為主要居住地(內政部統計處,2003),因而所得到的資源常常較為不足,而語言不通加上他人歧視的眼光,更阻礙新住民家庭對外取得資源的管道。如今,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不應只是單打獨鬥的場面,而是大家未來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國家政策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達到最大的成效如政府除了教育配套措施外,在外籍家庭的經濟問題上也應讓外籍父母無後顧之憂,當父母整日汲汲營營賺取生活費的同時,即使有完善的親職教育課程,沒有人來參與也是無用武之地。

四、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點在於正視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現今多元文化的社會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我們不該畫地自限,對於不同文化應該更具包容力,就多元文化理論來說,不同團體的人住在一起,像社會上一般成員和平共存,每一個團體認同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隨時間的交互作用,交換思想分享語言縮短彼此間的文化距離(涂信忠2003,如今,如何教導民眾懂得欣賞不同文化,給予新住民及其子女一個自在的生活環境是未來我們應努力的方向。

 

肆、結語

    如今新住民家庭日益增加,已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而他們因為文化語言的差異,除了必須努力適應環境外,更背負著教養子女的任務,這是值得我們所敬佩的,然而我們的社會對待他們仍有偏見,我們應以平等且慎重的態度來看待他們,因為彼此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份子,並進而體認到善待新移民與其子女,才是善待自己的未來!

 

參考文獻

涂信忠(2003)。家庭教育中的種族與多元文化議題。載於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249-283)。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5

黃月純(2005)。美國親職教育方案及其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啟示。台灣教育,635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行政院內政部網址:www.moi.gov.tw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