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家庭教育課程規劃方向與策略

許佳翎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緒論

  台灣在1993年底,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突破總人口數的7%,正式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老人國」,且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台灣老人人口在27年間就會從7%增加為14%,這個轉型為老人型高齡化社會所需的時間,遠較歐美國家的50年至80年為快;在人口急速老化的狀況下,如何讓曾為社會奉獻青春和血汗的老人,在晚年活得有尊嚴及受到良好的照顧,是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首要課題。

台灣高齡化社會的特徵益趨明顯,老人生活需求的滿足成為家庭與社會關懷的重心,故當我們在規劃各類高齡者教育方案時,除了在衣、食、住、行、育、樂等六個生理方面滿足高齡者的需求,更應協助高齡者們探索瞭解生命的真相、體驗回顧生命的記憶、規劃未來的生命歷程、圓滿如意的完成人生旅程,妥善滿足高齡者們的在生理、心理與靈性的需求。

  高齡者有其特殊的生活經歷與發展任務,促使高齡者以不同於其他年齡階層者的態度來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歷程。高齡者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應是在於提供適合高齡者需求的教育課程內容,協助高齡者獲得適性的能力,以解決身心靈的種種問題,圓滿如意地完成人生任務。以下綜合高齡者生命發展的任務,以及「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來瞭解推動高齡者家庭教育時課程規劃方向與策略。

 

貳、生涯發展任務

  高齡者從嬰幼時期至今度過許多的人生階段與危機,有過種種成功與失敗的豐富經驗,過去的經歷成為現今高齡者規劃與完成未來生活目標的基礎,強烈地影響高齡者對自己的信心與期望。以下從心理分析觀高齡者生命發展任務的特質。

一、心理分析觀
  Erikson1963)提出心理社會發展期八個階段的觀點,認為高齡者處於第八人生檢討的階段,必須反省即將瀕臨生命的終結,思考其意義與重要性,達到生命意義的統整,若是對自己過去所做的選擇與結果感到滿足,則將擁有超越感,若是對自己的一生不滿意,會對失去的機會感到深沈的惋惜,而對即將來臨的生理生命結束感到無奈與失望。

Peck1955)擴充 Erikson 理論老年期發展任務的內容為三項,強調高齡者為了心理發展順利,必須解決三大危機:自我價值感統整與工作角色偏差、身體超越與身體偏見、自我超越與自我偏見,尤其是第三項,自我超越是指接受死亡,對人生最終的旅程不憂不懼,視為生命不可避免的結局,主動地打算未來,超越死亡的界線;自我偏見是表示老人拒絕承認即將到來的死亡,沈溺於目前的自我滿足。健全心理發展的高齡者必須坦然地面對死亡的事實,超越現時、現地的自我,肯定死亡的必然性,成功地適應對死亡的預期與準備。

二、人文觀
  人文觀者認為高齡者自己是生活的主宰者,高齡者經由選擇、創造、價值判斷和自我實現等健康正向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發展任務,代表人物 Maslow (1968) 認為充分發展的自我實現者具有以下特徵:認清現實;接受自我、他人與外界;主動自發;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導向;超然並需要隱私;能欣賞別人;具有豐富的情感反應;頻繁的高峰經驗;能認同他人;與他人建立多樣、滿足的關係;民主的性格結構;富有創造性與高度價值感。

三、社會文化觀
  社會成員的角色定位若依年齡來劃分,強調個人在生命全期中扮演的角色,並非階梯式的遞升而是線型的結構安排,社會文化的發展階段區分是由「標記事件」形成的,Havighurst1952)認為這種社會文化的發展事實上是個體需求與社會要求的交會,人生發展至老人時期時,將會涉及許多防衛策略,維繫高齡者幸福健康的生活感受,此時期的學習目標有五項重點:適應退休與收入的短少;適應配偶的死亡;與自己的年齡群建立親近關係;負起社會與公民的責任;建立滿意生活安排,考慮自己的經濟與家庭狀況重新安排居住環境。

  Schein1978)認為老人面對退休後所帶來的衝擊,如果有良好的心理建設與周全準備,將能坦然的面對自己的一生。Schein提出老人共同與個別面對的許多課題與任務,老人面對的共同生命課題包括:調適身心功能與社會角色轉變的轉換與不確定感;處理衰退的身體與能力;面對配偶的死亡;面對依賴他人的需求情境;準備自己的死亡。而老人必須個別面對的特定任務包括:學習改變生活形態;適應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情境;適應生活水準下降,處理新的經濟問題;學習以經驗、判斷、圓通的方法來彌補體力衰退的困擾;做好自己死亡的準備,立遺囑與安排葬禮細節;完全接納自己與他人,沒有失望,達到統整的境界;平靜地離開人世間。

 

參、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

聯合國為關懷高齡者的生活境況與生命品質,於1982年制定了「國際老化行動計畫」(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作為老人人權的重要內涵。1990年時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重要決議,將每年的111定為「國際老人節」(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derly),以示對老人的尊敬與重視。隨後在1991年頒了「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rsons)

國際老人年」期間,聯合國除了再度強調199112月所通過的「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外,更進而將之具體化為政策、實務方案與行動之中,以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理想社會。這18項原則可歸納為獨立、參與、照料、自我實現與尊嚴等五大層面(Illinois Department on Aging, 1999; United Nations / 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1998c)

一、獨立independence)

1.獲得適宜的食物、水、居所、衣服與健康照顧。

2.獲有工作或收入的機會。

3.參與決定何時與何種方式退出工作。

4.獲得適當的教育與訓練課程。

5.生活在一個安全、個人喜愛與合適自己的環境。

6.能如其所願長期居住在家。

二、參與(participation)

1.能積極參與老人福利相關政策的討論與推動,並與年輕的世代分享他們的知識與技能,以促進社會統合。

2.尋找與開創社區服務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自願為社區提供服務。

3.具有能力組織老人運動或社團。

三、照料(care)

1.根據每種文化價值的社會體系,獲得家庭及社區的照顧與保護。

2.獲得健康照顧,以協助他們維持或恢復最理想的身心狀態及情緒的安寧,並預防或延遲疾病的發生。

3.獲得社會與法律服務以提高自主性、保護與照顧。

4.在具有人情且令人安心的環境中,運用適宜的公共照顧措施,以獲得保護、復健、社會與心理的激勵。

5.無論身處何種處境,均能享有人權與基本的自由,包括他們的尊嚴、信仰、需求與隱私權的充分尊重,以及決定有關他們的照料與生活品質的權利。

四、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

1.增進充分發展他們潛力的機會。

2.獲得教育、文化、精神與休閒等社會資源。

五、尊嚴(dignity)

1.生活在尊嚴與安全中並自由的發展個人的身心。

2.無論年齡、性別、種族、能力、經濟貢獻或其他狀態的差別,一律平等被對待之。

聯合國關懷老人18項原則中,可以明顯看出,高齡者教育的推動與落實,對於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如「獨立」的第四項原則中即明確指出,老人應獲得適當的教育與訓練課程;而在「自我實現」的兩項原則中,更強調老人應獲得教育資源,以充分發展他們的潛力。

 

肆、高齡者家庭教育的課程規劃方向及方案推動策略

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為參考目標,綜合心理分析觀、人文觀、社會文化觀三種老人教育課程的觀點,提出規劃高齡者家庭教育內涵的方向及活動的方案推動策略:

一、高齡者家庭教育內涵規劃方向

()協助老人自我超越化解自我偏見
   邱天助(1993)認為死亡教育應提供各宗教、哲學對於死亡的意義、歷程、價值的多元思考方向,幫助老人發展出對生命與死亡的正向看法,將死亡視為生命正常的終點,對自己的死亡有所準備。

  蔡明昌(1995)研究認為死亡教育應注重對老人期的探討、臨終關懷、醫學上的觀點、哀傷輔導、死亡的本質、死亡的社會問題探討;可結合宗教教育來實施死亡教育,使老人瞭解「來生」、「死後世界」以及超越人生的修養方式;也可透過養生保健教育來實施死亡教育,經由老人較感興趣的保健養護課程談論有關死亡的課題。

()、促發老人內省思考瞭解生命意義
  邱天助(1993)認為要滿足老人超越的需求應規劃的課程包括:提供一些有智慧者對於人生意義的看法;詮釋不同年齡、文化之間生命意義的異同;提供溫暖、支持性的回顧環境;促進精神的活動以取代生理的限制。
  提供從文學、宗教、哲學、戲劇、音樂、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探討死亡的相關課程,使老人透過文化與其他時代人文精神的探討,獲得有關生命的啟示,協助老人瞭解其生命意義建立老人對生命歷程的正向價值觀。

()、獲得積極處理生涯發展課題知能
  蔡培村(1996)認為老人生涯發展任務包括適應退休生活的改變、社會經濟地位喪失的問題、學習接受身體衰退、配偶死亡,以及死亡教育方面的課題。

  McCoy1977)認為應該運用老人可教的時機,安排課程活動讓老人在適當的時期學習解決其發展任務的問題,包括:提供退休、自願工作者有關老化的知能;財務管理訓練;健康照顧課程;宗教的探索;處理孤獨與寂寞;死亡教育與臨終關懷;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壓力處理、心智控制腦波技術、鬆弛技巧等。

  吳永銘(1998)研究歸納出老人的生涯發展任務,包括健旺的身體機能、愉悅的心理感受、超越的靈魂修養,其中有關滿足老人溫馨的靈性教育需求課程方面,應包括群己臨終關懷的知能、超越親人死別的智慧、理性參與正信宗教的習性、生死價值觀念的澄清、生命歷程圓融回顧的知能、靈魂安息超越的修養技能等內容(頁20-21)。

二、推動高齡者家庭教育方案的策略

()擴充高齡者家庭教育,其可行方式有二:

1.教育課程應採取學費優待或免費方式,開放部分名額給高齡者,鼓勵高齡者參加

2.專為高齡者提供有關老化的相關課程,如保健、收入保障及改變形象等。

()、為記者、廣告業、健康看護人員、家庭看護人員、志工、及地方政府人員等安排有關人口老化及其回應措施  的講座與研習會。

()、進行有關老人家庭教育需求及老人家庭問題的調查,以作為發展老人家庭教育與課程的重要依據。

()、角色扮演,由高齡者口述其生活史而由其他年輕學生紀錄,而後大家共同根據這些已發生過生活事件,以戲劇方式演出。

()、舉辦有關代間關係與合作的廣告設計或論文競賽,獎項可商請地方的企業或公司贊助,而獲獎作品則給予展示、出版或透過廣播媒體宣傳。

()、將老年學列為社會科學、新聞學、教育學及醫學的主要課程,以教育下一代對老年學有充分認識。

()、辦理退休人員的交流,並鼓勵持續成長與進修,投入社會服

工作,創造自我價值並促進社會繁榮。

 

伍、結論

  高齡者家庭教育,內涵規劃方向應涉及生理、心理、靈性三個層面,囊括快樂生活與愉悅死亡兩個向度,並應充分落實「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的精神與內涵,以促進社會對於高齡者的重視與關懷以及各代間的和諧家庭和樂,讓我們邁向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理想社會。

 

參考文献

吳永銘(1998):我國老人教育辦理現況暨發展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芹(2005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整合。發表於南華大學網路通訊期刊,第51期。

吳明烈(1999)一九九九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第. 49 p.3-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