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與瓶乳何者為優?

 劉嘉萍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人類自始就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以母乳餵養初生的嬰兒,直到一歲以上,嬰兒長出牙齒能吃固體食物後,才逐漸斷乳。一名婦女如果無法或不願意親自餵奶,通常會找一位「奶媽」來代勞,例如主持人于美人即是如此。20世紀後半葉,配方乳品餵哺在美國以及其他工業國家中變成一種常例。在1971年時,僅有25%的美國母親嘗試母乳。但自此以後,認知到母乳的益處卻又形成一種新的潮流,縱然社會變遷,雙薪家庭中的婦女不親自授乳育嬰,改以瓶乳代替,嬰兒吸收的是瓶乳的乳汁,在性質上仍可視為母乳。瓶乳代替母乳的原因與婦女就業以及女權升高等因素有關。本來,瓶乳代替母乳已被視為當然之事,惟以近年來兒童管教困難,尤其青少年行為問題嚴重,關心社會的婦女領袖與發展心理學家們,重新又思考檢討母乳育嬰的問題。於是就出現了母乳與瓶乳育嬰孰優的爭議breast-fed versus bottle-fed controversy)(張春興,2002)。

然孩子是上蒼賜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每一對父母都想給自己的寶寶最好的照顧,盼望自己的孩子能穩健地踏出成長的每一步。新生兒降臨,父母們最先想到當然是要給寶寶吃什麼,因此以下將說明嬰兒的主要食物及營養來源,以及母乳與瓶乳的比較、對於教育上的意義,如此才能確定嬰兒能獲得最佳的生長與發展。

 

一、新生兒的營養需求

新生兒之營養需求可能依母親懷孕期間的營養狀況而有所不同。母親懷孕期間(從受孕到胎兒出生)不良的營養狀況,將生出體重過輕的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新生兒在一歲內面臨患危險疾病與死亡的機會相當高。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所呈現的問題如下(Marotz等著,1993/1995):

(一)調節體溫的能力差。

(二)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

(三)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困難。

(四)延緩腎臟與消化器官的發展。

(五)骨骼鈣化不佳減低骨骼的密度。

(六)鐵質吸收儲存不佳以致造成未滿月新生兒的貧血。

(七)未滿月新生兒期間(從出生至28天)在維生素上的缺乏,如維生素E、葉酸、維生素B6等較為普遍。

    新生兒若由青春期母親所生的話,其所患上述問題的機會更高;因為青春期的母親本身需要足夠的營養素以供身體的生長,因此,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供給胎兒長與發育。胚胎期期間母體若有營養的缺乏,則易導致新生兒體重過輕;一般而言,其所缺乏的營養素有:

(一)蛋白質

(二)能量

(三)葉酸

(四)維生素D

(五)維生素B6

胚胎期營養素的缺乏或許能夠加以矯正,但是很少能夠完全矯正過來;但出生後立刻補充足夠的營養尚可補救調整。

快速地生長與發展乃新生兒期特徵,唯此仍需足夠的營養以供新生兒的生長與發展。一歲嬰兒需要充分的營養以供身體生長;然而,新生兒的胃容量卻相當小,此說明了新生兒需要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而且餵哺的次數頻繁。

出生後的最初的六個月,新生兒的營養需求完全來自母乳或牛乳。然四個月大之前的嬰兒,並不需要補充半固體的食物,因為他們在發展上或身體上均尚未成熟到可以消化固體食物,因此母乳是新生兒的最佳食品,表一說明了母乳的對於嬰兒需要的重要成份。

 

二、哺餵母乳對嬰兒、母親及家庭、國家的益處

(一)母乳哺育對嬰兒的影響

1.不會在嬰兒的內臟成為負擔,是效率優良的營養品儘管嬰兒的內臟功能相當的虛弱迷 但因為發育的速度極快,所以需要更多的營養補給,母乳最能符合此條件。

2.母乳,特別是初乳裡含有多量的抗體,因此,可擔負起防患感染的重責從妊娠末期到分娩後數日之間,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是與分娩約十天以後,所分泌的成熟乳有差異的,其較有粘性,含有多量的蛋白質和鹽分等,並且還有保護嬰兒免受感染的抗體。這些成分是人工乳所沒有的。

3.母乳是人的蛋白質,所以較不會變成過敏的原因人工乳是異種蛋白,所以若是沒有完全消化,而從腸管被吸收,就有可能變成過敏的原因之

4.用母乳哺育的嬰兒,其死亡率、病率都是較低的吃母乳的嬰兒在下痢症、感冒以及嬰兒突然死亡的原因,及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機會之比率上,比吃人工乳的嬰兒較少,如表二。

5.母乳會漸漸地改變其組成,而味道也會隨著改變,因此就成了告訴嬰兒,停止吸奶的信號,那麼嬰兒就會自然地放開乳房,不再吸吮,有此特殊的構造。人工乳就不會有此種微妙的調節功能,因此往往有喝太多的情形產生。

6.認知發展比較好母乳哺餵超過28者,嬰兒的智商會比吃配方奶者高出2.91分,其中足月兒2.66分、早產兒則可提高5.18分,對於一個足月兒的影響或許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如果以整個人口來考量的話,還是有幫助,對於早產兒的影響則是確定的。

(二)母乳哺育對母親的影響

1.協助母親產後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大出血

2.降低貧血的程度

3.減少膀胱及其他感染

4.停經後的大腿關節及脊椎骨折也會減少

5.母乳越久者,停經前乳癌機會越少

6.27個月的母乳,得卵巢癌的機會可降低20%

7.在月經未恢復,完全哺餵母乳,孩子六個月大之前這三條件都存在的情況下, 再度受孕的機會小於2%

8.增加熱量消耗,使媽媽早日恢復身材。母乳哺餵一天可以增加600-1000卡的熱量。

9.刺激荷爾蒙產生,使母親心情放鬆愉快。

(三)哺育母乳對家庭及國家的好處

1.促進親子關係

滿足寶寶吸吮的本能,母奶乃隨吸隨分泌,可以隨時滿足孩子對吸吮的慾望,所以寶寶容易被安撫,促進心理發展健全,對社會較容易有安全感。

2.節省買配方奶的花費

3.方便隨身攜帶

4.不怕停電或停水

5.不受世界局勢變動,經濟不景氣影響

6.減少家庭及國家的醫療花費

7.減少國家進口嬰兒奶粉的花費

8.提升國家人口品質

 

三、上班的母親如何哺餵母乳?

或許有許多職業婦女會有疑問上班該如何哺餵母乳呢?以下的幾個方法,可以提供給上班的媽媽更容易哺餵母乳(陳昭惠,2002):

(一)可能要較平時早起半個小時,在上班前輕鬆地擠母乳,留下來給照顧嬰兒的人餵食。

(二)擠完奶寶寶吃母乳。吸吮比擠奶有效,所以寶寶可以吃到沒有擠出來的奶,包括後奶

(三)可能多擠母奶,放在乾淨的杯子或罐子裡。在工作時也要儘量擠奶,兩性平等法規定每半天有30分鐘的

擠乳時間

1.如果擠奶,奶水量會減少,擠奶同時會使媽媽舒服,減少漏奶

2.如果工作的地方有冰箱,可將擠出來的母乳放在那兒。並攜帶一個乾淨有蓋子成裝母乳,如小冰桶,以便帶回家給嬰兒吃。如果在家維持冷藏的話,第二天使用仍很安全。

3.如果無法保留擠出來的母乳,就將它丟掉,因為孩子沒有損失什麼,而乳房仍會製造更多的奶水。

(四)35天之內要食用的母乳可冰在冷藏室;若要保存久一點,要存在冰箱冷凍室內。單門的可冷凍2個星期

如果冷凍室內維持零下四度以下,則可經常開的雙門冰箱內冷凍3個月。在單獨的冷凍櫃內可保存6個月之久。奶

水一定要冷卻了,才可放進去冷凍。

(五)正確而仔細地教照顧嬰兒的人:

1.以杯子而不是奶瓶嬰兒。杯子較乾淨,而且不會滿足嬰兒吸吮的需求,所以當媽媽回家時,嬰兒會想吸乳房,這會刺激奶水的製造。

2.每一餐要一次完,不能留到晚一點再給嬰兒,也不能一次只一點點。

3.不要給嬰兒安撫奶嘴,以其他方式來安撫他。不鼓勵當母親不在時使用奶瓶哺餵,因為有些孩子仍會與奶嘴產生混淆,應儘量與保母或其他照顧者溝通。但在現實狀況中,如果實在找不到可以完全配合的照顧者,一定得使用奶瓶時,最好在媽媽上班之前讓保母和嬰兒處熟一點,並使保母在媽媽要真正開始上班之前,嘗試用奶瓶嬰兒。需向保母解釋寶寶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奶瓶餵著

倘若寶寶不願意吸奶瓶時,可以試著:

1.在寶寶還沒餓之前先餵食。

2.用奶瓶餵食時,拿有媽媽味道的衣服包裹著寶寶。

3.不要將奶嘴放入寶寶的口,把奶嘴放在寶寶的嘴邊,讓他自己尋找奶嘴,主動含入嘴裡。

4.試著把奶嘴用溫水沖,可以讓它和人體溫度相近。

5.滴一些母奶在嘴上,可以鼓勵寶寶吸吮。

 

四、瓶奶的優點

上述說明了母乳優於牛奶的特點。因此,經過考慮健康與生活週期的因素後,母親用母乳親自哺育嬰兒將是最佳的選擇。然而,母乳的分泌不佳或母親生病,或必須要外出工作(遠地),母親應該選擇用沖泡牛奶哺嬰兒。現在的奶粉充足,以牛乳中的固體成分為原料,再加上各種化學性處理,在質上是相當接近於母乳的成分,可以說已經是改良的人工營養品,但對於疾病的預防,特別是瀉肚症之抵抗力,還是不及母乳。要餵瓶奶,心理上最重要的是,把餵奶視為非常愉快的事,母親(或其他照顧者)以此種舒暢、安心而充滿愛心的餵奶,對嬰兒才有良好的影響,帶動吸吮的活動更有力、活潑(陳碧霞譯,1995)。但也需注意,奶嘴的吸孔不可太小,或太大。瓶奶的優點以表示之。

1.家長買的,小朋友不一定會喜歡喝,有些廠商會提供試用包,不妨向廠商索取,試吃後如果喜歡,再購買整罐裝的奶粉。

2.購買時,罐身不要有刮傷、凹陷,因為有傷痕的罐身容易有裂痕,空氣或微生物容易跑進去,影響奶粉的品質。

3.孩子的口味變化大,各家品牌奶粉所含的營養素也不盡相同,適時變換品牌才不會喝膩。

4.在折扣期間,要注意奶粉是不是快要到保存期限了,如果在保存期限之前可以吃完,那多買罐也無妨。

 

五、母乳與牛乳的比較

母乳與牛乳所產生的能量大致相同,然而蛋白質的含量,母乳比牛乳少。就酪蛋白與白蛋白的比例而言,母乳中含乳白蛋白較多,而牛乳中酪蛋白較多。母乳所含的蛋白質比牛乳中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和吸收。

母乳和牛乳中的脂肪含量大致相同,但脂肪的結構各組成不同。母乳中含不飽和脂肪較多;所含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乳糖,含量約為牛乳的1.5倍。

母乳中所含的礦物質為牛乳的三分之一以下。含鈣量也是牛乳的三分之一,但母乳中的鈣能充分利用。母乳和牛乳的含鐵量都不多(母乳中的含量相對的說要多一些)。牛乳中含維生素B12較多,但幾乎不含維生素。

進口奶粉初以「較母乳更營養」的信念打入台灣市場,這一點雖然缺乏實證研究證明,但是多篇報紙文章暗示了母乳的營養不足,必須補充牛奶、及早添加附食品、並及早斷奶。直到1985年發生嬰兒配方奶粉鈣磷比例不調,造成嬰兒食用後抽搐,其安全性才被提出討論,但並未撼動國內的瓶bottle-feeding)率。多數醫護人員提出,母乳仍是嬰兒最佳的食品,但隨著營養學及食品工業的進步,依照母乳營養比例配製的嬰兒配方奶粉,使用上仍是安全的鄭佩玲,1985;林松洲等,1982;林隆煌,1985;黃伯超與游素玲,1985

台灣地區嬰兒配方奶粉被普遍使用,廠商促銷活動、大眾傳媒宣傳,或許都是主因之一,這是商業活動的層面。另一個層面是,醫療院所管理「生產」流程的知識,間接推動了商業活動的發展。此外,為確保新生兒住院期間的健康、及照護便利,新生兒集中觀察、由護理人員以奶瓶餵食,似乎是整套生產醫療化知識下必然的結果。然而這套知識,也產生了某些預料之外的結果。

 

六、教育上的意義

不論母親選擇母奶哺餵或人工瓶奶餵食,在教育上的意義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ro ,1991/1995;母乳哺餵網站

(一)哺乳與親密的擁抱

「擁抱」,不只是提供對嬰兒身體的支撐,抱在母親懷裡的充分意義,是接納、傳遞訊息,使嬰兒感覺在新環境中有個安全的地方生活。為了適當地抱嬰兒,必須和他融為一體,對嬰兒的情緒能瞭解並加以反應,好像這些情緒是我們自己的一樣。擁抱就像在胎兒時期,再度建立母子一體的關係,讓彼此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再度分享生活。

出生後,有一種很有意義的擁抱嬰兒的方式,就是哺新生兒時要抱他,否則他吸不到奶。在這種為生存所需要的情況下,嬰兒可以從為獲取食物被抱在懷裡,轉變為親密、為愛的關係而抱。透過重覆的餵奶,嬰兒經驗到(學到)如何與人產生關係,如何分享一體感和情感。事實上,嬰兒正準備他對成人之愛的基本反應程式呢!這必須積極的,包含正確的資訊的程式,因為嬰兒需要擁有包含愛、尊重和接納的關係:依附而沒有暴力;親密而不喪失認同感。

「親子依附關係」也是嬰兒對父母之間建立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會是嬰兒往後與他人建立依附關係的基礎,而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是一種學習過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且大部分的發展會在寶寶生命第一年期間完成。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資訊不完全是正面的。然而,我們卻很少想在成人在人際關係中的困難,和他們生命開始時發生的事情、他們對母親的經驗,以及他們做孩子時被抱的方式有關連。

當我們抱著嬰兒餵奶時,就必須瞭解,一個特別的生命在我們懷裡,等待我們的協助,以利充分發展。他們的潛能發展,端視我們照顧的品質而定,這點是不會改變的,除非我們得到有關幼兒實際是什麼的知識。正確的「擁抱」,必須傳給幼兒,除了我們的愛、尊重、以及為它的存在讚美之外,那就是我們對這種親密關係的喜悅。

(二)照顧性「觸摸」與社會性互動

想像當我們抱著嬰兒餵奶時和他的關係,是不同於「觸摸」他。「觸摸」是用手和嬰兒的身體接觸,因為要幫他穿衣、換衣、洗澡。這時候的身體接觸不是在「擁抱」。也由於「在一起」的方式不同,使得母子互動中的可能性會有更大的差異。

觸摸通常是嬰兒躺在母親面前,這是相互瞭解的時刻,我們注視著嬰兒,他注視我們。我們微笑,並且和他談話。但是,上述這些現象,只在我們把母親照顧視為母子在一起的特殊時刻才會發生,也唯有在我們把嬰兒看成真正有能力、令人驚異的人時才成為可能。母親正是這個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同行的人。

大多數的父母和成人仍然錯過這一點,單單是以要完成事情的目的來觸摸嬰兒,像是換衣服、穿衣服、洗澡等等。一般父母可能訓練良好、有效率、能做好工作,但他們不懂得利用這時間與嬰兒會心相處,用它做為相見和表達感覺的時機,只是相要完成一件不具情感的例行公事,而沒有太多個人內心的參與。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很快而不是很慢地完成這些例行公事,我們想避免做這動作,而不是動做,以讓嬰兒嘗試瞭解所發生的事。事實上,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簡單扼要地解釋我們的動作給嬰兒聽,溫和地碰觸他身體的不同部位,說出它們的名稱,並要求嬰兒跟我們合作。這種合作可以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但需要多一點時間和基本信任。嬰兒是個聰明人,他也渴望與我們互動。

只要我們能和嬰兒合作,給予母親的照顧,我們才真的是「和小孩」一起做事,而不是「對小孩」做事。如此一來,我們賦予孩子在家中的重要地位,提供給新人類發現其他的同伴有多麼好的可能性。這訊息是「你和我們一起,和你在一起做事多愉快」這樣,我們把母親照顧轉換成他的社會經驗。

如果沒有和其他人愉快相處,在我們的環境中接納他們,一起交談、微笑、分享彼此的同伴和活動,怎麼會是個良好的社會生活?

在意義上,當我們決定給他生命時,是邀請他來到我們的家,他必然覺得我們是多麼高興有他和我們一起。「觸摸」在母親照顧中,正是個快樂社會性的互動時刻,教導嬰兒社會生活的最大好處。我們聚在一起,因為我們彼此喜歡,有很多事可以一起快樂地做。

因此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簡單扼要地解釋我們的動作給嬰兒聽,溫和地碰觸他身體的不同部位,說出它們的名稱,並按求嬰兒和我們合作。母親照顧的真義,是「和小孩」一起做事,而不是「對小孩」做事。

(三)內在身心的結合

在生命一開始,嬰兒是無助的,這種情況意指需要母親照顧,被「擁抱」和「觸摸」同時提供所有經驗,擴展嬰兒對環境的瞭解。訊息可經由這些經驗傳達,父母們教導嬰兒有關這世界的一切、以及人們對他的存在如何反應等等。

但是,除了這點,還有其他事情在母親照顧期間發生,對人類的發展極為重要,這就是包含身體和精神兩部分結合的自我。邁向這身心結合的第一部稱作「統整」,通常是在共生時期,透過擁抱嬰兒的方式而建立。在初步的身心結合之後,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稱為「個人化」。

第二步與觸摸更有關聯,強化身體與精神的結合,使嬰兒能區別什麼是內在的或外在的,身體基模變得更準確和細緻。「個人化」建立在身體運作的功能上。透過身體的運作,嬰兒整個人將不斷統合。這個人開始以人性的方法,把生理需求與滿足的快樂連結在一起。

這點導致另一個重要的結果。因為以正面的方法來反應它們,使得本能的驅動力是好的。因此運作身體功能的感覺是愉悅的,心理上也經驗它們是好的。這些功能可加入嬰兒的體認中,有助於建立他的自我。

假如在母親照顧期間,從心理傳給身體的訊息是好的,則被認為是滿足的,能建立孩子與外在世界愉快的關係。而身心和諧一致,這兩部分將更滿足地連結一起,進而成為人格的堅實基礎。

例如,憤怒是一種需求,身體可以感覺得到,因為血糖下降而產生空胃的不快感。這種需求在意識中被處理,所以嬰兒醒來,開始哭,叫著要幫忙。如果母親迅速回應,提供乳房,嬰兒不但因得到食物而獲致滿足,同時也會喜愛母親的出現。

他將得到的資訊,包括如何填滿空胃,如何利用許多感官刺激輸入,以享受人際關係(像是可觀察的臉,可聽到的聲音、身體接觸的溫暖),這些就成為精神食糧,如此,將在感覺(身體)輸入和轉換成知識之間建言一個環結,也是結合身心兩方面愉快知覺的心智過程。

身體的每一個功能,都為著自我而組織,當身體有需要,心理就會把它表達出來。這包含控制環境力量的正確經驗,這種經驗運用了人類的身心兩部分,也不斷的在結合它們。

人們需要感受到自己身心的結合,以便內在和外在世界輕鬆自在。現在試著想看,嬰兒在空腹時喊叫,卻沒有收到適當的回應,會發生什麼事?

有時候,嬰兒等待很久,當他的痛苦太大而無法抵抗時,可能決定退縮回去睡覺。這樣一來,他在環境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應。透過拒絕,從失望的環境中,把自己和環境的互動關係切斷,對外在求助的需要就被擊倒了。

人類只有在身心分離,才會用到防衛機能。當心理提供一個不真實而短暫的滿足,嬰兒便會退縮回到內心世界,或者靠著作夢,夢到一個大而充滿奶水的乳房。但是,一旦身體重複要求食物,嬰兒會再醒來,整個過程將再重演。

假如這種身心分離的經驗繼續,可能就會變得「去個人化」。很多身心症就是肇因於缺乏身心結合,其他如皮膚、呼吸、和消化系統的疾病,甚至也可以追溯到生命最初幾個月所發生的事情。

(四)母乳哺餵:終生教育

由上述知道母乳哺餵提供人類嬰兒最完美的營養成份,並保護嬰兒免於疾病.這些成份是嬰兒快速成長的腦部及中樞神經系統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須營養素。它也提供一個愛的互動,是兒童人格發展及學習基礎的基石。母乳是全世界嬰兒最基本的安全食物,也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之。不分貧賤。世界各地的婦女都可以製造,但在教育的領域中,大家都有興趣改進教育的內容及改革教育,但是在各種教育中卻很少教導母乳哺餵及母乳的重要性,教育者通常甚至於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疏忽。

因此鼓勵將母乳哺餵及適當的嬰兒餵養方式之教育納入各階層的教育中。並結合專業機構,如醫學院及其他師範學校、醫療機構、公私立學校、還有社區教育中心的教育或訓練者合作,設計相關的課程。將母乳哺餵納入中小學課程的方式,讓教師及其他教育者參予討論母乳哺餵和教育,及如何計畫國際母乳哺餵的活動,選擇已經有將母乳哺餵資訊納入故事中的書籍或教材。例如策劃中小學生有關母乳哺餵不同主題的美術或作文比賽,讓幼稚園到青少年的學生一起參予國際母乳哺餵的活動,鼓勵將母乳哺餵的經驗或方式整合至兒童的教材或玩具中,並且提供適合不同年紀的民眾教育教材。

 

結論

就最近心理學家研究的結果看,母乳育嬰的效果,確實優於瓶乳;不但在嬰兒期間身體比較健康,而且對以後入學時的心理適應,也有較好的影響。

母乳與瓶乳對嬰兒身心發展的差別影響,其關鍵不在於乳汁本身營養的高低,而在母親授乳期間,母子交感互動,增加了一層人性面的接觸。嬰兒在母親懷中,溫暖與安適將滿足嬰兒的安全需求,因而有助於形成安全依附型兒童

哺餵嬰兒同時是一種情緒行為與身體行為。與母親身體的溫暖接觸有助於增進母親與嬰兒情緒上的聯繫。這種聯繫感可以透過母乳餵哺或奶瓶餵哺來產生,也可以透過許多活動來產生,而這些活動大多數可以由父親或母親來進行。幼兒與雙親之間關係的品質以及給予幼兒豐富的親密感與撫抱,或許要比餵哺的方式來得重要。

但如果有懷孕的準媽媽或者是要準備懷孕的婦女,甚至是我們這些未來要成為母親的,我們該深思:什麼對我們的孩子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在鼓勵、保護及促進哺餵母乳,如果我們的小孩沒吃到母乳,不僅是我們落伍了,小孩以後更有可能會輸在起跑點。因為有愈來愈多健康的小孩長大會說:我們都是吃媽媽的奶長大的。

 

參考書目

D. E. Papaalia 等人著(2001)。 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張慧芝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代:1998

L. R. Marotz 等人著(1995)。幼兒健康、安全與營養(黃惠美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代:1993

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ro1995)。生命重要的前三年(魏渭堂、吳錦鳳譯)。台北:及幼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代:1991

丁綺文(2001)。寶寶的營養那裡來。學前教育,249),24-27

林松洲、劉美惠、謝明哲、林守田(1982)。臺灣地區市售嬰兒奶粉的成份與嬰兒異常狀態之奶粉的選用。實踐學報,13432-420

林炫沛 林玉英(1998)。寶寶最好的食物母奶。健康世界,152=272 53-54

林隆煌(1985)。認識嬰兒奶粉。護理雜誌,323),35-39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陳昭惠(2002)。環境污染下,母乳仍是最好的。消費者報導,25518-21

黃伯超、游素玲(1985)。母奶、牛奶與嬰兒配方奶粉。健康世界,1117-12

劉明德 編譯(1991)。嬰幼兒營養手冊。台北:益群書店。

陳碧霞譯(1995)。幼兒發展心理學。高雄:復文

鄭佩玲(1985)。哺乳和嬰兒奶粉的問題。健康世界,10928-34

檢驗委員會(2002)。市售兒童奶粉的價格、成分調查。消費者報導,25014-20

鍾光選編譯(1989)。現代育兒學。台北:婦幼家庭出版社。

母乳哺餵網站:http://www3.vghtc.gov.tw:8082/ped/family/breast/breast-feeding.htm 檢索日期:9312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