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台灣經濟體系

陳欣佑

南華教社所

 

一、前言

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有2種資本主義,一個是以生產力為主的「產業資本主義」,另一個則是以金融資本為主的「貨幣資本主義」,後者是全球化論述的主角。「產業資本主義」是以跨國公司為主角,而到了八0年代時達成所謂的「全球化貨幣資本主義」是一種以貨幣為商品的資本主義,一般被說成是「英美式的資本主義」。

一些產業生產良好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等,以及急速吸收跨國產業的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墨西哥等,也因為所謂的「英美式的資本主義」而陷入苦境,甚至受傷慘重,如東南亞金融風暴、日本的泡沫經濟等等。

「英美式的資本主義」是美國霸權事業的顯現,也可以說是目前最高層次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因其擁有1.持續增長的鉅額投資資本;2.擁有握有足以毀國的貨幣的法人投資機構;3.影響全世界任一市場穩定的全球武力;4.全球為主掛勾的美元。

 

二、全球化

早期的全球化是以巨大的跨國公司為主,當時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其年收入甚至比一些國家的國民生產毛額大,但其總部和最大多數的股票擁有者,仍是在其母國。因為國家力量對於尋求全球性銷售和投資公司仍是重要的。但現今的全球化,是「貨幣資本主義」,即是在全球四處流竄的鉅額全球資本(虛擬貨幣)為主。虛擬貨幣是以交易貨幣為主的貨幣、以貨幣為商品的「生產利息」,這些貨幣遊戲已經超越了以生產力為主的跨國企業,佔據了貨幣主義發展的最頂端,國家無力阻止全球化趨勢,如大量資金的抽離,迫使國家屈服於跨國公司(墨西哥)等。

 

三、全球化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

1.貧富差距加大

全球化加遽了整個世界收入的不平等,1970年世界人口最富的20%的平均收入是最窮的20%的32倍。到了1991年這個比率達到了61倍,且正已驚人的速度拉大當中。

此收入不平等結果之一是,資本過度積累或消費不足的問題,世界上越來越少人支付得起全球經濟所能生產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生活水準一直下降,甚至一夕之間全數毀滅,如1994年短期資本逃離導致墨西哥產生危機、1996年東南亞金融風暴。

2.薪資低、失業率高、日常勞動失去意義

在全球化的金融資本主義是一種以錢滾錢的遊戲規則,而全球化的資金流動迫使國家政策為留住資金,採取資本制上、有錢是大爺的心態。勞工大眾每個都面臨了失業的壓力(除了公務員之外),因為全球化的公司隨時都有裁員、撤廠、併購的可能。若一時動念,買買股票小賭,可能會血本無歸。

3.民族國家抽不到流動與外移資本的稅,赤字增高,社會福利減少

在高喊民族國家終結之後,美國柯林頓政府開始高喊:「把美國政府當成像企業競爭一樣,必須提高競爭力。」若美國不加稅又提高競爭力,試問,還有那個國家趕加稅讓資源應用在社會福利上呢?當然只有爭相討好資本家,以提高該國的競爭力,於是,金融資本與資本家在全球通行無阻,各國政府只好壓縮工時、縮減福利又抽取無法逃稅的國民,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來挽留或吸引全球資本的眷顧。

4.民主政體的意義喪失

伴隨著社會權的喪失、民族政府的權力失落,接著當然是民主意義的消解,那些無法全球流動的人們只能投票並納稅供養一群熱力服務招睞全球資本的民選政府,政治越來越比股票指數更不切實際與遙遠。

 

四、台灣目前全球化的處境 / 台灣發展的可能

勞工退休新制在20057月上路,依規定企業必須提撥6%勞工退休金,比原有舊制提升了14%,這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可想而知,外商亦可能因為需補繳金額過高而考慮是否值得留在台灣。即使沒有勞工退休新制的實施,台灣許多產業也早已面臨挑戰,因為現在是處於微利的時代,許多公司為了因應未來更為嚴苛的競爭,紛紛將生產重心轉至大陸,因此台灣的產業在未來35年間,勢必要面對結構性的挑戰,相對於面臨困境的製造業,金融服務業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金融法規的通過(如金融機構合併法、投信投顧法等)讓台灣比較能夠推動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以發展金融服務業。未來資產管理勢必成為發展重心,台灣經濟發展唯有轉形成為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新型態,才能維持一定的成長。

全球有將近3兆元美元資金,是以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各項指數當作參考標的,而MSCI2004年起陸續提升台股權值,是代表台灣證券市場以普遍受到國際投資者的肯定,將使各大基金經理人隨之調高對台股的持股比重,有利於台灣股市的未來發展。

相對於MSCI調升台股權值,標準普爾在20041131日卻將台灣國家展望從「穩定」調降為「負向」,是因為兩岸關係緊張、產業空洞化和財政赤字化,使得標準普爾看壞台灣整體財政體質,雖對於股市影響不大,但仍為值得重視的警訊。

國內投資環境越來越被壓縮,外商逐漸撤離,在加上中國大陸的吸磁效應,投資大陸也將成為下一波必然的趨勢,不但外資直接跳過台灣到大陸發展,台商也將重心轉移至大陸以求生存,儼然成為未來的趨勢。

擺在眼前的是台灣的經濟不景氣、股票下跌、失業率攀高、產業出走、大量投資外移至中國大陸、資本家與主流媒體對新政府的財經措施嚴重不滿等等。當中國大陸擺出了要加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策略後,台灣就注定面臨了來自中國競爭的壓力。台灣幾十年來經濟發展所積累的資本,已經讓台灣不適合成為一個良好的產業投資環境: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土地原料的昂貴、人民生活水準的要求提高等。台灣正面臨的全球化的後果,一堆人賭本全輸、一堆人失業、政府財政困難、產業出走、資金出走、社會福利支票全面跳票等等,台灣必須在世界經濟中尋求新的出路。整體而言,台灣處於全球化的脈絡中,以面臨不得不調整的階段,從八0年代後期,台灣面臨了產業升級的壓力,藉著整合中國大陸的生產流程,台商將台灣與大陸相關的產業,建立良好的分工體系,也為台灣產業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了整合的機制,隨著中國大陸相關產業的發展,台灣在製造業已不具有利益上的優勢,也逐漸為大陸所取代。

現在正處於金融的戰國時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舊有的銀行體系無法配合經濟成長的需求。1989年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1992年共有十六家獲准並陸續開業。公營銀行也朝著民營化的腳步邁進,中小企業銀行紛紛改制為商業銀行,加上原有的信託投資公司、外商銀行,台灣的金融業正式進入戰國時代。2001年政府特准十四家金控公司成立,將台灣金融發展史邁向新的紀元。

從消費金融與財富管理來看,1997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台灣列為已開發的經濟體,金融往來與交易日漸頻繁,社會大眾對於新金融商品和理財的需求量大增。各家銀行紛紛搶進消費金融市場。1990年代台灣的國民平均所得已經超過八千美元,民間財富不斷積累。經過了泡沫經濟及股市崩盤的衝擊後,社會大眾對投資更加謹慎,加上台灣社會年齡層日趨老化,社會大眾也提升對財富管理的要求,因此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會越來越多樣化。

1990年代以後,台灣的企業在資源運用及資金的籌措與調度上,都發生了變化。2003年企業利用直接金融籌資的比例,從過去的一成,提升到三成。另外,創業投資公司紛紛成立,不僅成為企業的投資者,也為企業提供了經營管理、市場行銷、技術及財務等方面的諮詢。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台灣的企業除了透過傳統的聯貸方式,一些需要大量資金的產業,譬如高科技產業,甚至還到海外發行浮動利率債券(Floating Rate Note,FRN)、存託憑證及可轉換公司債等,掀起了台灣企業融資的另一波新潮,也成為現今台灣企業融資的新趨勢。

1990年代以後,國內外的金融業所發生的金融風暴與弊案,及智慧型犯罪的案例,使金融業變成高風險的行業。「金融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就是創造並維護一個優質而穩定的金融環境。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之後,台灣的金融業朝向多角化經營,並跨足到不同的市場與領域。在這樣一個複雜金融環境下,如何發揮「金融安全網」的功效,以及提升金融業者「公司治理」的能力,是必須重視的課題。

在全球競合的年代中決定勝負的關鍵點,不僅是資訊科技的運用及金融商品的設計,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金融創新」的環境與架構。在台灣金融市場,外商機構不僅帶來外資及人才,對本土金融機構的經營策略與管理能力,更產生深遠的影響。展望台灣金融業的未來,如何讓「金融創新」的動力持續地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1990年代後台灣金融業的優勢充分反映在金融資產的擴張,若與國際標準來看,仍有一大段落差。台灣金融業的優勢之一還在於產業基礎,和所累積的經濟實力。但由於企業的內線交易頻繁,再加上金融資訊的透明度不足,在整個金融紀律上,國際對台灣的評等是偏向較差的。台灣需要重新檢視金融改革的步伐,強化金融業的經營管理品質,厚植競爭力,才能穩健地與國際接軌、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

二十世紀後期,中國大陸經濟逐漸開放,成為世界的工廠,金融活動也蓬勃發展,也成為是接資金注入的對象;在參加世貿組織後,中國大陸在 2006 年即將對外商提供國民待遇。台灣未來金融發展上,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兩岸金融

 

五、結語(心得)

回顧台灣五十年,從金融市場逐步建立,到金融體制日臻完善,為金融業者創造無限的發展機會。在此過程中曾經發生失序的弊案,也讓銀行財團化及貧富差距有擴大的現象。未來還有很大空間可以努力,讓更多社會大眾的權益受到保障、享受到金融服務所帶來的福祉,並藉由豐沛的資金與行銷能力的優勢,達成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理想,為台灣的經濟成長與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做出貢獻!

台灣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才能開拓未來經濟發展,即叢生產走向創造性產業,其中,金融服務業應該是最有潛力的領域,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

 

參考資料

翟本瑞(2006),十字路口的台灣經濟,台中市:文笙

戚瑞國(2005/01/13),台灣應從生產走向創造性產業(上),經濟日報。

戚瑞國(2005/01/13),台灣應從生產走向創造性產業(下),經濟日報。

柯朝欽(2000),在「全球化」中浮動的「台灣利益」,http://www.pu.edu.tw/~gec/news82.htm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國時代  http://www.pp369.com/lw/lunwen/html/detail_1592.html

 

全球化中的台灣經濟體系

方逢源

南華教社所

 

自從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蘇聯政權瓦解後,世界上結束了兩大陣營敵對的競爭,進入了全球化的經濟時代。從GATT到WTO等國際化經貿協定的組織產生意味著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亦逐漸淡化,更由於近二、三十年來個人電腦快速的發展,進行所謂「第三波」的革命,為人類在知識、通訊、資訊各方面的獲取及溝通上建立不同以往的模式,連帶著也在這一全球化的經濟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

台灣的經濟在過去數十年來雖無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台灣人秉持著勤勞、克苦打拼的拓荒者精神創造著令人驚羨的台灣奇蹟。然曾幾何時台灣的經濟發展已落居四小龍之末,國民所得亦被南韓超前。國內經數年來的內耗導致各項經濟措施無法開展,而執政者相關的金融改革措施無法獲得大多數人民認同,從一次金改補貼打消銀行呆帳到二次金改進行銀行間的整併,皆徒落個圖利財團的駡名。反觀對岸自鄧小平1978年發出改革的口號之後,在短短二十五年間挾其廣大的人口市場、低廉的工資發展成為一個令世界各國不可忽視的經濟體,並有可能在二0五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國。從今年(2006)年四月國民黨與大陸雙方舉辦「兩岸經貿會談」國內上百家知名企業與會,可見商人的嗅覺的敏銳的,此是否如Erik Izraelewicz所著「當中國改變世界」所言我們需面對著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的成長,此時我們準備好了嗎?台灣的政策是什麼?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台灣發展

郭晉瑋

南華教社所

 

目前台灣除了高科技產業仍是台灣經濟的主力,再來就是一些新興的創意產業,以及服務產業有些許的前瞻性;但這些仍是不確定因子,前者的困難處在於幾間高科技產業:如台積電早就已經前進大陸;鴻海以香港富士康為踏板在全球佈局,下一波投資將會在印度進行。然而這些企業賺的錢再多,政府仍無法掌握住,而高科技企業繼續佔有著減免稅的優惠,到今年高達一千六百九十三億元,創歷年新高;台積電平均每賺一百元只有繳交三毛錢的稅收。後者目前無法像日韓那樣,將文化創意產業達到規模經濟的情況,只能步履蹣跚的進行,可惜的是世界局勢是不會等人的。

而台灣原有的傳統產業,如農業、毛巾業,除了面臨轉型以外沒有。日前國共經貿論壇釋出十五項利多,其中一項是對於台灣農產品的零關稅,這無疑是一項好消息。但是大陸只是一個解決台灣傳統產業過剩的疏通管道之一,此外前一陣子媒體和政客不斷鼓吹台灣水果西進大陸,但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只有都市地區一開始的潮流,後來就大量的仿冒台灣水果出現,不然就是台商流出技術,將台灣水果的名聲弄臭,獨特性消失。今日農產品零關稅是否能夠創造利益,老實說在商標版權未落實之前並不樂觀,而且不是每一項農產品放在大陸市場都很划算,如哈密瓜怎樣都沒有新疆的哈密瓜有名氣,儘管口味是一回事;而台灣滯銷的柳丁輸到大陸也要仰賴冷藏技術保鮮,所增加的成本能否回本還有待商榷。

最後,我們要看的仍是全球的市場而不是短期利益:如日本新瀉的越光米為何能達到世界知名的地位,而不被仿冒的堅定品牌?台灣的池上米和美濃米曾經有天皇御用的品質肯定,是否又能創造品牌?這是西進大陸要注意的。另外有疏通的管道和大陸市場不可滿足現況,要以時間換取空間,培養出新興產業、農業精緻化和產業轉型,讓傳統產業的在沒落之前能夠作為經濟發展的候補,否則又會落入經濟奇蹟(八零年代)和後經濟(九零年代)時,沉迷在一時光景的弊病。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