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與解決策略之探討

陳慧(王苓)

嘉義大學家教所

 

壹、前言

A老師:「我們班小金的媽媽是越南新娘,因為看不懂國字,又不太會說中文,小金的國語作業簿總是有很多錯字!…」,B老師:「我們班的小柔則是大陸新娘的小孩,家境貧困,父母都忙著夜市的生意,聯絡簿已經好幾天沒簽名字了!…」,聽著學校同事述說班上學童的學習問題,不禁想起現今家庭型態的變動已漸趨多元化。台灣女生在經濟獨立、知識水準高的情形下,對於結婚的意願並不高,而在兩岸通婚及異國婚姻的開放政策,讓許多適婚之國人組成國際家庭與兩岸家庭,這樣的現實環境使得台灣在原本的四大族群之外,近年來又新增一個成長迅速的新移民族群外籍配偶。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05)的統計資料顯示,946月大陸港澳及外籍配偶子女出生數為12834人,全國出生率的12.85%,而九十三學年度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小學人數為40907人、國民中學5504人。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每七、八位新生兒中,便有一位是外籍配偶子女,而且可能越來越多,未來這些新住民不僅將成為台灣的份子,並會全國人口極高的比例,其後續發展勢必對社會造成極大影響,而其衍生出來的各種生活適應及教育問題,更需要政府與民間團體的長期關注。

因此,為了協助外籍新娘順利融入台灣的生活環境,進而協助改善外籍新娘與子女的親子教育問題,身為在地族群的我們確實有必要更積極的投入更多資源來關懷外籍新娘的困境。畢竟,外籍新娘如果能夠熟習在地的語言,瞭解在地的習俗與文化,將來不論在教導子女、與公婆相處、與鄰居互動等方面,都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減輕異國生活的壓力。

 

貳、外籍新娘本身問題之分析

外籍新娘來自於大陸、港澳、東南亞地區,其生活方式、使用語言或風俗習慣都異於本地,所遭遇的問題,不只是就業問題,而且還包括適應困擾,其中遭受歧視、無法為社會所認同,或者是遭受家庭暴力,時有所聞,面對舉目無親的環境下,以及缺乏經濟的支柱,身處異鄉,其內心之痛苦及煎熬,在發聲管道欠缺之下,成為沉默弱勢的一群(吳清山,2004)

因為外籍配偶家庭的組成有著「婚姻商品」的特質,所以這些外籍新娘嫁到國內後衍生頗多問題,包括國籍問題、身分取得問題、健康保險問題、工作問題、生活適應問題、社會適應問題、教育問題等(黃木蘭,2004),隨即而來的生育、養育子女等問題,更讓承擔教養孩子重任的她們,顯得無所適從。

因此,如何經由政府或民間機構對新住民的支持策略來幫助他們,是台灣家庭結構逐漸邁向「國際家庭」新紀元的一項重要課題

欲強化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必須從改善其父母的教育態度、增進其父母的語言能力與教育其父母參與其學校教育開始,外籍配偶本身究竟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是必須先探討的一個議題 (蔡榮貴、黃月純,2004)

一、新住民家庭的特質

() 家庭社經地位較低

調查報告顯示: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多居於農村或邊陲地帶,其職業大多為工農階級,學歷大多國中畢業,職業多集中在工人、司機、自營商(攤販)與農民,他們大多為中低社經地位者(林月霞,民94)。因此,家庭中的學習環境、衛生與生活教育等普遍較差。

()公婆或配偶不讓他們外出參與學習

公婆或配偶害怕他們的成長會增加他們逃跑或離家的機會,認為新娘們不用識字,只要能溝通即可。

二、新住民本身的問題(林月霞,民94)

() 語言障礙

外籍配偶,常因不會講國語及閩南語,與先生無法做有效的溝通,導致許多婚姻問題,甚至婚姻破裂;語言不通將影響遷移者的人格,無形中會變得較內向或自卑。溝通上的障礙,容易被人排斥,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二)文化差異

在跨國婚姻中,不僅要面對新的家庭組合,更要面對雙方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的婚姻觀、夫妻、婆媳相處模式、子女教養方式等也會影響跨國婚姻家庭的生活適應。目前雖然外籍配偶的識字班和生活適應班已如火如荼地在各縣市開辦,但為數不少的外籍配偶受限於夫家的反對,或因為懷孕、生子、育子需求,而不得外出學習或必須輟學在家育兒,故推展效果有限,也延遲外籍配偶對中國文化及風俗習慣的融入,甚而影響外籍配偶婚姻家庭的和諧,及孩子教養的衝突與無力。

(三)子女生育教養問題

「傳宗接代」與「延續香火」是中國男人結婚的主要目的之一,尤其是迎娶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台灣男子。東南亞女子嫁到台灣後,幾乎都會被鼓勵、催促努力生育,甚至要到有兒子出生後才可以考慮節育問題,雖然她們的原鄉國文化不盡然認同「傳宗接代」和「重男輕女」的理念,但外籍配偶在「育兒」方面承受很大壓力。且外籍配偶雖被賦予生兒育女重責,但在教養上,明顯面臨文化差異、語言文字溝通的難處與衝突,尤其在較傳統之家庭,更難有自主權。

三、易受種族歧視,缺乏自信感到自卑

一位在國小補校班級上課的越南籍朋友有次不解地提到:「為什麼台灣人要說我沒有說話時,看起來並沒有不一樣?」聽到這樣的質疑,是否能反省到我們老是將她們視為「他者」?難道她們不能像其他人一般結婚生子過日子?難道國籍不同、語言大通生下的子女就一定有問題?(自由時報,2003.5.12)

 

叁、新住民子女問題之分析

在學習革命這本書中,作者Jeannette Vos & Gordon Dryden提出:「家庭是重要的教育機構」的觀點,而且大部分的人腦研究學者都相信,每個人有百分之五十的學習能力(不是百分之五十的知識,也不是百分之五十的智慧)是在出生到四歲之間發展形成,在這人生最早的四年之中,嬰兒的腦中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完成連線,建立起連結通道,為所有未來的學習建立根基。

換句話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是自己的父母,而非學校教師 (黃木蘭,2004) 。由此可見,父母對學前幼兒的教育是多麼地重要,但是這些外籍配偶的子女,出生在這種較弱勢的家庭中,究竟面臨哪些難題,又該採取哪些補救之道呢

歸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有些是屬於個人因素,有些是屬於環境因素,有些是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因素。先就新住民子女個人問題作一歸納條列,再就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作綜合歸納相關研究。

一、新住民子女本身所遭遇的問題 (蔡榮貴等人,2004)

()帶有口音腔調易被取笑。

()易被種族歧視標籤化。

()無法自我認同看輕自己,缺乏自信感到自卑產生疏離。

()學業適應不良多發生在一二年級甚至學前。

()認知性科目方面需要加強。

()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數學次之

其餘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與非外籍配偶子女無論在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或整體適應的自我評估表現上皆相近,無太大差異。

二、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

()適應環境困擾,影響子女心智發展

一般而言,高齡、社經地位低或身心障礙者迎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性比例較高,不同生活背景的兩個人要相處在一起,都需要一段適應期,更何況是跨國婚姻所組成的家庭,需要面對與配偶、家人或鄰居的適應與衝突問題。如果家庭成員無法同心協力度過困境,除了婚姻危機外,更可能造成外籍新娘個人的身心壓力,更對下一代的智能發展、生活習慣、人格發展、人際互動等,產生不利的影響,

()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發展受限

外籍新娘能使用的國語或台語有限,小孩子的生活或學業問題有困難時,媽媽的語言能力無法讓孩童充分的了解,因此學童在學習發展上,可能比同齡的同學落後,產生自卑感及無力感。

()缺乏育兒知識,不易勝任母親責任

有些外籍配偶可能受教有限或年輕就懷孕,在語言不通、生活未適應的情況下就需擔任母職,形成「女孩帶小孩」的情況,在照顧嬰兒知識不足下,對於未來的子女教育是極為沉重的負擔,也因此影響子女的發展與教育問題。

()子女易有發展緩慢的現象,增加教育子女困難

由於外籍新娘出身背景多屬教育水較低、社經地位較弱的社會階層,而台灣的配偶又大部分也是教育水較低社經地位較弱或身心障礙的男性,在健康、經濟、教育都屬於弱勢的情形下,產下的孩童較易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根據高學長醫院研究高屏109對外籍配偶與子女的身心狀態,結果發現,四成的東南亞配偶有憂鬱傾向,二成五的下一代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吳清山,2004)

()婚姻形同買賣,子女缺乏有利環境

國內多數大陸及外籍新娘透過買賣式仲介媒合來台,常被視為傳宗接代工具及廉價勞力(吳清山,2004),在生活習慣或思考模式差異甚大的情形下,外籍配偶與先生極易產生婚姻衝突問題,在雙方無法容忍、體諒時,可能常吵架,甚至以離婚、逃跑收場,孩童因此無法獲得充裕的照顧與關懷,缺乏有利的生長環境。

()居於經濟弱勢,缺乏自我謀生能力

不管外籍新娘或配偶家庭,多數屬於經濟弱勢的家庭,夫妻為了生活來源,忙於生活打拼,而缺乏時間關心子女,家庭中的學習環境、衛生與生活環境較不完善;如果夫妻雙方又無一技之長,缺乏工作機會,那就更無法提供孩童有利的生活環境。

()處於文化隔閡,社交範圍相當受限制

個人面對不同文化或在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下,難免會產生「文化的震撼」(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與子女因此常面臨種族歧視的現象,此外,由於社會媒體對外籍配偶負面標籤化的結果,使得外籍配偶的子女會出現貶抑母親的偏差行為,甚至產生自卑的心理(許靜芳,2004,因母親的身分問題導致進入國小的外偶子女無法自我認同,看清自己,影響其人際溝通與學業發展。

()教育資源不足,教師意願與動機需要提升

學校教育資源不足,目前的補救教學與課業輔導較為片段,且輔導外籍配偶子女將增加基層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外籍媽媽參與補校或成較班的輟學率、流動率高,教師感受無力感(蔡榮貴等人,2004),政府必須提供國中小相關資源與課程,並針對外籍新娘的學習需求開設課程,才能增加外籍新娘的參與率,藉由對外籍新娘的能力提升,增進外籍配偶子女的教養成長。

 

肆、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因應策略

台灣自引進外籍配偶後,外籍配偶及其所生子女人數激增,台灣社會儼然成為民族大鎔爐,猶似美國立國時期,其影響極為深遠,不但改變人口素質,亦勢必在文化層面產生莫大的衝擊。有於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在語言、文化及教育問題不可忽視,整理各家文獻並提出以下的因應策略:

一、對外籍媽媽的教育與協助

吳清山(2004)認為,母親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亦是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的關鍵人物,所以要能夠有效處理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必須從外籍媽媽的基本教育著手,才能見效。因此,要改善新住民子努的教育問題必先從協助外籍媽媽做起。

()提供學習中文的機會

在各鄉鎮各國中小開辦外籍新娘基本教育班,培養他們認識中文及使用語言能力,並強化其生活適應能力。讓外籍配偶可以跟家人及子女溝通,是促進家庭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此外透過語言能力更能有效與社會溝通,也能擴及其他方面的學習,並強化其生活適應能力,有助子女們的學習。

()實施產前教育

鄉鎮衛生單位應定期辦理外籍配偶育兒研習活動,提昇她們育兒保健的正確知識及正常教養子女觀念。

()設置輔導網絡

設置完善的外籍配偶輔導網絡系統,成立協談中心和輔導諮詢專線,讓遭遇困難的外籍配偶,能有求助的管道,結合社會資源共同協助,讓她們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才能有效照顧其子女。

此外可藉助優秀外籍配偶的力量,培訓成為雙語種子教師,或鼓勵成立互助團體,互相分享教養心得或適應方法,透過同鄉的協助與陪伴,對生活適應的問題有較大的幫助。

()學校協助發揮親職功能

學校應積極的態度,主動協助外籍配偶的子女教養。學校輔導室應扮演較吃重的角色,可以向社會局、教育局申請資源補助,主動為這些孩子的家長設計適當的「親職教育工作坊」、「讀書會」、「親子互動成長營」、「家庭訪問」、「座談會」等親職教育成長的形式,以協助外籍配偶家庭解決子女教養的問題。

二、對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輔導與協助

多數學者認為必須對外籍配偶子女給予教育輔導,且必須從學齡前開始,如此才能避免許多子女入學後產生的適應問題。謝慶皇(2004)指出,學前教育對於外籍配偶子女而言,是補強其早期語文與學習經驗的重要管道。

()「機構式」的學前教育

外籍配偶未能流利使用主流社會的語言,造成他們在正式學校教育裡的許多困擾,進而影響其學業表現及未來生活。因此政府可行專門教育計畫,於學前教育階段為他們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多元教育,包括母親的國家文化及台灣社會的價值與教育列為重點,接納雙語溝通,尊重多元價值,讓孩子可以了解母親的語言與文化背景,也能融入台灣的社會生活。

()加強外籍新娘子女研究

由於外籍相娘子女教育涉及社會心理等各層面,必須邀集各領域學者從事科際整合調查性研究,全面調查外籍新娘子女相關資料,並有效掌握學生人數及發展情形此外建立外籍新娘及其子女基本資料的資料庫,並隨時更新,以確定外籍新娘子女的動向與問題。

()提升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成就

教育部深覺外籍新娘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將其列入教育教育優先區範圍,而針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困擾,學校可提供「課後輔導」、「讀書會」、「家庭訪問」等方式,提升學童學習的信心與成效。

三、教師相關能力的提升

為能對新台灣之子的學習提供更多更有利的協助,教師必須了解新台灣之子的家庭背景,可透過家庭訪問獲得最直接的訊息。而由於為數不少的外籍配偶子女有發展遲緩或學習障礙等問題,所以教師也須具備相關知能,使自己能應付教學現場的各項問題,並提供外籍新娘最適當的建議與幫助。

教師是傳遞文化價值的實際執行者,教師怎樣看待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子女,將影響孩子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更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如何看待母親母國的文化(許靜芳,2004)。教師面對班上外寄配偶的子女時,需尊重、接納其異國文化與價值觀,方能以中立的態度進行班級輔導,此外,鼓勵孩子在家庭內先認同自己母親母國的文化,並以之為榮,晨光時間的教學,可請外籍新娘來進行各族群母語或介紹各族群文化,讓孩子對不同族群的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進而喜歡、欣賞不同的文化。

三、目前政府的相關政策

教育部深覺新住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將其列入教育優先區範圍,補助學校辦理親職教育、學生學習輔導等,也將畫新住民子女,比照原住民、低收入戶或單親家庭子女等較弱勢族群學生,行文建議各縣市開放其可優先入讀公立幼稚園,讓他們在四至六歲及早接受教育,以奠定良好語文學習基礎。並且透過「平落差計畫」,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為他們打基礎,每年也將畫一到兩次的「國際日」活動,邀請外籍配偶、子女和教師齊聚一堂,提升社會的關注。

四、加強社會大眾的多元文化教育

外籍配偶雖來自不同文化的國家,但她們是非常有心要適應台灣的文化,那在台灣的社會大眾,是否有用心地去了解他們?亦或是仍存有著刻板的眼光?

車達(2004)於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入學人數的逐年增加,對於學校環境中的教師及學生,宜提供適切的輔導措施,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態,接納並協助學童能夠在多元包容的環境中順利成長。例如:政府在鼓勵外籍配偶學習中文和台灣本地風土民情時,如果能設身處地考量外籍配偶家庭的特殊性,多以「母語」與她們溝通,而不只是單方面要求外籍配偶進入中文系統,宣導效果應該會更好。

其實這些外籍配偶家庭的下一代,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與法律保障。關懷弱勢、照顧各個族群是政府及社會責無旁貸的工作,政府和社會大眾都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而政府應透過適切的多元文化教育宣導活動,讓社會大眾能更了解外籍配偶故鄉的文化,而能尊重接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去除標籤及刻板印象,對於他們不需給予特別關愛的眼光,只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態與其相處並給予協助支持,讓其能如同其他孩子般快樂成長。

五、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與辦理

特別是偏遠地區,更需要結合鄰里鄉鎮等社區單位,共同來合作推動外籍家庭成員的成長與融入。善用民間團體的力量如生命線、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等都針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實施各項服務措施讓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進入需要服務之外籍配偶家庭,期能透過長期且持續的關懷與協助,讓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感受各界支持與關懷的溫暖。

 

伍、結語

近年來新住民家庭日益增加,新住民子女人數所的比率也日益增加,對台灣的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制度都形成新一波的問題與挑戰,外籍配偶不僅影響目前台灣的社會,她們的子女也將影響台灣的未來,不能不慎思因應之道。

台灣家庭結構、文化發展隨著新住民的增加而改變,台灣人民僅是接納是稍嫌不足的。我們必須打開心胸擁抱文化差異,並欣賞多元文化主義,尊重且認同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他們自然會認同且相信自己,並對家庭懷抱正向改善的能力與信心,進而促進外籍配偶家庭的正向發展,解決新住民子女的教養問題。

 

陸、參考文獻

內政部兒童局(2005)。兒童福利數據/外籍配偶子女就學數、外籍配偶數及子女數。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616。網址:http://www.cbi.gov.tw/welcome.jsp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許靜芳(2004)。談外籍新娘子女的班級輔導。網路社會學通訊,43期。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論文集。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散播希望的種子。師友,44120-25

蔡榮貴等(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游美惠、何青蓉(2003512)。從「外籍新娘」到「孩子的娘」。自由時報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16,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y/12/today-o3.htm

林月霞(2005)從「外籍配偶」談「新台灣之子」學校生活適應富台國小40週年校慶特刊線上檢索日期:200616,網址:http://www.ftes.tyc.edu.tw/40period/new_page_54.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