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探討離婚單親家庭現況、困境及教師策略

張斐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這學期三年級社會正好上到「家庭」這個部分,除了課本的內容之外,我也加進了故事書與小活動來讓學生了解家庭的更多面向。在不同類型的家庭當中,與學生討論最多的除了一般所謂「大家庭」、「折衷家庭」、「小家庭」之外,還有「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在我所任教的班級裡,24位小朋友當中就有7位是單親家庭兒童,此比例相當可觀,相當於三分之一弱, 當小朋友告訴我他們家是單親家庭時,小朋友說得十分自然,好像這沒什麼,反正跟我一樣的人多的是。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現實社會中單親家庭的狀況、數量比率和衍生的種種問題。

在作這份報告時,我發現單親家庭急速增加是近十年來的事。所以,相關的研究書籍較少,且資料年代多非近幾年內,數據較不足以採信,在我較有興趣的教育方面更乏人問津,因此,在報告編寫過程實在令我無所適從。

    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的起點,每個人無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但是卻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如歌曲所述:「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有人的家庭整天吵吵鬧鬧,不得安寧;有的人家裡沒有兄弟姊妹;有的人父母並不慈祥,整天惡面相向;更有的人沒有父或母,或兩者皆無。透過社會這門課程,我想帶領孩子認識並重新詮釋家庭,並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家庭。

    由於社會急遽變遷,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家庭結構的改變,對於家長與教師都增加許多教養上的問題,對於兒童、青少年也增加許多學習上的困境。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單親家庭的現況。單親家庭的異質性高,每個孩子都代表著一個家庭,而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他們的故事。雖然這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但卻不能等閒視之,對於教育單位而言,應該設法協助這些單親兒童。事實上,單親沒有所謂好與壞,單親兒童未必就是「問題兒童」,然而,在單親兒童中,有許多人無法得到一般兒童所擁有的「雙親」照顧與親情,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社會其他部分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幫助。

    茲以下列數點分析如下:

一、單親家庭之成因、現況

二、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三、單親家庭的困境

四、老師可以為單親家庭兒童做些什麼

一、單親家庭之成因、現況

    單親家庭成因複雜,一般傳統認定常態的家庭,是由一位成熟的女性及一位成熟的男性所組成,然多元化的社會亦衍生出多元的家庭型態。

依照美國人口普查定義單親家庭為:『單親家庭是一個成年人與一個以上的依賴兒童(不論其為親生或領養的關係)所組成的家庭為單位』,我國的定義趨向是『一住戶中有父或母因離婚、分居、喪偶或未婚,和其18歲以下未婚子女同住者』,對單親較強調『受害』、『弱勢』的負向本質(謝美娥,19961416)。一般人提到單親家庭就容易聯想到許多錯誤的觀念,而孩子帶著這些觀念長大成人,單親父母也帶著許多錯誤的迷思教養孩子,造成錯誤的循環。

然而,本文想要探討的是「離婚」而形成的單親家庭,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最新資料,台閩地區的現住人口婚姻狀況中,離婚率從民國六十五年(西元1976年)的0.90%急速攀升,至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5.47%。女性的初婚率高,而以再婚率來看,女性明顯低於男性,

 

初婚年齡(初婚率%)

30.7(30.9%)

26.9(41.1%)

再婚年齡(再婚率%)

43.3(34.3%)

36.4(11.9%)

1.初婚與再婚統計表

    這正可說明了單親媽媽的比例遠高於單親爸爸,以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的個案統計,單親媽媽便佔八十八﹪,單親爸爸僅佔十二﹪。

    單親家長的教育程度方面,以高中畢業最多。親權的行使(監護權)大部分為父親(佔53%),母親次之(佔36%),父母共同行使(佔10%),其他最少(佔1%

二、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一)生活方面:

93年度離婚年齡來看,男性離婚率最高的年齡是在35-39歲之間,女性是25-29歲、30-34歲最多,而離婚者結婚年數結構中,民國83年至93年皆以結婚未滿5年者為最多,約佔37.55%,5~9年為次多,約佔22%,亦即未滿10年的約佔六成。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離婚單親孩子在國小階段面臨父母離異,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常常遇到以下的情形,可說是單親家庭生活的部分寫照:

    (情況一)老師,我要加班,沒辦法來準時來帶小孩,可不可以麻煩你讓孩子在辦公室外面等,我五點半下班再過去接。<經濟情況不佳>

    (情況二)老師,最近的功課好像越來越難,曉萍好像都聽不太懂,可是我上大夜班,等我回到家了他都已經睡著了,沒有辦法教他,聯絡簿也忘記拿給我簽,真是對不起。<忙於工作,無暇照顧>

    (情況三)沒辦法,這個小孩的爸爸也不要他了,教養的責任全部丟給我,我一個女人家帶著這四個小孩,實在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下去。<教養的無力感>

    (情況四)阿媽說媽媽是壞女人,他不要我了,是真的嗎?他為什麼生下我又不要我了呢?<孩子對環境不安>

    (情況五)因為家中沒有大人在,常常讓孩子一個人在家,沒有吃晚餐,甚至好幾次早上打電話去叫孩子起床上學。<家長無暇照顧>

    (二)學習方面

    以實際的教學經驗,歸納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如下:

      1.情緒問題: 他/她們有很嚴重的自卑感,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會有情緒的困擾。有時候會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發出怪聲或是故意跟老師唱反調,這樣的孩子對老師及其他同學來說,都會造成學習上的困擾。

      2.成績與功課:他/她們的成績欠佳,並且常欠交功課、聯絡簿很少簽名。有的家長在孩子考不好會歸咎於老師沒有注意學生的功課,而非檢討自身的管教。

      3.人際關係:很多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的同學都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她們大多不願開放、不善表達、也不懂與人交往。有些孩子甚至只用「拳頭」交朋友,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是以「打架」來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然而,這樣子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其他孩子更不願意跟他交友,沒有朋友的情況之下,孩子只會更封閉,接著陷入惡性循環當中。

 

 

.單親家庭的困境

    單親的經濟負擔、單親父母的身心調適程度、單親在照顧管教子女的支持與資源、子女面對單親的接納調適及角色認同方面都是需要探討的課題,根據筆者觀察的結果,「經濟負擔」是最大的困境, 據研究指出,大多數的單親家庭大多以女性為戶長,其家庭生活的經濟來源亦比一般家庭差,因此,單親家長大都需要有一份適當的工作與收入,以獲得家庭最基本的生計以及扶養小孩的經濟來源,由於家長必需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角色,所以,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比一般家庭重,生活也比一般家庭困苦。

    家族的支持對於單親媽媽而言非常重要,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內,大部分的單親媽媽都接受來自原生家庭的協助,例如孩子的教養、接送上下學等方面。不過, 台灣民間文化長期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觀念,因此某些離了婚的婦女、遭強暴而受孕的婦女以及越來越多的「小媽媽」,在經濟上已經得不到家族的支持,社會福利又欠佳的情況之下,其艱苦情形,可想而知。

    許多單親家庭的家長,必須兼顧工作和養育子女,因此在時間和精力上無法充分的花在輔導及監督小孩子身上,也容易以處罰或虐待式的手段管教小孩子,班上一位家長在聯絡簿上說:

    老師,如果他不乖,你盡量打沒關係,因為除了打,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教他。我上大夜班,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實在很少,我出門的時候他已經睡了,我回到家他已經去上學了,孩子怎麼說都不聽,他只聽棍子的話,我在家也是都狠狠的修理他,希望他會怕。

    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單親家庭在今天社會中比例不在少數,許多單親家庭無論是父或母,或其子女都面臨著生活適應之困境,喪偶單親的母親在肩負家庭經濟,謀生不易的情形下,多以長時間工作換取微薄所得,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若無其他家屬幫忙照顧,單親母親不免擔心子女在長期疏忽照顧下,造成行為偏差。

 

四、學校老師可以為單親家庭兒童做些什麼

現在的單親家庭顯著增多,這些孩子當中,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比較憂傷、不快樂,做事沒精打采,上課無法專心,而對於老師的管教也不太聽從,甚至會干擾其他小朋友的學習,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對老師來說是一大挑戰。

1.尊重單親家庭:從個人積極的一面,就其能力、資源、動機來看待一個人,而不只是看到消極、負向的一面。就積極面來看,我們較易於以尊重的態度相待,而不是同情或貶低。同時對單親家庭本身而言,當他人用尊重的態度與之互動時,自己也較不會為單親家庭貼上負面的標籤。

2.提供替代性角色:單親兒童容易因失親而缺少認同楷模,建議學校在安排班級導師時,可將此點列入考量,例如和母親同住的單親兒童,其導師可以安排男性教師,使其在性別認同與學習上有所遵循;和父親同住者,可安排女性教師,以稍微彌補母親角色之不足。

3.透過家庭訪問:了解班上單親家庭之生活環境以及家人的相處情形,並利用電話或面談機會,提供家長適當管教子女的方法,以協助單親家長與單親兒童建立積極和諧之親子關係。

4.注重心理輔導:只要教師肯付出時間心力與學生談心,相信學生在得到注意與關懷後,能夠打開心扉,與老師談心,平時點點滴滴紓解與開導,學生才不會積壓太久而爆發大問題。

 

參考書目

參考數據: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

期刊部分:

王美文; 彭淑華(2004,12月)。女性單親家長的生活處境與學習需求。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2-163
吳月霞; 彭淑華(2004,12) 。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與學校介入。國教輔導44,54-59
吳秀敏; 彭淑華(2003,7)。離婚家庭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

林秀燕、 陳正宗(1998,10)。單親兒童的輔導。學生輔導58,78-85

張清富、 陳正宗(1998,6月)。各國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136,51-57

陳再興、 郭靜晃、 羅素貞(1997,6)。單親家庭兒童之輔導。花師院刊23,9-11
曹月珍、 郭靜晃、 羅素貞(1997,3)。談單親家庭與學生輔導。臺灣教育555,44-46

游福生、 莊千惠、 羅素貞(19981)。單親的孩子如何教育。父母親月刊157,14-15

黃有志; 楊雅愉; 劉香澐(1996,4)。面對單親家庭的新思維。父母親月刊136,40
楊妙芬; 楊雅愉; 劉香澐(1996,4)。單親兒童家長及師長須知。國教天地115,16-20

鄭麗珍; 彭淑華(2003,8)。缺角的家庭建構單親家庭支持體系。文教基金會會訊69,23-27

書籍部份:

王淑俐(1999)家庭會教人。台北:南宏。

內政部。突破單親家庭的迷思。台北市晚晴編印。

何福田(2000)。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宋碧雲(1987)單親家庭。台北:允晨。

吳淑玲(2001)繪本與幼兒心理輔導。台北:五南。

林崇德主編(1996)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五南。

郭靜晃主編(1997)離婚。台北:揚智。

鍾思嘉、趙梅如(1998)成功的單親父母。台北:心理。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