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拆解這顆不定時炸彈─從失能的受虐兒童家庭談家庭支持

林玫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受到社會快速變遷及受到經濟長期不景氣影響,家庭結構不斷改變:離婚、再婚、不婚、雙薪家庭、單親家庭、寄養家庭等重組家庭社會上每天不斷發生,然而這些改變往往使得家庭及成員受到傷害,這些破碎缺乏家庭功能的家庭,家庭系統缺乏穩定性及完整性,被統稱為「功能失調的家庭」或「高風險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兒童受虐的情形每天不斷地上演,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共通報4829名兒童少年遭虐,平均每55分鐘就有一名孩子受虐。兒童福利聯盟也發現,今年一月至今,媒體共披露33起攜子自殺案與八起兒童受虐致死新聞,造成33名孩子死亡,即每月至少三名孩子在大人攜子自殺或施虐中喪命。虐童事件發生原因多半是照顧者管教不當或情緒失控,酗酒、吸毒和精神疾病等非型人格,則是虐童致死的三大類照顧者

去年邱小妹妹的事件,大家應該仍記憶猶新,對這樣高風險家庭而言,如果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連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獲得滿足,那更高層次的情感功能也不復存在。傳統家庭的功能如生育子女、提供教育、經濟、社會地位的安排、娛樂、宗教、提供情感,隨這社會變遷這些功能逐漸由政府機構、學校、公益團體及其他機構所取代,但也因此更凸顯現代家庭情感功能的重要性,如果現代家庭缺乏情感的支持,那麼家就不再是家了,變得像旅館一樣只剩下睡覺休息的功能了。現代社會中約10萬多個高風險的家庭,又有多少家庭能順利度過這樣的危機呢?這般弱勢的家庭實在非常需要政府、社福機構、學校及週遭的親朋好友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度過這段黑暗的生活,讓他們早日迎向有朝氣有活力的生活。

 

貳、受虐兒童

一、受虐兒童的定義:

Wolfe(1999)將兒童虐待分為四個類型:1.身體虐待。2.精神虐待。3.性虐待。4.疏忽。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對兒童虐待做出定義:

指父母、法定監護人或任何有責任照顧兒童福祉的人,對18歲以下的兒童,施以身體虐待─持續性地造成兒童身上的毆傷、燙傷、燒傷、骨折等;精神虐待─常對兒童吼叫、怒罵、輕視;性虐待─近親相姦、強暴、撫摸、用外物插入兒童之性器官、利用兒童從事色情行業以及其他性方面的傷害;或因照顧上的疏忽─包括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衣服、住所、醫療照顧及社交的機會、或利用兒童行乞、參與妨礙兒童身心活動、縱容兒童養成不良習性等行為,而致使兒童的健康與福祉遭受損害或威脅。(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8)

二、受虐兒童的生理及心理影響:

社會上受虐兒童死亡的悲劇層出不窮,死亡是受虐兒童問題中的一小環,仍有許多非致命性的兒童虐待,使得受虐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備受傷害。曾文志(2005)指出非致命性的兒童虐待除了顯而易見的身體上的青腫、瘀傷、鞭痕、腦部或中樞神經損傷之外,也可能損及性功能及生育功能,長期而言,童年的受虐經驗與成年後的癌症、肝病、慢性肺病、不孕症等也具有關聯性;在心理上,兒童虐待還可能引發種種心智及行為發展的危機,認知發展、學業表現、人際互動、自尊心等障礙,甚至可能出現不法暴力行為、飲食睡眠失調、憂鬱焦慮以及嘗試自殺和自我傷害的行為。Horton &  Cruise (1997)指出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會有一些問題出現,包括自尊心低落、攻擊力強、退縮被動、焦慮沮喪、害怕犯錯完美主義、控制慾強、不良社交技巧和行為、攻擊解決問題、受虐兒童的代間傳遞。(引自張高賓,2004)

 

參、失能的受虐兒童家庭

根據內政部民國92年「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國人對自己與子女關係,感到滿意的高達95%,比民國90年的93%還高;諷刺的是,在孩子心中,家庭功能近年來卻呈現嚴重下降。「家」不是應該是每個人最佳的避風港嗎?「家」不是提供我們安全保護、知識傳遞、經濟來源的地方嗎?「家」不是一個具有情感凝聚力,可以讓我們彼此信任依賴、彼此尊重的地方嗎?而父母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嗎?父母不是應該提供孩子愛的需求嗎?曾幾何時,「家」變得如此可怕,猶如兇猛惡獸,不斷地撲向這些最弱勢的孩子?曾幾何時,這些孩子在家庭中飽受摧殘、身心受創?究竟「家」出了什麼問題?

一、失能家庭的定義:

曾瑞真(1993)從結構分析論、雙向度論、認知型態論與問題解決方法、多層面、家庭的因應技巧、家庭氣氛論家庭功能,並指出失功能家庭呈現以下現象:

1.病態的溝通模式

2.黏絆或脫離的關係

3.家庭生命週期進展困難

4.家庭迷思充斥

5.家庭中出現「替罪羔羊」

Phylis(1994)指出:健康家庭的定義不僅奠基於家庭的結構,即使單親家庭只要家庭成員的需求都能獲得滿足,並透過一些正向的壓力管理方式也可被稱為健康家庭。因此,即時不同型態的家庭,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同居家庭…等,只要家庭成員的需求都能獲得滿足,當家庭面對困境時能妥善處理,就是健康家庭。然而,我們今日所探討的失虐兒童家庭,就是家庭失去了提供家庭成員滿足需求的能力,也欠缺面對危機時的處理能力,這樣的家庭內部系統極端不穩定,即是失功能的家庭,也是高風險的家庭。

二、失虐兒童家庭統計資料

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兒少保護個案施虐者概況」指出在2005(1-6)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中,施虐者合計4488人,其概況如下:若依施虐者身份來分:「父母(養父母)」約佔72%;「照顧者」佔10%;「親戚」佔5%;「同居者」佔5%;「機構」佔0.1%;其他(含不詳)約佔8%。在這些兒少保個案中,竟有82%的施虐者是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若再加上親戚,那麼這些受虐者的比率就高達87%,多麼驚人的數據。這些兒童平日所親近、信任、倚賴的父母親、主要照顧者及親戚,竟然會是讓孩子揮不去的夢魘的幕後黑手,這些無助的孩子該如何自保?若依施虐者的教育程度來區分:「大專以上」佔13%;「高中高職」佔20%;「國中」佔26%;「國小以下」佔9%;其他(含不詳)32%。再進一步依失虐者本身因素分(複選):以「缺乏親職教育者」最多佔34%;其次為「婚姻失調者」佔23%;其他依序為「酗酒藥物濫用者」佔12%;「貧困者」佔9%;「失業者」佔7%;「精神疾病者」佔5%;「人格違常者」佔2%;「同年受虐經驗者」佔1%;「迷信者」佔0.4%;其他佔6%

由以上數據顯示,施虐者的學歷在高中職以下即佔了55%,這可能和社經地位較低落而導致沉重的經濟壓力、在複雜的環境中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及教養觀念的薄弱有關,這樣的家庭在層層壓力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往往因一時的氣憤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造成孩子成了代罪羔羊。孩子是弱勢的,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力,每當暴力事件發生時,孩子只能承受,能逃到那兒去?另外,數據也顯示出13%的施虐者是高學歷的暴力劊子手,這也表示不是擁有高學歷就會有良好的情緒管理,也不因為擁有高學歷就具備親職教育的觀念。

統計數據也指出這些施虐者往往缺乏良好的親職教育,父母不具備正確的教養觀念,以為打罵是唯一的教育方式,親子溝通的失敗造親子的疏離;而婚姻失調的因素可能使得孩子缺乏完善的照顧,家長面對自己挫敗的婚姻,緊接而來的問題可能是經濟問題、孩子教養問題、支持系統的問題,或因家長本身無法負荷如此沉重的壓力而疏於照顧關心孩子,使得孩子成為自己的出氣筒;另外,因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景氣,導致許多家庭面臨失業帶來困境,失業導致沉重的經濟壓力,貧困的家庭三餐不得溫飽,基本的食衣住行無法獲得滿足,遑論情感功能呢?許多家長因此沉淪在酒精、藥物裡藉以逃避現實,酗酒和濫用藥物的情形往往容易因言語、肢體衝突而發生暴力行為。

三、影響失虐兒童家庭失能的因素

筆者在閱讀許多相關文獻資料後,綜合分析整理出影響失虐兒童家庭功能失調的可能因素,藉以探討失虐兒童家庭所需要的支持。

(一)父母缺乏親職教育

父母過高的期望往往造成孩子沉重的壓力;反之,父母過低期望使得孩子降低了自我概念,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捱子都有不當的影響。而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不一致的言行及管教態度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也使得教育理念不同的兩人因孩子的教養問題爭論不休,互相責備,破壞家庭氣氛。另外,早期傳統教養觀念認為打罵教育是最好的管教方式,所謂「不打不成器」、「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深植人心的社會價值觀無疑合理化了父母的行為。

(二)父母婚姻失調

隨著社會變遷,現代婚姻的離婚率高的嚇人,據內政部統計,短短十年內,台灣離婚率成長1.15倍,平均每天有178.1對夫妻離婚,曾經動過離婚念頭的,當然更多。因婦女經濟獨立及婦女意識的抬頭,許多婦女面對不滿意的婚姻家庭生活或家庭暴力行為,不再像過去一樣默默接受,他們會選擇離婚來結束這段失敗的婚姻生活。高離婚率使得家庭結構與家庭功能發生很大的改變,除了成為單親家庭外、重組家庭的問題都逐漸浮上檯面,這些問題在在都嚴重影響了家庭的功能。

(三)家人間溝通不良

家人間溝通不良容易形成代溝、產生誤解。曾瑞真(1993)認為失功能家庭最常見的不良溝通現象為:

1.口語與非口語訊息不一致:說話的內容與說話時的表情、音量、音調、肢體動作不一致時。

2.雙重束縛式溝通:說話者所傳遞的訊息讓接收者陷入兩難的情境,無論選擇哪一個答案都將陷入困境。

3.偽裝式溝通:為了避免衝突或害怕面對問題而掩飾真正的問題。

長期和家人處於溝通不良的環境當中,問題無法解決、誤會無法釐清、壓力無法紓解,造成家人心理上沉重的負擔、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家庭氣氛惡劣,當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家人關係不當

    家人間的關係應該是彼此關懷、尊重與接納。但是若家庭成員間彼此冷漠、疏離、鉤心鬥角,這樣緊張的關係會使得家人間的互動產生障礙。過於牽絆的家庭關係使家人陷於失去自我的痛苦,過於疏離的家庭關係使家人間缺乏互動、關懷與支持,產生孤寂感。

()家庭缺乏支援

    隨著社會變遷、工業化的情形,小家庭的數目不斷增加,雙薪家庭的情形也相當普遍,許多父母更是離家背井到外地工作,這也使得現代的家庭多數缺乏親人的支持和協助,更顯得孤獨無援。「遠水救不了近火」,孩子的照顧問題、疾病的照護、經濟的援助、情感的支持…等等都成為小家庭中常見的問題。因此,功能失調的家庭常有被孤立的情形,缺乏親朋好友的支持也缺乏社會的支持。

()貧困的生活

貧困家庭父母往往疏於提供兒童適當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安排,增加了家庭的危機(曾文志,2005)。當家庭面對經濟景氣低迷、失業率增高、經濟壓力或其他壓力時,最有可能訴諸暴力來解決衝突與問題。家長成日忙於生計,疏忽對孩子的照料,長期的經濟壓力往往會壓垮這些家長,作息不正常、情緒不佳,嚴重影響正常家庭的生活步調。當基本的食衣住行基本需求都成為問題時,更高層次的尊重、情感需求又如何獲得滿足?

()家人性格異常

家中若是有人酗酒、吸毒、賭博、患有精神疾病等異常的性格,以及這些異常性格伴隨的暴力行為,常使得家庭處於焦慮、緊張、混亂的家庭氣氛中,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尤其對孩子而言,家人陰晴不定的情緒、言行不一的行為常讓孩子不知該如何和家人相處而感到無所適從,孩子渴望親情又害怕被家人傷害的矛盾心情,使得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肆、對受虐兒童家庭的支持

     綜觀上述對失虐兒童家庭的分析,筆者擬提出下列對此類家庭的支持策略,期提供政府機關、父母、教師及家庭教育相關工作者在協助這些家庭時的參考:

一、政府機構

()提供職訓機會

提供貧窮家庭職訓機會,協助進入共做環境並給予失業補助。

()加強福利機構的推展

社工人員主動深入弱勢家庭推展預防教育:生涯規劃、家庭教育、學生學業輔導、心理諮商…等,主動挖掘需要協助的家庭,並提供訊息。

()建構社區網絡

1.聯絡社區各單位辦理親職教育、休閒教育、親子活動

社區媽媽教室、讀書會、電影欣賞、烤肉、烹調、卡拉ok大賽、運動會、園遊會、大掃除、表揚模範家庭…等活動,藉由活潑有趣、多樣性的社區活動傳遞經營家庭、教養子女的方法、培養親子感情也可聯絡社區家庭間的感情。

2.社區建置兒童保護網

受虐兒童多發生在家庭內,因此結合社區所有家庭,隨時提高對家庭暴力的警覺,積極的做法是避免兒童虐待行為的發生,而當

此行為發生時亦能及時通報,以免發生更慘痛的悲劇。

3.設立托育機構

社區應為平日忙於工作無法妥善照顧子女多家庭設立一個令他們無後顧之憂的托育機構,減輕父母的壓力,另一方面兒童也能受到保護及照顧。

()落實婚前教育及婚姻成長營

進行婚前教育並建立男女雙方正確的婚姻觀念,省思對婚姻的準備度:彼此了解是否深入(家庭背景、價值觀、個性、嗜好)、經濟能力、感情親密關係、彼此的溝通協調能力、育兒教養觀念、家務的分工…等都必須在婚前進行深入探討。當婚姻過程中出現危機時,政府也能提供諮商、成長學習的管道,改善夫妻關係,營造幸福的家庭生活。

二、父母

()增進父母效能

父母應建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都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多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建立正確的管教態度,父母的管教要一致,過於嚴苛或放縱的方式會使孩子動則得咎、無所適從;父母應努力成為孩子學習認同的楷模對象,多給予孩子正向的肯定及讚美,給予孩子成功的經驗。

()學習良好有效的溝通

    溝通應該能提供知識訊息、解決問題、分享經驗及情感支持,而不良的溝通可能造成彼此的傷害。因此良好的溝通應該要做到:

1.表達情感:父母多用身體的擁抱來表達孩子的情感、將心中對孩子的關心不加掩飾的表達出來,以溫暖正向的話語代替責備,此外,更應注意非語言的語調及臉部表情的表達,歡愉溫柔的語調讓孩子備感溫暖。

2.給予鼓勵、肯定與尊重:對孩子的表現給予鼓勵及肯定,即時孩子犯了錯也應了解原因後再予以糾正;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讓孩子有表達想法的機會。

3.仔細的聆聽:當一個好聽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應停下手邊工作,仔細聆聽孩子表達的內容,給予孩子肯定、安慰和建議,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誠態度。

()建立家庭支持系統

    人不可能孤立地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絡、廣結善緣,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當家庭遭逢困境時,這些親友無論在情感上、經濟上、生活照顧上都成為家庭最好的支持者。

()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

    建立和諧的家人關係,以多鼓勵、多讚美、高關懷的態度增進家人間的親密度,家人彼此尊重、不過度干涉、使家人擁有自主的空間,隨時關心家人的情緒及壓力,提供支持和協助。

()改善貧窮的生活

「貧賤夫妻百事哀」當貧窮成為家中沉重的負擔時,當基本的生活條件與生存的機會受到威脅時,貧窮成為阻止家庭發揮最大功能的絆腳石。除了政府,父母也應該為解救貧窮而努力:

1.做好家庭資源管理的工作:衡量家庭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確認家庭的問題、需求及目標,妥善規劃管理,使能在有限的資源內家庭成員的需求都能獲得滿足。

2.開源節流:在能力與體力能負荷的範圍內,兼差、打工增加家庭的收入,並降低慾望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性活動。

3.參與職訓活動:培養第二專長。

()善用福利服務

政府或民間團體提供許多福利服務,舉凡:職訓活動、經濟補助、醫療活動、心理諮商輔導服務、托育服務…等,都能有效協助家庭面對困境。另外,社區文化中心、圖書館、公園都是提供休閒活動的好去處。家長應多收集這方面的訊息,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

三、學校的支持

()教導兒童自我保護

    教師應教導兒童因應家庭暴力的能力,辨認各種可能發生暴行為的情境及應對技巧。有些暴力行為是可以避免發生的,儘快離開現場、避免親子間的挑釁衝突發生,另外,教導兒童認識兒童福利法規、機構或資源,讓兒童遭受虐待時能主動求助,保護自己。

()加強親師聯絡

教師可透過學校辦理的活動或家庭訪問與增加與家長接觸的機會,與家長溝通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也觀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情形,對於缺乏照顧子女能力的父母,教師可提供建議或轉介社會局請求協助。

()辦理親職教育課程

    對於高風險家庭,學校能提供實用的課程,如父母的情緒管理、壓力的紓解方式、親子溝通技巧、對孩子合理的期待、兒童各發展段的需求,並辦理增進家長間互動機會的聯誼活動,使家長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絡,也可從其他家長身上獲得所需的資源訊息。

 

伍、結語

    家庭功能正常的家庭面對困境時,家庭成成員都能共同面對困境,互相支持,對家的凝聚力更強了。然而,功能失調的家庭在面對危機時,更顯得支離破碎,任何一個危機都可能使家庭分崩離析,籠罩在家庭暴力、自殺的夢魘中,家變得不再是保護成員的港灣,而是會將人吞噬的猛獸。在家庭功能失調中成長的孩子,其偏差行為已經反應在每天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上,問題家庭的孩子開始反撲社會。協助失能家庭孩子不再只是為人父母的責任,社區、政府都有義務協助這些孩子平安度過危機,健康成長。隨著社會變遷,現代人很多不婚,結了婚也不生,生了也沒能力好好撫養,台灣人口的出生率已降到全世界倒數第三,反之,因為醫療的進步,高齡的老人人口逐年增加,這反應出,未來的孩子都必須擔負起照顧老年的責任。所以,我們要更關心這些孩子,否則這些孩子不但沒有能力照顧未來的我們,更成為社會的沉重的負擔。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統計(2005)。兒少保護個案施虐者概況。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51211。網址: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2/dispatch.do?def=site.chineseTwo.index&targetNo=1&publishWeb=1&publishVersion=1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8)。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

曾文志(2005)。受虐兒童的復原之路。師友月刊,460 45-53

曾瑞真(1993)。家庭功能。諮商與輔導,9116-21

教育部輔導網路(1996)。家庭功能失衡之子女適應不良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51211。網址:http://www.guide.edu.tw/asp/case/stu11.shtm

張高賓(2004)。從社區諮商的觀點談目睹兒童家庭的外展服務。輔導季刊,40 (3)55-60

二、西文部分

Lin, Phylis Lan(1994).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lthy Family. (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7097).

Wolfe, D. A. (1999). Chikd abuse: implica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202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