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效能的父母

曾玲真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從小父母對我們的教養方式,總是習慣以批評或責備代替關懷,例如「動作為什麼這麼慢?你看!就要遲到了。」、「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算,怎麼會這麼笨!」。久而久之,這樣上對下的溝通模式便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使得當我們要與孩子溝通時,亦會無形中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卻渾然不覺;或是雖有所警覺,但卻不知該以何種方式來回應孩子的「錯誤」。

    然而,孩子的世界難道只有對錯、○╳二分法嗎?難道我們只能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嗎?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要看到孩子內心深處的心靈成長,不要做個只問對錯的父母。對孩子要不斷的傾聽與支持鼓勵,盡量去看孩子的優點,讓孩子的心靈獲得滋養,孩子的行為表現自然而然便會隨之進步。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的延續,自然也希冀著能與孩子共享生命。而如何與孩子共享生命呢?舉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例子來說,清晨起床時,一般父母最常做的事情便是呼叫孩子起床,然後說:「拜託!快點起床好不好?就叫你早點睡還那麼晚睡!已經要遲到了還在賴床!」,清晨的家庭氣氛一下子就被搞壞,使得父母與孩子都沒有好心情。但若是能將之換成「寶貝,趕快起床吧!看看外面的陽光多們令人感到溫暖!今天一定會是一個美好的一天!」在父母微笑中起床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意,一天中有了美好的開始,家庭一整天的活動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家庭氣氛更會隨之改變。

    由於社會漸趨功利主義,大家便也跟著聞雞起舞,父母對孩子總無法放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加諸許多壓力在孩子身上。似乎,現今的父母「總擔心孩子太過快樂?」,乍聞此語,相信許多家長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否認,但是仔細想想,孩子喜歡打球我們卻要求他一定要好好唸書、孩子看課外書我們要他一定得看考試會考的書、孩子愛遊戲我們擔心孩子玩瘋了心收不回來、孩子喜歡唱歌跳舞我們責備他為何不花多一點時間看書,這不正是擔心孩子太快樂嗎?其實,這時候的孩子正在享受他美好的生命呢!社會漸趨功利,連教育也變得講求效率,幼稚園的孩提時期,應該是個充滿快樂、歡笑與好奇的年紀,我們卻要求此時的孩子學電腦、美語、數學、心算等,違反生命的原則,從小壓抑孩子的心靈,我們的孩子會快樂嗎?「跑得早不如跑得好」,被揠苗助長的孩子反而會不快樂,無法享受生命。

    我們所要培養的,不應該是考第一名的孩子,而是一個健康且內心充滿愛與能量的孩子。父母與孩子應該要共享生命、體會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靈獲得滿足,自然能培養出觀念健康且心靈富足的孩子。親子之間不應該只存有對錯,而要設法擴大親子空間,學習對孩子傾聽、鼓勵;與孩子心靈共享、親子共讀、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找回自己的童心來與孩子相處,您將會發現生命變得更加精采,孩子的生命也會更加豐富。心靈富足,生命便能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傳統批判型的父母,只會拉遠您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唯有能鼓勵、欣賞、傾聽、分享、擁有童心的父母,才能縮短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

    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的「善與惡」中提到,『惡,其實是善飽受自身飢渴折磨的結果』。讓孩子的生命充滿能量、關懷與愛,他便會成為一個善的人。反之,孩子的心靈與生命飽受飢渴,他便會產生惡的行為。

    成為一個有效能的父母,讓我們幫助孩子心靈獲得滿足,成為善的人。當然,首先,我們要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滿足,才能充滿能量的幫助我們的孩子。生命,要學習感恩、尊重、愛,然後就能幫助孩子尋找生命的出路。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