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中兒童偷竊行為之個案輔導

杜榮興

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

 

前言

在班級經營中,「偷竊問題」問題一直都是所有老師們最頭痛與最討厭處理的問題之一。同學的東西不翼而飛,老師不能等閒視之,需要有智慧的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對於有偷竊行為的學生,我們應該要小心仔細的處理與輔導,否則不僅容易造成全班同學的不安與恐慌,更容易使得個案的問題更加的嚴重惡化,甚至擴大成強盜等更大的犯罪行為,造成日後的社會問題。

以下所陳述的個案,乃是我於班級中所輔導之學生,針對其偷竊的偏差行為,於班級教學中進行個案輔導與研究,將輔導的過程、經驗與心得分享如下,盼能對有志於學生輔導工作之教師有所助益。

 

個案輔導過程與心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輔導好這位學生,心中盤算著如何來著手進行輔導工作,在了解其行為問題與基本個人資料之後,自己先擬訂一份輔導的工作計畫,與學校輔導主任商討修改之後,終於為案主訂下輔導的目標。而整個輔導工作計畫內容與進行方式呈現如下,盼能藉此拋磚引玉,提供有志於兒童輔導工作之教師,集思廣益與進行之參考。

一、個案基本資料

姓名:林*寶

班級:四年五班

性別:男

二、問題行為概述

1.外向性行為:個案喜歡罵髒話、偷同學的東西、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而

打架,常常說謊。

2. 偏畸的生活習慣:個案的個人衛生習慣不佳,指甲常不修剪,十根手指頭都是黑的,再加上常不洗澡,身上不時發出臭味。  

三、個案背景

(一)、家庭結構:

(二)、學校生活情形:

1.個案在學校上課不是很專心,常常打斷別人的話題,說話常常不禮貌 、做事情非常粗心、也不仔細,對於事情缺乏責任感,再加上衛生習慣欠佳(頭髮不梳理、座位垃圾多),同學喜歡叫他「病毒」,不喜歡跟他同組, 也不喜歡和他坐在一起。

2.脾氣暴躁,常與同學起衝突,喜歡以暴力來解決事情。有偷竊的習慣,一但被發現喜歡時,喜歡找各式各樣的理由或是說謊將自己的過錯給予合理化。

(三)、家庭生活情形:

個案從小就父母離異與父親同住,但父親因為需負擔生活家計,常年在外地工作,每月都會固定拿錢回家與回家看孩子一次,而母親改嫁至今都未曾回家探望過三個小孩,因此個案從三歲開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交由爺爺和奶奶撫養,因此與爺爺奶奶較親近,和父親的情感是疏離的,對於母親的印象是模糊的,但由於缺乏母親的關愛,對於母愛是非常渴求的。

因為爺爺奶奶不識字,無法督導個案寫功課,對於其學習狀況不重視與忽略,因此個案從一年級開始學業成就就非常低落,尤其是數學和國語兩科;除此,聯絡簿幾乎都沒簽,因此都是靠電話聯絡的方式與家長互動。

爺爺和奶奶對於個案極其寵溺,總是袒護個案的偏差行為。

(四)、身心特質

個案身材中等

說話時沒有禮貌

是非不明、好狡辯、缺乏自省的能力。 

(五)、分析與診斷

個案自小就父母離異,父親不曾給予較多的關愛,而母親也不甚關心,將個案交由爺爺奶奶教養,由於爺爺奶奶採用放任與寵溺的教養方式,致使個案一但發生偏差行為時,不僅不加以訓示管教,反而處處護短、時時縱容,導致個案未建立正確的道德關與價值觀。

雖然父親每一個月都會拿錢回家(大概15000元),但是要支付三個孩子的學雜費與生活開銷,生活費稍嫌吃緊,若要額外滿足孩子的生活需求(買玩具或文具)是較不可能的事,因此個案非常羨慕他人優的生活,為了滿足其生活需求,而養成偷竊的習慣。

因為個案缺乏父母親的關愛與照顧,內心希望尋得他人的關愛與肯定 又再加上學業成就不佳,沒有其表現的舞台,因此常上課說話或挑釁同學試圖想引起老師與同學的注意,但因個性暴躁、時時與同學起衝突,總是得到反效果。

 

四、輔導之策略

(一)、補救教學:

個案在數學與國語這兩科學習成就低落,為個案安排補救教學之教師(本校退休的老師) 於每個禮拜五早上的第三、四節再輔導室進行補救教學。

(二)、據個案的偏查行為,輔導工作由以下幾方面進行

(1)預防性策略:(進行全班的團體輔導)

1.告知全班同學妥善保管財物的重要性

2.加強班上學生的道德及法律教育,讓他們了解何謂對?何謂錯?及做錯事的後果,藉此希望蔡生不要做不該做的事。

3.機會教育的實施:

1)利用時事新聞或是課文講述時,將(暴力、偷竊、說謊等)相關的議題放入課堂中加以討論,以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進而間接的感化個案的偏差行為。除此也於機會教育當中加強物權觀念、希望他們不要有僥倖的心理及貪小便宜的慾望,讓個案從中了解到別人的東西不可隨意佔為己有。

2)利用機會教育於課堂中共同討論「人際關係」與「個人衛生」的重要性,間接的讓個案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與「注重個人衛生」是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部二法門。

4同理心的訓練:老師設計情境,讓其他學生與個案於課堂中互動,進行角色扮演,間接的讓個案擔任被害者,個案了解東西被偷的緊張、不安和不方便,藉此讓個案體會到東西不見的痛苦。

5.愛的宣言:培養全班同學「愛與接納」的美德,給予犯錯的人機會,隨時關懷他,讓他覺得有人還是很愛他,每個人不是他的仇人,希望他不要做出害人害己的事。

2)個別晤談

1.遊戲活動:先獲得好感,建立互信基礎,打破師為上者,願意述說近況。

2.故事治療:將其行為問題編成一個故事,共同討論故事情節、 共通腦筋激盪想出解決策略,於互動間進行價值澄清 建構正確的價值觀

3.共同立約:共同約定「不偷竊、不說謊、不打架」之約定,於每一個月5號頒獎,若達此約定,則可獲得老師精美的獎品,若做不到,則需幫班長搬作業兩個禮拜。

(3)危機性(立即性)的處理:

1.當有偷竊行為出現時,馬上糾正。
2.
通知家人,協助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
3.
了解其偷竊的動機及原因,實施個別輔導,避免再犯,並希望他以合理(正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4.實施家庭訪問,了解目前生活狀況。

5.由於家庭因素,個案亦有自卑感,故盡量維護其自尊心,尊重其人格,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三)、輔導的時間:下課時間、課堂間、星期五中午午休

五、輔導結果

1. 就學業成就方面來說個案得的習成效並沒有很大的進步,但已願意主動的完成老師所指派的作業,雖然大部分的功課對他的程度來說要獨立完成有很大的困難,但他願意主動請求同學的幫忙,幫忙協助完成作業。

偷竊的行為已慢慢的消弱,但並非完全的根除,偶而也會拿拿別人的東西放在自己的鉛筆盒,謊稱他忘記歸還,老師會即時勸導,但個案卻時常忘記,需時時而提面命,時時叮嚀。

衛生習慣已有大大的改善,但偶而也會忘記洗澡、刷牙、洗臉,需時的提醒他。

暴力的行為與口出穢言的情形還是存在,但嚴重的情形已改善許多。

 

輔導心得與建議

(一)親職教育實施的迫切性:孩子偏差行為最大的成因皆來自於家庭失調與家長不適當的教養觀念,因此要徹底的修正本個案的偏差問題,端由老師一方的努力是不夠的,需由家長極力的配合才行,但由於個案的撫養親屬教育程度低、無法進行雙向與良善的溝通,致使輔導的成效有限。因此建議未來的輔導方向,可以加強家長們隔代教養的親職理念,建立正確的教養觀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二)鼓勵孩子的努力與展現的特質:個案的性情良善,稍微給予鼓勵與伸展的舞台,便可強化良好的行為出現, 但老師需多費心,時常關心他的狀況,花較多的時間與他談天。個案不喜歡老師對他直接說教,因此建議可以以詼諧的方式將道理放入談話當中,這樣個案比較會接受,比較廳的進去。

 

結語

對於孩子的偷竊行為,老師要本著愛心去協助,守密而不傷其自尊心,從個體、學校與家庭等方面去剖析其行為問題,加以輔導,恢復其信心,痛改前非,做個正常沒有不良習慣的好孩子。輔導是生命關懷與價值的創作過程,也是協助學生向上向善成長的互動過程,雖然過程有時漫長、有時甚而充滿挫折,但只要我們盡其我們園丁的本份、細心關愛照顧我們手中的每一棵小樹苗,讓他健康、快樂地長大,長成一棵將來可以為別人遮風擋雨、供人乘涼的大樹,那一切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教育是一場漫長的等待、但是只要有灌溉、用心關懷,未來是可以期待的,等待雖然漫長、卻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曾端真(2001)。個案研究在班級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892-8

吳武典(民76)。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正文 (1997)。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