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媒體素養

許誌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所

 

一、前言

「你累了嗎-蠻牛」、「感冒用-斯斯」、「遠足要帶-乖乖」…,這些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充斥著我們生活周遭,但是,一個人累了,真的只要靠喝飲料,而不必休息,就就能恢復體嗎?感冒了,真的只要服用某些藥物,而不必就醫診治,就可以康復嗎?出門旅遊,就一定要帶零食就好了嗎?當這些輕鬆有趣的廣告,透過媒體不斷的重複播放,而我們的生活,無不在這些媒體的包圍下,接收這類訊息。

當現金卡、信用卡等借錢的廣告,藉著媒體出現時,不少人受到了這些媒體宣傳的鼓動,而辦了這些卡來購物消費,一旦發現自己被這些卡的利息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無力償還這些債務時,這些人便一個個成了「卡奴」,凡此種種,不禁令人感受到媒體力量之大,足以影響到我們的思考與判斷。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管道亦日趨多元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媒體也已成為大眾重要的知識管道來源之一。媒體的不斷改進、創新,為人類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希望,但是,伴隨而來的卻是人類極大的隱憂-媒體的製造者與使用者,因良莠不齊而引發的負面效應。這些效應正一步步潛移默化的侵蝕著我們,也正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兒童身處於這樣的一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媒體,如何使兒童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中,培養其保護自己,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拒絕媒體訊息之誘惑,便成了現代科技社會中重要的教育課題之一。

 

二、電視媒體與網路媒體

媒體(media)涵括了「載體」與「事業體」,根據教育部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指出,媒體為英語media& medium的義譯。也就是說「媒體」一詞包括了軟體與硬體兩方面。然而現今對媒體的討論上,乃是以媒體所呈現的內容,及其對閱聽人的影響為主。

當今媒體內容多樣性豐富,那麼,現在的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究竟為何呢?依據20039月,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策劃執行的「媒體細細看─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結果發現:電視還是學童花費時間最多的媒體;網路媒體則成為當今e世代學童的最愛。

研究中指出目前國小學童平均一週看電視時數約為20小時,除了看卡通外,也喜歡看八點檔連續劇。這也顯示出兒童對於電視節目的選擇,已不再僅限於卡通節目,尤其有線電視頻道的繁多,提供了他們更多元的選擇,各類型的節目也逐漸成為兒童收看的範疇。

然而,現今電視台基於收視率與商業利益的考量,節目大多充斥著「腥、羶、色」的內容。加上家長工作繁忙,無暇照料兒童,導致兒童常未在父母的陪伴下收看;假日期間,兒童更是有時間,可以從早看到晚,長時間接收不良的電視媒體訊息,將對兒童產生諸多潛在不良的影響,這樣的現象,著實令人擔憂的。

另一項值得重視的,是網路媒體的興起。隨著上網人數倍增,網路已成為兒童使用最頻繁的媒體之一。愛鄰協會白絲帶工作站在2005年六月發布的一份「青少兒網路素養調查報告」中指出約七成的學童有使用網路的習慣,尤以週末使用率更高。富邦文教基金會在「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中也提到:國小學童平均一週上網約九個小時,大多是自己一個人上網,父母陪伴上網的情形僅有5.4%。從上網的目的來看,僅有二成的學童表示,上網是為了求取新知或查資料,其餘的八成幾乎都是為了玩線上遊戲、下載遊戲軟體、收發e-mail、聊天交友、打發時間等。

網際網路的發展,挾帶著它的即時性、互動性、個性化等特性,深受兒童的喜愛。網路世界就像是一個大型的虛擬圖書館,兒童可以迅速獲得大量的資訊,但是卻沒有嚴密的分級限制,致使各類的資訊隨手取得,而且這些資訊正確與否,並未經嚴格檢驗,亦可能對兒童造成不概念上的迷思,另外,網路的方便,也開啟了像網路安全、個人隱私、網路交友、網路成癮等問題的隱憂。

多數父母的資訊能力不足,原本就難以約束兒童上網的內容,加上「火星文」的流行,網路分級制推動有限,更使得原本就無法掌控兒童在網路上的「學習」行為的家長,更是莫可奈何。兒童在網路世界中進出,他所吸收到的「知識」,及其所受之影響,值得深思。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三歲以上、十二歲以下小朋友,休閒活動以看電視、看故事書、打電腦居多;每天包括睡眠及上課時間,至少三分之二是靜態活動,受到媒體的影響下,成了所謂的「麵龜族」,其健康情況頗令人堪憂。

 

三、媒體素養

「素養(literacy)」在傳統的定義上,是指具有讀、寫、算的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素養的定義也隨之擴充。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亦有譯為媒體識讀,其定義亦因各學者之見解而有所不同。Lloyd-Konlkin & Tyner(1991)指出,「媒體識讀」就是傳統識讀定義之擴大,將「批判性地觀看媒體製出來的產物」比喻為「閱讀」的技巧,而「媒體的製作」則可視作「寫作」的技巧。Kellner1998)認為一個具有媒體素養的人應該要能熟悉於分析媒體的符碼、意義、內涵、價值與意識型態,而更進一步能智慧的運用媒體、鑑賞與評價媒體、批判的研究媒體形式並深究媒體的影響與使用。吳清山,林天祐(2004)更指出,媒體素養係指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大眾媒體對於個人正面和負面影響的知識與能力,避免個人受到媒體不當影響,以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

總而言之,媒體素養就是具備認識和解讀、製做媒體的能力。藉由不斷的質疑、挑戰、反省與批判,以深入而有效的獲得媒體的資訊與知識,並提供自身發展媒體之能力。

 

四、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教育在國外,已行之有年,此一風潮發端自英國。在學者的推廣下,1989年開始實施的國定課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中,就明文規定媒體教育有:教導閱聽人相關的概念、教授辨識事實與意見、討論大眾文化之小說與戲劇、發展廣告、宣傳與勸服內容的教學方法等任務。90年代初期,英國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實施進階媒體研究課程,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學畢業生參加媒體研究科的中等教育證書考試。

美國也在1989年成立「媒體識讀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此一非營利組織開始關注媒介暴力、兒童收視媒介等議題,展開有系統地推廣活動。1998年成立「媒體教育聯會」(the Partnership for Media Education),宣示了媒體素養觀念進入另一個成熟的階段。在第一屆的年會中,更多專業媒體教育工作者表達了組成全(美)國性的專業組織的意願,希望協助推動「媒體識讀」運動的熱心人士。

我國在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方面,民國八十七年起,富邦文教基金會成立媒體公民教育研發小組,辦理媒體推廣教育講習;財團法人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一年八月成立,至民國八十九年五月改組為「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並成立「媒體識讀推廣中心」;民國88年政大傳播學院成立媒體素養研究室(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in Taiwan, NCCU),致力於媒體素養教育的推行。

有鑑於媒體所帶來之巨大影響,教育部亦於2002年十月發表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內容包含瞭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藉由主題統整的教學與九年一貫的七大學習領域和六大議題,進行融合,以宣示其對媒體所帶來之影響的重視。

20051025,台灣的網路分級辦法上路,新聞局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訂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將電腦網路內容分為四類二級:限制級、非限制級,語言類、性裸露類、暴力類、其他類等。使我國媒體素養教育更向前邁進一大步。

 

五、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兒童的媒體使用行為增加,顯示兒童的媒體素養教育必須加強。尤其在網路方面,大部分的兒童都非常重視網路,雖然網路分級制度實施後,並不代表在網路上就看不到情色的圖片,必須要靠家長或網路使用者去為自己的電腦裝置過濾軟體,而此部分是父母不熟悉的,更應加強網路陷阱的防範。此外,內容提供者也需要配合政府政策去標示限制級網頁,才能有效體現網路內容分級制度的目標。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並非全然都是負面的,只要適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善用其多元的且豐富的功能,必可使兒童在網路世界中,獲得正確、快速的學習成效。媒體素養就像是一道功能強大的「防火牆」,阻斷了不良、不當的資訊進入兒童的世界,如果能夠常保持「更新」狀態,與時俱進,透過家長、教育界的層層把關,將可使兒童具備完善的媒體素養,以因應未來資訊化世界的各項衝擊與挑戰。

 

參考文獻

吳玉明(2004)。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途徑。師友月刊,45059-14

吳清山、林天祐(2004)。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青少兒網路素養調查報告”,2005

翁秀琪主編(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台北市:巨流。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榮村(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Kellner, D. (1998). Multiple literacies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Educational theory, (48)1, 103-124.

Lloyd-Konlkin, D. & Tyner, K. R. (1991). Media and You: An elementary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Englewood Cliffs ,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