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

劉得臣

南華大學出版所

 

何謂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指的是能夠有效使用資訊科技者與無法有效使用者之間的差距。「數位落差」的真正內涵可解讀為由於資訊通信科技的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對於資訊通信科技的運用之不平等,導致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甚至個人與個人間產生「擁有(Have)」與「未擁有(Have-Not)」資訊通信科技資源之情形逐漸增加,而其對於社會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都將因資訊通信科技的進步而加劇,可稱之為「數位落差」。也就是說,數位落差係因地理區隔、族群、經濟狀況、性別,以及技術、知識及能力在使用網際網路等資訊通信科技資源應用上差異所造成之差距,因此數位落差不全然是負面的意義,數位落差的產生可視為因資訊通信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化所造成之一種現象。

資訊科技雖然帶給人們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不少問題,近年來的研究(曾淑芬,民91)發現由於電腦與網路科技的高度發展,已快速拉大知識取得、財富累積以及社會地位差距的現象;現在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只要能掌握及運用資訊及網路,便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素質與社經環境,所以使用電腦機會的多寡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

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

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很多,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政府政策、資源分配、社會結構等層面,而從(曾淑芬,民91)的調查報告,造成數位落差的主要因素大致可歸納為五項,分述如下:
一、城鄉差距:偏遠地區的家庭,其電腦擁有率較城市為低,接觸數位資訊的機 會亦較城市為少;以台灣為例,台北市民眾的資訊使用率,遠高於偏地區的鄉鎮。

二、社經地位:收入不高的家庭較無購置電腦設備能力,往往也就大幅降低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
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者,使用數位資源的機會就越多。
四、弱勢團體:身心障礙者(諸如視覺障礙、肢體障礙),因先天的限制,使其接觸電腦的機會較一般人來得困難,因而造成極大的數位鴻溝。
五、年齡層次:青少年對電腦網路的使用較年紀較長者,因年長者在適應新科技的環境時,會有排斥或產生障礙之現象。

 

相關理論說明

 

1.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會階層化簡稱為階層化,是指人們在社會體系中依據某些標準而被分等列級的配置方式,也就是人們因擁有不相等的稀少資源或報酬而被分屬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一般而言,社會階層化的過程涉及一個社會組織內部,在權力、財富、及聲望的配置之不平等,且此一不平等被歷時地予以維持。換言之,社會組織內部之各個不同行動者,擁有不同數量的權力、財富、及聲望,且因此可用一種或多種垂直的連續體-具有許多中介層級-來加以排列等級。而當這些差異被歷時地予以維持時,社會階層化就出現了。

2.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亦有探討到系統結構中存在的一個基本結構,稱為「富者恆富;窮者愈窮」的系統基模。

A.現象的意義:這個行為(或者社會現象)在自然界乃至於社會中非常普遍,例如天擇、習慣的養成、財富的累積、企業的成長、乃至於月暈效應的出現等等。

B.出現原因:主要是因為兩個勢力的資源競爭(例如競爭財富、競爭生存權、競爭反應速度等等),其競爭能力隨累積的資源多寡而增減。因此,您會發現,在財富上,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與趨勢。

註:馬太效應原出自聖經馬太福音二十五章29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3. 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1970年,提契納(P.J.Tichenor)提出知溝假設:大眾媒體流入社會系統的資訊增加時,則因社經地位較高者獲得資訊的速度比社經地位者快,因此兩者的知識差距日益增大而非縮小。但並非是說社經地位低者得不到資訊,而是相對地比較少而已,而知識的差距主要為「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又為其有力指標。

 

如何解決數位落差

討論數位落差解決方案時,有下列幾項原則是特別值得考慮的:

1. 政府角色:再創造出一個鼓勵數位科技的使用、鼓勵數位科技和基礎建設相關投資和建立有數位科技技能的人力等方面,政府可以扮演相當根本的角色。換言之,政府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革興,往往可以發揮改善數位落差的功能,政府應該謹守「科技中立」的基本立場與確保系統和平台的「開放性」。

2. 必要資訊服務的提供:在資訊服務的提供方面,應該確保公民能夠在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均能取得必要的資訊服務

3. 上網費用的降低:使用數位科技和上往的費用應該進量朝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負擔的方向努力。

4. 資訊素養的提升:某些數位落差之所以出現,甚至長期成為無法順利解決的資訊階級不平等現象,往往與處於資訊階級中的劣勢者本身所具備的資訊素養有關,所以,透過學校教育或者社會教育等各種手段加強資訊素養,或許使你弭平數位落差的關鍵之一。

5. 上網品質:上網品質再者這裡指的不但是上網所面對的頻寬與傳輸速度等資源資源必須透過更加完備的硬體建設不斷予以擴充之外,還包誇在從事網路活動時,是否能夠取得高品質的互動式資源(例如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重要日常資訊),以及以便利的方式找到自己需要或適合的資源,同時還可能包括個人是否能夠再資訊隱私權和交易安全受到充分科技或法律保護的前提下,安心從事網路活動在內。

 

【縮減數位落差推動方案(草案)】

為加速縮減數位落差,行政院NICI小組將積極推展幾項重點工作:

() 掌握數位落差現況並針對各數位弱勢族群的數位落差問題研提因應策略。

() 加強收訊與上網基礎建設與服務:例如解決原住民與偏遠地區收訊死角問題,普及偏遠地區寬頻網路建設,廣設公共資訊服務站,降低網路連線費率,有效運用電信普及服務資源,提升網路使用普及率。運用學校及公共圖書館資訊資源,提供偏遠地區民眾及各弱勢族群使用。加速推動對身心障礙者之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推廣身心障礙者上網輔具軟硬體開發、申請補助及教育訓練。

() 推廣弱勢團體與行業資訊教育訓練:運用學校及公共圖書館資訊資源,並結合民間資源,支援偏遠地區民眾及各弱勢族群資訊及網路教育訓練推廣。提升中小企業e化應用及電子商務應用能力。提升農漁民數位應用能力,普及農業產銷班e化應用。

() 結合社會資源獎助資訊與通信設備:加強汰舊之二手電腦回收再應用,嘉惠弱勢族群及低收入戶上網使用。

 

【各機關縮減數位落差執行分工一覽表】

 教育部

一、中小學網路基礎設施普及

二、提升資訊師資之資訊素養及提升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能力

三、一般民眾上網終身學習

四、規劃開放學校電腦網路設備,並協助開設電腦課程,建立民眾終身學習管道

內政部

一、低收入戶、弱勢婦女、身心障礙人士、高齡者數位應用能力普及

二、補助低收入戶接受資訊教育訓練及身心障礙團體辦公電腦設備

三、輔導縣市政府,建立公用資訊服務站、廣建上網服務中心運作機制。

四、無障礙網頁服務

經濟部

提升中小企業e化應用及電子商務應用能力

交通部

一、促進市場競爭機制,降低網路連線費用

二、寬頻建設普及服務。

三、提供低收入戶、殘障人士及偏遠地區通訊優惠措施

行政院農委會

一、農漁民數位應用能力普及、農業產銷班e化應用。

二、輔導農漁民休閒事業、農特產品網路行銷、推廣。

行政院原民會

原住民數位應用能力普及,解決原住民收訊死角問題。

行政院環保署

建立二手電腦回收與捐贈機制。

行政院文建會

一、推動公共圖書館提供上網設備。

二、推動藝文團體數位應用能力的提升,建置特色內容網站,行銷創作理念,提升藝文資訊流通與學習之優質化環境。

行政院新聞局

宣導與認知,解決偏遠地區與原住民收訊死角問題。

行政院研考會

政府服務上網、偏遠地區政府服務普及、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推廣。

 

【民間企業的推動】

1. 台灣微軟公司與聯強國際

 (2002531,蘭嶼)台灣微軟公司與聯強國際今(三十一)日宣布在蘭嶼成立「學習e樂園」,捐贈20台電腦軟硬體及列印設備給「蘭恩文教基金會」,同時也協助其完成電腦安裝並建置網路設備,以提供當地居民使用。蘭嶼原住民「學習e樂園」座落於蘭嶼青少年文化中心,為台灣微軟公司在外島建立的第一所「學習e樂園」,藉由提供當地居民免費電腦學習及上網的空間,推動全民基礎資訊教育,縮小數位落差。

「推動全民基礎資訊教育以及縮小數位落差一直是台灣微軟公司長期努力的目標,」台灣微軟公司總經理邱麗孟表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台灣微軟公司發起「學習e樂園」活動,並獲得包括聯強國際等國內科技產業夥伴的贊助支持,先後在全省各地成立21處「學習e樂園」免費電腦使用及上網空間,以協助各地居民能夠透過電腦與網路取得最新資訊。此次我們更首度前進外島,在蘭嶼捐贈成立「學習e樂園」,希望藉由社區公共資源的分享,協助外島居民在資訊教育上能與本島並駕其驅。」

 

2. TVBS

TVBS委託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昨天捐贈了50組電腦前往位在桃園山區的巴陵國小,更派出同為泰雅族的主播拉娃谷幸擔任愛心大使,領著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32名同學,一起搬運電腦,教孩子們學習使用電腦,熱情的小朋友還準備了迎賓舞蹈,拉著拉娃姐姐整個操場跳來跳去,共度快樂的一天。

原本就地處偏遠的拉拉山上,加上纳坦颱風除了將橋吹斷,沿途的路面也處處崩塌,讓大家路程拉長,TVBS主播拉娃谷幸昨天代表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與中原大學同學們一起將50組電腦送到桃園復興鄉的巴陵國小,一行人浩浩蕩蕩,從早上7點多出門,11點多才到山上,小朋友們見到遠道而來的拉娃姐姐,開心的又唱又跳,還充分展示泰雅族的熱情,也讓大家頓時忘記拔山涉水的疲憊。

見到同為泰雅族原住民的拉娃谷幸,十幾名小朋友們除了用母語和拉娃打招呼外,還特地穿上泰雅族的傳統打獵服,來了一段原住民舞蹈歡迎拉娃姐姐,最後還拉著她和大學生哥哥、姐姐們一起跳舞,全部人還一起用泰雅族語呼口號「加油!加油!加油!」最後還推派代表塞給拉娃一堆甜柿、香菇…,土產多到差點帶不走,充分顯示出他們的熱情,而拉娃更鼓勵小朋友們:「以前我像你們這麼小的時候,沒有電腦,資訊更是不發達,TVBS希望透過這樣子的方式,讓在偏遠地區的小朋友,能夠跟平地的小孩一樣,在同一個學習的起跑點出發。」

由於偏遠地區的巴陵國小,全校80%的孩子都是泰雅族,全靠全校13部個人電腦與區域網路銜接,小學生家裡只有一人家裡有電腦,所以小學生們不論寒暑,每天要走一至一個半小時到校學電腦與設計網頁。2000年在網界博覽會國內賽,以「那桑麻谷-巴陵地區之泰雅族群」奪魁,因此,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為了讓她們和平地孩子一樣,特地邀請了同為泰雅族的主播拉娃谷幸與中原大學的學生們,帶著50組電腦,送到巴陵國小,希望的就是讓這樣子關懷的方式,鼓勵孩子向上,繼續學習。

 

 

資訊社會與網路文化

邱琮凱

出版所

 

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改變了既有的商業模式,不僅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對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甚至個人與個人間之商業競爭、社會文化、教育學術等各個層面造成了本質化之改變。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之「電子商務與發展之二○○一年報告」中,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 Annan)即指出,過去十年來電子商務的出現與發展已改變世界之經濟面貌。已開發國家普遍運用資訊通信科技,大幅地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同樣地,對開發中國家而言,資訊通信科技的普遍用運用所產生之電子化革命對經濟之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相對地,在相關技術發明與應用上落後的特定國家,將永遠無法趕上先進國家使用資訊通訊科技所產生之競爭優勢。

雖然近年來世界各地網路公司的泡沫化瓦解,造成許多人對電子商務的實際可行性存疑。網路公司的電子商務經營模式或有更進一步研究改進之必要,然而資訊通信科技的普遍應用卻早已對全球的商業結構造成革命性之影響。資訊通信科技不僅有助於產業生產力之提升,亦對生產者、消費者、競爭者與供應者間之關係與互動模式造成影響。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資料指出,自一九九五年至二○○○年間,美國國內非農業部門每年的生產力為百分之二點五,遠高於過去二十年生產力之平均值,與美國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三年間經濟成長「黃金時代(Golden Age)」相近。

資訊通信科技之普遍應用將持續對全球商業經濟造成正面影響,提升產業整體生產力。而由於電腦運算能力成本之下降,以及企業間不斷針對電子商務之特性研究調整其組織架構以因應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商機,都將使得全球生產力之提升度維持不墜。

然而資訊傳播科技的擴散過程,隨著不同族群間導入時間的不同而有數位化時間差之現象,近年來全球資訊通信科技的傳播,不同的國家、企業、特定族群甚至個人因導入程度之不同而產生資訊通信資源應用與分配不均之現象,可稱之為「數位落差」。

然而數位落差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難以簡單的定義完整概括數位落差的涵義,加上電子商務涉及之層面包括資訊通信科技的基礎建設、人力資源的提升、法律規範以及企業商業運用等,範圍甚廣,更使得「數位落差」的研究分析愈加困難。

國內外有關「數位落差」的報導與分析甚多,以國內而言,近年來「數位落差」的論文與研討會早已成為十分熱門的議題,惟多數研究分析多著重於「數位落差」之特定層面,如弱勢族群、城鄉差距等資源分配不均之現象,較難窺得數位落差之全貌。本文將以國外相關資料為主,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與解讀「數位落差」之內涵及其與電子商務間之關係。

心得:

數位落差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顯而易見的現象,數位落差的產生常常是因為年齡層或是經濟情況所造成,年紀大的人不習慣使用電腦,久而久之就會漸行漸遠而產生壓力,迫使許多年紀較長的族群會害怕使用電腦;而經濟狀況也是一個造成經濟落差的原因,窮的人家買不起電腦,以至於完全沒機會使用到電腦,想當然耳的數位落差就此生成,一個開發健全的國家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多多開辦能夠照顧數位弱勢族群的相關課程,教導年長者如使用電腦,補助低收入的家庭使得用電腦不再是有錢人的權利,這樣也許就可以減弱數位落差的差距。

 

 

數位落差心得

俞錚蓉

出版所

 

一、前言

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改變了既有的商業模式,不僅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對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甚至個人與個人間之商業競爭、社會文化、教育學術等各個層面造成了本質化之改變。       

已開發國家普遍運用資訊通信科技,大幅地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同樣地,對開發中國家而言,資訊通信科技的普遍用運用所產生之電子化革命對經濟之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相對地,在相關技術發明與應用上落後的特定國家,將永遠無法趕上先進國家使用資訊通訊科技所產生之競爭優勢。

然而資訊傳播科技的擴散過程,隨著不同族群間導入時間的不同而有數位化時間差之現象,近年來全球資訊通信科技的傳播,不同的國家、企業、特定族群甚至個人因導入程度之不同而產生資訊通信資源應用與分配不均之現象,可稱之為「數位落差」。

二、 數位落差的意涵與成因

「數位落差」涉及層面甚廣,多數民眾對於「落差」二字多存有負面的意義,而國內對於數位落差的討論亦多以文化與人道關懷之觀點,探索在資訊通信科技普及化的今日弱勢族群對於資訊資源之社會不公平現象為主,如以人口統計學之變數如年齡、性別、教育、收入、職業種族等分類方式進行分析。此種類型之分析方式固為瞭解數位落差之基本方式,惟此類型之分析研究對於數位落差之瞭解仍有其侷限性。

「數位落差」的真正內涵可解讀為由於資訊通信科技的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對於資訊通信科技的運用之不平等,導致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甚至個人與個人間產生「擁有(Have)」與「未擁有(Have-Not)」資訊通信科技資源之情形逐漸增加,而其對於社會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都將因資訊通信科技的進步而加劇,可稱之為「數位落差」。也就是說,數位落差係因地理區隔、族群、經濟狀況、性別,以及技術、知識及能力在使用網際網路等資訊通信科技資源應用上差異所造成之差距,因此數位落差不全然是負面的意義,數位落差的產生可視為因資訊通信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化所造成之一種現象。

三、數位落差未來之發展趨勢

然而在各國對於數位落差現象抱持高度關切,大量投入資源與人力的同時,數位落差的現象是否將因資訊通信科技之愈加普及而改善,學者對此提出下列三種預期論點:

樂觀論
樂觀論為最受肯定的論點。樂觀論者認為新資訊科技的不斷傳播,將有助於貧窮落後國家逐漸趕上先進國家之水準。樂觀論者認為網際網路及周邊資訊技術將大幅降低部份產業的進入門檻、增加經濟效益與產業效率、減少交易損失、排除少數產業壟斷、增加市場及政府政策的透明度,進而增加處於偏遠地區競逐商業競爭的機會。相同的論點亦適用於國內觀點之數位落差分析,資訊通信科技的普及,亦將使電子化弱勢族群迎頭趕上或拉近與領先族群間之差距。                                                                      

悲觀論

悲觀論者則對上述樂觀論的論點表示懷疑,認為資訊傳播科技的愈加發達,將導致數位落差之擴大。悲觀論者強調,教育程度高的國家,民眾知識水準高,資訊化的程度以及新資訊傳播科技接受程度也較高,因此各項發展的步伐也較快;反觀教育程度較低的國家,民眾知識水準低,因此兩者間的差距將不會因為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而拉近,相反的,有愈加擴大之可能。

既有架構理論
資訊通信科技對國家或社會之影響,取決於其原先既有之權力架構。因此,資訊通信科技之擴散,將依循原有之權力結構而散佈;資訊通信科技的普及化,並不會改變既有之權力架構。

四、如何消弭數位落差

在政策規劃的同時,決策者應充分瞭解資訊通信科技之傳播,不單指電腦與網際網路的連結而已,而是全方位的考量使用者的需要,教導使用者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提升自我生活品質,其規劃之具體內容應該包括:

實體的接取(Physical Access):相關技術與設備是否充足?

適當的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對於使用者而言何種技術才最適宜?

負擔性(Affordability):使用者是否有能力負擔資訊科技的費用?

能力(Capacity):使用者是否有能力使用該項資訊科技?

相關內容(Relevant Content):是否提供使用者合宜的使用內容?

社會與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 factors):使用者是否因族群團體的因素而有對是項資訊科技使用之限制?

信任(Trust):使用者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了解其所使用之資訊科技內涵?

法律與規範結構(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整體法律規範是否提供合宜之組織結構?

當地經濟環境(Local economic environment):使用者當地之經濟環境可否支持使用者長期    使用該項資訊科技?

整體經濟環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整體經濟環境是否提供資訊科技散播的誘因?

五、結論

具體方案之完善規劃,最後仍須決策者之決心。綜觀各國電子商務發展,雖說係由民間商業力量之驅使而興起,惟最終仍須由各國政府進行整體規劃,因此主政者有無決心改善數位落差的情況,實係整體消弭數位落差努力之關鍵。

 

 

數位落差

江鳳凰

出版所

 

數位化資訊時代讓人們對未來有著美麗的憧憬,卻也在資訊社會中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更嚴重地延續甚至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的不平等!不平等是如何造成的呢?目前世界各國政府為了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莫不積極投入大量經費於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上,試圖營造出「數位美麗新世界」理想、完美的景象,可是根據最近幾年,有些機構陸續公布電腦與網路使用情形的相關報告出現,報告的結果說明了當今的網路使用上,有因家庭收入、都市化程度、種族、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年齡的不同而存在著「數位落差」的現象。由此可知,某些因素造成電腦與網路等資訊設備的擁有和使用與否,資訊素養及資訊技能等數位化資源的多寡,將造成人們在知識、財富與權力取得上產生差異,產生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情形。數位落差的情況不可能消失,只能藉由政策或各項方法加以補強來,縮減這樣的資訊鴻溝。

 

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余佩穎

 

是由知溝(knowledge gap)延伸出來的概念,指數位時代中,資訊豐富者和資訊匱乏者之間產生的鴻溝。這樣的鴻溝可能來自於雙重差異,其一是近用性,亦即對電腦或網際網路有近用和沒有近用的人,彼此間會有落差;其二是使用行為,不同性別、種族、年齡、教育程度的人在網際網路所參與的活動,也會有落差。

數位落差指的是能夠有效使用資訊科技者與無法有效使用者之間的差距。資訊科技雖然帶給人們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不少問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由於電腦與網路科技的高度發展,已快速拉大知識取得、財富累積以及社會地位差距的現象;現在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只要能掌握及運用資訊及網路,便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素質與社經環境,所以使用電腦機會的多寡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

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

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很多,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政府政策、資源分配、社會結構等層面,而從(曾淑芬,民91)的調查報告,造成數位落差的主要因素大致可歸納為五項,分述如下:

一、城鄉差距:偏遠地區的家庭,其電腦擁有率較城市為低,接觸數位資訊的機會亦較城市為少;以台灣為例,台北市民眾的資訊使用率,遠高於偏地區的鄉鎮。二、社經地位:收入不高的家庭較無購置電腦設備能力,往往也就大幅降低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

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者,使用數位資源的機會就越多。

四、弱勢團體:身心障礙者(諸如視覺障礙、肢體障礙),因先天的限制,使其接觸電腦的機會較一般人來得困難,因而造成極大的數位鴻溝。

五、年齡層次:青少年對電腦網路的使用較年紀較長者,因年長者在適應新科技的環境時,會有排斥或產生障礙之現象。

資訊與電腦網路的迅速發展,使資訊科技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也可說是基本權力。如果每個人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有所不同,就會衍生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所以近年來如何縮短數位落差,成為數位學習關注的焦點。

資訊近用(access)

資訊近用是衡量數位落差的重要指標,所以政府當局應讓全民能機會均等的享有網路與電腦的硬體設施,使人人都可以運用資訊科技來豐富人生,亦要縮短因為地理、社會結構限制所造成的數位落差,特別是要補助偏遠地區及弱勢族群之資訊基礎設備的建置。除了資訊近用之外,資訊素養亦是數位落差的重大因素,故在資訊教育的規劃上,必須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從行政支援、軟硬體設備、師資到教育訓練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效提昇全民的資訊素養;要縮短數位落差,有賴於政府、民間機構、非營利組織及社會團體、國際組織以及民眾間之共同努力,政府在相關政策規劃上,不應單單考量網際網路的連結而已,而是要全方位的考量使用者的需要,教導使用者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提升自我生活品質。

 

數位落差

高振發

政策所

 

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已經促使整個世界迅速邁向資訊化的時代,在這轉變的過程中,資訊化社會所象徵的意義又代表著什麼呢?而『數位落差』又為何成為重要的問題呢?其所隱含的意義及重要性又代表著什麼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去探究。

資訊或知識的取得會因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而受到影響,但隨著資訊科技及通信技術的進度,加上電腦、網路被廣泛使用,逐漸以『數位落差』代替了『知識落差』及『資訊落差』,但他所涉及的因素就更加多了,而這些因素不外有性別、種族、地理位置、社經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將造成個人、家庭或國家在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上或如何應用產生落差,且資訊富者及資訊窮者有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形。

數位落差除了原本的社會屬性上會形成落差外,還有在學校的教育過程裡,學校的師資、設備、課程、及經費也會因學校的大小、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造成數位落差的產生。根據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前者為入學機會上的平等(輸入),而後者為教育過程中的不平等(過程)。

形成數位落差的幾點特色:

數位落差不僅在國家之內而且國際間也有存在的情形,國家之內的情形是指資訊富者及資訊窮人;國際間的情形則是資訊富國與資訊窮國,而兩者間的差距在資訊的發展上似乎有過擴大的情形。

由我國的網路人口及主機數量的情形瞭解到,目前我國在網路的使用方面已成為國人日常生活必備的工具,而兩者的成長也漸趨緩和的現象。

從網路的人口特徵(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都市化程度)來分析,較能瞭解網路上確實的使用情形有無數位落差的現象。

根據分析的結果,除了性別外,其餘的如年齡、教育程度、收入、都市化程度皆有明顯的差距存在。網路人口的年齡大部分集中在年輕族群;教育程度方面則集中在大專以上;收入方面集中在高收入族群;都市化程度集中在都會區或城市。

因此,我國目前的數位落差情形仍然存在,但其影響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語言、種族、劣勢團體等,仍須進一步探討是否有數位落差情形存在,因就目前的一些資料來說,並無有關這方面的分析,所以目前只能針對教育程度、收入、年齡、性別、都市化程度來做探討。所以我國政府應對此現象的影響因素予以重視,並尋求如何酸鹼在教育程度、收入年齡、性別、都市化程度等五方面的落差,早日消珥這些影響因素,以達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

 

 

談數位落差

尤珮

政策所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此字的起源主要是在探討資訊時代來臨後,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指出全球數位化過程中,數位落差係指在不同國家、地區、企業、年齡、性別、所得及族群之間,因對於資訊通信科技掌握與運用能力太過懸殊,導致參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機會的不均等

資訊落差對目前資訊社會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資訊資源分配不均等

藉由上述資訊差距或知識差距的討論,綜合而言資訊資源分配的不均等,將會造成資訊行為使用上的差距,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造成影響。因為這些研究發現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例如低教育程度、低收入、鄉村居民、低社經背景等,因為缺乏使用資訊的能力、沒有足夠收入負擔費用,或者無法接觸到資訊等

因素,而喪失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使得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

(二)注重新資訊科技

根據知識差距假說,新的資訊傳播科技將造成資訊獲取上的差距,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電腦與網路等資訊科技的新產品將成為新的資訊傳播工具網路,這

是否又會形成更大的資訊差距問題,值得關注。

(三)資訊社會新的不均等

資訊科技的高度發達,將會產生新的不均等,Tichenor等人提出的「知識差距假說」,有兩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由教育程度可以預測個人接近使用網路的能力。因為教育程度既是收入的財富指標,一般家庭所得越高,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同時,教育亦是媒介素養之基礎,因一個人如不識字時,就很難利用媒介來吸收訊息。其次,「資訊吸收會有加速效應」,同樣的資訊對於不同教育程度的社會成員,所得到的解讀效果是不一樣的,教育程度高的人吸收資訊的速度往往比教育程度低的人來得快又多。

二十一世紀將是以「知識」為主軸的社會,而能否從中獲取重要的關鍵資訊,並轉換為知識,將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否「接近使用」就相對地很重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