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工讀-家庭生命週期另一章

黃盟琇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前言

望眼現今社會,青少年打工似乎已是社會普遍現象,在加油站、超商或速食店常可見其身影,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發佈的「台灣地區青少年工作與生活狀況之研析」一文指出,民國九十年度十五至廿四歲就學的青少年曾經從事打的比率為74.52%;若以教育程度分析,曾工作者以高職程度占大多數,其比率為44%,由此顯示正在受教育之青少年,一邊求學一邊打工的情形愈來愈普遍。一般來說,父母賺錢養兒育女及供給家庭成員所需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成年子女照顧年邁的父母亦是人倫之常,在農業社會或是工商業社會剛成形不久的台灣,都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近年來不斷的有社會報導揭露子女成長後抛棄年老體衰的雙親,致使現代父母已有養兒不再是防老的唯一保證,父母子女間的認知常會產生不對等,父母認為培育子女成年後其責任已了,如經濟能力條件充裕可能會支持其子女在學一切支出,但是一般的經濟狀況較不佳父母,會要求子女能儘早自力更生,或是言明自己所賺取為養老所需,無多餘能力負擔昂貴的學費,使採用就學貸款的學生呈現急速上升,教育部統計八十三學年度全台約有兩萬名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九十四學年度上學期申貸人數則增為卅五萬三千多人,其間成長約十七倍;上述影響都衝擊家庭生命週期,似乎使之形成家庭生命週期的另一章。

一、青少年打工原因

青少年應是盡情吸取學識、受教育的時期,為何會有青少年選擇在忙碌學業同時尚要賺取些許工資,可歸納出下列幾種原因:

1.  經濟需求

家庭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結構改變,部份家庭功能不彰,物資上漲,許多父母無法維持一個家庭的經濟開銷,需要孩子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據主計處於九十年所作調查顯示此人口佔青少年打工人數19.59%,另外「賺取個人生活所需」佔青少年打工的46.25%,青少年為了想要的衣物、手機及機車等物品,決定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國外學者Maclanahan & Booth(1989)指出低收入單親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可能分擔家庭經濟狀況,而可能導致子女提早就業,陷入另一個貧窮的循環。

2.  心理需求

許多學者認為,工作本身對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有很大的幫助。薛湧(2003)指出孩子打工是教育的一部分,藉此學會自立及吃苦,孩子才能理解他人及認識社會。Dusek(1987)指出青少年打工經驗可增加自我信賴,增進代間和諧,增加進入成年期的統整感,增進與擴展自我概念。

3.  社會化需求

Dusek(1987)指出青少年增加學習角色彈性化,對未來就業有正向積極的影響。黃馨嬅(2001)指出「吸取社會經驗」為青少年女性打工前三項目原因。林邦傑(1992)研究資料顯示,青少年兼職工作有助於其對社會的認識金錢觀建立與人際交往技巧上的學習。

4.  結構性原因

王麗容(2000)指出青少年打工歸納二大因素

1)結構性社會原因

a)社會價值功利化及速成化,加速青少年對物慾滿足追求動機。

b)服業興起,提供青少年就業機會,尤其是低技術及彈性化工作。

c)社會接納及認同青少年打工,讓青少年容易自處於當前上班環境。

2)非結構性的個人因素

(a)自主的意識認同高,打工是呈現青少年獨立自主的一部分

(b)自己生涯探索較殷切,希望藉由打工機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涯發展較有概念與認識。

(c)追求時尚,滿足虛榮,以賺更多的錢來迎合自己作為打工的原因。

(d)尋求經濟自主,不願能為家庭依賴者。

(e)更多生活體悟,個人希望更多生活體悟。

5.  其他

周佳君(2000)指出學生工讀及打工普及原因

1)工商業開發便宜好用的勞動力,政府因應企業界壓力鼓勵部份工時,鼓勵學生(青少年)投入就業市場。

2)高度商品的社會,現今高度商品的社會中,充斥大量刺激消費訊息,許多願望欲望要靠錢滿足,青少年想穿戴名牌,擁有物品。

3)青少年的獨立自主,Z世代的青少年追求經濟獨立與生活獨立,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

二、青少年打工對家庭生命週期的影響及改變

Goldenberg(1991)將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界定為:「一連串階段或事件,可以提供人們辨認家庭該系統在時間的演變中,一個有組織的分析架構。」(引自彭懷真,1996,頁224);然而學者對家庭生命週期的劃分則是各所不同,如Duvall(1995)是主張根據正常家庭發展人口的增減情況,將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以夫妻開始至死亡經歷分為八個階段,在國內學者余素珠和夏心華(1995)則是根據消費趨勢將之分為五階段,彭懷真則是參考俞惠君(1989)和王麗容(1995)將家庭生命週期分為新組成之伴侶、有幼年子女的家庭、有學齡子女的家庭、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有年輕成年人子女的家庭、子女成長獨立後的家庭及老年人家庭等七個階段,在上述的家庭生命週期分類因目的或是觀點而有所差異的,但家庭中有青少年子女的出現是每一學者所認同的。

家有打工的青少年確是存在現今社會普遍的現象,曾端真(1998,頁205)在「有青少年子在家之階段」指出家庭發展職責為夫妻協助子女做好成人離家的各項準備,進入青春期的子女打工雖然可協助儘早適應成人社會、訓練獨立自主(黃馨嬅,2000),根據內政部人力資源調查處(2001)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打工原因主要是增加零用錢或是因家中經濟進而貼補家用,進一步探討其原因為青少年追求物質享樂主義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導致貧富急劇懸殊,而使正當身心尚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提前利用課業以外的時間賺取辛苦勞務所得,這時青少年的角色已有家庭經濟供應者身影、父母功能不足及退化,造成另一類的家庭生命週期。

 

三、建議

青少年打工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其家庭、學校與社會如何採取適當策略以因應打工的在學青少年,其分述如下:

1.    家庭方面:親職溝通良好、家庭資源(財力、物力及人力)管理、青少年自我肯定與未來生涯目標一起規劃。

2.    學校方面:工作價值澄清、加強宣導青少年職場安全、掌握學生工讀及建立互動管道。

3.    社會方面:工作職場資訊透明、完整青少年工讀相關法規及法規執行面。

 

四、結論

青少年打工已是潮流所趨,在傳統倫理逐漸式微的工商業社會裡,唯有以家庭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來教育每個家庭成員,畢竟每個家庭成員都對所屬的家庭有著一份密不可分的生活經驗,青少年打工對家庭每一份子是在成員心靈成長、凝聚家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一大試金石,若冀望打工所得經濟物質、無形所得會是正面助益,家庭成員中的充份溝通、信賴不可少。家庭生命週期因時代潮流、現實環境、父母功能定位模糊等,父母若能如領航員因時制宜欣賞子女成長激力,接納子女夢想與藍圖,包容挫折與衝突,定能見證「家和萬事興、家人同心其利斷金」。

 

參考文獻

王麗容(2000)。少年打工-保護與禁止之間的捏拿。人本教育札記,2000,8,24-25。

行政院主計處(2001)。台灣地區青少年工作與生活狀況之研析調查統計結果。台北:主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12日。網址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four/ht444.htm.

余素珠、夏心華 (1995)。從家庭生命週期看消費趨勢。突破雜誌,117期,82-87。

周佳君(2000)。學生工讀,打工分析。人本教育札記,2000,8,22-23。

林邦傑(1992)。大學生工讀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八十三。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俞惠君(1989)。女性工作平等權。台北:蔚理法律。

張錦弘、喻文玟(2006年2月6日)。申請就學貸款 10年飆17倍。聯合新聞網。線上簡索日期:20065年3月15日。網址: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67&f_ART_ID=27163

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端真(1998)。婚姻與家庭治療。台北:天馬。

黃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台中。

Dusek, J.B.,& Danko, M. (1987).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r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9, 412-426.

Duvall, E. M., & Miller, B. C.(1985).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1991).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3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McLanahan, Sara S. & Karen Booth(1989). Mother-Only Family: Problems,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557-58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