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聯姻家庭學童  家庭-學校面面觀

李自強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前言

家庭是影響個體學習與人格發展最為關鍵之環境,學校則為個體接受正式教育之場所其對個體發展之影響亦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此二者為個體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場所,因此兩者實應相互配合、互相溝通、協調與合作共同營造個體成長與發展之最適環境。然而隨著社會多元化的持續發展與社會面臨適婚男子的婚姻問題,使得國人與外籍人口結婚的情形逐漸增加,其亦衍生出許多家庭與社會問題。諸多問題中,對當前國民教育所帶來最大衝擊,即這些外籍聯姻家庭之學童在學習方面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問題,本文即針對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家庭與學校兩者不同的教育環境下所面臨之問題作一探討。

一、外籍聯姻家庭學童之家庭情形

(一)家庭成員溝通困難

根據伊甸文教基金會逾2003年針對越南籍配偶所做的調查顯示,外籍聯姻

家庭普遍存在語言溝通的問題,而因為語言溝通的不良有52%的家庭有夫妻溝通障礙、82%婆媳相處有問題、12%存有子女教養問題、8%有就業輔導的問題存在(民生報,2003/08/16)。此外,由於語言上的溝通不良不僅造成學童幼兒期因語言刺激不足而形成語言發展遲緩外,家庭成員間之不良溝通亦容易致使學童在行為上有負面的表現(劉秀燕,2003),且學童的情緒也容易受到父母之間的相處問題而波動,甚至模仿父母不恰當的行為進而與同儕人際關係出現狀況。

(二)親子互動關係不良

外籍聯姻家庭常建立在利益目的與條件交換的基礎上(鍾重發,2003),有些男方是為了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而部分的女方則是以經濟為主要的考量因素。此外,王宏仁(2001)指出這十年來我國娶東南亞外籍女性之男子許多處於社經地位較差的弱勢以及身心障礙同胞為多,而外籍女性嫁來台灣後除了生兒育女外,亦需同時擔任幫傭的工作,照顧老公甚至服務全家人,其在家庭角色功能上已有所混淆。在此情形下外籍聯姻家庭婚姻之不協調、夫妻間的衝突與學童教養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薛承泰、林慧芬,2003)。更有些家庭的祖父母或親戚恐外籍母親講話時發音與口語的不正確會影響到學童的說話方式與發音,不准許外籍母親與學童說話,更遑論親子間之互動機會與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三)學童主要照顧者-外籍母親之困境

在觀念上,身為母職為滿足子女的需求,更趨向以家庭為取向。而丈夫則因為家庭經濟負擔的增加,更趨向以工作為導向(周麗端、吳明華、唐先梅、李淑娟,1999)。王宏仁(2001)的調查研究中更指出,其樣本中無任何一位越南籍配偶的先生擔任照顧或陪伴孩童的家務工作。另外,許多研究亦指出跨文化家庭子女教養的壓力多半落在外籍配偶身上(顧燕翎、尤詒君,2004)。對外籍聯姻家庭而言更是如此,外籍配偶到台灣可能囿於種種限制而無法外出工作,自然而然便需負擔家庭事務,其中當然包括了子女的教育工作。但對於外籍母親而言,其本身尚處於適應與學習本國文化階段,也因此教育子女更增添其沈重的負擔,其亦對子女教育有所影響。茲就外籍母親在子女教育可能面臨之困境略述如下:

1.語言與識字上之困境

夏曉鵑(1997)指出對於身處異國的外籍配偶而言,語言及文字所造成的障礙使其無法運用原先的讀、寫能力在所處的社會中從事各項活動,除造成生活上之不便外,更常造成教育第二代的一大障礙。而許多有關外籍配偶的研究均指出,語言與識字是外籍配偶進入本國所面臨最大的阻礙(朱玉玲,2001、吳美雲,2001、夏曉鵑,2002)。在外籍配偶的識字與語言上對學童的教育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於外籍母親的語言問題,當學童有特殊或不良行為出現時教師礙於與家長語言上的溝通問題而無法與家長陳述及討論學童的行為及狀況,甚至有些外籍母親一看到教師接近就轉身逃跑。而外籍母親不識字也無法在家幫忙指導與複習課業導致學童學業成績落後,也無法較集中注意力。

2.文化差異與生活適應上之問題

外籍配偶婚後立即移居語言、文化、宗教、生活形態、價值觀等與原國籍不同的新環境,難免在生活會有適應上的困難與情緒無法宣洩的抑鬱。而在文化差異的情形上,對外籍配偶而言是需要時間學習及適應的。有些外籍配偶在尚未瞭解台灣文化的情形下會以原生國家的方式教導子女,在缺乏有人正確的指引下,當學童習得不合宜的生活習性後,與同儕相處時容易招致譏笑或排擠而影響學童心理上的發展與人際關係。

(四)家庭暴力對學童之影響

根據內政部家暴防治中心民國九十二年的統計資料,在民國九十一年度受暴的東南亞及外籍配偶佔總通報數的1.7%;而根據台北市家暴中心統計,民國九十一年受理婚暴案的開案件數中,外籍與大陸配偶佔10%(引自李玉梅,2003)。家庭暴力對學童不論在人格及行為上的不良影響是許多學者皆研究且證實的,而學童在同儕間模仿或再製家庭中的暴力行為也會影響學童在同儕間的人際關係。

二、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學校的學習情形

(一)學校生活的適應

陳美蕙(2002)指出多數跨國婚姻者居於社會之弱勢,其子女可能在適應自

我認同方面遭遇到較多的困難,自尊也較低。學童在學校同儕間的訕笑而感覺到種族歧視與標籤化的經歷讓學童產生認同上的迷惘並感到自卑且缺乏自信,其也容易造成學童的人際障礙及學習怯弱,在同儕團體中成為弱勢並容易成為被欺負的一群。

(二)學習上的困境

許多外籍聯姻家庭子女進入學校就讀後,由於其母親語言溝通以及閱讀中文的障礙,無法指導學童課業,使得學童在學習注音符號及書寫國字的學習上有停頓的現象(王光宗,2003)。

綜合歸納眾多有關外籍聯姻家庭學童的研究,不難發現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學校的表現較自卑、不善與他人溝通、在學習能力、情緒及人際關係有待加強,甚至會出現貶抑母親的行為(鍾重發,2004)。此外,王光宗(2003)指出目前在教育上並無針對教師或課程有多元文化觀的培訓及文化尊重方面的教學課程,當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學校生活適應上發生問題時,由於部分教師對多元文化之不瞭解、誤解及偏見,而導致這些學童淪為被貼標籤者。

結語

根據台北市於民國92年度提出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狀況調查,發現在學業成就適應欠佳部分的學童佔在校總學童數的33.29%、生活適應欠佳者佔20.83%、而整體適應欠佳部分者則佔38.11%(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由此顯示,在台北市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在學校的生活上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對此一現象與教育問題政府相關單位雖已經加以重視並提出相關方案,但其為將原先的相關方案對象如:「關懷弱勢弭平落差課後輔導」與「教育優先區」納入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對此,政府相關單位實有必要針對外籍聯姻家庭學童擬定補助方案與計畫,並且因應區域差異擬訂具體的措施(蔡榮貴、黃月純,2004)。而位處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更應除了營造班級氣氛與善用班級同儕合作協助學童外,更可以主動出擊訪視學童家庭,了解學童家庭狀況,並可以邀請學童家長與學童共同參與學校與社區的親職教育活動,藉此共同建立良好的親、師、生互動關係,也在家人的同意下鼓勵外籍母親走入家庭,融入社區。,但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籍聯姻家庭子女進入學校就讀,且其比率會逐漸成長。因此針對此一現象政府及相關單位除研擬更具體可行的措施外,基層教師或許平時忙於教學工作與擔負部分學校行政事務而負擔極重,但面此一情形下,教師們也需要多費心思,為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今日含淚播種,明日必能歡喜收割。

 

參考書目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8,60-75。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北。

李玉梅(2003)。婚暴求助一成是外籍、大陸新娘。2003.08.07,聯合報

周麗端、吳明華、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陳美蕙(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嘉義。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25-31。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策論壇,9,19。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4,251-257。

鍾重發(2004)。樂當老師更樂當貴人:談外籍配偶子女在班級中的輔導方法。國教天地,155,53-58。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