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

姚季沁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學習動機是決定學生成就水準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外更有不少研究已經證實,學習動機對於學業成績有正面影響(余民寧,1987;吳淑珠,1998;吳國業,2002;Pintrich, 1987;Newman, 1990Pintrich De Groot, 1990)。許多心理學者與教育學者均同意,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成就的主因之一,對學習者的重要性不可言喻。然而是什麼因素使得學生有較高的學習動機呢?這是許多教育家都相當關心的議題,亦有不少學者紛紛投入研究中,希望找出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之策略。

我們知道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為教學情境的兩大主體,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學習歷程,其中教師可說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因而教師素質的優劣更是影響教育結果的關鍵因素。許錫珍(1979)的研究指出,教師不僅是決定班級氣氛的主要力量,其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更可能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以及他和班上同學的人際關係。Brophy1987)也提到,教師的態度與想法會直接或間接透過行動傳達給學生,再透過社會性的作用而影響學生的動機。

根據上述所言,可發現教師所持的教學態度,會透過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影響到學生行為與教學成效,教師所持的教學態度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貳、教學態度的意涵

一、教學態度的意義

關於「教學態度」的意義,各家學者看法不一,以下就學者的見解分述之:

(一)陳青青( 1972)認為教師態度乃指個體對於其教師職業所具的偏向、興趣、

觀念、評價等傾向所組成。

(二)賴清標(1979)將教學態度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教學態度指的是教

師對教學工作這件事的態度;而廣義的則指對與教學有關的人、事、物及概念的態度。

(三)陳博政(1983)將教學態度界定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包含了認知、情感與行動的成分。

(四)張芬芬( 1984)認為教師態度的廣義解釋,即是對教學目標、課程、教師、  學生、教學方法及教學環境等對象所持的一致而持久的行為傾向。其中包括了與教學相關的人、事、物及概念。

(五)郭金池(1989)將教學態度定義為教師對其工作有關的人事物及概念的一種持久又一致的行為傾向。

(六)蘇怡如(2000)則將教學態度定義為:「教師在從事教學的工作時,在認知、情意及行為方面,所持有對相關人、事、物及概念的一種一致而持久的認知、情感及行為傾向

由以上的研究發現,許多學者將「教學態度」一詞與「教師態度」視為同義詞來使用,只是內涵上互有偏重。綜而言之,歸納上述各學者的見解,可將教學態度定義為:「教師對於教學的專業工作,以及與教學相關的人、事、物與概念的一種持久又一致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其中人包括學生、同事、家長、教育行政人員等;事物則泛指教學及行政的所有事務,例如教學技巧與方法、班級經營、師生關係、行政業務等;「概念」則是指教育理論、教育哲學、教育理念、教學目標等。

二、教學態度的內涵

教學態度包含的範圍廣泛,內容繁多,要將教學態度的範疇盡數研究實屬不易,因此許多有關教學態度的研究常因研究者偏好與重點不同,而就某些層面來加以研究。

(一)教師人格特質與品德:如身心特質、品德修養、儀表、健全的人格等。

(二)教學專業能力:如教材呈現、教學課程、對學生的瞭解、專業訓練、專業的準備、教學技巧、訓導技能、行為處理等。

(三)師生關係:如社交的能力、領導的能力、接納學生的友誼、鼓勵學生表達、接納學生意見、教學互動的型態等。

(四)教師職責:如工作關切、工作環境、工作滿足、工作負擔等。

(五)教育理念與價值:如對教育原理的了解、師生價值、崇高的教育理想、正當的教育哲學觀等。

三、教學態度的影響因素

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態度,已經被教育學者及心理學者視為預測教學成效的有效指標,許多研究也指出,教師所持有的教導態度與學生學習的成就、生活適應息息相關(莊慧珍,1984;許錫珍,1979;陳英豪,1977 )。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關於教師不同的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學者的看法互有差異,茲歸納多數學者的見解,將教學態度影響因素分為性別、教育專業訓練、任教經驗及年資、任教學校與地區、擔任職務等幾個方面來加以探討,分別敘述如下。

(一)性別

許多研究顯示女性教師的教學態度優於男性教師,如黃昆輝(1980)指出女性教師的態度比男性教師積極;賴清標(1979)發現師專女生教學態度優於男生;陳英豪等人(1988)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國小、國中教師及師大、師院學生,女性的態度皆優於男性。國外Beamer Ledbetter1957)、Bell1972)的研究均發現女性教師的教學態度優於男性教師。然而也有研究發現男女教師態度無顯著差異者,如王有倫(1983)發現男女師專生的教師態度並無顯著不同;葉宗文(1987)指出男女實習師範生的教師態度無顯著差異。國外Aleyamma1971)則發現女性教師較男性教師更具權威的傾向。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看出,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較支持女性教師的教學態度優於男性,但也有部分研究顯示男女教師教學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二)教育專業訓練

黃明章(1973)的研究發現,教育專業訓練可增長對學生的適當態度。Kearney Rocchio1956)的研究也指出,教育專業訓練可以培養教師適當的教育態度,為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教育專業訓練對於促進教師教學態度具有其效果所在。

(三)任教經驗及年齡

在任教經驗與年齡的研究上,不同學者的研究發現互有差異。如BeamerLedbetter1957)以MTAI 為工具來施測,研究結果任教十五年以上的小學教師的教師態度最佳,任教二到五年組的教師得分最低。國內陳英豪(1978)的研究結果,發現教學經驗較豐富的教師具備較適當的教育態度,其次為年資較短者,而教學態度最差者為年資在二到五年的教師。其他如黃明章(1973)、黃昆輝(1980)等人的研究,都發現教師的年紀越大,教學經驗愈豐富者,教學態度愈佳。上述研究的共同發現,即是年資較長,教學經驗較豐富的老師,其教學態度較佳,唯任教年資在二到五年的教師較為例外。然而亦有學者的研究發現與上述不同,如Bell1972)發現年輕教師的教師態度優於年長教師。Cook, Leeds Callis1951)的研究也發現年輕教師的教學態度較佳。而Aleyamma1971)的研究顯示不同教學年資的教師在教學態度並無顯著差異。陳英豪等人(1992)的研究結果,亦發現不同任教年資的國中小教師,其教學態度無顯著差異。

(四)任教學校與地區

Cook 等人於1951 年的研究中,發現學校班級數較多的教師,較學校班級數較少的教師有較佳的教學態度。而國內張玉成(1974)的研究則顯示,都市教師的服務精神比鄉鎮地區的教師低。吳武雄(1981)的研究發現,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優於鄉鎮地區教師,而鄉鎮地區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又高於城市地區教師。然而鄭照順(1984)的研究結果,發現城市及鄉村地區的教師專業自主優於偏遠地區的教師,且鄉鎮教師較都市教師更為傳統取向,較注重體罰。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學者對於任教學校與地區對教師教學態度的看法並不一致。

(五)擔任職務

Cook 等人(1951)的研究顯示,擔任學術科目的教師之教學態度,優於擔任非學術科目的教師。黃明章(1973)的研究也指出,擔任導師與輔導活動的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態度較行政人員及科任教師為佳;且一般學科教師的教學態度,較藝能學科教師(如美勞、體育、音樂)為優。而Hogben Lawson1984)的研究則發現,教師任教第一年態度的改變會受到教師職務的影響。根據上述研究,教授學術科目與擔任輔導工作的教師,其教學態度較佳。

綜合上述影響教學態度之相關因素,可發現一位教師所呈現的教學態度,乃是受到許多內外在因素所影響。有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如性別、任教經驗與年資等;而有些則是可以加入考量因素中,來更加瞭解教師的教學態度,如專業訓練、培育單位等。且現今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國小教師並非由過去傳統師範院校所單獨培育,這些經由多元管道出身的教師在進入教學工作後,其教學態度情形如何,亦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參、學習動機的意涵

一、學習動機的意義

所謂「動機」(motivation),乃是一種促使個體進行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力,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6)。因此,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且導引該學習活動趨向於教師所設目標之內在心理歷程。

二、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相當廣泛,許多國內外研究均顯示,舉凡個人的性別、成就動機、抱負水準、學校科別、學校環境、同儕關係、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管教方式等因素,皆可能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形成及改變(黃金山,2002)。此外,各學者的研究焦點不同,所提出的影響因素也互有差異,以下則分別敘述之。

(一)Matthews1991)提到,教室中有許多變數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機,這些變數包括教室的組織、教學及氣氛,如作業任務的結構、作業的複雜性、分組的方式、評量方式、內控或外控的歸因方式,以及師生之間關係的品質等。

(二)McCown, Driscoll Roop1996)曾經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複雜的心理歷程,他們認為學生的學習可能受到個人的目標、信念、自我概念、環境、別人的期望、社會價值等因素的影響。

(三)張蕊苓(1997)於「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的研究中,提出了三大類影響因素,分別為:1、學習工作與活動架構;2、師生互動:包含教師回饋、酬賞、讚賞和批評、教師主動的幫助、教師期望等;3、教師的管理與教學能力:包括了教室管理、有效教學、教師或同儕典範的使用、教室氣氛等。

(四)蔣恩芬(2000)針對學習動機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因素可歸納成下列四項:1、父母因素:分為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溝通學習的價值與理由、教孩子學習策略與方法、獎勵方式與示範楷模等;2、師長因素:分為對學生的態度、學習動機策略、對學生的要求、教學方式及獎勵方式等;3、同儕因素:分為同儕競爭與同儕認同;4、個人因素:分為個人氣質、興趣、自我要求、成就感與成功期望等。

(五)黃金山(2002)分析影響高職生學習動機的相關因素,將之整理為三大層面:1、個人方面:如性別、出生序、年籍、生涯規劃等;2、學校方面:如師生間的互動、同學間的互動、對於專業教學的感覺等;3、家庭方面:如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對子女的期望、父母與子女的相處關係以及家庭的收入等。

(六)吳文榮(2002)整理影響學習動機的來源因素,歸納為下列七點:1、對上學的感受;2、學習內容的價值; 3、學習的目的;4、受外在刺激的作用;5、學習者的榮譽責任;6、學習者的控制信念;7、學習者的情感作用。

由以上各學者所提出的因素觀之,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可說是相當複雜與繁多,包含層面亦相當廣泛,綜合上述各學者的見解後,將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歸納整理為三大方面:分別為:1、個人方面;2、學校與師長方面;3、家庭方面,茲說明如下。

(一)個人方面:

即是有關於學習者自己的因素,如:學生本身的個性特質;過去的經驗;目標的設定;自我概念;自我期望;歸因方式;成就感;焦慮;興趣;價值;信念;自我效能等。

(二)學校與師長方面:

涵蓋了學習者所處的環境變項、教學者的教學與管理方式,以及師生間互動的品質等。例如:學校的學習文化;教室的組織與氣氛;教室管理;課程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掌握;作業任務的架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求、回饋、獎賞方式、期望、評量等;教師的肢體語言及表達方式;師生間的互動情形;以及師長所提供的支持與協助等等。

(三)家庭方面:

這部分是與家庭背景及家長有關的層面,如:家庭收入;家中學習環境;家長的管教與教育方式;與孩子間的溝通互動;家長對子女的鼓勵、期望或要求;學習方法的教導;家長採取的獎勵方式與示範等。

 

肆、教學態度與學習動機之關係

關於教學態度與學習動機的研究,檢視各學者所進行的教學態度或學習動機之研究,不難從中發覺兩者間可能有其相關存在。

一、郭為藩(1978)曾提到,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常有形或無形地表現於其言行與態度中,學生們多能察覺與感受之。一般而言,學生對課業的喜厭,甚至對學校的態度,均與其對任課教師的態度有關。

二、朱敬先(1993)亦曾表示,學生會不斷受到教師的價值、態度與人格影響,向具有高地位的教師,或崇拜之,或與之競爭,或經由觀察、模仿而學習之;故教師態度影響學生行為甚鉅。

三、許錫珍(1979)指出,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學習歷程,教師的態度不僅影響其教材教法,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與行為表現影響亦很大。她調查國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並將教師教學態度分為優劣兩組,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教學態度較優組,其所教學生的成就動機、學業成就和學生行為表現等方面均顯著高於教師教學態度較劣組的學生。因此,教師教學態度對學生成就動機、學業成就及行為表現,均有顯著影響;同時她也說明,富熱忱同情心的教師能使學生充滿友善、溫暖和朝氣;而合作、民主、仁慈、關心學生並富耐心的教師,最能幫助學生學習。

四、陳李綢(1980)的研究發現:1、教師喜愛與學生班級地位、學生成就動機及內外控傾向信念均有顯著正相關。2、教師喜愛班級地位高者及成就地位高者,其內外控信念較強。3、教師對男女生喜愛程度有顯著差異(較喜歡女生,故女生的成就動機略高)。

五、蔣恩芬(2000)研究學習動機的相關因素,其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可分為五大部分,分別為:1、對學生的態度,包括教師對學生表現出重視、信任、關心與鼓勵的態度;2、學習動機策略的使用;3、對學生的要求;4、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5、獎勵方式等。

綜上所述,根據上述各學者專家之論點及研究結果來進行合理的推敲判斷,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間,應有其關係存在,因此值得我們來加以探討。

 

伍、結語

教師教學態度的優劣、與師生互動是否良好,皆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且對於學習動機的提升與否有其影響。然若深入言之,教師不同的教學態度,以及不同類型的師生互動行為,與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性為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具有預測力?這方面的研究有其探究之價值。

參考書目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吳國業(2002)。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

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83-194。

陳青青(1972)。師資態度量表之編製。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154-188。

賴清標(1979)。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博政(1983)。國中能力分班、教師期待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台北。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台北。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

蘇怡如(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95-322。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

王有倫(1983)。我國師專生價值觀念及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Pintrich, P. R. (1987). Motiv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 Washington, D. C.

Newman, R. S. (1990). Children’s help-see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71-80.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Matthews, D. B. (1991). The effects of school environment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middl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0, 30-36.

McCown, R. R., Driscoll, M. & Roop, P. (1996). Facilitat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R. R. McCown, Marcy Driscoll, & Peter Roop (E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pp. 278-309),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and Bacon.

Aleyamma, K. J. (1971).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teacher-pupil rapport as related to sex, religion, education, subject taught, training, age and experience of selected secondary teachers of bangalore, Ind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2(3): 138A.

Brophy, J. E.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on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 leadership, 45, 40-48.

Bell, R. (1972). A comparison of attitudes of teacher in selected unban comprehensive secondary school of English and Pennsylvand.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2, pp.482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