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虛擬組織在教育上之應用與啟示

劉清揚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壹、前言

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傳統組織架構已經不敷使用,因此虛擬組織一出現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其靈活動態的特色,能滿足現代環境對組織結構的要求,所以虛擬組織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一種流行的組織經營模式。如今,網路公司、虛擬社群林立,SOHO族人口的激增,都是虛擬組織竄紅後的最佳代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價值觀,也是一場組織結構大革命。

虛擬組織的運用同樣擴及教育領域,本文將先了解虛擬組織的定義、特性,再論述現今虛擬組織在教育上的應用,最後提出一些看法,期望能在此資訊洪流中保持新意不被淘汰,活用虛擬文化所帶來的便利與進步。

 

貳、虛擬組織之定義與特性

一、虛擬組織的定義

對於虛擬組織,各家研究者有不同的定義,首先談到「虛擬」二字的概念。為什麼要用「虛擬」這個詞彙呢?姜禮煌(2003)認為:

1950年根據韋氏字典的意義:「實際或名義上雖然是沒有的,但卻有相當的效果」;而Davidw and Malone認為:「虛擬是指某物所擁有的力量或能力來自他物」;Mindrum從拉丁字根來看,其意思為:「某種東西的表現,是在其能力效果上,而不是在形式上」…… (頁6)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虛擬的意義即「沒有實體的形式卻有實際的能力效果」。雖然看不到,卻又確實存在,在網路的時代中,這樣的認知與我們過去對傳統組織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傳統上,人們喜歡將「組織」視為一個有形的實體,例如擁有總公司、辦公室、店面、分支機構等看得見的「組織」型態,而在網路的時代,組織是指「系統」,一個能創造價值、提供價值的系統,它可以是有形的組織,也可以是虛擬的組織(楊鎮維等人,2003)。

事實上,早在一九八七年就有學者開始對虛擬企業開始定義,Malone認為虛擬企業就是企業透過協調重建組織架構,將企業運作的基本工作如生產、配送等委由外界廠商完成,形成一個新的組織型態(闕光威,2002)。近年來,虛擬組織成為新組織型態的潮流顯而易見,許多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對虛擬組織也有不同看法。

吳忠衛(2000)認為虛擬組織的形態因應市場需要能夠彈性變化,組織內的聯繫運用高度資訊科技,而組織成員具備專業能力且相互信任;何蕙萍(2000)定義虛擬組織是「無固定的組織型態,可隨時因應環境需要而彈性組成的一工作團隊,大量運用資訊科技溝通協調,組織成員有共同目標,工作結束即解散的組織」;林瑋然(2004)則以動態觀點看待虛擬組織,因為虛擬組織會因為市場機會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成員,或有不同的合作關係及行為模式,以期獲得最大利益。

根據以上各家的闡明和定義,作者將虛擬組織定義為:「一種以團隊目標達成為基礎、團體成員間互信互賴為前提,大量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溝通協調以發展組織核心競爭力,並且因應環境需要而有彈性變化的組織型態。」

二、虛擬組織的特性

有別於傳統組織,虛擬組織有其獨特的特性,本文歸納各家研究學者的論述,將構成虛擬組織的特性與要素作一整理,如表1:

1

構成虛擬組織的特性與要素

各家研究學者

構成虛擬組織的特性與要素之主張

吳忠衛(2000

   1. 使用資訊科技        2. 強調高度彈性

   3. 重視信任互賴        4. 擁有核心能力

林瑋然(2004

   1. 夥伴選擇    2.  資訊科技    3.  協調機制

林煜超等人(2003

  1. 以顧客為基礎和大量客製化
  2. 互相獨立的組織間之網路
  3. 半穩定性的關係      4.  地理上的分散

4.  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  6.  依賴創新

  1. 以團隊合作為基礎    8.  部分任務重疊

葉曉萍(2002

  1.  以客為尊         

  2.  動態性結合之商業流程

  3.  專業性技術分工 

    4.  分散式、跨時間、跨地域性合作型態

    5.  強調企業間溝通與協調

    6.  企業間的資訊分享 

  7.  高自主性

    8.  異質系統的資料整合與管理

    9.  虛擬企業文化的溝通 

   10.  全球性的資源整合與管理

資料來源:本表由作者整理

根據上表的整理,作者認為吳忠衛(2000)之分類最為明瞭詳盡,以下以「使用資訊科技」、「強調高度彈性」、「重視信任互賴」、「擁有核心能力」四項虛擬組織的構成要素作為說明:

1.使用資訊科技

    虛擬組織的形成,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也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造成了組織實體轉變為虛擬的組織,因而產生了新的組織架構。網路是無遠弗屆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各個實體,可經由電子通訊設備形成短暫、變動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就是虛擬組織,即使各個成員的本質不同,但是資訊科技可打破藩籬,將各個成員結合成一個共同體。

2.強調高度彈性

    虛擬組織從建立到結束的時間不定,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是漫長的,因為虛擬社群的形成與瓦解端看組織目標而定,屬於半穩定性的狀態。在組織運作過程中,強調高自主性,以跨越時空界限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共同朝著組織目標邁進。

3.重視信任互賴

    成員才是虛擬組織的重心,並非科技,有了這些組織成員,虛擬組織才能生生不息。也因為虛擬組織的不確定感,因此更應特別注重成員間的互信互賴,重視組織團隊的合作精神,達成組織內與組織間的良好溝通與資源分享,才能夠真正穩定虛擬組織的永續發展。

4.擁有核心能力

    大部分的組織都有其具高競爭力的資源,也有競爭力不足的地方,虛擬組織基於善用核心資源、發揮所長而採取的合作、外包模式,結合外部資源,使用專業性技術分工如上、下游的分工方式,將各個不同組之間的長處集合起來,讓每個組織都能貢獻出他們最具優勢的競爭力(林煜超等人,2003)。

 

參、虛擬組織在教育上之應用

在教育上也開始運用網路的彈性與便利性,將虛擬組織落實在現今的教學生活中。以下作者從教師專業虛擬社群、校園網路科技管理、E世代的師生關係談起,來探究虛擬組織與教育的關係與應用。

一、教師專業虛擬社群

教育是項專業,而教師也需要專業的知識管理,透過管道互相將專業知識與經驗分享給其他教師,如此一來,必能提升教育品質。因此,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也就應運而生,藉由網路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讓原本身處不同時空的教師們,能夠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教育問題。

在教育領域中,一些教師專業虛擬社群還不少,例如TappedIn(http://www.tappedin.org)、TENet(http://www.tenet.edu)和SCTNet(http://sctnet.edu.tw)。在台灣,最具規模的教育網路社群即思摩特網(http://sctnet.edu.tw),基於這樣的理念基礎,將分享專業教師知識管理、經驗分享的途徑延展到網路虛擬社群,由一群關心國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發起和經營(林福地等人,2004)。

對於林福地等人(2004) 在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研究結果,作者以虛擬組織的觀點,歸納數個要點如下:

1.專業分工帶來角色模糊:在專業虛擬社群中,教師彼此不了解每個人的專長,也不曉得如何扮演自己被期待扮演的角色。因此社群裡問題的處理可能懸而未決,因為沒有人知道誰該負責;另外在社群中,每位教師擁有高度專業自主,即使自己具備這項專長,卻不見得願意主動分享(或是不知道該不該分享),過於專業,反而造成此虛擬社群運作上的困難。

2.虛擬社群內溝通的難題:溝通難題不只存在於教師專業虛擬社群當中,但在此卻仍是個重要問題。尤其在專業社群中,更需要多次的討論、交流,因為非同步互動而造成了誤會及溝通不良,卻難以避免;另一方面,專業社群裡所上傳的訊息和資源,會因為沒有人回應而未有後續發展,或是有人看過卻沒有回應和分享,因而阻礙了知識的正常流動。這些都是因為在專業虛擬社群裡沒有作良好溝通所引發的問題。

3.虛擬社群擁有高度彈性:虛擬組織的特徵之一便是流動快速,成員不定,在專業虛擬社群裡也是。既然如此,專業社群中所發表的任一訊息都可能被各式各樣的人看見,加上專業社群裡的成員多是具有專業知識者,有些人會擔心遭受他人的批評,乾脆不發表自己意見;再者,虛擬社群的高度彈性特質,使得社群中討論的問題不易集中焦點,也讓組織成員抓不到主題而無法貢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此舉同樣限制了知識的流動。

虛擬組織的優點包含了專業分工、高度彈性等,而這些優點在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中,反而成為阻礙知識流動的元兇。作者建議組織管理者透過注重個人專業能力差異、建立社群規則、擬訂加入會員限制等方案,盡量消除會妨礙專業虛擬社群繼續成長的絆腳石,如此一來,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俾能正常運作,達成知識與經驗交流的最終目的了。

二、校園網路科技管理

張明輝(2002)提出願景與價值管理、組織再造、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管理、競爭力優勢、網路科技、知識管理、顧客關係管理等八項企業管理理論,試圖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學校經營與管理上,「網路科技」便是其中一項。

近年來,許多學校校長實踐轉型領導與學習型學校等理念時,均將網路團隊的形成列入其中進行規劃,可見得資訊科技在校園中的重要性;也是因為校園資訊小組的成立,提供校園內整體網路規劃的契機(游光昭等人,2002)。為突破傳統的學校行政思維模式,促使學校行政e化,網路系統的建置勢在必行;透過校內網路科技的妥善管理,學校的辦事效率、教師的教學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果,想必會因著善用網路科技來輔助,而有所提升。

三、E世代的師生關係

放眼所及,這是一個講求「新速、多元與效能」的生活現狀,e世代的衝擊也漸漸地在校園裡蔓延開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媒體早就成為必然的生活內容;虛擬的教育場景立現眼前,彌補了過去文化不利、失衡,資訊隔絕的遺憾,如虛擬博物館、網路圖書館等;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與網路討論廣場,超越時空與對象,使知識的累積和資訊的獲得,都呈現倍增的現象(朱社君等人,2000)。

若從虛擬組織的內涵來看目前e世代的師生關係,作者融合朱社君等人(2000)的看法,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1.師生資源共享:虛擬組織重視資源共享,在學校中,無論是硬體設備的提供,還是資訊與經驗的傳承,已慢慢成為師生互動的主流,師生關係不再對立或由上對下,而是互相平等,共享資源。

2.學習社群成立:虛擬學習助理和網路學習社群討論區,無疑是給學生另一個學習的空間,學生回到家不再是孤單的學習者,而是能主動積極參與學習,課業的學習也不僅止於課堂上那麼狹隘了。

3.動態即時關係: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已經不再是一對一或一對多了,可以兼具多人討論、動態學習、即時隨機的多對多學習型態。因此在虛擬學習社群中,大家都是學習者。

即使我們身處於傳統的學習環境(學校),但面對數位網路化的潮流,師生關係必定衍生出另類的互動形態,師生間的對等關係也將同時產生質變和量變了。

 

肆、想法與啟示

作者以成為教育者為己志,亦深知虛擬組織在教育領域日趨重要,因此提出以下幾點淺見,表達我的想法。

一、不可避免的虛擬組織時代來臨

我們無法去抗拒虛擬組織時代的來臨,諸如e化政府、虛擬銀行、虛擬公司、虛擬實驗室、虛擬辦公室、虛擬大學、虛擬教室……等(Huaglory Tianfield & Rainer Unland, 2002),虛擬組織在在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已是個無法避免的潮流。

因此,面對網際網路帶來的組織巨大變化,我們不但不可漠視,還必須主動出擊!學校單純的環境、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懈怠,大多數教師只求安分守己,不思創新求變,儘管教學再怎麼出色,此種「不進則退」的現象都是教育界的一大隱憂。學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專業虛擬社群,從中可相互切磋專業的知識,也能在資訊爆炸時代獲得新知;教師應善用科技資源進行教學與班級經營,如多媒體教學、虛擬班級平台的設立等,都將使得虛擬組織成為教師教學上的最佳利器。

二、教育界虛擬組織應用稍嫌不足

翻開虛擬組織相關文獻,研究學者多為企管、資管等方面的專家,有關教育界之虛擬組織文章,寥寥無幾。此現象無可厚非,因為虛擬組織的興起便是從企業界開始;如今虛擬組織正炙手可熱,教育領域慢慢引用自企管領域的虛擬組織概念,可以想見未來研究「虛擬組織」專題的教育學者將越來越多。

值得思考的是,虛擬組織中,除了成立專業虛擬社群之外,尚有哪些教育者可以努力的方向,如:虛擬課程、行政E化處理等,吾人認為這些都有思考的空間,也需要教育界的各位積極開創新局。

三、虛擬組織中良好溝通更顯重要

由於虛擬組織「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使得組織成員在溝通上可能產生極大的困難。人與人溝通時,約有55%的資訊透過肢體語言傳達,話語能傳達的資訊不到45%,更何況在虛擬組織中,有時候連說話都聽不見,只能面對冷冰冰的電腦,閱讀著敲打出來的字串以判斷涵義,溝通上當然容易產生誤解。

縱使溝通問題成為虛擬組織一大盲點,我們仍不能否認虛擬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在虛擬組織裡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首先,增加組織成員間的信任感,彼此之間能互相包容、接納、傾聽,自然能減少因溝通而產生的誤會;另外,管理虛擬組織需要高難度的技巧,一方面建立公開的溝通管道,二方面協調組織成員間溝通不良的問題,這些都需要管理者的高度智慧以促成虛擬組織內溝通的和諧。

四、面對虛擬文化衝擊的因應之道

虛擬世界又是如此吸引人,好好運用可帶來極大的利益效果,倘若誤用或沉迷其中,反而陷入一種無可自拔的虛擬漩渦裡。時下青少年透過網際網路接觸暴力、色情,沉迷於電玩、物慾滿足中,已將社會價值觀扭曲變形,導致社會「向下沉淪」的現象愈來愈嚴重。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其義務拉這些邊緣孩子一把,教導他們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以確實、正向的價值觀告訴孩子,別再積非成是了。

網際網路的暢通原是一大福音,如今卻成為犯罪的溫床,像毒品一般使人們上癮,唯有藉由教育的力量、社會正義的覺醒,才能遏止此歪風。

五、虛擬組織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虛擬組織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也因此具有廣納百川的特性,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用資訊網路觀點、組織詮釋觀點、團隊學習觀點、管理革新觀點、文化與政經觀點(郭宣霴,2003),都還無法完全解釋「虛擬組織」的全貌,也因此將虛擬組織運用於教育界,更應該採一開放、多元的態度去接觸、認識,未來教育也將邁向科技化、數位化的時代,虛擬組織風氣的興起,可說是為教育開啟了另一新視野呢!

 

參考文獻

朱社君、林奇賢(2000)。e世代的師生關係。師友,400,18-21。

吳忠衛(2000)。虛擬組織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

何蕙萍(2000)。組織協調成本與虛擬組織特性之研究—以電腦軟體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彰化。

林福仁、林盛程(2004)。教師利用虛擬社群平台進行合作創新的可能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25,114-125。

林瑋然(2004)。以動態觀點探討虛擬組織績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雲林。

林煜超、吳光耀、賴宏峰、謝志光(2003)。虛擬組織的設計與發展──組織人因應用之探討。聯合學報,23,309-320。

姜禮煌(2003)。企業虛擬化與價值創造模式關係之研究──高科技產業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花蓮。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120,28-36。

郭宣靆(2003)。虛擬供應網概念模型:對虛擬組織的批判論述分析。資訊社會研究,5,101-138。

游光昭、張明輝(2002)。學校轉型領導與學習型學校理念的實踐──以一位高中校長推動「校園網路化」的過程為例。中等教育,53(1),4-16。

葉曉萍(2002)。中小企業建構虛擬組織之成功因素──以資訊產業為例。中華管理學報,3(3),95-102。

楊鎮維、楊泰和、方世杰(2003)。電子商務與廠商競爭優勢關聯性之研究:價值創造觀點。興國學報,2,135-150。

闕光威(2002)。資訊時代商業組織法的新風貌-從虛擬組織的發展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桃園。

Huaglory Tianfield & Rainer Unland(2002). IT Enabling: Essence of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 1(3), 367-37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