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李曉君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壹、緒論

一、前言

「厚,網路斷掉了,我要怎麼MSN啊?」、「如果電腦開著,卻連不上網路,那種感覺比沒有電腦還焦慮!」…等。在2006年1月4日一項最新的「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顯示,國內74%青少年有上網就不能停、不上網就不安的「網路成癮症候群」。網路沉迷問題為一種複雜的學習、社交、生活及心理適應問題(王沂釗,2001);青少年因沉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到自身其他生活層面正常運作的現象也日趨嚴重,目前有愈來愈多關於網路成癮的相關議題出現。

 

二、名詞解釋

網路成癮:網路成癮是由重複地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網路成癮者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周榮、周倩,1997)。本研究之網路成癮採用陳淑惠(2003)綜合DSM-IV對各成癮之診斷標準以及臨床個案的觀察與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結果,將網路成癮的症狀區分為強迫性上網、網路成癮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等五類進行探討。簡言之,網路成癮就是過度使用網路,而對網路產生心理依賴的一種衝動控制失常行為。

 

貮、文獻探討

一、網路成癮之定義與界定標準

有關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界定標準,雖然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大都仍側重在不當使用網路後所產生的耐受性、戒斷與退癮等症狀,以及所引發在時間管理、人際、財務以及健康等向度上之問題。

(一) Goldberg的網路成癮失調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

「網路成癮」一詞,在國外學者的研究方面,最早是在1995年由美國心理醫生Goldberg在網路上提出「網路成癮失調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認為過度的電腦網路使用,使得個人在網路使用的適應發生問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財務、心理與生理功能之影響與減弱。Goldberg(1995)提出「網路成癮失調症」的七點判斷標準如下,如網路使用者的行為符合下述其中三至四項症狀,且症狀表現長達十二個月以上,就可以診斷為網路成癮:

1、耐受性(tolerance):包括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同等量時間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效應。

2、戒斷或退癮症狀(withdrawal):包括停止或減少重度的網路使用,而導致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心因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地想像網路此刻正發生何事、對網路存有某種的幻想與夢境的現象、自發性或非自發性地手指打字動作;因為上述的情形而導致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性功能運作上的損害;經由再度的使用網路則可逐漸舒緩上述的徵狀。

3、上網時間與頻率逐漸超出原先的預期。

4、強迫行為:出現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念頭或突然的努力。

5、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ex:在網路上訂購書籍、測試新的瀏覽器、整理網路下載的資料)。

6、減少其他相關活動:因為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或娛樂休閒活動。

7、察覺出此種網路使用行為已造成各種重複出現在生理、心理、家庭、社交、工作、學業上的問題(ex:睡眠減少、婚姻遭挫、怠忽職守或是身邊重要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等),依然照常使用網路。

(二) Young的問題性的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Young(1996)認為,網路成癮是衝動失去控制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常行為,此種行為是一種不包含麻醉劑,沒有中毒症狀的使用行為。Young(1998)將這類的行為稱作「問題性的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涉及化學性中毒的「衝動控制失序症」(impulse-control disorder)。Young(1998)提出八項標準來判定是否有網路成癮的現象出現,他認為若以下八項問題有五項回答為「是」,就符合網路成癮症。

1、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3、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容易暴躁。

5、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風險。

6、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舉喪等。

(三) Jennifer的網路成癮

Jennifer(1997)則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伴隨著耐受性、戒斷性症狀,因而造成一些社會性活動,如人際關係干擾的社會心理偏差行為,而且這種現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四)周榮、周倩的網路成癮

周榮、周倩(1997)將網路成癮定義為:「由重複性地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慾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五) Griffiths的網路成癮診斷

Griffiths(1998)將網路成癮視為與電腦成癮、電玩成癮、電視成癮類似的科技性成癮,認為網路成癮也是科技成癮之一種。所謂的科技性成癮便是一種人機互動的歷程,屬於行為性成癮,與藥物成癮依賴物質的涉入不同,科技性成癮通常包含著許多引誘、不斷強化的特質,促使人們不斷沉迷。Griffiths(1998)以下列六項標準來界定網路成癮(引自謝龍卿、黃德祥,2004):

1、顯著性(Salience):顯著性是指某種行為已經變成當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並且能主宰他們的思考、感情,以及行為。有時候就算當事人並非正在從事這個活動,他也會想下次什麼時候可以去做。

2、心境改變(Mood Modification):心境改變是指當事人在進行該成癮行為後產生的主觀經驗,而且當事人利用該行為來因應生活中的負向情緒。該行為能夠為當事人一種高峰經驗、心理的平靜、逃避現實或麻木痛苦。

3、耐受性(Tolerance):當事人必須持續增加該成癮行為的量,才能達到和過去相同的滿足效果。以病態性賭博為例,當事人必須持續增加賭注的金額,才能得到和過去賭注較小時相同的滿足陶醉感。

4、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mptoms):如果當事人停止或減少該成癮行為,會引起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適(ex:顫抖、心情低落、暴躁易怒)。

5、衝突性(Conflict):該成癮行為造成當事人人際的衝突、其他活動的衝突(社交、興趣嗜好)或個人內部的衝突。

6、再發(Relapse):當事人在戒除該成癮行為後,仍不斷的復發及故態復萌,重複過去的成癮行為模式。

(六) 陳淑惠的網路成癮評量

陳淑惠(2003)綜合「精神疾病統計與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標準以及臨床個案的觀察,依循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側重心理層面的原則,編製「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將網路成癮症狀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網路成癮耐受性、網路成癮戒斷症狀、強迫性上網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茲分別說明如下:

1、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Symptoms):隨著網路使用的經驗增加,原先所獲得的上網樂趣,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才能得到滿足。例題如「其實我每次都只想上網待一下子,但常常一待就呆很久不下來」。

2、網路成癮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不愉悅的感覺,或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例題如「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得心裡不舒服」。

3、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Symptoms):指稱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或衝動。在想到或是看到電腦時,會有想要上網的欲望或是衝動。使用網路之後,精神較為振奮並渴望有更多的上網時間。例題如「我不能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

4、人際與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 Health Problems):指的是,因為沉溺於網路上的時間過長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親友疏遠;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出現不適反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與腸胃問題等。例題如:「我發現自己投注在網路上而減少和身邊朋友的互動」。

5、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因為沉溺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耽誤睡眠、三餐進食、工作、學業等之時間安排。例題如:「我曾不只一次因為上網的關係而睡不到四小時」。

二、網路成癮之成因

在一些有關網路媒體的文章中,發現到網路成癮者皆認為生活作息上、婚姻破裂、失業、輟學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Jabs,1996;Deloughry,1996;Suryaraman,1996)。

就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則認為酬賞和增強作用則是讓網路成癮者難以停止使用網路的原因(Suler,1996;Young,1996)。Suler將網路成癮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社會類型,屬於這種類型的人多為利用網際網路與他人連結,網路的虛擬人際關係提供一個不需要真實呈現完全的自己,又可以與社會連接的方式,期待在這樣的虛擬人際關係中被關懷,並指出大部分的網路成癮屬於這一個社會類型。相對的,第二種則為非社會類型,這種類型的網路使用者只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足,可能包括其自我認同、自尊,以及自我價值都需要被滿足。Suler認為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網路成癮者都和小時候與他人的重要關係有關,特別是非社會類型的網路成癮,可能在和他人的關係中受過更深的創傷(Suler,1996)。

Rheingold(1994)研究指出,網路人際關係看似一個缺乏真誠而溫暖的感情互動,但卻也真實反應現代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與社會的疏離感。Jennifer(1996)則就較適合解釋網路成癮成因的解釋取向提出說明:

(一)心理動力及人格發展的解釋取向

心理動力及人格發展的解釋取向對於成癮的解釋傾向是因為早期經驗的創傷,而人格理論中的壓力特質模式(diathesis-stress model)可以用以瞭解網路成癮的原因。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會造成對某些事物的成癮,當這些特質在某些壓力因素的蘊釀發展下,就可能會造成一些成癮的行為。

(二)社會文化的解釋取向

社會文化的解釋取向觀點,認為成癮跟性別、年紀、社經地位、種族、宗教信仰以及國家的一些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是有相關的,某些成癮患者會特定某些族群中。雖然目前的研究中尚未提出網路成癮和何種社會文化背景有相關,然而隨著許多學者相繼對網路成癮主題的研究出爐,希望能對網路成癮者的社會背景相關因素會有更深入的瞭解。

(三)行為學習的解釋取向

就行為學習的解釋取向觀點,認為成癮是經由操作制約學習而來。小時候的一些痛苦經驗,逃避焦慮的酬賞則會增加他的行為學習。藥物成癮、購物成癮,甚或網路成癮等也是經由這種制約學習的連結而來。當網路使用者感到焦慮,而網路提供愛、情感、實質上的滿足感以及舒服感,更因網路中不需要「face to face」虛擬人際關係的互動可以允許他逃避在現實生活中與陌生人相處的焦慮,在網路上感受到愛、享受許多樂趣,由於其需求獲得正向的酬賞和增強,這會讓網路使用者再度有逃避焦慮的需求。則會有再度上網的慾望,獲得正向的增強,行為則會部段的重複。

(四)生物因素的解釋取向

生物因素的解釋取向觀點則將成癮的焦點放於因為人體一些特殊基因、或是腦內的神經傳輸方式或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因此而導致成癮的行為發生(Sue,1994)。在一些相關實徵研究中,藥癮患者的腦中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突觸,會在他使用藥物或某些活動時會有特別興奮的神經傳輸。這可以用來解釋網路成癮者在使用網路特別高亢的興奮感和愉悅感。

三、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可能是首位研究網路成癮的學者為威斯康辛(Marqutte)大學諮商暨教育心理系的Brenner。Brenner曾於1996年初,發展了一個網際網路成癮的行為檢查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Checklist,簡稱為IRABC量表),並進行調查研究獲得來自25個國家185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網路使用者一週平均上網21個小時;45%的受訪者表示與上網時間相較一晚只有少於4小時的睡眠;31%覺得工作表現受到負面影響;超過半數自覺花太多時間在網上;30%的人曾試著減少上網時間,但都失敗了;有超過半數的人曾被週遭人提及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Brenner,1996)。

Young(1996)針對網路成癮行為設計一份長達262題的網路問卷,並依據DSM-IV所定義過的病態性賭博行為範本,將接受調查的網路使用者,分成依賴者369位與非依賴者100位。根據這份研究報告所得出的一些結果:(1)依賴者每週花費近40個小時,幾乎等於是非依賴者在網路使用時間5小時的八倍。(2)使用網路用途上,有顯著的差異,非依賴者主要使用收集資料與藉著E-mail維持已經存有的人際關係;然而,依賴者主要藉由這些高度互動性媒介來與新認識的人進行社交活動或交換意見,由網路聊天室為依賴者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可以看出。此外,此份報告也指出上網使用者使用網路互動的功能愈頻繁,這種習慣性的沉溺使用會存有愈多的危險。(3)對依賴者而言,由於他們無法有效控制自己限制網路使用的時數,有超過半數認為在學業、人際關係、經濟及工作上有嚴重的影響情形。而這些病態性的網路使用方式,對上述幾方面產生的影響,類似於那些已被廣泛研究且已經確立的上癮症狀,諸如酗酒、病態性的賭博、飲食失序。

而國內有關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周榮、周倩(1997)與周倩(1998)的研究,將網路視作一種傳播媒介,並且試著從Stephenson在1988年發表的傳播遊戲及快感的角度來探討網路成癮這個現象。以「網路使用沉迷行為量表」及「網路成癮行為判定量表」所求得之重複樣本54人視為本研究所判定的「網路沉迷者」,發現沉迷者每週使用網路時數約為20~25小時。並進行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把54位沉迷者中之51位具完整資料者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上網時間增長型」11人,處於沉迷現象的初期階段;第二類為「出現相關問題型」23人,處於沉迷現象的初期至中期階段;第三類為「不能克制痛苦型」17人,處於沉迷現象的中後期階段。此三類沉迷者,似乎符合一般沉迷階段的歷程,經歷了想上網的衝動,愈來愈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同等滿足、出現一些與上癮相關的問題,如個性改變、隱瞞時數、夢到網路、手指顫抖等,然後出現戒斷網路的種種嘗試與退癮的不快等。

林珊如、蔡今中(1998)以電腦使用態度來預測網路沉迷的研究。以聚類分析將沉迷網路的中學生分為四組,第一組為沉迷初期的「時間漸長觀察沉迷」組,主要是在網路上TALK;第二組為沉迷稍有時日的「時間過長感受困擾」組,除WWW與TALK外,常使用網路電玩;第三組為沉迷網路有一段時間的「滿足感遞減感受困擾」組,幾乎專門使用WWW;第四組為「感受困擾求戒斷」組,在沉迷一段時間後深感困擾,希望藉由戒斷來減少使用網路時數。研究發現重度使用網路的學生群,這些人反應網路對課業、日常作息、身體健康、父母關係確實有負面影響力,但是網路對同儕關係及師長關係確有正面影響力。網路沉迷中學生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與每週平均使用時間依次為:WWW為5.79小時,BBS為3.85小時,Chat Rooms/IRC為3.61小時,FTP為2.73小時,Netgames/MUD為2.04小時,E-mail為1.77小時。

台大心理系的陳淑惠教授也針對網路成癮這個現象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在研究結果發現到,就整體的研究樣本而言,發現42%的人曾與在網路上認識的人見過面;3%的人敘述自己大部分的朋友來自網路;有65%的人自承可能會對網路上癮。同時,發現高危險群除了在症狀傾向(包括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戒斷反應)與相關問題傾向(人際、健康、時間管理問題)上具有較強的傾向外,對於網路成癮現象,給予較正向的評估,對於網路的使用也寄予較多的功能需求,例如滿足日常無法滿足的需求、視為交友的主要管道等(陳淑惠,1998)。

四、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

(一)人口特性因素

國內針對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在「年齡」、「性別」、「年級」、「學院別」等人口特性因素,並沒有顯著差異,這表示網路成癮者並不會特別落在某一年齡、性別、年級或學院上,而只是具有網路成癮行為傾向強度上的差別(陳淑惠,1998)。雖然大部分的網路成癮研究都顯示男性要比女性來得容易成癮(陳淑惠,1999;周倩,1999;韓佩凌,2000;游森期,2001)。不過Petrie & Gunn(1998)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的受試者在網路成癮傾向上其實並沒有差異,而事實上女性成癮者在網路成癮量表的得分比男性還要高一點(平均值為28.91 vs. 26.45),但這個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引自林以正、王澄華,2001)。Petrie & Gunn 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推翻一般人對於網路成癮症者的刻板印象,說明女性的成癮傾向其實並不亞於男性。

綜合觀之,使用者的人口特性在網路成癮行為上,並無顯著決定性的影響。

(二)使用年資及使用時間

Young(1996)在區隔是否網路成癮時,通常也是以使用時數為指標,國外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使用時數。若每週使用時數超過19小時者,且具有其他心理依賴等的特性,則便有可能被診斷為網路成癮。在使用年資方面,Young(1996,1998)發現,83%的成癮者其使用網路的年資都不超過一年,只有29%的非成癮者使用年資少於一年,因此推論網路新手有較高網路成癮的危險。不過也有其他研究指出網路使用年資愈長,生活作息愈容易受到影響(周榮、周倩,1997,引自王澄華,2001;韓佩凌,2000)。陳淑惠則以心理病理學的角度,針對網路成癮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結果有下列幾點發現:(1)男性上網時間比女性長(男性12個小時,女性8.9個小時),上網歷史也比女生長(男性21個月,女性17個月),網路成癮傾向男性亦比女性高;相關分析的結果發現,無關係別與上網地點,每週上網時間愈長,網路成癮傾向愈高。(2)若將網路成癮量表的總分排序最高的5%視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則以此高危險群樣本來看,平均每週上網19.6小時,高於整體平均值的10.3小時近一倍;在平均接觸網路的時間上約18個月,與整體平均值無異;每週上網的時間愈長,則網路成癮的傾向也愈高。整體而言網路成癮與每週上網時間呈正相關(陳淑惠,1998)。許多研究報告(Young,1996、2004;陳淑惠,1999;韓佩凌,2000;王澄華,2001,謝龍卿、黃德祥,2004)皆證實使用網路時間和網路沉迷程度有密切的正相關,亦即上網頻率愈高、使用時間愈久,其網路成沉迷的機率愈大。但也有研究發現使用網路時間的長短在網路沉迷傾向上並無顯著的差異存在(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2000)。針對此一不同發現,盧浩權(2005)認為使用者參與的網路活動內容以及使用網路地點有關。由此可知,關於網路的使用年資通常會影響時間管理層面的問題,而使用時間則可描述網路成癮者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三)網路使用活動因素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特定的網路使用項目與網路成癮之間有相關存在(Young,1996)。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的研究也指出,網路成癮者比非成癮者使用較多種類的網路使用項目。周倩(1999)發現,對於網路使用感到越有趣者,越可能成為網路成癮者(引自王澄華,2001)。這表示網路成癮者認為網路具有娛樂性、互動性,並且有趣。許多網路成癮的研究都指出,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在網路使用項目的選擇上有顯著的差異。這些網路成癮者相關的網路使用項目可分為三大類:高度人際互動性網路使用項目、互動性網路遊戲及色情類型網站。以搜尋資訊為主的全球資訊網(WWW),以及較不具即時互動性的電子郵件(E-MAIL)使用,與網路成癮之間較無相關。分類如下:

1、高度人際互動性網路使用項目

Young(1996,1998,2004)的研究發現,成癮者最常使用的是以具備雙向溝通的高度人際互動性網路使用項目為主,依序為聊天室(35%)、MUD(28%)、新聞群組(15%)及電子郵件(13%)。非成癮者所使用的網路功能,是以資料蒐集取向的功能為主,如電子郵件(30%)、全球資訊網(25%)及資訊檔案(24%)。周倩(1999)發現,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花較多時間在BBS、WWW、E-MAIL這些人際溝通互動性強的網路使用項目上(引自王澄華,2001)。韓佩凌(2000)發現,網路沉迷者比非沉迷者較常使用網路功能中的電子郵件,較常上網聊天交友。蕭銘鈞(1998)發現,高網路使用量者,使用網路的最大動機是「社會性使用動機」中的「與遠方友人接觸、保持聯絡」,且網路成癮者比其他網路使用者較依賴網路人際關係(引自謝龍卿、黃德祥,2004)。

2、互動性網路遊戲

許多研究均發現互動性網路遊戲與網路成癮之間的相關(Young,1996;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周倩,1999;韓佩凌,2000)。早期的網路角色扮演遊戲,提供多人同時上線,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滿足想像力及互動性雙重特色,使得互動性網路遊戲容易造成強迫性上網行為以及引發沉迷者持續挑戰更高難度遊戲的成癮耐受性。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的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較常玩線上互動遊戲,如網路角色扮演遊戲。周倩(1999)發現,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花較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引自王澄華,2001)。韓佩玲(2000)網路沉迷高危險群使用活動上,則以玩線上遊戲者為最多。從上述可以發現,互動性網路遊戲容易成癮,可能是因為其歸屬感、成就感是成癮者在平日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取、滿足的。

3、色情類型網站

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的研究中也顯示,網路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較常透過網路從事網路性愛。韓佩凌(2000)發現,網路沉迷者比非沉迷者較常上色情網站。許多實證發現(陳雪芬,2000;邱文彬,2001;戴秀津,2003)青少年參與網路色情內容比例不低,且網路色情內容是最能夠影響網路沉迷的活動之一(引自盧浩權,2005)。

根據國內外有關網路行為的研究結果,網路成癮者在網路活動使用上,多具能達到網路的人際互動和社交的功能。

(四)心理特性因素

研究中發現憂鬱的情形較易產生網路過度使用情形,因為網路互動中的匿名性及無需面對面的接觸方式的確可以協助憂鬱症患者減低人與人交談時的壓力(施香如,1998)。在與網路成癮有關的心理特質部份,在實務工作中,學者提出在輔導實務工作中,發現網路成癮者多藉由網路成癮來逃避生活中其他層面適應不良,如害羞、缺乏自信、憂鬱或人際挫折,而以網路為個人主要的生活重心者,雖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助益,然而卻常因過度使用電腦網路而造成生活各層面的困擾或適應不良者,如時間管理不當、人際關係疏離(施香如,1998)。

多數報告研究發現低自尊者較容易有網路成癮之現象產生(Young,1998;王澄華,2001;朱美惠,2000)。Young(1998)認為,低自尊者、經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者,或是對生活感到不滿足者,是容易網路成癮的一群。Armstrong、Phillips & Saling(2000)的研究發現,低自尊者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推論網路成癮者可能是因為社會技巧差,與自信心低落,因此利用網路作為逃避的手段(引自王澄華,2001)。朱美惠(2000)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我國大專學生網路使用情形,結果發現到,自尊越低者,其強迫性使用網路的反應就越高。

因而,就影響網路成癮的心理特性因素部份,憂鬱、壓力、人際關係、自我價值皆與網路成癮有相關。

 

參、結語

綜合上述,發現到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與下列原因有關:

一、網路成癮現象在網路使用行為因素中會因為上網時間、網路使用年資的不同而有影響。

二、在網路使用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因素中,可以發現到男生成癮的現象還是大大高於女性。而低自尊人格亦是網路成癮的主因。

三、在網路使用項目上皆屬於高度人際互動、匿名性、易得性、幻想性,故此使人易於成癮。

四、網路成癮者有一部份的成因是藉由上網來紓解其現實生活壓力,並以此彌補現實生活所欠缺的親密關係。

五、目前網路成癮的研究仍屬於初探階段,未來研究可以朝質量並重,兼具深度與廣度,或是增加實驗研究法,針對小樣本進行深入研究,以了解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因果關係。亦可針對網路成癮者的親子互動、學習障礙等議題加以研究。

 

參考文獻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9-009-N),未出版。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

林珊如、蔡今中(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I: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9-007-N),未出版。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0-2520-S002-001)。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盧浩全(2005)。從網路使用行為探討青少年網路沉迷之形成。兒童福利期刊,8,185-200。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2005,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her, P. (199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APA) Annual Convention Chicago, USA.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5,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回首頁